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旅游建设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影视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旅游意义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政府参事的楷模——郭崇毅(组图)
2008-12-09 02:15:03
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中红网)
作者:赵德润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1955年农村调查时的郭崇毅

1997年春,郭崇毅(右一)到合肥干休所看望老红军邹德胜(前)司令员

2008年11月6日,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玉(左二)看望郭崇毅夫人程先芳

    28年前的春夏之交,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一篇重要谈话中,为当时颇有争议的安徽农村改革做了结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起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
    安徽省政府负责人在一次座谈会上动情地说:“谈起安徽农村改革,不能不想起一位可敬的老人,他不顾个人安危,凭着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大量调研得来的第一手材料,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连续三次上书中央,直言进谏,其胆识令人敬佩。他为农村改革所作的贡献,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这位老人,就是最早向中央反映安徽农村包产到户、为中央决策提供重要参考的省政府参事郭崇毅。
    五个月中三次上书中央,他要让最高决策者了解农村真实情况,了解农民对自主经营土地的企盼,让农村改革星火燎原。
    1978年,合肥地区遭遇了百年罕见的大旱,从春盼到夏,从夏盼到秋,没盼来一场透雨,晚稻颗粒无收,农民心急如焚。肥西县山南区委书记汤茂林按照省委“借地种保命麦”的指示,联系山南实际进一步放大胆子,将“借”字改为“分”字,把土地分包到农户,抢种保命麦。“借”与“分”一字之差,似乎比多少动员报告都灵验,全区男女老少夜以继日地挑水点种,硬是在一个月内抢种小麦10万多亩,油菜48000亩,占全区耕地面积80%以上。
    第二年夏季,山南区获得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丰收。麦收时节,安徽省政府参事郭崇毅满怀喜悦回到山南家乡。他走村串户,查看实情。看到家家户户门前都是麦堆,有的农户用大被单缝成装麦的口袋,有的把麦堆在床上。夏季收获这么多粮食,连最精明的农民也始料不及。几个正在插秧的青年听说郭崇毅是省里来的干部,便说:“要是政府信得过,把田分给我们,保证年年丰收,给国家多交粮食!”
    在昏暗的油灯下,郭崇毅萌生了一种使命感:山南区党委冒着风险闯出的路子,虽不为红头文件所允许,却分明抓住了真理。如果广大农村把生产关系调整到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那该产生多么巨大的物质力量!他奋笔疾书赶写调查报告,要把山南的火种保护下来!
    1979年6月19日,郭崇毅的调查报告《关于参观肥西县午季(夏季)大丰收情况的报告》,八千多字几乎是一气呵成。他满怀热情地记述了生产责任到户、夏粮成倍增长的生动景象;用令人信服的事实说明了包产到户与“大呼隆”形成的鲜明对比;介绍了丰收后个人、集体、国家各得其所,五保四属得到妥善安排;重点剖析了“包产只能包到组,不能到户,到组还是社会主义,到户就是资本主义”和“只要土地是集体的,按国家计划生产、分配,包产到户还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不是资本主义”两种意见的是与非;建议领导部门和理论部门及时研究解答实践中提出的理论问题,总结包产到户的成功经验。
    报告得到安徽省政府秘书长郑淮舟的支持,但他们共同感到事关重大,决非一省一地所能解决;而省委深得人心的改革当时正引起上上下下不同的议论。于是郭崇毅拿定主意,要到北京直接向党中央反映,让最高决策者了解农村真实情况,了解农民对自主经营土地的企盼。
    1979年7月1日,郭崇毅选了个“吉日”进京上书。然而接待他的干部和亲友都给他泼冷水:红头文件明明写着“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这不是往枪口上撞吗!几经周折之后,老战友蒋树民指点他到中央制定农业政策的参谋部门——中国社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去试试。
