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自驾重走长征路寻访专集(7)——百石村,长征第一仗所在地(组图)
2014-12-05 14:51:34
作者:田竞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我们从“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出发,沿着当年中央红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的脚印西行。

    行驶路线:从于都县城出发,走S218省道向南接S223省道再向西转S325省道。参考路线如下(中括号内是公路编号,下画杠数字是行驶的大约公里数):于都“长征第一渡”过桥5km→上[S218]13km→利村乡靠右直行(利园线)13km→小溪乡8km→兰花圩岔路口直行12km→马岭村接[S223]26km→龙布镇7km→镜溪村9km→丁字路口路标指示右行往信丰县城55km,右转上[S325]10km→新田镇岔路口右转7km→过桥右行上乡道15km→百石村(百石圩)

    1934年10月17日至20日傍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机关及其直属部队和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共8万多人渡过于都河,踏上了漫漫征程。

    长征队伍从江西往湘西转移的途中,要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四道封锁线。

    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江西的安远至信丰之间的筑垒、碉堡防线):

    国民党南路军(粤军)陈济棠部为配合国民党北路军、东路军对中央苏区的进攻,由南至北,在安远、古陂镇、信丰至赣县王母渡和南康、赣州一线,构成了一条以桃江(即信丰河)为天堑的南北长120多千米、东西宽约50千米的弧形封锁线。在封锁线中构筑有数百个碉堡,每段碉堡线上设置铁丝网、深沟、暗堡3层防御工事,因此,这道封锁线也被称为“碉堡封锁线”。这道封锁线在桃江以东经大埠、王母渡,折向东南,经韩坊、新田等地。其兵力部署:在防御线的最前沿,由当地靖卫团和“铲共”团把守;粤军第一师主力驻古陂、新田、重石、版石(百石)等地;粤军第二师驻信丰、王母渡;粤军第二独立旅驻安远;粤军第四师驻赣州、南康;粤军独立第三师驻韶关、乐昌、连县、南雄等地。

    红军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

    当年封建割据,国民党南路军总司令、广东新军阀陈济棠独揽广东军政大权,保持广东半独立局面达8年之久,被人称作“南天王”,他为保存实力,建议与红军谈判。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为减轻中央红军突围西进的阻力,即利用陈济棠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决定接受陈济棠的建议,派中央红军代表潘汉年、何长工同陈济棠部谈判,于1934年7月达成“借道”协议(即“红军不驻、粤军不剿”),协议主要内容有五项:一、就地停战,取消敌对局面;二、互通情报,用有线电通报;三、解除封锁;四、互相通商,必要时红军可在陈的防区设后方,建立医院;五、必要时可以互相借道,红军有行动事先告诉陈,陈部撤离20里。五项协议为后来中央红军顺利通过敌军的第一道封锁线,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红军和陈济棠之间还建立了高层秘密通信联系。陈济棠甚至派巫剑虹的第四师运送1200箱步枪子弹给中央红军。

    中央红军在突围前,曾将要经过的地点通知了陈济棠,声明只借道而行,保证不进入广东腹地。

    但是,双方高层达成的协议并不易得到及时执行,其一,中央红军高层和粤军高层达成的协议不能原原本本地向部队传达,基层部队不大清楚;其二,中央红军只能向陈济棠简单通报,不可能将行军部队的具体路线、时间事先通知粤军(这事儿怎么敢事先通知啊!)所以中央红军突然出现时,没有及时撤退的粤军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儿,他们凭借多年经营已十分坚固的防线,依托密集的碉堡、工事、战壕,配以铁丝网、地雷,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所以中央红军撕开突破口的战斗十分激烈。红三军团第四师是突围主攻部队,十一团又是四师的前锋部队,所以十一团在最前边打得非常艰苦,曾经一度与粤军形成对峙状态。

    10月中旬,红军突然开始行动。当时奉蒋之命,粤军余汉谋第一军和李扬敬第三军均在封锁粤赣边境,而粤军第一军第一师恰好卡在红军经过道路的要冲。余汉谋急令第一师向大庚、南雄方向西撤,给红军让路,该师为南线防堵中枢,位置一移,西南门户洞开。

