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共七大胜利召开80周年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荆楚大地是一片红色沃土,红色资源底蕴厚重。为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厚植红色文化底蕴,推介荆楚各地红色文化旅游项目,促进红色文化进企业、进乡村、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医院、进部队,纪念中共七大胜利召开8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红色文化交流促进联盟、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第一届湖北省工作委员会、中红网湖北红色文化旅游网、湖北省红色儿女联谊促进会、湖北四野后代联谊会、湖北省黎民红文化交流中心等单位,组织了此次“革命家后代红色荆楚大穿越活动”。
3月30日,组委会主任黄黎民、秘书长詹晓萍和革命家后代林爽爽、陈人康、张晓龙、韦肖毅、刘煜滨、李放、刘晓春及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胡澄等20余人,走进宜昌,参观远安066基地历史馆和原红峰厂旧址,瞻仰莲沱“九四暴动”革命烈士纪念碑、宜昌烈士纪念馆和宜昌宜沙战役旧址等。

当日上午,中国航天三江集团有限公司党校吕伟教授专程从孝感赶回远安为革命家后代寻访团成员进行讲解,让寻访团成员对066基地的建设历史和发展有了基本的了解。吕教授介绍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中期,一场惊天动地的国防三线建设在中西部地区轰轰烈烈地展开,当时国际关系紧张复杂,基于“立即要打大仗”的战略准备,鄂西山地、神农架、荆山山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中,深藏着的默默无闻的农业小县——湖北省远安县,纳入了中央决策者的视野。

1969年初,海军司令部和七机部的踏勘小组进入远安选点,当年10月周恩来签发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电报,将066基地列入重点工程,作为七机部第三研究院的生产基地,主要从事海防型号导弹的研制生产,力争1972年底就基本建成。1970年3月,七机部协调建工部等相关单位组成066基地指挥部,基建工程兵21支队235团、建工部第六工程局第一工程公司奉命相继入驻工地,多路建筑野战大军分批长途跋涉,成建制地奔向远安,在崇山峻岭中摆开了建设的战场,展开基建施工。基建工程兵21支队第235团负责承建066基地的红峰、红阳、红林、江河等军工厂施工建设。建工部第六工程局第一工程公司负责承建066基地的万山、万里、万峰、江北等军工厂施工建设。同年8月,相关工业部门、工厂企业(称“包建厂”)的干部职工,研究设计单位和高校的科研人员,工业部门的机关干部,纷纷从中心城市来到远安,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基地建设。省军区还从天门、潜江、红安、麻城、秭归、远安等六县抽调基干民兵2万人配合施工建设。

吕教授介绍说,066基地铸就的不朽功勋,与杰出科技工作者、总设计师王振华密不可分。1976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的王振华,放弃了北京优越的条件,来到了还未建成的066基地投入战斗。在王振华和一大批航天建设者的团结拼搏下,无论是捉襟见肘的工作条件,严重匮乏的科研经验,还是数次遭遇的试验失利,都没能阻挡“066人”挺进的步伐。为了加快航天型号的研制,王振华总师数次前往西北荒漠中的试验场,一待就是几个月。即使肝脏病变已经让他的身体不堪重负,王振华仍然坚持工作,甚至打着吊瓶也要回到基地与大家一同奋战。正是在这种坚守下,066基地十年磨一剑,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代某型号装备并列装,有力支撑了我国国防建设,维护了国家安全。作为我国唯一能够独立研制生产全装备系统的三线军工单位,066基地也因此被誉为“铸造共和国脊梁的地方”。
1993年4月10日,以066基地为主组建的中国三江航天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九研究院)在武汉市成立。按照国家调迁计划,自1994年开始,三江集团部分企业陆续外迁至孝感市,形成总部在武汉市,主体集中在孝感市,后方基地在远安县的格局。国防三线建设虽然地处三线,但它打造的国之重器却一直战斗在国防和经济建设的一线。1999年,这型被成为“杀手锏”的导弹出现在了国庆50周年的大阅兵上。坚守在066基地的人们,看到自己的“争气弹”,除了欣慰,更感受到坚守和奋斗赢来的幸福。066基地在民用产业的发展道路上接连跨越,探索“以民养军”的发展路径,当时的万山厂、江北厂、江河厂、红林厂、万里厂、万峰厂、险峰厂等单位纷纷“下海”,不但保障型号任务研制需要,而且充分发挥航天制造的高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制造出了万山牌旅行客车、江北客货两用车、液化石油气钢瓶、红林脚轮,以及车辆底盘、电视机、风扇等多种民用产品,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资。
2006年,为充分发挥三江航天集团整体调迁后移交的闲置资产,远安县在三线航天066基地旧址上兴建了军事博览园,整个园区面积约10000多平方米,分为室内展区、室外展区及游乐区。军事博览园拥有大量飞机、坦克、舰艇的实物、模型和图片,集航天科技、军事文化、科技演示等为一体为宜昌市国防教育基地。

