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永不忘云岭乡亲养育恩——记新四军后代孟皖留
2008-08-19 13:25:08
作者:谭晓文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斗转星移,光阴茬苒。抗日战争的烽火和硝烟已随时光的流逝离我们远去,然而,在被新四军用鲜血和生命染红的苏、渐、皖、鄂、豫大地上,先辈们舍生忘死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和人民群众无私奉献支持、养育新四军的许多感人肺腑的真情实事,如繁星闪烁,光辉业绩,弘扬人民军队光荣传统,学习先辈革命精神,加强与革命老区联系为宗旨的“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前进——新四军成立65周年纪念行”活动,并在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巧遇了儿时的校友孟皖留。孟皖留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轨迹,不公反映了当年新四军为革命抛家舍子的牺牲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革命军队的深情厚意,也反映了革命后代回报父老乡亲养育恩的高尚情怀。

  父母将她留在了皖南

  高高的云岭,矗立在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之间,山上青松翠柏,山下流水淙淙。1938年8月至1941年1月间,新四军军部就设在云岭山脚下的罗里村,中共中央东南局、政治部、战地服务团等也分驻在云岭山脚下的几个村庄中。
  1939年,新四军的一个后代呱呱坠地了。女娃的母亲身体不好,没奶。云岭有一户农民叫詹顺子,他爱人刚生产才7天,孩子就行麻疹夭折了。政治部军法处的老杨考虑到詹顺子给地主打了10天多年的长工,后来靠租种地主的地养家糊口,是个苦大仇深、老实可靠的家家人,就找詹顺子商量,是否能请他爱人给没奶吃的孩子喂奶。詹顺子痛快地答应道:“那怎么不行!新四军舍命抗日,都是好人啊!”当天,詹顺子就把孩子接了过去。
  孩子在詹顺子夫妻俩的精心喂养下,一天天长大,长胖了,小脸蛋红了。孩子父母称詹顺子俩口子“大哥”、“大嫂”,一有空就去帮着干活。詹顺子俩口子开始喊皖留的父亲“孟同志”、“李同志”,后来熟了就喊“老孟”、“老李”,军民两家俨如一家人。
  不久,孩子的爸爸要走了,是要打鬼子去。又过了不久,孩子的妈妈也要走了,也是打鬼子去。孩子临走前含泪对詹顺子俩口子说:“形势吃紧,我信得过你们。”就把孩子留在了詹家。走时除留下相片、毯子外,还留下了“把眼光放远一些,早晚会有出头之日”的临别赠言。就这样,被老百姓称之为“救苦救难的新四军”都撤走了。不几天,远、近处传来了密集、揪人的枪炮声,打听后才知道发生了“皖南事变”。从此,孩子的亲生父母就渺无音讯了。
  新四军走后,国民党军队来了,他们为赶尽杀绝新四军,扑灭革命的为种,四处搜捕新四军留下的伤病员和孩子。云岭村有位老大爷接受了新四军托付的一个不满两周岁的孩子,顽固派知道后,把他抓去严刑拷打,逼他交出孩子。老人为了掩护革命的后代,将自己的孙子交给了顽固派,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小孙子被活活烧死,却不交出新四军的孩子。后来,顽固派说;谁家藏有新四军的伤病员、孩子或物品不报告、不上交,就杀尽烧光全家。为避免风险,詹顺子夫妻俩将“万牛”送到了远方一亲戚家暂养。但顽固派仍不知从哪儿听到风声,说詹顺子家藏了一个小新四军,把詹顺子抓起来吊着打了半夜,昏死过去好几回。为保住革命后代,詹妈妈挨家挨户地跪求乡邻,双膝跪爬得血肉模糊,感动了全村人,靠全村人联名作保才逃过了那场劫难。
  念着共产党、新四军的恩情,情着对民族、阶级敌人的仇恨,詹顺子冒着全家被杀头的风险,精心抚养“万牛”成长,天灾人祸、地租苛税、负债累累,实在无法养活家人时,詹顺子夫妻将自己14岁的大女儿送出去当了童养媳,把比“万牛”还小两岁的三女儿也送了人。敌机一来,詹家人首先背着“万牛”上山头。一锅野菜粥,全家人喝稀汤,把有限的几粒米留给“万牛”。就这样,就这样,小万牛在詹家人的无私奉献、精心抚育下长大,在云岭全村父老乡亲的掩护、呵护下成长。
  解放了,詹顺子一家政治上翻身了,但在山区农村的詹家生活仍十分艰难。“万牛”在1951年上了村小学。被确认为烈士的子女后,又于1952年被送到南京卫岗小学,从而暂时离开了生她、养她13年之久的那块热土,离开了云岭山下那贫穷然而却是充满了爱的小村庄。

