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红色访谈>>正文
【访谈实录】周秉德忆周恩来生活中如何厉行节约 详解11条家规(图)
2013-03-04 16:49:00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作者:孙琳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的访谈节目。前不久,中央政治局公布并带头执行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3月5号将迎来周恩来总理诞辰115周年的纪念日,此时缅怀学习周总理也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周总理堪称是勤俭节约的楷模,他一贯倡导勤俭建国、艰苦奋斗。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德老师,请她给我们介绍一下周总理这方面的感人故事。周老师,您好,欢迎您。

    周秉德:您好。

    周恩来爱惜粮食:捡饭粒要克服手臂旧伤 不能随意摆动

    主持人:不久前习近平同志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批示引起了强烈反响,在老百姓当中还开展了“光盘行动”,不要浪费饭菜。我们从小在课本和许多父辈、爷爷奶奶的故事当中听到周总理是一个特别勤俭节约的人。听说他把饭粒掉在桌子上都会捡起来,非常珍惜粮食,能否给我们讲一下周总理这方面勤俭节约故事。

    周秉德:要说吃饭的话,伯父周恩来一直是非常俭朴的,平时在家里吃饭都是一荤一素一个汤,老两口。有时候一条鱼,两个人这顿饭没吃完,就等着下一顿再吃,不会说没吃完的就丢掉,实际也是“光盘行动”,那时候不这样叫就是了。一直就是要吃粗粮,那时候大家好象不太喜欢吃粗粮,都是精米精面的,标准粉或者是白米等等。咱们现在吃一些粗粮,好象是一种调剂,是健康时尚。那个时候,大家都不吃粗粮的,但是他坚持每个礼拜要吃上两三次的粗粮,他不能忘了本。因为原来在红军长征的时候,根本吃不上东西,忍饥挨饿的。即使到了淮安时期,也是很俭朴的,也都只能吃上个小米等等,所以,他们每周都要吃两三顿粗粮,不能忘了本。

    在困难时期更是如此,那时候都是要粮票的。他把自己的粮票定得特别低,一个月加起来才32斤。一般的大人,男人是30,女士是26,但是他们就把粮食也定得特别低,只要够了就够了。只要是够了的话,不多拿一点点粮票。可是那时候东西,整个物资匮乏,喝牛奶的时候,一般都是一天一小瓶。在困难时期,一周喝两瓶,等于是三天喝一瓶。那时候的肉也特别少,大家油水特别少,他就把肉票让给我伯母,因为我伯母身体不好。另外,他有的时候还有一些接待外宾的场合,这样他还能够接触一些荤的东西,干脆肉都给我伯母吃。他处处爱节省,在吃饭桌上,掉一点饭粒,一定要捡起来的。有的卫士长在回忆时说,他的手是受伤的,不可以随意摆动的,吃饭时在手上沾了一个饭粒,他想舔,赶紧把饭粒拿掉,都很难很难,费了很大劲吃到嘴里,也不能浪费一点点。所以,他节省的意识是非常强的。

    不仅仅是吃,在穿上也是这样。他担任了26年的总理,皮鞋只有三双,不肯要新的皮鞋。那个脚底经常坏了,经常就要换底换掌,别人给他买了他也不愿意穿,他就用原来老的,他不愿意穿新的,把衣服也穿得补了又补的,咱们都看见他的照片,一直都是很笔挺的、很整洁的。但是它里面是很多补的衣服,领子,因为那时候都是中山装,中山装就看见领口和袖口,只有袖口和领口是坏了的,过一些日子可以换一换比较白净的,其实里面的补丁是很多的。他的睡衣、睡袍也是。他过世之后,我专门向伯母要了一个破旧的衣服,也不是破,过去都是叫笑破不笑补,补的东西就可以,不是破的。当时他补了很多很多,一件蓝白条的睡袍,我拿在手上看,几十个补丁,上面有手绢、小毛巾、纱布等等补了很多。这是印象非常深的。

    结果在他过世一周年的时候,国家博物馆,那时候叫革命博物馆,要办一个展览,知道了这件睡袍是这样,动员我伯母,我伯母又动员我,忍痛割爱交给他们,他们也确实展出了。我觉得,交给他们,给大家看,比摆在我自己箱子底里有意义多了。

    主持人:那件睡袍还在博物馆?

