“高冠嫁接”的主要理念有二:一是与最强壮的“果树”嫁接; 二是站在巨人的肩上跳舞。最强壮的“果树”在何处?谁是巨人?他 们把目光投向位于西安的第四军医大学。经过省双拥办协调,2005年 4月,第四军医大学与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共建医院正式挂牌。共建 医院成为秦东地区设备最新、医疗水平较高的医院之一。3年来第四 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共派出74批276人次专家教授到荣誉军人康复医院 坐诊、手术,开展医疗业务培训,作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荣誉军人 康复医院900多人次参加了听讲。荣誉军人康复医院还先后组织中层 干部3批60余人到西京医院、唐都医院、西安交大附属医院,参观学 习先进的行政管理和医疗管理知识;选派出医疗业务骨干28人到唐都 医院的超声、眼科、内科、外科、妇产科等一线科室学习业务知识。 双方还联合举行大型义诊活动12次,在当地接诊2000余人,产生了良 好的社会影响。如今。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门诊和住院部科室设置大 大增加。门诊部设有:急诊科、内科、外科、妇产科、中医科、口腔 科、五官科、眼科及CT室、放射科、检验科、彩超、胃镜室、心电图 室、高压氧舱治疗室、椎体病科、健康检查中心等科室;住院部设有: 内科、外科、妇产科、手术麻醉科、消毒供应室等,还有康复疗养科、 康复区。现在,医院不仅能做开胸、开颅手术,还能做股骨头置换手 术,并在心血管病、射频治疗肝肿瘤、肝囊肿、甲状腺、前列腺手术、 腹腔灌注治疗盆腔炎、无痛分娩、宫颈锥切等多项业务中做出成绩。 通过“高冠嫁接”解决了伤残军人看病难问题,免除了他们长途颠簸 之苦,争取了救治时间,节约了经费;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得到迅速 提高。截至2007年底,自开展共建医院活动以来,门诊诊疗人次增长 7.12倍,住院人次增长3.13倍,显现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高冠嫁接”行动带动下,院党委一班人基于人才是医院发展 的关键,业务是医院的命脉这一共识,大张旗鼓地进行人才文化建设, 把创建学习型医院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组织制定了人才引进 和培养规划。调入医疗业务骨干15人,干部职工中形成了人人爱学习, 个个钻业务的良好氛围,有34人获得大专以上学历。2006年6月,省 人事厅授予荣誉军人康复医院“培训教育先进单位”,成为全省民政 系统唯一获此荣誉的基层单位。
奉献之歌
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的服务对象主要是1至4级残疾军人,目前该 院仍有80名残疾军人。这些同志中有参加长征的老红军,有经历抗战 的老八路,有入朝作战的志愿军战士,有参加过西藏平叛的解放军战 士,有参加过中印反击战的老兵,也有老山前线的战斗英雄。他们有 的四肢瘫痪,有的双目失明,有的聋哑痴呆,多数人不能成家,大部 分人生活无法自理,吃、喝、拉、撒、睡等日常起居都要在医护人员 的帮助下才能完成。为这一特殊的服务群体服务,并要十几年甚至几 十年如一日地长期坚持下去,没有过硬的思想作风,没有无私奉献精 神,没有对残疾军人的深情厚谊,没有钻研护理业务的认真态度,没 有底蕴深厚的精神文化做支撑,是无法完成这一特殊任务的。就在这 个大院内,从院长到医疗护理人员,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病休人员服 务的办院宗旨,做工作、办事情,首先考虑残疾军人利益,让他们满 意,用爱心滋润残疾军人的心田,谱写出感人至深的奉献之歌。
“你是活菩萨,对我们太重要了。”——荣军语录之一 现任院长刘春秀是国家民政部“孺子牛”奖获得者,也是陕西省 劳动模范。她经常教育大家要认清医院工作的特殊性、重要性,树立 荣誉感、责任感,并提出了“团结、奉献、情深、增效”的口号,作 为全体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提出对失去听力和双目失明的残疾军人, 工作人员要做他们的耳目;对四肢瘫痪和失去手脚的残疾军人,工作 人员要做他们的手和脚。她在医院建立了“上门服务”、“床前服务” 制度,使残疾军人的医疗、生活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为了提高自 身经济理论和医院管理水平,刘春秀参加了西北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 学习,2004年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2006年她又参加了清华大学医 院高级管理培训班。