  三次改名、两次改姓

  1951年至1954年间,我就读于华东军区干部子弟学校(后改名为南京卫岗小学)。我清楚地记得,1952年冬,卫岗小学曾为孟皖留的到来而轰动了一阵。一是因为学校来了一位据说是很小的时候就被身为新四军的父母寄养在农村的女孩,这个女孩的父亲已经牺牲了,她还不知道,组织上将她送到南京卫岗小学念书,她却多次“逃跑”,固执地哭着、闹着要“回家”去找家村的父母;二是她进校前,养父养母叫她詹万牛,因组织上已确认她父亲姓孟,是革命烈士,而亲生母亲尚未联系上,决定让她改名叫孟烈,寓有孟烈士之女的意思,她却坚持自己姓詹,叫“万牛”,死活不肯改姓名;三是她进校时已13岁了,才念小学2年级。老师对我们说,解放前穷人家的孩子根本念不起书,她养父母家穷,直到一年前,全家老小省吃俭用,还借了债,才供她上了学,所以本该小学毕业的她,才读2年级。当时,她又黑又瘦又小又弱,头发黄黄的而且十分稀疏,明显是营养不良的结果。
  新四军从皖南撤退时,她还不到两岁。母亲与同在战地服务团工作的好友、后来成为陈毅军长夫人的张茜阿姨和江宏同志的爱人李爱阳阿姨商量后,决定将她留在皖南老乡家,并给她起名“皖留”——既有是新四军把孩子、把心、把情留在皖南之意,又有皖南数十万父老乡亲对新四军的撤离万分不舍、希望“挽留”之情。此外,为了不让敌人从名字上猜出她是新四军留在皖南的孩子,将“皖留”改跟养父姓詹,与詹家的孩子同姓。
  世代务农憨厚老实的农家人,一是由于口音问题,二也是出于耕田人对牛的钟爱和向往,把“皖留”错听、错叫成“万牛”了。所以新四军离村后,孟皖留的名字就成了詹万牛,直至13岁。
  刚解放,曾有一个穿军衣的人,来云岭村打听过新四军留下孩子的下落。因新四军留在村里的7个孩子有的被抓,有的被杀,有的因贫困、饥饿或疾病而一个个离去了,最后只剩下“万牛”一个人。詹家对来人不摸底,不敢把孩子随意交给陌生人,就因此没有讲出真情。后来,局势稳定、明朗了,詹家确认是当年的新四军回来了,于是,詹老爹搁下农活,7次到邻村去寻访当年跟着新四军去打鬼子的熟人,借款上路一趟趟跑芜湖,到皖南军区政治部打听“万牛”父母的下落,不少人说“老孟夫妇俩很可能都牺牲了。”詹老爹总不愿意相信。
  此后,一个革命老区访问团到了云岭,詹老爹又把“万牛”的情况向访问团讲了。经确认,詹万牛确认是当年新四军政治部民运科孟星野的孩子,而孟星野已于1946年牺牲了。于是,宣城军分区就派人来商量,是不是把孩子接出去,由公家抚养。詹家夫妇为了孩子的前程忍痛答应了,临行前千叮咛、万嘱咐,含泪送了一程又一程。从此,詹万牛进了江苏省城南京,改名孟烈,就读于华东军区干部子弟学校。
  很多年后,直至初中毕业,在詹老爹和组织的多方打听和寻找下,孟烈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李辛。从亲生母亲李辛的口中方得知,在她父亲去世前,从她留在皖南的那一刻起,她的真实姓名是“孟皖留”。此时,孟皖留的名字不仅包含着对烈士父亲孟星野血脉的传承,包含着新四军对皖南老区人民的信任与爱,于是好毅然将孟烈改名为孟皖留。名字本来只是一个符号,然而皖留姐的2次改姓、3次改名却深深地烙上了抹不去的时代印痕,折射出两家父母及皖留姐本人对革命、对生活的期盼和革命老区人民、家乡的爱。

