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毛泽东的眼睛
2017-06-29 09:35:26
作者:申尊敬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非凡人物的眼睛和眼神,必有非凡之神采与魅力,眼力必也超越常人。

    中共七大选出的毛泽东等党中央五大书记,无疑是那个年代全党乃至全国的顶尖人物。他们扬眉举目,盱衡全国,瞩望世界,观形察势的眼力都非同寻常。

    七大时的中国共产党 ,早已不是成立之初中国大地上那一簇看似微不足道的星星之火,已然拥有80万党员、上百万军队和大片根据地,真正是兵强马壮,人才济济,群星灿烂,这支队伍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山河上跺一脚,足以令山晃来地也颤。五大书记统帅这支队伍这个党,当然是佼佼者中的佼佼者。

   

    如果说人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就是心智的灵光,眼力则是智力心力的合力。

    仔细端详五大书记的眼睛和眼神,神采魅力各不同:刘少奇沉郁而睿智,朱德坚毅而宽厚,任弼时深沉而执着。他们从腥风血雨的战火中走来,经历了无数严峻考验。他们的眼睛见过了太多的刀光剑影,辨得清党内外的是非对错,看得准中国发展变化的轨迹和走势,显得格外刚毅而睿智。

    五大书记中,周恩来和毛泽东的眼睛和眼神最有特色,魅力最强。周恩来的眉毛粗重浓密,浓眉下的那双大眼睛炯炯然明若星辰,放射着非同寻常的精明之光,眼神里透射着常人罕有的深邃之光。都说周恩来是标准的中国美男子,他身高中等,举止优雅,风度翩翩,最夺人处就是那两道浓眉和一双美目。长征结束后,周恩来的肩上挑着外交和统战两大重担,他的个人魅力为共产党的外交和统战大获成功的贡献无人能及。一位研究中国的外国学者说:“他可以看着你,而这么一看,就把你争取过去了。”在那个国共两党暗战或大争的年代,接触过周恩来的许多国民党高层人士,都不好意思再谈反对共产党了。有人说,面对周恩来的眼睛,你会觉得他说得不对吗?这些话虽然略显夸张,却可见他化敌为友的能力之强。

    五大书记之首的毛泽东的眼睛和眼神,不是与芸芸众生不同,也不是与英雄豪杰不同,而是与非凡人物大有不同。他的眼睛明亮而有神,目光深邃而高远。眼神沉稳而机警。他的眼力能穿越时空,超越群雄,近可以明察秋毫,远足以穿越千年,看得透常人看不清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毛泽东传》的作者美国作家特里尔,对毛泽东的眼睛体悟极为独特,他的描写神似重于形似:那是一双“探索的眼睛”,有“透人肺腑的目光”,“给人的印象是能同时眼观六路”。

    面对毛泽东的眼睛,遍识全球人中龙凤的基辛格博士身心俱震。上世纪七十年代,毛泽东曾5次会见时为美国国务卿助理的基辛格。基辛格在回忆录中写他1972年第一次陪同总统尼克松见到毛泽东的印象时说:“他凝视着客人,脸上露出一副洞悉一切而又带点讽刺意味的微笑,神态之间似乎发出警告:他是熟谙人性弱点和奸诈的行家,如果想欺骗他,那未免是徒劳了。”

    基辛格与当代许多顶尖人物打过交道,是个见过大世面的风云人物,一般的国家元首级人物,很难入他的法眼。但一遇到毛泽东的眼睛那巨大的法力,这个美国牛人几乎是一瞬间就被彻底征服了。他说:毛泽东与我们进行“苏格拉底式”的交谈时,一股从未有过的“颤流”,“在我的身上怦然涌动。”那是全身亿万个细胞惊喜得同时欢腾跳跃形成的生命体验,也许,只有信徒初见偶像时才会有如此强烈的反映吧!