进入新时代,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党组的坚强领导下,航天三江抓创新、谋突破,重塑发展格局,锻强产业优势,防务装备产业、航天产业、装备制造产业已驶上快车道,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产业也在换挡升级,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效能持续放大。特别是在商业航天领域,航天三江聚焦卫星服务业、卫星制造业、发射服务业和地面设备制造业四大领域,打造卫星发射与运用技术全产业链企业集群。从2016年注册成立航天科工火箭公司,到2017年1月快舟一号甲通用型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完成“一箭三星”商业发射任务,再到2023年8月14日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以一箭五星方式将和德三号A至E星等5颗卫星成功送入轨道,7年间,该型火箭已经执行任务22次。灵活机动的发射方式,快速补星的执行能力,优异可靠的载荷效能......从066基地走来的航天三江,已经乘着这艘“快人一步”的“梦想之舟”,进入蓝丝绒一样的梦幻太空。从风雨飘摇的三线,到推动商业航天跻身一流,“066人”把王振华精神、三江精神、航天精神刻进骨髓,世代传承。2019年,066基地旧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项目如今已成为航天系统内外单位开展党性和红色旅游的打卡地,堪称三线建设红色名片。
当日下午,黄黎民和寻访团成员一行走进宜昌,瞻仰莲沱“九四暴动”革命烈士纪念碑和宜昌革命烈士陵园、参观宜昌宜沙战役旧址等。寻访团成员中午时分到达夷陵区乐天溪镇莲沱村,瞻仰莲沱九四暴动革命烈士纪念碑。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宜昌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积极组织革命武装斗争,打击土豪劣绅和封建地主,掀起土地革命风暴。1928年8月,县委在栗子冲万成安家里,组建了中共北乡区委员会(又称莲沱区委)。

1929年10月6日(农历九月初四),中共莲沱区委在鄂西特委和宜昌县委的领导下,举行了威震峡江的农民武装起义,史称“九四暴动”,牺牲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360多人。九四暴动是宜昌地区革命斗争牺牲人数最多,最为残酷的一次暴动。

寻访团成员来到宜昌革命烈士陵园,参观宜昌革命纪念馆,瞻仰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革命事业英勇牺牲的英雄,了解宜沙战役的伟大历程和重要意义。

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解放武汉后,以在襄樊、钟祥、天门地区休整,作歼灭鄂西地区国民党军的准备。据守鄂西地区的国民党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宋希漳部第14、第20兵团共6个军及保安团队约10万余人,布防于秭归至郝穴长江两岸及其以南地区,置重点于宜昌、沙市,企图阻止解放军渡江南进。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第二政治委员邓子恢令第13兵团3个军、第14兵团之第39军及中南军区之湖北军区部队一部共25万人,发起宜沙战役。旨在歼灭国民党湘鄂边绥靖公署主任宋希濂部主力,并切断其退往湘西的通道,为后续南进大西南奠定基础。此战役历时28天,解放了湖北、湖南两省17个县市,是解放战争中的关键战役之一,共歼灭国民党军1.5万余人,解放了宜昌、沙市及江陵等城市,切断了宋希濂集团与白崇禧集团的联系,为后续湘赣战役及中南全境解放奠定基础。

宜沙战役是解放战争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役,标志着长江中游防线被彻底摧毁,为全国解放进程加速。宜沙战役的胜利,是第四野战军在程子华、肖华等指挥下,通过精心策划与顽强战斗取得的成果,它不仅歼灭了国民党重要军事力量,更为后续战役提供了宝贵经验,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中的关键一环。

晚上,寻访团召开了别开生面的座谈会,参加会议的革命家后代踊跃发言,追忆先辈们当年参加革命战斗的经历,特别是参加湖北地区革命斗争、宜沙战役的战斗经历,畅谈党领导人民军队英勇作战的伟大功绩,歌颂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的英明领导,感言新中国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表示要继承革命遗志,传承红色基因,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当好模范表率,当好红色文化传承人,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