  将根永远扎在皖南

  孟烈上卫岗小学后,在南京住校就读。小学毕业后,又考上了南京四女中。在南京的8年中,皖留虽已改姓孟,吃、穿、用均享受供给制待遇,然而詹老爹夫妻俩总搁不下那份思念,那份对新四军孟家两口子和他们后代的牵挂。他们一方面仍契而不舍、千方百计、多方打听孟烈生母的下落,另一方面每逢学校放假或开学,詹老爹总要亲自到南京去接送闺女。无论暑夏寒冬,无论风霜雨雪,到时间人们总会看到一个老农民,从高高的云岭山间走出来,翻过高坡大梁,渡过青弋江,到南京去接送那不是亲生但比亲生还要“珍贵”的闺女。接时,为闺女背着行李;送时,带上大包小包的土产。父女俩年复一年、一趟一趟地奔走于南京和当年新四军战斗、流过血的山村崎岖的土路上,那份朴实、深沉的爱胜过雪浓于水的亲情。孟烈初中毕业时本可以继续升高中或留在省城南京安排工作,然而,每当她看到詹家爸爸妈妈因贫困和劳累已过早地衰老了,身边需要有人陪伴、照顾,每当她想起解放前全家老老小小13口人顶着杀头灭户的危险收养、抚育她,以及解放后全家6个史弟姐妹下地务家、保障她能上学时,她决心回到生她、养她、想她、念她的那个云岭同下的小村庄,回到新四军父辈们为打江山、献青春、献骨肉的地方。
  在60年代的困难时期,安徽许多地方出现在外出逃荒,甚至饿死人的现象,有人劝她回南京去算了,不要在这穷乡僻壤苦熬了。然而,皖留姐坚定地说,这块土地养育了我,父老乡亲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我要在这块热土上跟他们共甘苦、作贡献,我还要回报这个家。当时詹家老小10多口人,皖留工作后每月工资27元5角,她每月自己只留13元钱、8斤粮票,其他全交给养父养母,象当年詹家抚养好一样,用自己吃糠咽菜、忍饥挨饿、全身心的关爱来回报詹家,回报云岭山村的父老乡亲。一度,她饿得实在不行,再闪回到南京找组织。有人以为她不会回云岭了,然而,皖留姐对组织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给些吃的,给些补贴,回去好瞻养年老多病的养父母。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叶挺留给云岭的
·下一篇:在泾县的日子里
·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宾宜参观考察全国廉政教育基地(组图)
·新四军史料陈列展获省级精品奖
·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党员干部集中收看党的十八大开幕盛况
·我馆组织离退休老干部赴合肥参观考察
·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开展“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宣传活动
·我馆参加中国革命纪念馆专委会第19次年会
·中央党校新疆班学员考察团来馆参观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盛华仁来馆参观
·爱国主义进校园 铁军精神育后人——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铁军精神进校园”巡展
·“铁军精神”巡回展走进南陵县中学(组图)

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地址:安徽省泾县云岭镇罗里村 邮编:242546
电话:0563-5901022 传真:0563-5900315
E-mail:N4A194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