    大部分粤军得到陈济棠示意后,稍事抵抗、防守一番,从重石、新田、古陂、韩坊全线撤退,向安远、信丰、南康集中,让出了中间大道,红军主力随即向信丰东南地域前进。也有例外的。10月22日,粤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三团团长彭霖生奉命指挥本团和教导团取捷径从速撤退,但彭狂妄自大,他低估了林彪红一军团的前进速度,认为红军大部队不会那么快来到,可以先打一仗捞一把再走。很快,彭霖生团和教导团被快速挺进的红一军团前锋分路合击,陷于无法脱离的困境,极其狼狈,损失很大。彭霖生挨了余汉谋一顿痛骂,教导团团长陈克华以作战不力被免职。残余粤军立即退向安西。

    24日晚,红军各路先头部队开始西渡桃江,抢占河西要点,掩护主力渡河。25日,红军从安远、信丰间大步穿过,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和红军其他部队从信丰南北先后渡过桃江,突破了由粤军防守的第一道封锁线,继续向西前进。突破了第一条封锁线,使中央红军终于从被国民党军围困了4年之久的中央苏区突出来了。

    原中顾委常委陆定一有诗为证:“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星夜渡过于都河,固陂新田打胜仗。”固陂即古陂。

    1984年,一位叫陈树柏的美籍华人回大陆讲学和筹办办学,9月,邓小平在北京接见了他,说:“令尊治粤八年,确有建树。广东老一辈的人至今还在怀念他。”陈树柏之父,就是当年广东新军阀陈济棠。因此,第一道封锁与其说是突破,不如说有的地方是通过。但据后来的考证,至10月21日,中央红军突破赣南第一道封锁线仍然损失了3700余人(包括民夫)。

    10月25日,驻吉安的国民党空军第五中队飞行员报告上级,他们在粤赣湘边界地带的大山中发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大部队红军”,“数量约数万人正向湖南方向行进”。航空照片和情报分析立即被送到蒋介石手里,蒋介石终于确信中央红军已经突围而出了。蒋介石的恼怒几乎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虽然中共被重兵围困中的部队要拼死突围是预料之中的事情,但苦心建起的重重叠叠的封锁线——50多万重兵,9000多个碉堡,成百上千的飞机大炮坦克,花费金钱无数,伤亡官兵数万,费时数年之久,竟然如此轻易地被突破了,让数万红军就这么快地走出去了。

    10月26日,红军总司令朱德致电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董振堂、李卓然、周昆、黄苏、罗炳辉、蔡树藩:现我方正与广东谈判,让出我军西进道路,敌方已有某种允诺。故当粤军自愿的撤退时,我军应勿追击及俘其官兵;但这仅限于当其自愿撤退时,并绝不能因此而消弱警觉性及经常的战斗准备。

    中央红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的足迹:

    1934年10月20日,中央红军主力先后到达仁风圩(街)、双芫(园)、牛岭、长洛、桂林江等地区,完成了突围西进的进攻准备,等待中革军委的命令。突围队形为:左翼为红一军团在前,其后红九军团跟进;右翼为红三军团在前,其后红八军团跟进;从两翼掩护着居中的中央纵队(第二纵队)和军委纵队(第一纵队);红5军团担任全军后卫。这种队形也被称为“甬道式队形”。

    红军突围战斗首先指向江西安远和信丰间的版石圩一线碉堡群。

    10月21日上午,中央红军各军团向国民党粤军封锁线发起进攻。右路前锋红三军团四师十团、十一团首先向信丰百石圩守敌发起攻击。经过一夜战斗,消灭守敌信丰“铲共团”常备第二中队,活捉中队长何德泮。战斗中红四师师长洪超牺牲。随后向韩坊、古陂追击前进,古陂守敌在茶寮垇被红四师击溃后,退至古陂镇,凭古陂河与红军对峙。同日下午,左路前锋红一军团一师一团袭占新田、二师六团袭占金鸡圩,毙敌600余人。红一、三军团乘胜追击溃逃敌人,左、右后卫红九、八军团紧跟一、三军团之后,扩大战果。当日,军委总部进至合头地区。粤军根据与红军达成的停战协议,没有全力抵抗,从重石、新田、古陂、韩坊全线撤退,向安远、信丰、南康集中,红军主力随即向信丰东南地域前进。

    10月22日,左路红一军团在金盆山、石背与由重石、版石向安西撤退的粤军2个团(第一师第三团和教导团)遭遇,激战数小时,将其击溃,敌退守安西后不再出。左路红军乘势向安西发展,右路红三军团进占坪石;红八军团由王母渡渡过桃江,向坳头、大垅方向前进。

