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篇连载 >>《毛泽东遗物事典》
饮食起居篇:别具一格的马齿苋菜谱
2009-02-18 17:14:00
作者:《毛泽东遗物事典》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马齿苋,《辞海》(1979年缩印本)是这样描述的:“英文名称Por-tulaca oleracea,马齿苋科,为一年生肉质草本植物,通常匍匐,无毛;茎常带紫色。叶对生,倒卵状楔形。夏季开花,花小型,黄色。蒴果圆锥形,盖裂。生于原野,我国分布甚广。茎、叶可作蔬菜或家畜饲料;中医学上以全草入药,性寒、味酸,功能清热、解毒、消肿,主治痢疾、疮疡等症。”
    马齿苋与毛泽东并无有机联系可言,然而因为毛泽东对马齿苋这种平常无奇朴实无华的野生植物格外垂青,并且视之为无上“佳肴”,于是这二者之间便有了深刻的关联。在毛泽东菜谱中,马齿苋这种野菜到处可见。
    1959年6月,毛泽东南巡至湖北省会武汉。24日,毛泽东听取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同志的工作汇报。汇报中间适逢开饭,毛泽东便留下王任重共进晚餐。从毛泽东菜谱上我们找到了当日厨师制作的这样七道菜:“炒鳝片、烧萝卜、炒马齿苋、炒鸡蛋、肉片汤、铁板里几、炒海带。”毛泽东很少留客人吃饭,尤其是对于党内的同志。这次毛泽东的热情相邀,使王任重倍感亲切温暖。据说席间毛泽东还为王任重挟菜,但挟的是一大筷子马齿苋,并对王说:“不要小看这道菜,它还是一味很好的中药,可以清热除湿呢。”
    也许只有毛泽东才会以野菜来招待客人。不过,我们追查了毛泽东菜谱,未曾发现第二次以马齿苋待客的记录。但于事见人,毛泽东对马齿苋的钟爱是何等之深!
    毛泽东的饮食习惯自然地带着中国传统农民的色彩,而这种浓厚的色彩归根结底来自于韶山农村的生活。毛泽东喜辛辣,这是湖南人的一大特色。他甚至以吃辣椒来比喻革命的坚定性和彻底性,说过“不吃辣椒的人不革命”的谑语。他还偏爱湖南农村的霉豆腐、酸泡菜。在毛泽东菜谱中,这几样难登大雅之堂的小菜一直是毛泽东的钟情之物。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尽管家道在韶山来说还算宽裕,但父母的节俭之极使他们兄弟几个一直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毛泽东母亲文七妹聪明贤慧,勤劳能干,善于持家理财。她几乎熟稔韶山农家妇女所有的理家本领。每年,文七妹都要制作大量的酸菜、泡菜、霉豆腐。毛家菜地田旁的各种野菜她也会一一采撷起来(其中包括马齿苋),或晾干制作成酸菜,或用来饲喂猪狗鸡鸭。在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里,文七妹当年制作霉豆腐、酸泡菜、马齿苋的大大小小的坛坛罐罐至今依然保存完好。毛泽东就是吃着母亲制作的这些“坛子菜”长大的。受母亲的耳濡目染,毛泽东很小就熟悉了这些“坛子菜”。还是在他启蒙读私塾时,他就能以“马齿苋”来应对塾师邹春培出的对联。当时.毛泽东趁邹先生外出,带头下塘游泳。邹先生回来后大发雷霆,他决心惩罚一下带头的毛泽东。但他知道,对于毛泽东这个倔强聪颖的孩子,不能来硬的。于是邹先生便对毛泽东说:“你今天犯下弥天大错,本不可饶恕,但念你幼小无知,我出个对子你来对,若对上了则免除惩罚;若对答不上,则要打手心。”邹先生手中晃动着竹篾片,摇头晃脑出了上联:“濯足。”毛泽东一听便知道邹先生的喻意。原来先生还是气恼不过他们上课时间游泳这件事啊。毛泽东思忖片刻,应对道:“修身。”邹先生两眼一瞪,真想发火,但毛泽东的应对却是如此地对仗工整天衣无缝,他怎能找喳呢。于是,邹先生只好想一个复杂的对子来为难毛泽东。他思索了半天,终于想出了一个上联:“牛皮菜”。毛泽东一听愣了,这个对子难对呵。他沉吟不语,搜肠索肚,半天未能应答。邹先生得意地举起了手中的竹蔑片,只等毛泽东伸过手心来。毛泽东的眼睛掠过挂在屋梁上的饭蓝,同学们的午饭全挂在那里呢!毛泽东想起自己饭蓝里的菜,马上脱口而出:“马齿苋!”邹春培怎么也料不到小小年纪的毛泽东会如此聪明伶俐,只好悻悻作罢,饶过了毛洋东。这一回,平凡的野菜马齿苋解了毛泽东的围,使之免除了一顿皮肉之苦。
