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听说这次战斗后,军领导决定把伤员全部留下,是军政治部主任戴季英同意给您一匹小马骑,才使您得以离开险境,跟上大部队安全转移的?
答:是的。这次战斗后,为了使部队迅速摆脱敌人,军领导决定让我和部分伤病员留在当地养伤,可是我不愿意离开部队,便坚决要求跟随大部队转移,军政治部主任戴季英才同意让我骑马走,得以跟上大部队安全转移。这件事情令我终生难以忘怀。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我军经过一夜的急行军,绕到守敌空虚的保安寨以北地区,越过了许南公路,进入伏牛山区。
独树镇战斗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初期的关键性一仗,也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次战斗。这次战斗关系全军的生死存亡,在两军“狭路相逢”之际,红二十五军做为具有顽强战斗作风的“勇者”,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而立于不败之地,充分显示了红二十五军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
问:红二十五军在长征途中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并打破了敌军的两次“围剿”,这段历史在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您能把这段的历史情况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答:红二十五军开始是准备在伏牛山区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可是进入伏牛山区后发现该地区地城狭窄,人烟稀少,粮食和物资匮乏,加之敌军跟踪而至,在这里建立苏区也很困难。因此,省委再次改变计划,决定转进陕南商洛地区。这时,敌军正分两路追击,并派兵控制了入陕的要道。我军在当地群众帮助下,沿一条人迹罕至的隐蔽小路,直奔豫陕交界的铁锁关,一举突破了敌军在河南布置的第三道封锁线。
红二十五军进入陕西洛南县境后,于12月10日在庾家河召开省委常委会议,研究在鄂豫陕边区建立根据地问题。会议上,省委正确分析形势,认为鄂豫陕边区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作出了《关于创建新苏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决议草案》,不失时机地解决了新区选择和当前方针任务等重大问题,同时决定将中共鄂豫皖省委改为中共鄂豫陕省委。
鄂豫陕边界地区,包括陕西省东南部、湖北省西北部和河南省西部的部分地区。该地区北靠秦岭,南濒汉江,地势险要,人民困苦,敌人统治薄弱。红二十五军到来之前,这一带就受过党和红军的影响,适合红军立足发展。在这里建立根据地,可以牵制敌人大量兵力,对西南的川陕苏区、北面的陕甘苏区以及长征中的中央红军,都可以起配合作用。为此,红二十五军坚决执行省委的决议,全力投入创建新苏区的斗争。进入陕南之初,红二十五军只有2500余人,在集中主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同时,多次抽调领导骨干和部队去做群众工作,建立地方武装和基层政权。当时,蒋介石还未能统一鄂豫陕三省边界地区军队的指挥。因此,红二十五军抓紧有利时机,广泛发动群众,很快在鄂陕边区建立了第一块根据地,初步奠定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的基础,并扩大红军400余名。
红二十五军在鄂豫陕边区燃起的革命烈火,引起蒋介石统治集团的恐慌与不安,急忙调动军队发动“围剿”。1935年1月, 蒋介石令驻河南的第四十军两个团和驻湖北的第四十四师,在陕军第一二六旅的配合下,以11个团的兵力对鄂豫陕边区红二十五军发动第一次“围剿”。面对来势汹汹的进攻之敌,我军采用避其锋芒、各个击破的战术,以一部兵力牵制敌人,主力迅速由山阳、郧西交界地区北上袁家沟口,突然出现在敌人背后。经过蔡玉窑、文公岭两战,给予单独冒进的陕军第一二六旅以重创。战后,我军乘胜在蓝田、商县、山阳、镇安、柞水五县边区建立区、乡苏维埃政权,在陕东南开辟了第二块根据地。按着,又连克宁陕、佛坪两县城,在华阳镇东南的石塔寺附近设伏,歼灭陕军警二旅5个营。战斗结束后,我军在华阳地区建立了七个乡的革命政权,开辟了第三块根据地。4 月上旬,红二十五军从华阳东返,在葛牌镇以南的九间房设伏,将一路跟踪追击的陕军警备第三旅两个团打垮,毙俘共1000余人。随后,我军攻克洛南县城,又在豫陕边区建立了一批区、乡革命政权。广大群众在红军战斗胜利和获得翻身解放的鼓舞下,革命情绪高涨,青壮年纷纷参加红军。我军在粉碎敌人第一次“围剿”的同时,先后在鄂豫陕边区建立了四块革命 根据地,成立了中共鄂陕、豫陕两个特委和5个县工委,初步建成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下辖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和2个县、13个区、48个乡、314个村的苏维埃政权,苏区人口近50万。鄂豫陕根据地的建立,使红二十五军得以休整,并不断发展壮大。到5月初, 主力红军增至3700人,另外还有游击师、抗捐军等地方武装2000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