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略论新四军文化建军之路
2012-09-27 10:11:05
作者:赵东云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摘要:本文论者以为,抗战初期组建的新四军原本是一支缺乏文化的军队,但是,由于新四军领导者大力延揽人才,善于使用人才,营造学习氛围,使新四军成为政治素质硬、文化素养高、军民关系密切的人民军队,新四军所经历的成功的文化建军之路,对当今社会的文化建设有着很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新四军;铁军;军队建设;文化宣传

    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可能战胜敌人的。”这里所说的“文化”具有宽泛的涵义,既包括知识水平,也包括文艺与文娱活动,同时还包括政治素养与军事素质。由分散于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组建而成的新四军,最初只是一支思想较复杂、文化水平较低下的武装集团,但由于新四军一直致力于军队的文化建设,经过不懈努力,终于锻造成为一支政治素质硬、文化素养高、军民关系密切的人民“铁军”。新四军所走过的成功的文化建军之路,其经验很值得后人借鉴学习。

    一、延揽人才,奠定军旅文化之基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同赴国难,经过艰难的谈判,蒋介石最终被迫同意中国共产党所领导下的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组建成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即新四军)。

    初建的新四军大致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中央红军长征后留下来的;二是以原红七军团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队和红六军团留下的种子;三是由红四方面军留下的力量[1]。新四军延续了红军时期的革命火种与力量,这支武装,既有优点,也有不足,论其优点,新四军保留了红军时期的不少优良传统,生活艰苦朴素,不畏险恶环境,对敌斗争坚决;论其不足,由于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在三年游击时期遭受重大牺牲,领导力量极为薄弱;新四军来源于分散的根据地和游击区,有较严重的游击习气,一些人思想散漫,山头主义、自由主义等情况还比较严重;部队知识水平较低,文化素养非常缺乏。

    因此,如何提升新四军的政治素质、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是摆在草创之期的新四军军部首长面前的当务之急,而加强新四军文化建设的最迫切、最快捷的途径是尽快引进大批优秀人才。

    新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实际为政委)对引进人才十分重视。叶挺军长早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又到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曾受到过良好的军事、政治教育,偶尔作诗且酷爱摄影的叶挺深知文化知识对于军队建设的重要性,因此他通过多种方式为新四军引进了许多高级知识分子。这其中既包括叶辅平、叶钦和、叶育青、叶天流等自己带来的亲属,也包括朱克靖、黄序周、吴振邦等原来北伐军中的旧属,还有一些优秀文化人士和学者名流,如钱俊瑞、任光、沈其震、林植夫等,均是在叶挺的邀请和号召下来到新四军工作的。

    工人出身的项英副军长,对引进人才同样高度重视。1937年11月项英首次到延安时,就向中组部、军委总政治部领导请求为新四军配备一批“有作战指挥和治军经验”的同志担任团级以上职务,中央决定派张云逸、周子昆、冯达飞、李一芒等赴新四军工作[2]。应项英要求,此后中央又分几批派袁国平、赖传珠、宋裕和、胡立教等到新四军任职。

    项英不仅向党组织要干部、要人才,他还以多种渠道为新四军引入人才。例如,1938年10月,项英参加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从延安返回,途经南昌新四军办事处,将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带回云岭军部。

    日寇入侵,山河破碎,有志青年都想以自己的才智报效祖国,而党领导下的抗日军队新四军、八路军是他们向往的军队。当时,北平等北方城市的知识分子大多投奔八路军,京(南京)沪杭等南方城市的知识分子大多投奔新四军。

    1938年3月,在上海读书的知识青年李幼兰先到浙江,然后和一些同学一道,从宁波启程准备经武汉前往延安,当到达武汉的八路军办事处时,周恩来告诉她们,由于风陵渡被日军占领,去延安的交通非常困难,建议他们前往新四军,后来,这批学生赶到皖南云岭参加了新四军。
像李幼兰一样,当时由于到延安的路途遥远,交通不便,而新四军主要活动在祖国的东南地域,与南京、上海、杭州等地较近,加之新四军对人才的重视与渴望,所以许多知识分子、优秀人才奔赴皖南参加了新四军。上海地下党组织为新四军输送了很多人才,其中有施奇、杨志华、毛中玉、毛维青、冯玲等优秀知识青年。1938年4月,上海煤业救护队在忻元锡、陈昌吉、叶进明等人率领下,带着20多辆卡车和救护车,集体参加新四军,这支特别的支援队伍同时为新四军带来了120位技术人员。1938年12月,“上海各界民众慰劳团”赴皖南进行慰问活动,陈琼瓒等几名同志自愿留下参加新四军。1939年3月,以吴大琨为团长、殷扬为副团长的上海群众慰问团再赴云岭慰问,活动结束后,除少数在上海有固定工作的回上海外,殷扬等绝大多数同志都参加了新四军。为延揽人才,军部首长还委托军医处处长沈其震等到上海等地招募优秀人才,吴之理、郑乃光、戎和卿等一批医疗人才就是这样来到新四军的。

    大批知识青年和优秀人才的到来,为新四军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使新四军文化层次和专业水平都比较高”,更为新四军的文化建军之路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全军上下一起努力下,新四军成了“最有效、最文明的军事力量”[ 3]。

