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自退伍回乡后,便朝着经商之路稳步前进,他的家也由此进入一个新阶段。随着他的年龄的增大,他在物色一位继承人,希望这个人能够沿着他开创的致富之路继续前行,使上屋场更加“昌盛”。他首先挑选的,当然是他的大儿子:毛泽东体格健壮,脑瓜灵活,这应当说具备了经商的素质。然而,毛顺生实在是看错了人!他的大儿子最大的“劣根性”就是不听话,专与门他作对。他会记帐,比父亲还记得好;能双手打算盘,不会亚于毛顺生。然而,他显然对这些事一点也不感兴趣:父亲让他陪生意客,他竟将毛顺生闹得差点下不了台:他只会对别人“大发慈悲”,饭让给人家吃,肉白送与人;自家的谷不收,去帮毛五阿婆――这些当然与妻子的“教唆”有关――这样下去,是绝对不能做生意的!生意场上哪里容得下“慈悲”!
毛顺生决心无论如何要教会儿子经商。于是,他交给毛泽东一件差事:前些日子,毛顺生在一户人家放了定钱,要买他家的猪,他让儿子去赶回来。
这事不怎么难,毛泽东便折了一根竹枝子按父亲说的去了。
来到猪主人家,刚进门,就见卖主满脸愁云,唉声叹气:你爷老子发了,我真的背时!前一向猪价低,如今涨了,我白白丢了好几块钱……”
毛泽东不由得也皱起眉头。他明白了父亲为什么急于把猪赶回来。他想了想,说:
“那你把钱退给我,我不买你的猪了。”
毛泽东便空着手回了家。
毛顺生彻底失望:这个饱饭崽是不要指望了……
毛顺生既已认定大儿子不是经商的料,他便想将儿子引向其它方面,因为“子不教,父之过”啊!他必须尽到父亲的责任――尽管当毛泽东的父亲颇不容易。
他让儿子加紧干活,他已经十四五岁,是一个田间劳动力了。于是,毛泽东与长工一道包了全家的水田。犁田、播种、插秧、中耕、收割……一切的活计――不论轻重,毛泽东都干过,而且干得很出色。但父亲仍不太满意,因为儿子总是忙里偷闲,忘不了他的书。
这一天毛泽东挑完猪牛粪,在烈日里来到一棵大树下,他将长扁担往地上一放,便坐在地上,然后,从裤袋里抽出那本心爱的《水浒传》读起来,他像一头饿了的牛,窜进人家的菜园,大口大口吞吃起来(这是毛泽东后来自己打的比喻)。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读到《智取生辰纲》中的这首诗,看一看眼前火辣辣的太阳,毛泽东似乎颇有同感。他又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看过的许多书,很少有写地地道道种田的农民的?为什么王侯将相、公子哥儿总是书中的主要人物……
正出神时,猛听一声怒吼,接着书被抢走。毛泽东不由恼怒地跳起,一看却是父亲。
“你事不做,在树下歇凉!”
“你要我做的都做哒,不信你去看!”
父亲气冲冲地走到田边,儿子果然如质如量地完成了他规定的任务。但他对于儿子的爱读书总觉得碍眼,因为正是这些书教会儿子“不孝”,儿子还常常引经据典说他“不慈”,说是“父慈才能子孝”。毛顺生却总说不过儿子,最终还是只能用“强权”压服。
据韶山老人回忆:
毛泽东空了几年没读书,后来又去读,就请客,他父亲说:“石伢子,今日买田哪。请来这些客。”毛泽东说:“我要去读书。”毛泽东在家休学时,在卢家湾一个斋公那里借来很多书。他在桥上读经书,父亲从外面回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