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鸿宾,可说是毛氏家族的“末代族长”,因为在中国末代皇帝溥仪垮台的前一年——宣统二年(1910)夏天,未满17岁的毛泽东在他的家族中发动了一场“庚戌”革命,他在家族历史上第一次无视家规族法,冲进毛氏宗祠,公开与族长对抗,使族长威风扫地——到了1925年,31岁的毛泽东,已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他回到故乡,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斗争目标直指封建政权、族权、夫权、神权,自此,毛氏家族开始解体。毛鸿宾便成了这个家庭最后一任族长。
然而,从家族的角度来看毛鸿宾,他作为族长又是当之无愧的,他甚至有许多“德言懿行”,而被族人奉为楷模,《毛氏四修族谱》中《鸿宾公传赞》载:
“乡族中必有一二出尘拨俗之善士,乃能树风声,作圭臬,而转移一切。曾文正云:风俗之厚奚厚乎?厚乎一二人心之趋向而已。诚哉!是言也。”
这是毛泽东的老师兼堂兄毛宇居,对30年前就被毛泽东弄得下不了台的毛鸿宾的赞词,在一乡一族之内,这的确言之有据,尤其对维护家族利益,毛鸿宾堪称“圭臬”(相反,毛泽东却是家族的“不肖之子”)。
毛鸿宾,派名祖渐,鸿宾是字,别号墨泉居士,为毛震的第十七代孙,比毛泽东大了三辈,其居地在滴水洞口“墨泉山”。
毛宇居说他“性和缓,寡色笑,动静语默,极矫孑不群”。这自然是十分符合儒家规范的。他“初年身世艰难,尝自牵茅补屋,读书过目成诵,善书法,深得颜鲁公笔意。性嗜六朝文字,解双声迭韵法,最为吾曾王父兰芳公所器重。迭有唱和高存。在当时,族中以读书倡者,仅此一二人也。”可见毛鸿宾在毛氏家族中又是个才子、儒生。
毛鸿宾曾游幕江南,因不习惯与官僚为伍,便回了家,回家后闭门谢客,只以带耕自读,游玩山水自娱。到了中年,他深得形家秘诀而成为一名风水先生,毛兰芳葬龙眼塘虎形山(在毛泽东故居以西一里,即今韶山学校田径场),即系毛鸿宾所看中。
据说他在乡族中最能排难解纷,著有《息讼歌》。按家族旧例,族长三年一任,他竟连任九年,无一人敢非之者(毛泽东除外)。他以蓄积,买了洋楼段产业作祀田。
毛鸿宾一大功劳,是倡议并主持毛氏三修族谱的编纂(该谱成于宣统二年)。此外,民国元年(1912)春,他60岁时,族人要替他祝寿,他坚决拒绝,而将这笔款子用于修造桥头湾韶河上的一座石桥,即寿星桥。
或许是因了一个“毛头青”——毛泽东年轻气盛的刺激,或许是难以适应剧变的天下形势,在晚年他遁入禅门,不问时事。
毛宇居对他敬佩之至,写道:
“公一生淡于名利,衣衫不用洋布,惟以皂衫、布帽裹身。与人无疾言遽色,气色象雍容,欣然可接。当在日时, 晚不时过从,默然对坐,惟以力学戒奢为劝。以切韵六十字诀予熟读,其培植后进有如此。”
毛宇居还作了一首赞诗:
公性宽厚,不激不随。
折旋中矩,周旋中规。
有功家族,不事虚糜。
凌云笔健,镇日书披。
墨泉守道,心旷神怡。
消遣世虑,惟念阿弥。
今公邈矣,合颂希夷。
这样一位君子式的人物,为何使毛泽东竭力反对,终至于造成与家族的严重对立而闯出乡关呢?
毛泽东与族长毛鸿宾1910年夏在毛氏宗祠的交锋,是毛泽东平生第一次,也是促成他离开韶山关键性的一次激烈抗争,成为毛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