    十世达赖叛逃前作为西藏的宗教领袖,曾经多次受到毛泽东接见,毛身上巨大的气场,大约在达赖的身上也产生了强烈的“颤流”,他屡屡对信众们说:“毛主席是凡躯之神。”

    毛泽东的眉毛不像周恩来那样粗黑浓密,眼睛似乎也没有周恩来那样炯炯有神,却具有可以融化一切的神力,敌人望之肝胆俱裂,同志见之心悦诚服,百姓们见了倍感亲切,敬仰与爱戴之情油然而生,因为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

    那两道青年时浓中年后淡的长眉,那两只青年时明亮,中年时睿智,老了后稍显忧郁却依然闪烁着智慧光芒的眼睛,那副眉眼和他的面相,合成了一张洋溢着东方智慧的“大中华脸”,那姿容神态,威严得像天神,慈祥得像菩萨。

    毛泽东就用这双眼力非凡的慧眼观人察世,摄取大千世界以往和当世的巨量信息,然后用他那智慧非凡的大脑分析矛盾万千重的中国和世界,一次次准确判断,一次次果断决策。在全党,他创造了诸多的第一:分清了敌我友,找到了最大的革命同盟军,练出了以弱胜强的绝招妙术,掌握了党内外各种矛盾的解决之道。他第一个看准了中国革命的道路,看明了中国走势,看懂了世界形势,破译了中国和世界昨天今天明天发展变化的密码。他不仅发现了在令人眼花缭乱的表象中隐藏极深的历史运行的规律,还善于驾驭历史运行的规律乘风破浪向前进,所以能够领袖群英,统帅群雄,领导他参与创建的党和缔造的军队由小到大,从弱变强,从胜利走向胜利。终于打碎了一个旧世界,创建了一个新世界,影响了全世界。

    中共七大召开的时候,日本鬼子还没有被赶出中国,毛泽东和他领导的党和军队还没有得天下,但经过延安整风洗礼的共产党及其领导的百万雄师紧紧地团结在毛泽东的旗帜下,思想统一,纪律严明,步调一致。虽然他们还散布于广大的穷乡僻壤,吃的是小米,穿的是土布,背的是步枪,浑身都冒着土气,但这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队伍聚结的能量,已经足以所向披靡,摧枯拉朽。

    这一年的毛泽东五十又二,春秋正盛,身材发福得恰到好处,两眼放射着自信和从容之光。看他在七大会上照片里的神态表情,一个大党强军最高统帅的气象,已经昭然于世。虽然尚未走进北京城,入住中南海,但在他的眼中,赶走日本侵略者和建立一个新中国,只是迟早之事,而非能否问题。他在黄土高原上的山沟里的延安做中共七大政治报告时,满怀激情又格外清醒,对“革命要胜利”的信念坚定不移。在那篇题为《愚公移山》的著名闭幕词中,当他用湖南腔慷慨号召全党全军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两座大山”时,他的眼睛放射着热烈而坚定的目光,那目光足以让星火燎原。

    七大闭幕几年后,中国和世界发生的变化天翻地覆慨而慷:日本侵略者被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请”回了他们的老家,蒋介石和他的一群残兵败将凄凄惶惶逃到海峡对岸的那个小岛上“蜗居”去了,一个崭新的中国横空出世,蒸蒸日上,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世界为之震惊,而这一切,身在陕北山沟沟里的毛泽东早已预见到了。

    1949年10月1日那天下午,毛泽东龙行虎步,气昂昂登上天安门城楼,用他那特有的湘音,朗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的成立。几天前,他在全国政协的一次大会上豪迈地昭告天下: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这句震撼世界的话,至今让每一个龙的传人想起来还热血沸腾。

    有一张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的彩色照片,记下了我们的开国领袖的绝美神采。毛泽东身穿笔挺的草绿色军装,胸前佩戴标有主席字样的红色缎带,面带极自信的微笑,扬眉举目望远方,目光里洋溢的全是庄严和自豪。

    在万众欢呼毛主席的涛天声浪中,那双充满智慧的眼睛越过天安门广场欢乐的人潮花海,看得很远很远,想得很深很深。几个月前,他在西柏坡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对党的精英们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新中国后来不平凡的成长史,证明了开国领袖的远见卓识。