    二、重视学习,营造军旅文化氛围

    在大量吸纳知识分子和优秀人才的同时,新四军重视学习,以不断的学习逐步提升自身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而对学习的强调,首先表现在对思想政治工作方面。

    1938年初,毛泽东推荐袁国平到新四军任政治部主任,以加强对新四军的政治领导,毛泽东在党中央致项英的电报中称“袁(国平)政治开展,经验亦多”[4],这表明党中央对新四军政治工作的重视。

    新四军各支队在皖南地区集中过程中,遵照叶挺、项英的要求,即开始对军队进行短期整训,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调整健全组织,开展军事训练。项英要求各单位在整训时期应做好五项工作,其中第四项要求是“加强政治教育,学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激发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5]。

    1938年6月中旬,在皖南南陵县土塘村,袁国平主持召开了全军第一次政治工作会议,会议旨在确定战时政治工作的方针、任务、制度、领导方式、工作方法等问题,“逐渐完成各级政治机关之建立,统一建立连队政治组织,陆续培养与补充政治干部。”[6]次年2月中旬,项英在云岭军部亲自主持召开第二次政治工作会议,会议要求“全军各级政治机关和政治干部,在抗战进入新阶段的形势下,要结合部队的实际情况和作战地区的特点,进一步加强政治工作”[ 7]。会议前后,新四军还制定并通过了《新四军政治工作条例》,公布了《新四军政治工作组织纲要》(草案)。在这两次会议之后,项英和政治部组织部长李子芳先后到基层和前线部队调研、巡视,检查各部队对会议精神的贯彻、学习和政治工作的开展情况。

    为提升部队的军政素质,新四军还成立了教导队(后扩展为教导总队)。1938年1-2月间,新四军军部机关刚刚由武汉移至南昌时,军部领导经研究决定在军直属队的基础上成立教导队,以富有办学经验的副参谋长周子昆兼任教导队队长。教导总队的干部,多从延安抗大调来新四军的红军干部中选拔,项英、袁国平等军部领导多次为学员们授课、作报告。新四军教导队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内容与陕北抗大基本相同,但在教学上要求联系实际,培养作风。要求学员在认真学习革命理论知识的同时,要联系实际研究战术、技术,掌握杀敌本领,学习管理教育方法。强调“抓重点、少而精,融会贯通,勤学苦练,发扬军事民主,实行官兵互学。”[8]

    新四军教导总队是一所培训军政干部的“抗大”式学校,在皖南军部时期,先后举办了6期培训班,培训干部四五千人,为大江南北广大抗日战场输送了大批优秀的党政骨干人才,“它对新四军广大干部军政素质的提高,对新四军的建设和发展,以至对华中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开辟和巩固,都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9]

    在注重部队军政素质提升的同时,新四军同样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新四军对医护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为范例。起初由于医疗人才奇缺,新四军从各支队抽调许多女兵和稍通医术的男兵,跟那些临时支援新四军的红十字会医护人员学习医疗和护理技术,通过这种“捷径”为各支队和前线部队培养了很多能救死扶伤的医生和护士。随着部队的不断扩大,对正规医护人员的需求日益迫切,在军部的指导和支持下,新四军军医处先后举办了6期卫训班、化验技术培训班,沈其震、崔义田、宫乃泉等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一些著名意料专家为学员们授课,先后培养了200多名医疗干部和骨干,对新四军和后来解放军医疗事业的发展都起了很大作用。

    在军部领导的身体力行和大力倡导下,新四军全军上下形成了学习政治理论、学习文化知识、学习专业技术的良好风气。在这种氛围中,经过数年努力,结合战地实践、革命实践,新四军培养出了一大批素质过硬的军政人才和医疗、速记、文艺等专门技术人员,结果自然是“新四军的文化水准比较中国其它部队已高得多了”[10]。

    三、用其所长,铸就军旅文化灵魂

    由于长期的战争,抗日战场和根据地物资匮乏,条件有限,但新四军尽量为知识分子和优秀人才提供力所能及的待遇,尊重他们的工作。当时,新四军规定,团以上干部的津贴费每人每月仅为四元,营连干部三元,而聘请的专家学者每月可领津贴十多元至数十元,少数的每月在一百元以上。战地服务团任团员的知识青年在政治上享受排级干部待遇,津贴费每人每月三元,在那种环境下能够有如此待遇实属难得,也充分体现了军部领导对知识分子和优秀人才的重视。

    与提高待遇相比,新四军更注重以事业留住人才,将知识分子尽量安排到适合他们、适合他们的专业特长的岗位上,使其能够发挥才智、迸发热忱,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为新四军的发展壮大群策群力、奉献青春。

|<< << < 1 2 3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分析和实践思考
·下一篇:高层微妙关系使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失利
·封一(组图)
·封二、封三(组图)
·高层微妙关系使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失利
·与蔡长雁同志发表的《试论曹甸战役与皖南事变之间的关系》一文中几个问题的商榷
·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分
·爱国主义进校园 铁军精神育后人——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铁军精神进校园”巡展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5•18国际博物馆日
·先辈浴血奋战九死一生 后代寻迹思源继承遗志——“皖南事变战地行”寻访活动纪实
·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再次“拥抱”
·“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心得体会

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地址:安徽省泾县云岭镇罗里村 邮编:242546
电话:0563-5901022 传真:0563-5900315
E-mail:N4A194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