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清朝后期以前,韶山毛氏家族尚无高官显宦,当从军潮涌来时,其默默无闻状态才有所改变。
毛家第一代人物毛太华,似乎为这个家族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和未来500多年发展的方向――他在战乱中万里奔波,到明洪武初,替朱元璋戍守西南边陲哨卡云南澜沧卫,因立下军功,“拔入”湖广长沙府湘乡县。他的两个孙子毛有恭、毛有伦载邑乘(县志)。
关于明代毛家职官情况,《湘潭县志》另载有毛 :“万历中县丞,从敏决为包鸿逵所知,改粮运议兴,使 主南京运兑事,时皆以创始生事,惧有他议, 奉檄往返,时速费省,甚为当时所称,寻迁金华知县。”
明、清大部分时间里,韶山毛姓湎于农耕,无甚有名者。韶山毛氏家族的文人产生于其第三代,谱载:“清一子有恭以吏才载县志,清四子有伦以明经载国史。”但此后长时间里,特别是明亡之后,毛姓隐居冲内,不问国事,清康熙年间,才又出了几名邑痒生,但也只是致力于学业。如:
毛凤仪(生卒不详)
毛凤来(1608-1688),字又韶,邑痒生。
毛朝颂(1663-1699),字六义,学名颂,康熙二年(1663年)-康熙三十年(1689年);
毛朝颖(1646-1693),字六书,学名颖,顺治三年(1646年)-康熙三十二年(1673年)。
这三人属毛氏家族第十代即“朝”字辈,他们通过院试,成为韶山毛氏家族最早的一批秀才。特别是毛朝颖,还有一个传奇性的故事流传下来:他11岁赴院试,头场早早交了卷,即到阶梯边空地拾瓦片玩耍。姓刘的学使阅其文,叹其词意俱佳,命人召其到案前背诵答卷,毛朝颖倒背如流。刘公大喜,又见他年少才俊,准其复试。
至其下一代即“士”字辈有毛士旭(1638-1714,字旦卿),毛士翅(1653-1729,字翼卿)、毛士藻(1637-1638,字斐卿)等“耄年硕德,媲美商山,不惟乡评见重,日动当事褒嘉”,这三人中毛旦卿、毛翼卿后被尊为房祖,不过具体事迹不详。
毛家第十二代即“文”字一派,毛尔达(即毛文伯,1674-1760),是17、18世纪之交韶山毛氏家族的一位有名文人,自号“耐愚居士”;他是毛凤来之孙、毛士藻之子,继承家学,参加科举“屡试前茅而愿与遇左”,当然事实上是不得志,六十岁后,“讲学授徒,孳孳罔懈”,他晚年做的最大一件事就是于乾隆二年(1737年即他63岁时)主持编纂了一修《韶山毛氏族谱》。
毛泽东诞生以前,韶山及其附近毛姓一段最为“辉煌”的时期,是在清朝后期,即鸦片战争爆发,继而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约半个世纪。
光绪《湘潭县志•人物》载:“从二品,武功将军、夫人;毛际迥及妻刘氏,以曾孙正明官驰赠;祖父母毛祥成及妻钟氏,以孙正明官赠;父母毛祖武及妻王氏,以子正明官赠。”
《湘潭县志》还载:毛吉祥,咸丰六年死于江西蔡呈祥营;毛祖富,咸丰八年死于江西吉安;毛佑望,咸丰九年死于湖南邵阳;毛镜堂,同治二年死于四川刘岳昭营。
嘉庆时,有知县毛梦兰,道光时有县丞毛书诚。同治《湘乡县志》所载几位毛姓,也属韶山毛姓的分支:
毛有铭:以援剿湖北、江西、安徽等处,克复各城,同解永州、宝庆围,并攻破颖西各捻积功,记名以道员用,加按察使衔,赏换花翎,赏给果勇巴图鲁,又以在籍扑灭“捻匪”出力,赏给二品顶带(咸丰七年从军)。
毛福益:以援剿江西、四川、陕西等处,攻克城隘,迭解重围积功,官提督,赏年换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