    从此后,毛泽东的巨幅画像一直高高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中央。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非毛化”浊浪翻卷时,国际友人担心天安门上的毛泽东像会被拿下去,国内也有无数人为此忧心忡忡。1980年,邓小平接受意大利记者法拉奇的采访时斩钉截铁地向全世界宣告,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永远要保留下去”。

    中国的中心是北京,北京的中心是天安门,天安门的中心,就是那幅巨大的毛泽东像。有一首曾经红遍全国的歌用天籁般的童声唱道:“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指引我们向前进!”在无数中国人看来,天安门城楼中央悬挂毛主席像,就像太阳每天会升起一样天经地义。我们无法想象,没有毛主席像的天安门,看着心里会是啥滋味。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一直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和他的战友们创建的人民共和国,注视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舍昼夜。共和国万水千山间的风云变幻,尽在他老人家的眼底。

    中国人对天安门城楼上的毛泽东的眼睛和眼神,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人们都说,无论你站在天安门广场的哪个位置,都能看到毛主席在看着你,谁也走不出开国领袖的目光。

    来到天安门广场的每一个人,至少能从毛泽东的眼睛里读到两种意味:威严和慈祥。作为党中央主席,毛泽东的威严令分裂者、贪腐者和一切蜕化变质者惊惧;作为人民军队的最高统帅,毛泽东的威严令所有的敌人胆寒;作为共和国主席,目光慈祥的毛泽东,给他的人民以巨大的亲切感和安全感。他在世时,这个世界并不太平,国内的天灾人祸也不鲜见,但每一个中国人都深信:只要毛主席他老人家和我们在一起,天塌下来都不怕,我们只需要“爱岗敬业跟党走”就行了。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永远闭上了那双闪烁着智慧之光的眼睛,天安门上的那双慧眼却依然深情地注视着我们,每时每刻,直到永远。

   

    伟人远去已然悠悠40载,而在摄影师和记者们拍下的大量照片里,毛泽东的眼睛依然气象万千地活着,眼睛里的智慧之光还昼夜不息地照耀着中华大地。

    这双眼睛,与中国共产党休戚与共长打达55年多,我们应该细细品读体味。

    读懂了毛泽东的眼睛,也许就能明白中国共产党这个成立时只有50几名党员,13名代表举行成立大会时东躲西藏,手中没有一兵一卒一枪一弹的党,为什么仅仅28年后就能够一统天下,成为领导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的执政党。

    那双谜一样的眼睛里,藏着怎样的秘密?

    高瞻远瞩惊世界

    战略家是毛泽东的诸多封号之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里,也只有他老人家当得起这个封号。放眼中国和世界历史的星空,毛泽东也是顶尖级的大战略家,历史学家们称毛泽东是全人类三千多年来的十大战略家之一。

    战略家在领袖人物中也是凤毛麟角,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可遇不可求。中国历史上的皇帝有400多个,可以称为战略家的有几人?

    被称为战略家的领导人必须具备如下条件:能着眼整个战局,且拥有极强的宏观意识和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全面详细正确地制定己方的战略方针且能合理分配使用己方所持有的力量与资源,从而引导我方获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毛泽东是千古一见的战略家,文韬武略冠古今,是战略家中的巨人,不仅是军事家中的大战略家,还是政治家中的大战略家。史学家这样评价他的战略伟绩:毛泽东是自大唐盛世后中华民族最有阳气、生气、创造力、感召力、凝聚力的战略家,是以弱胜强、以小胜强、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统帅,打掉了汉族自宋代秦桧以来千多年的晦气、阴气、自卑气、汉奸气、老腐气,横扫了国土内的“百年魔怪”与牛鬼蛇邪,大长了汉民族的志气,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威风。这些评价,偏重毛泽东的军事战略,而对他的政治思想理论成就却较少提及,尚待专家加以完善。

