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旅游建设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旅游意义
  当前位置:中国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太行山红色旅游区>>红色旅游区新闻>>正文
中国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
沪浙红色旅游区
湘赣闽红色旅游区
左右江红色旅游区
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
雪山草地红色旅游区
陕甘宁红色旅游区
东北红色旅游区
鲁苏皖红色旅游区
大别山红色旅游区
太行山红色旅游区
川陕渝红色旅游区
京津冀红色旅游区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战天斗地“红旗渠”——访国画《红旗渠》作者之一龙瑞
2009-12-11 13:32:37
来源:中国文化报网
作者:屈菡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在今天看来,红旗渠的建造工程并不大,但去过的人都会为之感动,因为在当时的艰苦条件下,那是公社社员们凭着两只手修筑的,从而引来了漳河水灌溉农田。”龙瑞在国画《红旗渠》前颇为感触地说到。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州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它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工程于1960年2月动工,至1969年7月支渠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历时10年余。在极其艰难的施工条件下,林州人民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辗转于险滩峡谷之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建造了一座对当时农业生产、生活起到很大作用的水利工程。

    “我去过很多次红旗渠,如今它不仅能对生产、生活产生作用,也成为了重要的旅游项目。”龙瑞表示,起初他把创作的重点放在刻画人物上,后来创作方向有所改变,转到了工程本身。“就工程修建而言,画面上画几个农民不容易让人看出是在干什么,因为当时有很多工程在实施,所以我们后来就把重点从刻画人物转移到红旗渠本身,只有把红旗渠本身的面貌画出来,才能让人感觉到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社员身上所体现的艰苦奋斗精神。”

    红旗渠绵延几百公里,画作着重表现了红旗渠最著名的一个地方:青年洞。这是由青年突击队开凿的山洞,这个山洞虽然不长,但完全靠手用凿子一点点挖掘而成。“用山水画表现具体的地点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不具体,就表达不清所画的是什么地方。”龙瑞说,在山水画的创作中,物象具体化和国画笔墨表现是一对矛盾,这也是在当前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中遇到的问题。由于创作着力渲染了太行山的地貌特点和自然环境,不少看过此画尤其是去过红旗渠的人,都表示感受到了太行山的气势,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构图和笔墨的运用上,一方面要尊重红旗渠当地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要把中国画见笔见墨的特点表现出来,主要还是体现宏伟的、厚重的整体感觉。”龙瑞说。经过不断构思,加上专家组提出的建议,《红旗渠》在创作中逐渐把人物置于远景中。另外,作品画活了太行山深秋的景象,当时的太行山山体荒凉,裸露的石头比较多。

    “既然《红旗渠》这一题材最终归到了山水画的范畴中,就要力图表现出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形态,同时符合红旗渠的建设实际,应该说在创作模式上有所创新。”龙瑞表示。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红旗渠修筑者杨贵:那几年一直如履薄冰
·下一篇:红色旅游“火”武乡
·张海霞、李洋:信阳师院经济学院组织全体教职工赴红旗渠考察学习
·特稿:信阳师院经济学院组织全体教职工赴红旗渠考察学习
·七律.题林州红旗渠
·范兴运:七律.题林州红旗渠
·特稿:七律.题林州红旗渠
·特稿:七律.题林州红旗渠
·林林种种“红旗渠”(五)(组图)
·特稿:林林种种“红旗渠”(五)(组图)
·温新建:林林种种“红旗渠”(五)(组图)
·特稿:林林种种“红旗渠”(五)(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