    10月23日,左路红九军团监视安西之敌,红一军团绕过安西(迂回坪石)向桃江发展;右路红三军团向大塘铺前进。中央红军一、二纵队抵达古陂杨坊、太平宿营,毛泽东宿营于军田高。

    10月24日,红一军团主力占领铁石口等地,红三军团主力占领大塘铺等地;两军团的前锋部队占领了桃江东岸,控制了渡口。当晚,各路军先头部队开始西渡桃江,抢占河西要点,掩护主力渡河。红三军团第五师占领江口等地,前锋部队进至梅岭关、中站,红一军团第二师向广东乌迳方向前进。

    10月25日,军委第一、第二纵队和中央红军其他部队从信丰南北先后在铁石口、大塘埠、石寨圩等地西渡桃江(信丰河),突破了粤军第一道封锁线,继续向西、向赣粤边界推进。

    至27日,担负中央红军长征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团渡过桃江到达小河。

    至此,中央红军长征部队全部渡过了信丰河(桃江),完全突破了敌人的第一道封锁线。

    战事还未及达到白热,朱德总司令即发出电令“为严重注意拦阻与收容野战军的逃亡与落伍疾病人员及收容二十二日战役的重伤人员,规定办法如下:……”这就是脱离根据地带来的人员问题。

    于都和赣县交界的牛岭,山不高,却是一座连一座,几乎看不到两山之间相连的平坝。中革军委、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都经过兰花圩附近的祁禄山,中革军委和红五军团从祁禄山向南到安远县的合头村;红三军团向西过牛岭进入信丰县。中央红军至此离开了中央苏区进入白区。

    信丰县当年是中央苏区21个全红县之一,1930年4月,信丰党组织和游击队直接配合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攻占信丰城,同年5月正式成立信丰县苏维埃政府,使赣南与粤、闽边界各小块梅花状红色区域迅速连成一片,为中央苏区的初步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二军、三十五军、二十一军先后在信丰成立,信丰共有1万人参加红军,2万人参加支前作战。信丰也是中央红军打响“长征第一仗”所在地。1934年10月下旬,中央红军在信丰县新田、古陂、安西等一带经过浴血奋战,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第一道封锁线,取得了红军长征的第一次胜利。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信丰还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中心区域,项英、陈毅曾于1935年3月底来到信丰油山。全县先后参加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达2.69万人(其中800多人参加长征),2319人在战斗中牺牲(其中县团级以上的43人)。

    如今,祁禄山镇在[S223]路东(路左侧)2km,村镇里是红军标语众多且集中,但许多写有标语的老房子是百年老宅,已无人居住。

    我们今天行程的首要目标是到新田镇百石村(百石圩)。从于都县城走S218省道向南,接S223省道再向西转S325省道,最后走一段乡道就到了百石村的村口。

    从于都出发后,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部队在江西于都县至信丰县之间与敌粤军余汉谋师激战一昼夜,突破了第一道封锁线。

    10月20日,根据中革军委命令和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指示,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洪超、师政委黄克诚)作为先头部队通过赣县塘坑口,向信丰县新田挺进,准备突破国民党军的第一道封锁线。师长洪超率红十团进军百石圩时,遇敌顽抗,他亲临前沿观察,不幸中弹牺牲,成为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百石圩成为“长征第一仗”所在地。

    村口的坪上有老乡正在晒粮食,我们向他们打听当年的战场和洪超师长墓所在。老乡们围拢过来,争着指向村头的那条水泥路,告诉我们一直走上石阶去就看到了。

    我们拾级而上,行不到百米,即看见石阶上有一座不大的墓碑,一定是洪超师长墓所在了,这是百石圩围栋山腰。

    近前看,墓碑上是原军委副主席张震上将题写的“洪超烈士之墓”。

    墓碑基座上是石刻的洪超烈士的生平简介“洪超(1909-1934),湖北黄梅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湘南起义和井冈山根据地斗争。1929年转入红五军工作,任红五军第一纵队中队长、大队长,红八军军部参谋,红五军第一师师长,红三军团第六师、第四师师长。参加了湘鄂赣苏区游击战争、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时,洪超师长指挥担任突围野战军右路前锋红三军团第四师,于1934年10月21日向信丰县百石守敌发起猛烈攻击。战斗中洪超不幸被敌人流弹击中,为长征红军胜利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背景:红军长征途中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