    伟大的思想理论是伟人思想与实践相结合的精华,既指导当前实践,又惠及百代后人,其价值和魅力久久不衰。毛泽东的战略思想,照亮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从青年到老年,他的战略思想日渐成熟并形成完整而宏大的体系,真正是博大精深。在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没有一个人的战略思想成果如此完整而且管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这些榜样皇帝,功业堪称伟大,可惜未见理论。毛泽东则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到“为人民服务”,再到“三个世界”的划分,从打江山到固江山,总是从实际出发,又站在时代和历史的最高处,看得最远,想得最深,说得最通俗却最精辟,入耳入脑又入心,在我们可知的古今中外,无人能及。

    毛泽东是在中华民族渴望伟人的时代横空出世的伟人。打江山时期,毛泽东最厉害的战略思想要数那个“农村包围城市”。这是一种逆向思维,却高明之至。他之前的中共领导人照搬苏联经验,热衷于占领大城市,要么就在大城市里闹罢工,结果碰得头破血流。毛泽东开辟的井冈山道路,从统治阶级力量最薄弱的地方搞起,一开始被“吃过洋面包”的人瞧不起,甚至讥之为“小儿科”,他的游击战也被斥为“流寇主义”,但历史老人最终给他打了满分,可见毛泽东在战略上的眼力之“毒”,智慧之高。

    如果没有毛泽东高瞻远瞩又脚踏实地的战略设计和卓越领导,中国共产党的生存状态会怎么样?邓小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说出了谜底:“很可能至今还在黑暗中苦斗。”其时共产党执政中国已经30多年了。所以许多人说,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美国人谢伟思在延安时,常常向中国共产党的朋友询问:为什么毛泽东能够成为共产党的领袖?得到的回答是“他目光远大”。战略家毛泽东的眼睛,自有非同寻常处。看他在陕北的照片,无论是单人照还是与其他领导人的合影,他的眼睛总是与众不同:面对镜头,别人一般都是两眼平视,他的眼睛常常是既向前看,又向上看,他和大家看的是同一个方向,目光却高出众人一截,看着很高很远的远方。

    毛泽东的这种特色,在他与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和林伯渠、博古、张国焘等人的合影中屡屡出现,可见这是他的常态而非偶然之相。在一张毛泽东和朱德、周恩来的合影中,左边的朱德目视前方,右边的周恩来眼睛稍下,只有居中的毛泽东两眼向前向高看。

    摄影师给毛泽东等领导人拍照,只能抓拍,不可能摆拍,谁敢摆拍这么大的人物?长期为毛泽东拍照的摄影师侯波说:“对毛泽东这样的领袖人物,我们不可能“摆弄”他,只能寻找机会抓拍。”定格在照片上的图像,无疑是他们各自真实的精彩一瞬。

    诗词文章里高瞻远瞩、雄视千古的大战略家形象,在这些黑白照片里具像成目光高远的大领袖神采了。
年轻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长征时走过了万水千山,经历了千难万险,豪情满怀要“倚天抽宝剑”,把昆仑“裁为三截”,东征时在“万里雪飘”中“数风流人物”的毛泽东,心志气魄之大,显然无人能及。在陕北根据地安定下来的毛泽东,已经成为全党全军的灵魂人物,此时的他,脚踏着秦晋高原上的黄土大地,正放眼全国,为党和军队运筹新的胜利。

    战略家毛泽东拥有盱衡全局的能力,更有眼观六路的视野。在延安,毛泽东的地理视野是陕北千沟万壑上的黄土高原,他的心理视野却可以远达全国乃至世界。自1935年10月到1948年3月,漫长的13年时间里,除了在重庆谈判的43天,这位湖南人一刻也没离开陕北的黄土地,一直住在陕北的土窑里。虽然身在穷乡僻壤,但他的脑子却像有一个全天候全方位的超级雷达,对全局形势了如指掌,总能对中长期的“天气形势”做出准确预报,并能制定预防或避免灾害祸国殃民的对策。这有点像《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身居茅舍,躬耕南阳,却能预知刘汉的天下将“三分”。诸葛亮充其量算半个战略家,他“三分天下”的战略预言虽然实现了,但“入主中原,匡复汉业”的战略目标却成了泡影,自己也“出师未捷身先死”。若拿他与毛泽东的战略智慧比,那就是如来佛与孙悟空之差了。