    毛泽东对马齿苋的钟爱当然并非出于对马齿苋“救驾”的感激,而是少年艰苦生活磨砺的结果。
    延安时期,由于敌伪的封锁,延安的生活异常艰苦。毛泽东饮食习惯中的几大偏好,如辣椒、霉豆腐、酸泡菜并非时时能够得到满足。只有生命力极为顽强的马齿苋,即使是在陕北贫瘠干旱的黄上高坡上亦能偶尔觅到。这种生长在沟畔路旁的小生物,在异常艰难的岁月里的确给予过毛泽东以无比的安慰。当时,工作人员时常为毛泽东千方百计寻找辣椒、霉豆腐,用以改善领袖的生活。毛泽东也把辣椒看成宝贝,每次都是匀着点吃。有一次,毛泽东食剩的一盘辣椒变质了,江青知道后便自作主张倒掉了。第二天,毛泽东寻找这盘辣椒。江青告诉他,因为馊了就倒了。毛泽东听后很生气,大发了一通牢骚。好在毛泽东还能经常吃到马齿苋之类的野菜,这对于他来说不啻为美味佳肴。
    解放后,毛泽东进住北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这位亿万穷人的领袖,.却不好山珍海味,依然钟情干霉豆腐、马齿苋等“土产”。从香山搬进中南海后,毛泽东及其他中央领导同志的生活由中央办公厅统一管理。毛泽东被理所当然地编在一组。于是一组的生活管理员便经常要为毛泽东的独特饮食爱好奔忙。开始时,一组的工作人员不大会制作霉豆腐、酸泡菜。后来他们拜师学艺技术大有长进,但毛泽东总觉得味道不是很正,与他母亲的制作技艺更是相距甚远。1963年,医生发现毛泽东口水太多,怀疑饮食消毒不严,于是取了一些食物化验,果然在自制的霉豆腐中发现了超量的细菌。工作人员为了毛泽东的身体,便自作主张停止了霉豆腐供应。毛泽东有一段时间未能吃上霉豆腐了,他感到奇怪,于是便主动问起缘由来。工作人员想蒙混过关不行了,便照实说了出来。毛泽东为此大发脾气,说:“哪个菜里没得细菌?我还是不吃菜好了。”后来,工作人员打听到京西宾馆有位师傅制作的霉豆腐很好,便去弄了些来化验,结果果然比自制的要卫生许多。于是,便与京西宾馆联系,由京西宾馆常年供应。从京西宾馆到中南海丰泽园,往往返返,麻烦无数。一组的同志感到这样下去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于是他们便派人去京西宾馆拜师学艺。然而,学习引进过来的手艺终竟赶不上正宗的,好在毛泽东从来不是什么“美食家”,对于正宗与否并不十分计较。
    毛泽东对于马齿苋的偏爱自然抵不上辣椒和霉豆腐,但他却常常主动提出要吃。这种野生植物,老百姓的菜园子里是从来不会种植的。一组的同志为了保证毛泽东的不时之需,便与京郊的农场联系,要求农场落实种植计划,每年种植少量。在1967年5月13日中南海《对农场种植计划的要求》中,一组将“马齿苋”列于“重点保证供应的蔬菜”一栏的首位,要求平均日产1斤,“常年供应,肥嫩,没有籽。”这样,毛泽东便能天天吃上肥嫩的马齿苋了。
    在毛泽东菜谱中,马齿苋作为主要蔬菜时常可见。然而,并非每一个厨师都对这种植物的学名十分熟悉。于是便出现了许多音近字异的称渭,如“马生苋”“马子苋”等等。甚至还有一位厨师为马齿苋取了一个洋绉绉的名字:马斯汉。当然,即使是毛泽东本人,也从未正式称呼过这种植物的学名,而一直袭用韶山人对它的称谓:马屎苋。这个俗称当然不及学名高雅,但在韶山,即使在餐桌上亦是如此称呼。原来,这种野生植物在马屎堆里生长得极为茂盛,因而得了这样一个极为不雅的名字。