    郭崇毅找到阜成门外北小街2号农业经济研究所,王耕今所长和几位研究员热情接待了他。郭崇毅介绍了报告内容,阐述了当前农村不改革生产关系别无出路。他加重语气说:“你们研究农业,要能到我们肥西去调研,写一篇说明农业责任到户并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那真是字字黄金!”王所长接过报告,嘱咐他三天后听回音。
    三天后,郭崇毅大喜过望地得知,报告已经报送中央,中央领导同志给省委打电话支持安徽农民的首创精神。郭崇毅长出一口气,感到一身轻松:总算尽到了自己的职责。
    然而,7月28日回到合肥,郭崇毅的神经又紧张起来。原来在他进京上书期间,肥西县委7月16日正式下发46号文件:“县委研究决定,重申不许划小核算单位,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已经包产到户的生产队,要重新组织起来。”郭崇毅赶紧把报告通过省农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周曰礼上报省委。8月1日,省委《政策研究》加按语全文刊登。8月3日,省委第一书记主持省委常委会研究农业问题,在会上一条一条念郭崇毅的报告,称赞说“郭崇毅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报告的意见是对的,我们共产党人要向这位党外朋友学习。”会后,分管农业书记和政策研究室主任直接到肥西,纠正了压制包产到户的错误做法。肥西县委又发出50号文件,允许继续推行包产到户。年底,肥西农村97%的村将土地包给了农户。
    这一年8月,郭崇毅又应中国社科院农经所之约,写出《责任到户的性质及其有关问题》,对包产到户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分析了“不必要的十大忧虑”,安徽省委印成单行本发到全省;11月,又根据在六安地区调查写出《关于六安地区七县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报告》,由中国社科院农经所印发,报送中央参阅。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讲话了。他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重要谈话中,充分肯定了安徽肥西县包产到户和凤阳县的大包干。8月16日,郭崇毅给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写信,“恳切请求中央将农业文件中‘也不要包产到户’一段,改为生产队采取那种形式生产责任制,由社员自行讨论决定”“在中央一再号召要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同时,如果仍然由上面硬压着不准责任到户,反而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混乱与损失。”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75号文件,农业生产责任制正式写进中央红头文件。由安徽肥西、凤阳等地点起的我国农村改革的星星之火,迅猛燃遍全国农村。

    为讲真话他曾两度付出沉重的代价;但他无怨无悔,始终如一守着一条底线:坚持讲真话,决不说一句假话和违心的话。

    在安徽省城,了解郭崇毅的人都对他敢于直言格外敬重,因为他曾为不讲假话和讲真话两度付出沉重代价。
    郭崇毅早年参加革命,年轻时就是“老资格”,和省城许多干部比较熟悉。1955年,治淮委员会一位领导干部以“莫须有”罪名入狱,郭崇毅连带坐牢。专案组要他揭发所谓“反党反革命”罪行,他坚持不说一句假话,不说一句违心的话。一年后,省委组织部长宣布为他平反,赔礼道歉。
    然而不到半年,更大的灾难又悄然向他袭来。
    1956年冬,35岁的郭崇毅受省政协委派到肥西农村视察。县粮食局副局长陪他来到全省合作化运动“标兵单位”肥光高级农业合作社。听到社主任汇报当年粮食产量453万斤,比上年增产50%时,郭崇毅高兴地说:“这样的丰收令人鼓舞,请把社里账册拿给我看看,以便给省上写报告。”当晚回到县里,在昏暗的油灯下,郭崇毅一笔一笔仔细核对账册上的数字,发现实际产量只有285万斤,比上年316万斤减产10%。他顿时感到自己受骗了。
    第二天一早,他约上粮食局副局长又来到肥光社,要找社主任问个究竟。“你们介绍的数字和账上的数字为啥不一样?”社主任回答说:“您既然看出来了就实说吧!我们汇报的增产数是今年春天在农业生产会上向全省提出的‘挑战数字’,实际秋季减产了。”郭崇毅问:“既然减产,为什么不如实上报?”回答说:“县里不准呀!肥光社是全省高级社的红旗,只能报增产,不准报减产,我有啥办法呢?”看着“红旗社”主任一脸无奈,郭崇毅没有指责,当即请他把合并高级社前四位初级社会计都找来,当面把减产上报增产的情况一一核对,最后请社主任写成书面材料,盖上肥光社公章和主任私章。
    郭崇毅担心如此虚报会殃及农民口粮和种子、饲料粮,第三天又拉着副局长去看合作社仓库,并一连走访十几家农户。果然不出所料,社里仓库没留种子、饲料,农户口粮普遍不足。他又到附近的两个高级社察看,同样有浮夸和缺粮现象。一位社主任拉着郭崇毅的手说:“郭委员,请你回省一定要向上面反映实际情况,不能把粮食都调走了,不然闹粮荒会饿死人的!”