    上世纪三十四年代,中华大地乱成了一锅粥:国共喋血,日寇横行,欧美插足,国内外敌我友的势力犬牙交错,各方力量乱哄哄你争强来他好胜,发展演变的态势纷纭复杂迷雾重重,城乡大地的气氛紧张而诡异。当人们四顾茫然,看不懂形势,辨不清方向的时候,毛泽东总会登高远望,先知般为人们拨云见日,表现出一个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常常使人醍醐灌顶般豁然开朗,在困境中看到光明和希望。

    日本侵华是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最大的一场劫难,几乎使我们亡国灭种。1938年5月,侵华的日军已经将我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攻陷,骄横的日本侵略者凶焰万丈,大有将中国这块大肥肉一口吞下之势。5月19日,位居南北方枢纽的战略要地徐州又失守了。这一败,击垮了许多人原本就很薄弱的抗日意志,中华民族的军心民志真正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等亲日派的骨头彻底被打软了,他们抛出了“再战必亡”的论调。于是,“亡国论”瘟疫般到处流传。国民党内有些天真者则幻想依靠外援迅速取胜,提出了“速胜论”。这些盲目悲观和盲目乐观的情绪,在共产党内也颇有市场。更多的普通民众,对中日之战的进程和前景更如雾里看花,备感迷惘,惶惶然不知所措。

    这时的毛泽东,完成了新四军和八路军几个师到敌后开展游击战的部署后,悄然坐在了延安凤凰山下一孔窑洞里一张极其简陋的书桌前。他要写一篇叫《论持久战》的大文章,对中国军民抗战十个月来的经验“做个总结性的解释”。

    警卫员翟作军亲眼目睹了毛泽东写《论持久战》时的情景:毛泽东坐在窑洞里的书桌边,微弱的烛光照着他苍白的脸。他两天没有睡觉,只吃了很少一点东西,用毛巾擦把脸而不顾全身的汗水。笔记本旁边放着一块石头,他的手由于不停地写作而酸疼时,就紧握那块石头使手指得到松弛。

    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在毛泽东,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他一生一世都这样。

    摄影师为写作《论持久战》的毛泽东拍下一张珍贵的历史性照片:窑洞里,纸窗前,毛泽东手执一管毛笔,正在奋笔疾书,神情格外专注。

    青年毛泽东曾说“著书之时,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振笔疾书,知有著书,而不知有他事。”现在的毛泽东,正处在这种除了“论持久战”而“不知有他事”的状态。

    毛泽东是一个痴迷写作的战略家,不仅注重演说和决策,还十分看重著述,“立功”“立言”两不误。现在,他要把自己对中日之战的观察和思考写出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的眼睛虽然盯着手中的笔尖和桌上的白纸,目光里脑海中一定有一幅中日战争发展变化的态势图。

    9天后,毛泽东的卫士从窑洞里捧出一卷飘着墨香的厚厚的书稿,那就是中国乃至世界军事理论史上石破天惊的煌煌大著《论持久战》。

    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写作。半个中国已沦陷,抗战的前途有没有,抗战的道路怎么走,中华民族怎么办?对付国内众多军阀颇有一套的蒋介石,脑子里也是一盆浆糊,无数人期待一个真正实事求是的答案。

    毛泽东时年45岁,正是精力最充沛的年龄。在写作《论持久战》的九天九夜里,他全身心投入,精力高度集中,常常废寝忘食。他曾经两天两夜连轴转,双眼已经布满了血丝,深夜里依然在昏暗的油灯下不停地写啊写。警卫员把饭菜热了一遍又一遍,送了一次又一次,催了一回又一回,他就是顾不上吃。到了第七天的深夜,脚上的棉鞋被炭火烧着了,他竟毫无觉察,依然在奋笔疾书,直到脚被火烧痛了,他才突然发现。警卫员找来一双单鞋给他换上,他却有些莫名其妙:“怎么搞的?我一点也没有觉得就烧着了。”他两眼看着那双烧坏了的棉鞋,一边说,一边哈哈大笑,继而又埋头疾书。写到第八天,因为持续劳累,体力过度透支,他感到头疼又旋晕,已经想睡觉而不能,只好请医生来诊治。