    1934年10月20日,根据中革军委命令和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指示,时任红三军团第四师师长的洪超率部作为先头部队通过赣县塘坑口,向信丰新田挺进,准备突破国民党军的第一道封锁线。25岁的洪超身经百战,在反“围剿”战斗中失去了一只胳膊,号称“独臂师长”,而且是最年轻的主力师师长。10月21日,洪超率部首先突击敌第一道封锁线,接着,按照部署,洪超亲自率第十团进军百石圩,师政委黄克诚则率第十一团、十二团等在侧翼打掩护,阻止敌人可能的增援,掩护红军主力通过。

    红十团在团长沈述清、政委杨勇的指挥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占百石附近的制高点,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越过铁丝网,翻过深深的壕沟,向高处的碉堡发起猛烈的攻击。百石守敌只有200多人,根本抵抵挡不住红军的猛攻,不久就弃守碉堡,蜷缩在村里一座建筑坚固的“万人祠”里,不仅拒绝投降,把喊话的红军战士也打死了。此时,驻在金鸡圩的敌人一个营企图增援百石,邓国清团长、张爱萍政委指挥的红十一团,谢嵩团长、苏振华政委指挥的红十二团一同出击,将敌击溃。洪超带着一个警卫排准备赶往红十一团与黄克诚政委会合,恰好路过百石,他马上到前沿观察,命令调集迫击炮消灭围墙内的敌人。话音刚落,他便被围墙内的敌人射中头部,当场牺牲。洪超牺牲后,迫击炮已调上来了,连续发射炮弹将一米多厚的麻石围墙炸开了几个大缺口,战士们冲了进去,歼灭了顽敌。

    关于洪超师长牺牲还有一种说法: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洪超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冲上前线,用独臂举着马刀往前冲。这时候天色微明,粤军前沿阵地已经溃败,粤军士兵们顺着公路往后跑,但是他们跑不过马啊。一个粤军士兵回头看见一个挥着马刀的红军骑在马上朝他奔来,空袖筒随风飘荡,他吓坏了,慌忙中开枪正好打在了洪超师长的胸口上。

    洪超师长牺牲后,他的遗体被当地一位陈姓老乡草草收敛,安葬在村前的山腰上,没有立碑,没有留下姓名。红军部队将洪超生前的一件长大衣留给他作纪念,这件大衣也许是洪超留下的唯一的遗物。

    洪超的牺牲,是短期内红三军团第四师第二次失去师长了,长征前不久,洪超师长的前任师长张锡龙和政委黄克诚率全师在团村战役也是打头阵的,当时两人站在山坡上观察战场态势,张锡龙师长被对面山坡上国民党军狙击手开枪击中头部。张锡龙师长牺牲的这一天,正好是他27岁生日。而洪超师长牺牲时,年仅25岁。

    关于“长征第一仗”发生在哪里有不同的认识:一说是红三军团四师于1934年10月21日10时在百石圩发起的攻击,另一说是红一军团第四团于同日凌晨在固陂圩发起的攻击。但在一些战史中,将百石战斗称为“中央红军取得长征第一仗胜利”。陆定一同志诗句里有:“古陂新田打胜仗”,就包括了这里的战斗。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儿时的家是延安(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儿时的家是延安(组图)
·特稿:上杭县乡村旅游服务联盟成立
·特稿:清风竞拂西柏坡
·特稿:伟人巨人文学传记作家罗范懿来都江堰考察(组图)
·特稿:《上杭旅游招商手册》新鲜出炉
·特稿:古田旅游区五龙村拟建设龙岩市农科所现代农业科研中心(图)
·特稿:瞻仰邓州习仲勋同志纪念馆(组图)
·特稿:自发纪念乐以琴 弘扬爱国精神推重建——乐以琴后人自发在英雄故居芦山县举办乐以
·特稿:刘善本将军的夫人周叔璜同志逝世 享年95岁(组图)
·特稿:刘善本将军的夫人周叔璜同志逝世 享年95岁(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自驾重走长征路寻访专集(7)——百石村,长征第一仗
田竞:自驾重走长征路寻访专集(7)——百石村,长征
特稿:自驾重走长征路寻访专集(7)——百石村,长征
刘歌:儿时的家是延安(组图)
特稿:儿时的家是延安(组图)
“滚贝”、“大云”等名称考及老山诸流总汇篇
上杭县乡村旅游服务联盟成立
刘玲燕:上杭县乡村旅游服务联盟成立
特稿:上杭县乡村旅游服务联盟成立
周炜才:清风竞拂西柏坡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习仲勋生平年表
毛主席语录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