    郭崇毅不敢怠慢,一回到省城就抓紧写报告,实事求是地反映肥光社等几个高级社的浮夸问题,要求省委采取补救措施,防止出现粮荒。报告打印后,一位老同事劝他:“你还年轻不知利害,这‘马蜂窝’捅不得啊!”省委政法委的朋友认为如材料准确,农业上存在这样严重问题,应当无保留地向省委报告。
    第二天的汇报会上,郭崇毅有理有据地讲了对肥光社等几个高级社浮夸问题的调查。“马蜂窝”炸窝了!有人在会上公开站起来批判他“蓄意反对农业合作化”,要他承认“造谣”。郭崇毅莫名其妙,反复引用事实说明调查完全属实。有关领导不由分说,会后安排了多场批判会。他视察过的几个高级社主任来了,他原以为能当面澄清真相,解除误会,不料几位社主任异口同声否认亲手写的减产报告,说“大社大增产,余粮吃不完”,弄得郭崇毅啼笑皆非、有口难辩。
    于是,从“右派”到“极右”再到“现行反革命”逐步升级,最后郭崇毅竟以“现行反革命罪”判刑,送白湖农场劳改。
    1962年“七千人大会”后那个早春,新任省委第一书记李葆华指示省委统战部从白湖农场接回郭崇毅,宣布他向省委反映情况是正确的,表示赔礼道歉。郭崇毅没有怨言,一首《一剪梅.留别白湖》表现了他金子一般的心:
    堤上青青柳色鲜。蓦地言还,无限流连。几番回首好河山,一片风帆,一路阳关。
    往事还该放眼看。一去如烟,共赴艰难。春风万里在身边。百草花繁,百鸟声喧。

    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拾遗补阙,是他对政府参事工作的理解;尊重事实,追求真理,淡泊名利,是他终生不懈的追求。
    郭崇毅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1937年他才16岁,上海“八一三”抗战一打响,他就毅然离开家乡奔赴战场;后来又变卖家产组织游击队交给共产党,父亲登报声明和他永远脱离父子关系;1946年内战爆发,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其后进入皖西解放区任三分区肥西南办事处主任;1949年1月合肥和平解放、4月三野渡江战役、解放南京、上海,都有他的身影;1949年6月任民盟合肥分部主任委员、皖北区政协副秘书长;解放后蝉联安徽省政协委员41年、在省政府参事任上27年之久。
    从加入民盟、进入政协,到担任政府参事,郭崇毅重新诠释历史上的“拾遗补阙”,经常就国家大事向党和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拾遗补阙”原是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说过的话,唐代武则天认为它对政治十分有益,于是就创设“拾遗”、“补阙”两个官职,用以延揽天下贤才,居其左右,向朝廷提供建议与“讽谏”。后世相沿,唐代大诗人杜甫、白居易当过“左拾遗”,宋代诗人晁无咎还任过“右补阙”。
    郭崇毅认为,中国这样的大国搞现代化建设,经纬万端。虽然中华民族的精英和最大智力库大都在共产党内,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日理万机的领导人,难免有考虑不到、计划不周的地方。自古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建言献策,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现象。恪尽职守,坦诚建言,因人而异,各展所长,是政府参事应尽的职责。
他似乎淡忘了合作化时因建言献策尝过的苦头,以及文革十年动乱经历的许多磨难,心里想的一直是国计民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了,他感到人民翘首以盼的春天终于来了。当天即以《临窗赏梅》为题,写了一首“贺圣朝”:
    清香一缕新梅吐,点点天心露。纷纷蜂蝶怯冬寒,仍旧巢羁缚。
    去年冷暖,何须相诉?又桃符朱户,春来振翅百花时,细寻阳关路。
