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共七大胜利召开80周年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荆楚大地是一片红色沃土,红色资源底蕴厚重。为深挖红色文化资源,厚植红色文化底蕴,推介荆楚各地红色文化旅游项目,促进红色文化进企业、进乡村、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医院、进部队,纪念中共七大胜利召开8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红色文化交流促进联盟、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第一届湖北省工作委员会、中红网湖北红色文化旅游网、湖北省红色儿女联谊促进会、湖北四野后代联谊会、湖北省黎民红文化交流中心等单位,组织了此次“革命家后代红色荆楚大穿越活动”。

3月31日上午,中国红色文化联盟副主席、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第一届常务理事兼湖北省工作委员会主任、中红网湖北红色文化旅游网编辑部主任、湖北省红色儿女联谊促进会会长、湖北四野后代联谊会会长、湖北省黎民红文化交流中心主任、革命后代黄黎民和寻访团成员走进钟祥,参观了解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和新四军五师的革命历史展。

在北山革命纪念馆、钟祥北山烈士陵园,冷水镇知名的红色文化工作者、八十七岁的陶文美给大家讲解了北山革命根据地的历史和革命烈士的红色事迹。

北山革命根据地是浴血奋战的红色热土,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到1949年全国解放,历经了26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其间,有董必武、肖楚女、李先念、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斗足迹,也有北山地区为全国的解放事业而壮烈牺牲的两千多名革命英烈。正是他们的不怕牺牲、艰苦奋斗、舍家为国、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和红色传统,才造就了我们如今的幸福安康生活。

北山,位于鄂中江汉平原西北部的荆门、钟祥两地边界山区,系秦巴山系余脉,自古为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党在这里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在襄河两岸开辟领导的四块(南山、北山、荆南、当阳)革命根据地,就地理位置而言,北山根据地处于这几块根据地的最北端,故称为北山。早在大革命时期,1924年3月,在武昌高师(黄埔军校武昌分校)学习的共产党人严斌、费必生受董必武同志派遣,回钟祥担任特委做民运工作,在钟祥城关、下胡家集各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成为钟祥、荆门两县党组织发源地之一。土地革命时期,在红九师段德昌师长的帮助下,建立了地方武装,开展苏维埃和土地革命运动,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素有“小洪湖”之称。抗日战争时期,北山革命根据地恢复重建党的组织,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和游击战争,为鄂豫边区重建和开辟襄西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条件。国民党三次反共摩擦后,我主力部队撤往襄东,在面临襄西形势急剧恶化的严峻局势下,北山人民密切配合叶云领导的小股武装,在抗日前哨坚持游击斗争,曾被豫鄂边区党委和新四军五师联合授予“北山人民坚持有功”的锦旗。解放战争时期,北山经受了国民党两次万人大“清剿”等极其严峻的斗争考验。中原突围时,北山广大军民有效的掩护了鄂西北部队的战略转移,安全护送了王树声、刘子久、刘子厚、文敏生等大批党政军首长和骨干,安置隐蔽了大量伤病员和掉队同志,并成批为部队补充兵员,为襄西解放作出了特殊贡献。北山虽然是小块的根据地,坚持斗争并取得最后胜利的红色传统和革命精神成就了湖北革命斗争的光辉典范。

北山根据地是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目前查有姓名并由省、县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有300余名,其中处于北山腹地的潘胡地区就有200余名。还有一些为国捐躯的无名烈士,他们的忠骨至今还没有找到,但是他们的事迹、精神和光辉形象是不会泯灭的,将彪炳史册,永存人间。革命家后代在烈士的纪念碑前敬献花篮、默哀、三鞠躬并绕场一周,以表示沉痛的哀思和无尽的崇敬。

革命家后代还参观了大洪山革命历史纪念馆。它由钟祥市大洪山红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钟祥市新四军研究会共同兴建,位于钟祥市郢中城区的明清步行街南侧,面积2400余平方米。可贵的是他们没有要国家的一分钱,为红色文化留下了珍贵的遗产。

湖北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大洪山革命历史纪念馆馆长何平专门为参观作讲解。他结合一些详细的档案资料,就革命家后代的具体情况和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精彩地说明和回答。

当日下午,寻访团一行还参观了荆楚理工学院红色思政教育基地。

4月1日,寻访团成员接着走进京山,参观小焕岭“豫鄂边区委员会旧址”和“新四军五师指挥部旧址”。小焕岭地处大洪山南麓龙凤寨余脉,位于京山新市镇西北边陲25公里,这里曾是中共豫鄂边区党委会和新四军五师司令部所在地。

寻访团一行驱车来到这里,放眼望去,满目葱茏,映入眼帘的红色大字“边区小延安,红色小焕岭”,提醒大家这里是一片红色的土地。

只见一排青砖黛瓦的老房子墙上的红色标语“反共是亲日派卖国的阴谋!”反映了当年革命斗争的艰难与曲折。在讲解员的深情解说中,京山抗战陈列展室里的老照片、老物件,让人逐渐走近当年这里的革命历史和峥嵘岁月。

1940年10月,日军对八字门村一带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大扫荡。从石板河、丁家冲至八字门一线30里地,日军全线纵火,八字门指挥机关驻地变成一片瓦砾。边区首脑机关紧急转移至京山小焕岭,成立了新的指挥基地。豫鄂边区党委书记陈少敏率党政机关常驻于此,司令员李先念率司令部往返于大悟和小焕岭。豫鄂边区党委驻小焕岭吴家湾;边区军政联合办事处及后来的边区行政公署、医院,先后驻小焕岭一带的向家湾和罗家窝子;边区保安司令部先后驻小焕岭张坡、向家冲鹰子沟、白果树湾;边区建设银行、警卫团、十月剧团等单位均驻小焕岭一带村湾里。在日、伪、顽扫荡时,小焕岭一带的藏军洞、岩屋洞、蜘蛛洞、狗眼洞,都曾隐藏过新四军的伤员,存放过五师的枪弹,秘密印刷过边币和报刊。李先念、陈少敏、杨学诚、任质斌、刘少卿等领导在小焕岭指挥豫鄂边区的抗日游击战,开展边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边区各地党政军负责人均来小焕岭参加会议,汇报工作,接受任务。许多热血青年千里跋涉来到小焕岭参加革命,投身抗战。光荣的小焕岭,当时被亲切地称为边区的“小延安”。小焕岭曾被改名为小花岭,寓意抗战之花漫山遍岭。从1940年10月至1942年6月,边区党政首脑机关在小焕岭常驻近两年时间。陶铸曾在京山写下著名诗篇“寇深日亟已无家,策马洪山踏日斜。风自寒人人自瘦,拼将赤血灌春花。”既表现了抗战时期的艰难困苦,抒发了革命战士不怕流血牺牲、慷慨报国的豪情壮志。寻访团成员站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抚今追昔,逝去的历史难以忘记,更加撼人心魄、催人奋进。

来自北京和湖北的革命后代刘滨、林爽爽、张晓龙、韦肖毅、刘煜滨、陈人康、李放、严群力,以及胡澄、黄思蓓等红色文化工作者二十余人参加了上述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