    韶山民间食用马齿苋的习俗由来己久,时至今日韶山的大小集市上都还时有出售。但韶山人很少有用马齿苋鲜炒来吃的,一般是晾干切碎制作成酸菜。韶山的老人们说,只有旧社会那些没田没土没菜地的人才用马齿苋当鲜蔬菜。然而,早年毛泽东的家庭却习惯于鲜食,毛泽东本人则更乐于鲜食。他不仅自己吃,还劝江青也吃,说:“马屎苋既可做菜,又可入药,对身体大有好处呢。”有一次,毛泽东特意吩咐工作人员采集了不少野菜,开了一个“山珍会”,请子女、工作人员共餐。众多的“山珍”中就有一大盘马齿苋。毛泽东带头大口大口地吃,李讷、李敏、毛远新和一些工作人员尝过一两筷后怎么也不敢再挟。毛泽东一脸不悦,借此作了一番忆苦思甜式的革命传统教育。
    毛泽东食马齿苋的独特习惯令保健人员不安,生怕这种植物对领袖的身体有害。于是他们偷偷地拿了些马齿苋请有关部门化验,并查询各种中草药书籍,结果正如毛泽东所言,马齿苋不愧为一剂良药。毛泽东有便秘的毛病,而且还偶感风寒,哮喘咳嗽。既然马齿苋在药理上可去燥除湿,清瘀解毒,不象霉豆腐一样,不好闻不好看还有细菌,工作人员便放心大胆地让毛泽东吃,有时毛泽东不提要求,他们也时常主动炒上一盘马齿苋敬上。
    1961年,因为天灾人祸,国民经济进入十分艰难时期。这一困境,持续达三年之久。身为领袖的毛泽东为此常常寝食不安。工作人员为了保重主席的身体便格外注意饮食营养。毛译东察觉后很生气,特别叮嘱工作人员注意节约,并提出要每月检查一次家庭生活帐。这在毛泽东是破天荒的事。这位伟人平生最讨厌跟钱打交道,以至于后来连钱都不愿碰一碰。早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毛泽东就立下过“三不主义”的宏誓:不谈金钱,不谈女人,不谈琐碎之事。1963年,毛泽东决意与人民同疾苦度难关,对工作人员提出新的三不主义,其中便坚决强调“不吃肉”。从此,毛泽东四菜一汤的简单饮食中便很难见到一丝肉末。这使厨师们深感为难:“无肉怎么炒菜?”厨师们绞尽脑汁,希望从小莱中寻找出路。他们知道毛泽东喜粗食喜辛辣。于是,冬寒菜、空心菜、雪里红等毛泽东乐于接受的小菜在厨师们的精心烹制下各个花样翻新,变幻无穷,马齿苋自然地也由单纯的清炒翻样出了搅蒜泥、卤辣酱等新花样。毛泽东见此,高兴非常,味口反而更佳。毛泽东菜谱中有这样两份菜单:“1962年6月10日早,番茄、雪菜、炒苋莱、烩芦瓜。烧饼、米饭。”“7月7日早,雪菜笋丝、炒海带、炒苋菜、生边豆芽。汤面。晚未吃。”这就是毛泽东在三年困难时期的典型伙食。然而,毛泽东毕竟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他的健康并非为他一个人所拥有。工作人员感到毛泽东夜以继日的工作,一天只能睡上4、5个小时,而饮食营养却跟不上,长期下去终究会出大问题。于是,他们便时常变着法子偷偷炒些荤菜端上桌来。毛泽东发觉了,很是生气,命令马上撤下去。有时,工作人员好言相劝,毛泽东烦了,便以“罢吃”相抗。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饮食起居篇:60年代初的西餐菜谱
·下一篇:人际交往篇:宋庆龄送的鸭绒枕头
·毛泽东遗物馆的大数据与展出内容(组图)
·从毛主席遗物中学习艰苦朴素的精神
·毛泽东遗物馆是“三严三实”的标本馆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清洗100件毛泽东晚年穿过的衣物
·毛泽东遗物馆列为湖南省干部培训党性教育基地
·【毛泽东遗物故事】不同寻常的单腿眼镜
·【毛泽东遗物故事】“结实耐用”的旧毛巾
·【毛泽东遗物故事】道是无情却有情
·【毛泽东遗物故事】补了73个补丁的睡衣
·【毛泽东遗物故事】英文单词卡片
毛泽东遗物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毛泽东遗物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