    乍暖还寒时节,郭崇毅不敢忘记政府参事的职责,于是有了关于包产到户的三次“上书”。今天重读30年前的三份“上书”,依然能够感受到字里行间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力量。实事求是和辩证思考,是郭崇毅所有上书和报告的主要特色。他善于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擅长用事实说话,既全面看待问题又能敏锐地抓住本质,准确而鲜明地反映倾向性问题。
    1982年,已经担任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的郭崇毅回肥西过春节,看到农民丰衣足食,也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便以《肥西县农村春节见闻》为题,给省委写报告,着重反映党风与干部作风、赌博与治安、农民承包的土地山林不稳定等问题。这个报告受到省委重视,省委办公厅以正式文件发到全省各县、区、乡。所加按语指出:“这个报告,对我们的工作有褒有贬,讲得比较全面、中肯,值得我们深思。一个党外人士能给我们写这样的报告,很够朋友。现特发给你们,请认真看一看。报告中指出的问题,各地都应引起注意,采取措施,抓紧解决。”
    郭崇毅认为,类似党风、干部作风等问题,全国各地都不同程度存在。于是1982年8月上书中共中央,陈述六条意见:一、整顿党风问题;二、实行法制问题;三、任用干部问题;四、严明赏罚问题;五、党政干部实行责任制问题;六、广开言路问题。六千多字的报告,对中央和省、县干部指名道姓加以评论和批评。报告发出两个月没有回音,一位朋友来访,看过报告半开玩笑地说:“按当年反右标准,每一条意见都够判刑了。”10月下旬,中共中央组织部来信了:“你给中共中央的信已转给我部参阅,对你这种积极负责的精神,我们表示谢意。”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依托信息共享工程创建 力推公共文化网络体系——江西永新县图书馆推介共享工程服务于民的成功经验
·下一篇:“抗联医院”遗址被发现 赵尚志赵一曼曾在这养伤
·特稿: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实现馆藏文物安全年
·特稿:著名人士为东方红纪念园题(赠)词之一(组图)
·特稿:淮河源头红军花(组图)
·特稿:以史为鉴向左转
·特稿:为红色精神在上海的弘杨作贡献(组图)
·特稿:送温暖到抗美援朝老战士手中(组图)
·夏斐然:送温暖到抗美援朝老战士手中(组图)
·特稿:芦山县委党史研究室看望慰问守护重要红军遗址的困难群众
·特稿:《红梅赞》、《长江之歌》响彻在榨菜故乡—两江广场送欢乐下基层2012中国文联在
·特稿:徐建平、马继奋参观一代伟人刘少奇故里景区(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2012年迎新春诗歌四首
特稿: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实现馆藏文物安全年
黄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实现馆藏文物安全年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实现馆藏文物安全年
著名人士为东方红纪念园题(赠)词之一(组图)
杨文忠:著名人士为东方红纪念园题(赠)词之一(组
特稿:著名人士为东方红纪念园题(赠)词之一(组图
甘心田、吉卫红、张胜利、魏静:淮河源头红军花(组
特稿:淮河源头红军花(组图)
从周总理处理“两件衬衣”看作风纯洁性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毛主席“粗话”欣赏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李德生在安徽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主席语录
特稿:十里长街送总理
100首红歌歌词(写红歌画红歌内容参考)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