工作中她不断将学到理论知识应用医院实践之中, 有效地提高医院管理和服务的水平。为了解残疾军人的心思,刘春秀 还专门学习了《社会心理学》、《心理医生》等心理学专著,通过与 残疾军人的接触、谈心,用各种方式化解他们心理的阴影,和他们成 了无话不说的朋友。 刘春秀在管理荣誉军人康复医院的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既是医院的院长,又是荣军们的儿女、姐妹、朋友。残疾军人家中有 困难,她想尽办法去解决。曾经参加过西藏平叛战斗而失去双腿、双 手的黄启金,是一级残疾军人。有一段时期,黄启金的儿子因病要去 外面的医院住院,由于医疗费高,黄家的经济状况较差,只能又回到 家中进行简单治疗。刘春秀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一方面让医院帮助解 决这些实际困难;另一方面逢年过节,她总在经济上给黄启金家一些 帮助。刘春秀几乎每个星期天都要到康复区巡查两次以上,询问他们 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碰到护理员给残疾军人缝洗衣物,她便二话不 说,挽起袖子,加入到劳动行列中去。每逢大年初一,刘春秀都要带 着院领导班子一起给残疾军人拜年、放炮、送饺子,给残疾军人送去 新衣裳、新床单。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 她都要求在过节前一天送到残疾军人手中。她每次外出归来,第一件 事就是看望残疾军人。刘院长为医院的发展操碎了心。一天早晨她因 劳累过度从楼梯上滚下来,被医护人员抬进急救室。残疾军人闻讯后, 纷纷赶到急救室,把大门围得个水泄不通,长时间谁也不愿走。当她 被送到病房后,摇着轮椅的残疾军人和干部职工都自发的赶来送稀饭、 送煎饼、送鲜花,一位残疾军人拉着刘春秀的手说:“你是活菩萨, 对我们太重要了。您可不能有啥闪失啊!”
“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荣军语录之二 在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有一支长年为残疾军人服务的战斗群体 ——康复区医疗护理班。在她们当中,有的从参加工作直到退休,把 毕生精力都投入到这项工作上;有的与残疾军人朝夕相伴,无怨无悔 地与残疾军人组成“家庭”;她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地工作着, 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先后被团省委命名为“青年文明号”、“新长 征突击队”称号,被卫生部门授予“先进护理单元”。 护理班的工作繁忙而辛苦,她们面对的服务对象大都是高位截瘫 者,从每日的穿衣、吃饭、喝水、上下床、洗脸、洗澡、洗脚、大小 便、翻身等,都需要护理班的人员去完成。一些残疾军人身体残废后, 产生了自卑、孤独、烦躁等心理疾病,护理人员的点滴关爱使他们的 心理逐步向健康方面发生着变化。一些残疾军人因为长期卧床,身体 免疫力下降,出现褥疮、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护理班的同志从每天 的穿衣时间、翻身次数、喂饭姿势、上下床动作都对他们进行严格规 范和细心登记,他们推行挂牌上岗、病床化管理、责任到人制度,保 证每个重症残疾军人身边随时有人看护。残疾军人因为长期卧床,部 分人身胖体重,抱他们上下床,为他们洗澡、翻身是家常便饭,护理 班的许多同志因此而患上腰椎间盘突出病,有时忙起来,疼痛难忍, 但她们从不叫苦叫累,咬着牙关坚持下来。护士长王晓霞1987年从护 校毕业分配到这里工作,二十一年如一日,坚守在护理工作岗位上, 她抢救过很多残疾军人。残疾军人陈仕德输液时发生过敏反应,非常 严重,当即休克。王晓霞一边通知医生,一边着手抢救,最终与医生 共同努力,使陈仕德脱离了危险。陈仕德感动地说:“你救了我一命, 我咋报答呀!”王晓霞听后说:“那是我的职责,是我份内工作。” 残疾军人赵周礼半夜两点病危,王晓霞为了抢救他,整个晚上守在急 救病床前,又使一名残疾军人摆脱了死亡的威胁。 要护理好这些特殊群体,仅仅靠常规护理是不够的。残疾军人王 志远患有习惯性便秘,护理员邢西峰在给他用过开塞露仍无效果后, 就用手指一点一点为他抠出。后来王志远大小便失禁,就连看望的熟 人都不愿接近他,邢西峰仍然留在他身边精心照料,直到他恢复健康。 王志远感慨地说:“你不是俺亲人,却胜似亲人。”护理员杨双正在 护理重残军人席峰时,席峰因肾功能衰竭突然发生抽搐,为防止他抽 搐时咬伤舌头,杨双正来不及找压舌板,便把自己手指塞进席峰嘴里, 结果手指被咬得流血,钻心疼痛,杨双正硬忍着。事后席峰向杨双正 道谢致歉,杨双正却说:“你为国为民付出了那么多,我做这点事, 和你这位英雄相比差远了。”