    那9天里,坐在窑洞里的毛泽东,手中握着一支纤笔,眼前一定屡屡浮现侵华日军的凶焰,全国军民抗日的烽火。在他的眼中,中日两国的军力民力,中日之战的现状、过程和结局,都变得越来越清晰。

    他的结论明确而简洁:“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他深入分析后指出:这场弱国战强国的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对于中国军民如何挺过这场战争最艰难的第一和第二阶段,毛泽东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等等。

    思想家的著作常会在不经意间流淌出流传久远的名言警句。像毛泽东的许多文章和著作一样,《论持久战》中有也有许多振聋发聩的“金句”:兵民是胜利之本。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这些思想理论的真理之光,将会永远在人类思想的星空里闪耀。

    写完《论持久战》,毛泽东走出窑洞,布满血丝的眼睛满是倦意。苦干了九天九夜,为苦难深重又备感迷惘的中华民族干成了一件大事,他的心情一定很兴奋。

    走出窑洞的《论持久战》,像暗夜里的灯塔,照亮了无数迷乱的心。

    逄先知主持编著的《毛泽东传》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这些异常清晰而符合实际的判断,回答了人们最关心而一时又看不清楚的问题,使人们对战争的发展过程和前途有了一个清楚的了解,大大提高了坚持抗战的信念。”

    《论持久战》公开发表后,在国民党高层领导人中引发了一次极为强烈的“思想地震”,他们公认《论持久战》是一部上乘巨著。国民党军队中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从周恩来手里接过《论持久战》后,就一气读完了,他赞同毛泽东的观点,佩服毛泽东的分析,认为《论持久战》是一部军事巨著,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

    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他找到国民党的最高统帅蒋介石,竭力推荐,蒋介石也表示认可。国民党军委会通令全国,把《论持久战》作为全国抗战的指导思想。

    中国战区美军司令官史迪威将军只看了一遍《论持久战》,就认定这是一部“绝妙的教科书”。他建议美国政府“加快对华援助”,向中共提供有限数量的武器装备,加快胜利的到来。

    蒋经国对《论持久战》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1940年的一个冬夜,他对几位同事说,这篇文章对于抗日战争的形势、战争发展的几个阶段、战争形式的运用,以及战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分析得十分深刻,有很大的预见性和说服力,读了叫人万分信服。他说他已经读过七八遍了,有时间还要下功夫去钻研。

    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史,完全证明了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揭示的中国抗战规律和英明预见,《论持久战》因之名垂青史,成为一部享有世界声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若干年后,《论持久战》被美国西点军校奉为必读书。

    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战略设计和决断,是毛泽东的独门绝活,这本《论持久战》,只是他运用战略眼光观察分析预测中国和世界大势的无数实例之一。

    毛泽东的厉害,在于他是知行合一型战略家,不仅有过人的战略思想,更善于把他的战略思想付诸实施并大获全胜,“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等等,都是成功的范例。

    在重要的历史关口,最能显示毛泽东大战略家的过人之处。辽沈战役开打前,毛泽东和林彪围绕先打锦州之敌还是先打长春之敌的分歧,其实是大战略与小战略之争。林彪想的是东北战略,毛泽东看的是全国大局,一个“背负青天朝下看”,一个偏居一隅谋小局,这就是大战略家与小战略家的高下之分。战争进程和全国战局的发展,完全证明了毛泽东战略眼光的高远和决策的英明。

