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篇连载 >>《毛泽东遗物事典》
外巡游历篇:不肯与胡志明交换的竹拐杖
2009-02-18 16:27:07
作者:《毛泽东遗物事典》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在毛泽东的遗物中留下的拐杖一共有5恨,有的雕刻极其精美,有的制作相当科学,但那些均只留下很少使用时磨损的痕迹,惟有一根竹拐杖,却得到毛泽东的偏爱,带着它南来北往,时而去领略青山的娇美,时而去欣赏故宫的国宝。
    50年代初,毛泽东到杭州,他在工作之余建议去爬山。身边工作人员知道,毛泽东一生喜爱爬山,青年时代他曾在雷雨交加的黑夜爬上长沙岳麓山,说是体会“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的情趣。建国以后每次外巡,只要条件允许,也都要登高山,攀险峰,眺望无限风光。
    他们决定去爬丁家山。工作人员考虑到毛泽东年近古稀,行走不便,决定为他备根拐杖。他们就地取材,从住地附近砍了根竹子在底部绑上一块胶皮,以避碰撞声,且可防止打滑,再把竹节刨了刨,以免戳伤手。就这样做成了拐杖,把它送到毛泽东手中。毛泽东很高兴,称赞他们想得周到,既省钱,又适用。他柱着拐杖出发了。
    爬山时,工作人员还提出两个要求:第一,爬一个山,中途要稍停休息休息;第二,适当时候,要让医生查查脉搏、呼吸等情况。开始,他不同意,说医务人员是“小题大作”。他总是说:“我这辈于爬了不少山,累不坏。井冈山那么高,还不是靠两只脚走过来的!更不要说转战陕北了,那是怎样一种情况啊!”说到这里,毛泽东放下拐杖,坐在路旁的石块上,陷入了沉思……
    1947年,蒋介石命令胡宗南部20多万人进攻延安,我军在陕北仅2万余人,不足敌人的十分之一。于是党中央决定撤离延安,转战陕北。胡宗南匪军对延安进行狂轰滥炸,又对我部进行围追堵截。毛泽东英明地采用了“蘑菇战术,将敌人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之。”一天,部队冒着细雨,爬上王家湾两边的山梁。虽然是6月天,但细雨迷蒙的深夜,仍有几分凉意。越到山顶,风雨越大。路滑得一走一滑,天黑得伸手难见五指。牲口不能骑了,毛泽东下了马。大家要用担架抬他,他拒绝了,说:“我早说过不坐的,你们愿意扛就扛着吧。胡宗南一进攻,把我的身体锻炼得结实了,还得谢谢他呢!”说着,他步行着往上爬。随行人员为防止他滑倒,从路旁折下一根柳条棍,让他拄着。从此,就有了54岁的毛泽东拄着棍子打仗的故事。
    想到这里,毛泽东不由自主地拿起了竹拐杖,起身继续往前爬。他步子不紧不慢,能持续很长时间,有相当的耐力,在保健医生的一再要求下,他让医生量了量脉搏。检查一切正常。爬山就成为经常性的活动了。他们从刘庄出发,有时去爬海拔257米的南高峰,有时去攀314米的北高峰,有时又去海拔239米的玉皇山。1959年11月还乘车前往湖州市德清县登莫于山。登高望远,心旷神怡,毛泽东口诵《看山诗》一首:

    “翻身跃入七人房,
    回首峰峦入莽苍。
    四十八盘才走过,
    风驰又已到钱塘。”

    有了这根拐杖,行动起来放心多了。毛泽东逢人便扬起拐杖说:“三条腿总比两条腿稳当。”他还说:“杭州的山好,水好,人也好!我每次到浙江就像到了自己家里一样,走了,又总想着什么时候能再回来。”“湖南、北京是我的第一、第二故乡,浙江杭州就是我的第三个家。”
    随着时间的迁移,竹拐仗被主人摸得又光又亮。毛泽东拄着它登上过“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又撑着他爬上十三陵,就是到故宫看国宝,它也不曾离开主人手。由于关键时刻总得到它的支撑,借助它的力量,毛泽东对它的感情愈来愈深了。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外巡游历篇:常放床头的小药盒
·下一篇:穿戴修饰篇:百穿不厌的灰色“毛式服”
·毛泽东遗物馆的大数据与展出内容(组图)
·从毛主席遗物中学习艰苦朴素的精神
·毛泽东遗物馆是“三严三实”的标本馆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清洗100件毛泽东晚年穿过的衣物
·毛泽东遗物馆列为湖南省干部培训党性教育基地
·【毛泽东遗物故事】不同寻常的单腿眼镜
·【毛泽东遗物故事】“结实耐用”的旧毛巾
·【毛泽东遗物故事】道是无情却有情
·【毛泽东遗物故事】补了73个补丁的睡衣
·【毛泽东遗物故事】英文单词卡片
毛泽东遗物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毛泽东遗物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毛泽东遗物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