“荣院是我们残疾军人之家。”——荣军语录之三 残疾军人当初来到荣誉军人康复医院时,他们大都对生活没有信 心,对他人怀疑冷漠,有的甚至嫉恨他人,抱怨社会。医院里的干部 职工懂得,要用双倍的爱去照顾他们,用真心真情去温暖他们,用无 微不至的关怀去消除他们的怀疑、冷漠,做到“残疾军人的事情主动 问,残疾军人困难主动帮,失明残疾军人过马路主动领,三轮车上坡 主动推”。院党委专门发文,要求各支部、各科室积极开展温馨服务、 上门服务、“爱心献功臣”活动,为他们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 动,丰富残疾军人的业余生活,如职工模特表演、工休人员联欢会、 歌咏会、围棋赛等。联系社会各界人士利用春节、八一、国庆上门慰 问,让他们感到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他们,社会各界人士都在关爱着他 们。 近年来,在做好残疾军人医疗护理工作的同时,医院为开阔他们 的眼界,使其感受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每年都要组织残疾军人外出 观光旅游。河南洛阳牡丹花会、黄河小浪底工程、西安大唐芙蓉园、 杨凌农科城、临潼兵马俑、一年一个景点,让他们看到祖国在走向繁 荣,以此增强了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同时,医院优化工作和生活环境, 植树、种草、养花,做到四季常绿,三季花香。修建起荣军文化广场, 广场上喷泉吐珠,雕像雄伟,生机勃勃。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残疾军人精神面貌焕然一新。院内出现了互 敬互爱、互帮互谅的和谐局面,形成了以院为家,以院为荣的共识。 2005年,荣院在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时,时间紧、工程进度快,院内 领导及管理人员日夜在工地上监督工程质量,天热时,残疾军人主动 送草帽、送茶水,下雨时送雨伞。无论是2003年渭河流域的洪涝灾害, 还是今年发生的雪灾、汶川地震灾害,院内残疾军人和全体干部职工 一起为灾区捐款捐物奉献爱心。荣誉军人康复医院在他们心里已经是 离不开的家。他们自豪地说:“我在这里要住一辈子,荣院是我们残 疾军人之家,领导和职工与我们都是一家人。” 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懈奋斗的事业才是崇高的事业。省荣誉 军人康复医院7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 任何艰难险阻都不能阻挡我们发展壮大;只有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 宗旨,以人为本,团结一致,求真务实,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 拥护;只有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在新的时代勇于创新, 不断开拓,就能取得新业绩,作出新贡献,达到新境界;只有从细处 入手,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和带头作用,调 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凝聚多种力量,才能够形成良好的风尚,创造 和谐的氛围,弘扬无私的正气。我们深信:陕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 必将在今后作出新的更大的成绩。 (宋馨 徐文生 卓九成 杨月清) 链 接 毛泽东关于成立荣誉军人教导院致何长工的信


长工同志: 你提的办法,原则上我完全同意,请会同王群同志切实办一办, 一定要力改过去错误方针,积极的当作训练干部去办好。名称拟改为 教导院,废止称残废院。你为院长兼政治科长,王群为政委兼供给科 长,另找一专门的卫生科长,就是你们三个人负总院责任,靠近军委 留守处找一、二间(房)子办起事来。不日起始的教导院工作会议好 好的开一开,由你主持,王群辅之,我可以来讲一次话。先找富春, 滕,肖,谭,莫(注)一商开会要点,即将你拟的东西先行讨论一番。 乘此次开会,彻底的把各院全部情形调查清楚。 毛泽东 (一九三八年)二月二十五日 注:即李富春、滕代远、肖劲光、谭政、莫文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