    如果说中国革命的成功,确立了毛泽东中华民族战略家的地位,抗美援朝则展示了这位东方巨人世界级战略家的风采。

    1950年秋末,朝鲜半岛战事急,美国悍然纠集16个西方国家的军队参战,又派飞机频频轰炸我东北边境城市和军民。海峡那边的蒋介石在台湾岛上兴奋得摩拳擦掌,天天想趁此机会反攻大陆,甚至向美国总统申请加入联军。

    这时候,共产党立国还不满一年,人民共和国尚在襁褓中,一场巨大的生存危机考验着新中国。

    坐在中南海的毛泽东瞩目东北亚上空的战火,一眼就看透了美国反动派的狼子野心。几年前,美国反动派又是出钱,又是出枪,帮着蒋介石打共产党,不仅没有讨到半点便宜,反而丢掉了苦心经营多年的在华既得利益。如今又染指朝鲜战争,显然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朝鲜与中国,只隔着一条不太宽阔而且浅浅的鸭绿江,“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啊!

    熟谙历史的毛泽东更知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老道理。朝鲜一旦落入美国之手,新中国的东大门就豁然洞开,我们就得在美国炮火的威胁下过日子,建设和发展将无比艰难。

    强盗已经打到了家门口,打,现在要付出代价。不打,将来会付出更大代价。只有奋起反击,才能自保。

    毛泽东的逻辑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他从西北紧急接来了彭大将军,说服了政治局的多数同志。

    为了新中国的战略安全,毛泽东毅然决定,出兵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他要和世界第一强国在东北亚下一盘影响百年的大棋。

    毛泽东此举让美国和西方列强目瞪口呆,也惊呆了全世界。

    熟悉毛泽东的同志知道,投身革命以来毛泽东决策无数,而这是他一生中最艰难的一次决策。弱国战强国,而且是离开本土,用极差的武器装备,在陌生的战场与武装到牙齿的陌生敌人作战,没有超乎寻常的战略胆魄,谁敢作此决策?

    即此一举,毛泽东就可以跻身世界级战略家的前列。

|<< << < 1 2 3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风云无边——纪念于桑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风云无边——纪念于桑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组图)
·特稿:仇爱清向新四军纪念馆捐赠红色藏品(组图)
·特稿:党的生日“京城小延安”迎来了参观学习高峰之系列报道一:记中铁九局北京地铁项
·特稿:党的生日“京城小延安”迎来了参观学习高峰之系列报道二:记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
·特稿:党的生日“京城小延安”迎来了参观学习高峰之系列报道三:记朝阳区文委部分党员
·特稿:党的生日“京城小延安”迎来了参观学习高峰之系列报道四:记中国双维投资公司部
·特稿:风光旖旎红海滩(组图)
·特稿:开国将军任荣同志告别仪式在湖北武汉举行(组图)
·特稿:开国将军任荣同志告别仪式在湖北武汉举行(组图)
·特稿:初会皮影,相约传承之路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申尊敬:毛泽东的眼睛
特稿:毛泽东的眼睛
郁松:风云无边——纪念于桑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组图
特稿:风云无边——纪念于桑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组图
潘麟之:仇爱清向新四军纪念馆捐赠红色藏品(组图)
特稿:仇爱清向新四军纪念馆捐赠红色藏品(组图)
践行“两学一做” 重温红色历史——我馆党员干部开展
陈龙狮:党的生日“京城小延安”迎来了参观学习高峰
特稿:党的生日“京城小延安”迎来了参观学习高峰之
陈龙狮:党的生日“京城小延安”迎来了参观学习高峰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李讷携家人来毛主席纪念堂深情怀念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情满淮安”——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到
特稿:开国中将陈先瑞夫人王彦同志在京逝世(组图
特稿: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革命后代赴兴县迎17名
特稿:毛泽东亲属赴朝鲜祭奠志愿军烈士(组图)
特稿:毛主席机要秘书谢静宜在京病逝(组图)
特稿:高波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湖北红安举行开国上将王建安诞辰110周年纪念
特稿: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特稿:红西路军后代2017年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共和国将帅肖像油画集》及画像赠送仪式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