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边的琴弦声
2019-11-18 09:02:43
作者:陈广济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白洋淀的圈头是个古文化村,文化生活也极为丰富,除了每年的过年、四月庙唱大戏以外,在农闲的时候也要请外地的剧团、歌舞团来调剂村民的文化需求。但是一年365天总不能天天唱戏,这时候村民喜闻乐见的西河大鼓就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

    西河大鼓是华北及东北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曲艺形式,它京腔京韵,有板有眼,唱起来朗朗上口非常好听,加上那抑扬顿挫的弦子伴奏,更增强了西河大鼓的魅力。那时候,乡下的人们把说唱西河大鼓的人叫做“说书的”。在四五十年代每逢农闲时节,经常有说书的艺人下乡说唱,在那文化生活断档的时候,西河大鼓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的乐趣,圈头村是水区最大的乡村,过去每年都有说出的班子在村里说唱,因此我从小就和西河大鼓有了不解之缘。

    我家住在村中央的一个大宅院里,这是圈头村最大的一家院落,是村里有名的“当家院”,至今我也闹不清为什么叫这么个名字,也许是村里有了东院、西院和小北院,这个院居中又最大,可能是“当中院”的意思,土改后这里成了胜利果实,分在了贫下中农的名下,村里唯一那家国营百货商店就是他家的待客大厅,不知为什么拆了,只留下一片空地,靠西边的两间大瓦房,一个叫大影的姑娘和她母亲住着,村里盖百货商店时也拆了,给他家在商店后院盖了两间平房。后来卖给了陈老禄,母子俩搬到外地去了。

    大厅没拆以前,村里上年纪的人都记得,盖的很气派,东西北都是大瓦房,坐北朝南的大门,门前有上马石,夹杆石什么的,因为他家上辈是个满清的进士,所以才有此殊荣。

    我家住的这个院子,共两层,后院的北屋是一溜三间大瓦房,一明两暗,磨砖对缝,挑灰到顶,青砖青瓦,好几步的石头台阶,好油松的柜架,东西各两间配房,两院中间是个过厅,东西各住着人家,前院东西也是配房,南房是三间平房(据说以前也是大瓦房)靠东边是个大门,我家就在后院西配房,我大哥住东配房,那年来的说书的,就住在北屋东边那一间。

    说书的来了三个人,年长的叫李连云,他说全本的《杨家将》。年轻的那个叫刘连坤,他说全本的《狸猫换太子》。再一个就是弹弦子的了。过了一段时间又来了个李连奎,他说全本《回龙传》。现在想起来,他们可能是一个辈分,要不为什么都带一个“连”字呢?因为住长了,他们和北屋的恩西哥、东屋的广智哥,过厅里的小虫哥,前院东屋的老乔哥拜了把兄弟,经常在一起吃喝,关系十分融洽,因为他们跟广智哥拜了把兄弟,所以我也和他们兄弟相称了,后来李连奎成圈头村的乘龙快婿,自己就到别处说书去了,现在退休在家,颐养天年。

    圈头村盖剧场的这个地方,解放前是个大寺,据老人们说大寺一水儿明清式建筑,坐东朝西一流是青转大瓦房,南北的厢房是高高的平房,西开的大门彰显着肃穆庄严。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各地的教民似乎挺直了腰干,于是拆了大寺盖了天主教堂,解放后又拆了天主教堂,只留下教堂外边的三间南房,由陈金平(老北瓜)一家住着,后来盖剧场时也拆了。这座教堂村里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见过,完全是西洋式的建筑,每到礼拜天,大门开启,伴随着低回的钟声,信徒们出出进进很是神秘。我村信奉天主教的较少,因此对它了解的不多。

    圈头村人喊不惯教堂,还是叫它“大寺”,教堂西边的那块空地,人们都叫它“大寺前头”,小时候常说:“到大寺前头玩去了。”就是这个地方。那年因为来了说书的,晚上就热闹起来了:卖瓜的、卖枣的、卖瓜籽的、卖糖葫芦的,还有卖包子的……灯火闪动,笑语飞扬。年纪大的老人们坐在西桥两边的桥翅上,叼着烟袋,东拉西扯的说着家常。桥底下,水哗哗地流着,时而驶过一只小船,小孩子们跑过来跟过去,不时地往下扔东西,惹得船上人大发脾气,桥上则是一通大笑。年轻的妇女们也出来凑热闹,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嗑着瓜籽,唧唧喳喳地说着悄悄话。

    圈头村逢年过节都唱大戏,那些文化大餐足够人们享受的。但是现在即不是年又不是节的,这些说书的倒也添补了这个空白。到了晚上,那些真正听书的老爷们儿早早进了书场,书场里摆着檩条,这些都是附近各家凑来的,一溜一溜的有十几溜,能坐百十来人,说书的前面放一张桌子,一条板凳,鼓架子上放着一面鼓,鼓上面放着一个鼓槌儿,两块响板,桌子上有简单的道具:一把扇子、一块手帕、一块醒目。

    开始时,由说书人一拍醒目,弦子便跟着响起来,经常是这样唱:“众位压言你们留神听,闲言少叙书开了正封,上文书说的是哪家何人等,还有几段没有交待清,上回书说到……”接上回的扣子往下进入正书。说完一段,就打一回钱,由两个人端着扇肩子依次从人前走过,人们便将事先预备好的零钱放在扇子上,一分、两分、五分不等,打完钱接着往下说。一个晚上最多也只能收二、三元钱。那时候,小孩子听书不打钱,所以我经常去听书,说书说到最后,总要卖个关子,留下个扣子,也就是埋下一个悬念,好让你明天继续接着听,这是说书的高明之处。人们那里知道,多少人为了解开书中的迷团,每天坐在书场里直着个脖子听的津津有味呢?白洋淀边的这个村子夜深人静,除了几声犬吠之外,说书的琴弦之声飘荡在村子的上空,传的很远很远。

    说书的人也是很辛苦的,散了场很晚才回家。白天他们还得自己做饭吃,吃完早饭,开始温习功课,就熟悉一下晚上说书的内容,每个段子都要死记硬背,直到滚瓜烂熟才行,有时还要配上弦子练习。那时候只要一放学,我就跑到他们的屋子里,看他们背书,一呆就是半天,有时看着他们认真背书的样子很是可笑。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白洋淀边的一把大火
·下一篇:无
·白洋淀边的一把大火
·白洋淀之旅(组图)
·海河工地亲历记
·白洋淀的闲散农活儿——拧苲菜
·白洋淀水区圈头村的广播
·徐光耀嘎子村畅谈《小兵张嘎》(组图)
·《徐光耀文学馆》开馆仪式暨白洋淀文化苑第二届荷花节开幕式隆重举行(组图)
·《徐光耀文学馆》开馆仪式暨白洋淀文化苑第二届荷花节开幕式隆重举行(组图)
·《徐光耀文学馆》开馆仪式暨白洋淀文化苑第二届荷花节开幕式隆重举行(组图)
·特稿:《徐光耀文学馆》开馆仪式暨白洋淀文化苑第二届荷花节开幕式隆重举行(组图)
白洋淀文化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白洋淀文化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白洋淀文化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白洋淀文化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E-mail:js88@vip.sina.com
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中国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