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善于发动群众,创造战争后备力量的优势。战争之初,我之军力财力等现实力量处于劣势,而且军力财力等后备力量也处于劣势。毛泽东认为,要转变现实力量敌优我劣的状况,就要下大气力将我后备力量的劣势尽快变为优势,其方法就是实行正确的政治动员,全面地放手发动群众。发动了全国的老百姓,兵员的补充不成问题,财政困难也可以克服。我们党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指示,深入敌后广泛发动群众,武装群众,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人民群众承受了巨大的牺牲,以各种方式支援或直接参加抗日战争。我们正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弥补了武器装备之不足的劣势,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我之后备力量的优势,逐步转变为战胜敌人的现实力量的优势。
(三)
审势和造势的目的,在于夺势,战胜敌人。在抗日战争中,毛泽东指导我国军民把敌人的战略优势夺过来的基本谋略是:先在某些局部把优势从敌人手中夺过来,聚而歼之,积小胜为大胜,使战略形势从量变到质变,逐步夺取全局的优势和最后胜利。
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由于敌我力量对比过于悬殊,我们决不可企求通过一二次战役决战,便能改变敌优我劣的战略形势,恰恰相反,必须通过长期的艰苦努力,从夺取局部的优势做起,逐渐扩展到敌我双方力量的平衡,再发展到夺取全局的优势。
要夺取抗日战争全局的优势和胜利,必须从夺取局部的优势开始。但这绝不意味着指挥员注意力的重心摆在局部上。恰恰相反,毛泽东指导夺势的高超谋略艺术,在于胸怀全局,善于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毛泽东强调,在战争指导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的和首先的问题,是对于全局和各阶段的关系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只有“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性的东西”。毛泽东不仅通晓抗日战争的全局,而且深刻了解各个局部在战争全局的地位,善于关照战争各个方面、各个阶段的关系,因而能够充分发挥各个局部的作用,在抗日战争全局中不断地投下一着又一着的妙棋,引导战争航船驶上胜利的彼岸。
从夺取局部的优势和胜利,发展到夺取全局的优势和胜利,关键在于多打胜仗,少犯错误。无论战斗规模的大小,只要打了胜仗,我方虽有量的损失,但总体上是量的增加,而敌人必然是量的减少。所以,毛泽东同志总是告诫我军指挥员,一定要知彼知己,灵活用兵,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打则必胜。我军指战员正是按照毛泽东的战略战术,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与强大的敌人作战,不断地发展自己的力量。抗日战争之初,我八路军、新四军仅3万多人,到1938年10月,发展到10多万人,到1940年底,发展到50万人,1945年4月,我军发展到91万人,还有民兵220万,武器装备也得到很大改善,战斗力不断提高。
在抗日战争中,毛泽东相机夺势的一个伟大创举,就是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敌后游击战争,从三个方面向敌人夺势:第一,使敌人无法充分利用其占领区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反,有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掌握在我军手中,大大削弱了敌人的物质力量。第二,牵制和抗击了60%的侵华日军和90%以上的伪军,极大地减杀了敌人在正面战场的优势。第三,消耗了敌人的军事力量。在八年抗战中,我八路军、新四军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在敌后战场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军52.7万余人,消灭伪军118万余人,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积聚和发展了人民的力量,逐步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为赢得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