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边的一把大火
2019-10-19 09:21:47
作者:陈广济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中红网雄安新区白洋淀2019年10月18日电(陈广济)

    古白洋淀中心的圈头建村早人口多。聪明睿智的圈头人继承了传统的道德文化,延续了古人类的物质文明。他们承礼制尊古训崇文尚武,他们建私塾办武馆让孩子们学文化强身键体,请伶人教戏开展文化活动,他们设立庙会使村民有劳有逸,因此才有了农历四月二十一日的庙会。

    一九五四年的四月传统大庙破天荒的人多,是解放以后最热闹的一年。真是商贾云集人如潮涌盛会空前,蓆棚搭的戏园子里锣鼓锵锵琴笙悠扬。今年圈头人踏破了铁鞋终于请来了“金嗓子”赵佩云,这可是圈头人心中的“评剧皇后”。于是乎:接亲戚请朋友的、接闺女叫女婿的、赶戏的买货的把个圈头村闹翻了天。白天戏迷们坐在硬梆梆檩木上,听着如诉如泣娓婉低廻的唱腔,如醉如痴似在梦中,戏散了人们还沉浸在戏文里。本村的忘记了回家吃饭,外村赶戏的也草草地吃了点东西就又坐在戏园子里等着听晚场的戏。

    阳历五月二十四日晚上,像往日一样“四击头”一打就开了戏,今天的晚场戏是《柳树井》。因为赵佩云剧团带来了一台发电机,午台的照明都是电灯,这灯光布景人们还是第一次看到。赵佩云的精彩演唱,加上美仑美奂的灯光布景真是撩人心魄,乡下的人们那见过这个,听着听着差点儿都晕过去了。

    “着火啦——!”突然,一声炸雷似的尖叫,把沉醉在“梦”中的人们惊醒了,舞台上的锣鼓点戛然停止,演员也吓的僵在了台上,人们下意识的站起来朝四下看去,透过蓆棚看见西边有火光闪烁。人们吓慌了,以为是河西着了火,急忙朝大门口涌过去。大门口小孩子哭着、妇女嚷着、男人们吆喝着拼了命的往外挤,里边的人们也顾不得什麽了,撕开蓆棚钻出来一看简直吓傻了眼,只见河西那边已经烧红了半边天,“火鸽子”(烧苇子的灰屑)直往身上飞,说明风是朝村里刮的,这是个危险的信号说明这场大火弄不好是要在村子里遛一圈的,村里的人们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儿。老年妇女们深知这场大火的历害,但她们手无缚鸡之力不能冲锋陷阵,只好跪在大街上祈求神灵保佑:“老天爷呀!住风吧!保住这一村子的人吧!”轻壮年们也疯了,他们抄起水桶、扫帚、铁锨不约而同地朝火场跑去。

    圈头村的鮜鱼濠是全村养鱼的地方,有一大块地是圈头供销社的苇库。国家为了照顾水区让以苇子抵交农业税。这成山成垛的苇子,是圈头供销社去年收上来的农业税还没运走,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里竟然着起了大火。陈小圈家是河西最西边的一家,往下就是庄稼地,这里离鮜鱼濠有一里多地,人们站在这里只能隔岸观火,只见鮜鱼濠烈焰滚滚火光冲天,真是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烧红了半边天,火被风吹的“呼、呼”的山响,沟濠里的水烧开了锅,“咕嘟、咕嘟”的直冒泡。“天哪!这要是滚了村子圈头将倾刻化为灰烬,这是几千条性命啊?”人们心中不住的叨唸着。谢天谢地吃早饭的时候风住了,人们悬着的心总算落了地。然而全村的男人流着汗,仍然守着救火工具视目以待。傍晚时分大火终于息灭了,这个张着血盆大口企图吞噬人们生命魔鬼闭上了眼睛,圈头村保住了。只见河西的大街上、河沿边满都是水桶、铁锨、扫帚等救火的工具。此情此景人们流下了热泪,这是什麽精神?这就是圈头人精神,这就是圈头村人团结战斗的精神,也是圈头村人忘我牺牲的精神。

    经查:这场大火共烧毁蓆苇2804个大元个,苇箔1051块,烧毁附近房屋3间,船1只以及群众的柴、苇无数。损失折合人民币(旧币)两亿八千万元。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白洋淀之旅(组图)
·下一篇:无
·白洋淀之旅(组图)
·海河工地亲历记
·白洋淀的闲散农活儿——拧苲菜
·白洋淀水区圈头村的广播
·徐光耀嘎子村畅谈《小兵张嘎》(组图)
·《徐光耀文学馆》开馆仪式暨白洋淀文化苑第二届荷花节开幕式隆重举行(组图)
·《徐光耀文学馆》开馆仪式暨白洋淀文化苑第二届荷花节开幕式隆重举行(组图)
·《徐光耀文学馆》开馆仪式暨白洋淀文化苑第二届荷花节开幕式隆重举行(组图)
·特稿:《徐光耀文学馆》开馆仪式暨白洋淀文化苑第二届荷花节开幕式隆重举行(组图)
·《徐光耀文学馆》开馆仪式暨白洋淀文化苑第二届荷花节开幕式隆重举行(组图)
白洋淀文化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白洋淀文化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白洋淀文化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白洋淀文化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E-mail:js88@vip.sina.com
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中国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