    周秉德:对。

    主持人:您有的时候还会去看一看?

    周秉德:没有机会。如果有机会,我相信他们会让我看的,但是他们事情也太多了,我也不去打扰他们了,但是在我记忆里面是印象非常深刻的了。

    主持人:这就是老一代领导人,他们的作风。刚才周老师跟我们谈了很多问题,比如饭粒掉在桌子上,还有补丁,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真的是不可思议。就是说,我们经常出去吃饭,看到餐厅里,小孩掉一粒米饭,根本不在意了,掉在地上一块苹果,就不要了,就怎么样。甚至更不用说带补丁的衣服,少数一些偏远的地区,比较远的,基本上城里的看不到补丁,这可能是一个传统,逐渐地就丢掉了。

    周秉德:还是要从自己思想意识上注意这个问题的话,会坚持的。不一定都要补丁的衣服,但不去追求奢华。

    主持人:现在每个人都是崇尚时尚,奢华、奢靡,有条件都是穿金戴银。

    周秉德:我觉得那个奢华是非常要不得的。

    周秉德:伯父周恩来俭朴衣着感动日本友人 被效仿终生

    主持人:您刚才谈到总理的衣着。我们知道总理那时候经常出席一些外事活动,因为外事活动的礼节性,可能不像平时在家里睡袍补丁,都是自己人。见到外宾,在那个场合出于一种对外宾的尊重,必须一身比较笔挺或者比较整洁,甚至根本不可能有补丁漏出来。您刚才说到他的很多衣服补丁都打在里面,怎样参加外事活动还能够保持衣着俭朴?

    周秉德:外事活动都有外衣,他有时候出国的时候都是住在总统府、皇宫等那种地方,人们都很尊重他们,要到那些地方住。他带的卫士又非常少,又不愿意多带。所以他到哪儿去,卫士们根本忙不过来,都要跟着他走,没有时间给他洗衣服。可是他的衣服确实需要洗的时候怎么办,就得拿到咱们的使馆去,让大使夫人帮着洗,大使夫人一边洗、一边哭,就骂卫士,说你们怎么能给总理穿这么破旧的衣服。因为太薄了太小了,一洗再使劲的话就破掉了,就是这样程度。大使夫人知道他的秉性,他不肯占公家的便宜,不能让公家给他做什么补助或者给他帮着买什么东西,人们就说我们自己的津贴费里面节省下来的,我们个人的钱,不是公家的钱,给你三件衬衣,一定要换上。他不要,坚决不要,大使和夫人都要哭了,但是他坚持,我这些还都能穿,就是这样。

    说起外宾来,我还可以举一个例子。在没有建交和日本之前,咱们的总理是非常注重民间外交,跟有些日本的社会人士、高层人士,或者是经济界的人士有一些来往。有一个叫冈崎嘉平太,这个日本老人是一个很有实力的社会高层人士,和总理特别谈得来,和总理已经见了几十次面了。后来很自然的,经常有交往,不仅仅在外面或者前面的大客厅,有的时候在后面的小客厅他们也会见面。伯父从办公室里出来到客厅里面去谈话,冈崎先生发现,这一国的总理怎么还戴着个套袖。问这是什么东西,伯父说是套袖,是为了节省袖口的、胳膊肘怕破。这个冈崎嘉平太看了就特别感动,看到他穿的补丁的衣服感动得不得了,回去就和他的夫人和孩子们就说,周总理太伟大了,他这么一个大国的总理,他穿衣服还这么节省,我得向他学习。所以他的儿子后来回忆的时候说,冈崎先生以后人瘦了也不肯做新衣服,就穿原来的衣服,再也没有做新的衣服,直到他去世。他非常敬佩中国的总理,怎么能这样子节省,他就要学习。人们也是从内心深处感觉到总理这么节俭,是为了人民的,是不能够搞奢华的,他是非常反对奢华之风的,非常俭朴。

    主持人:绝对不是一时半会儿这样做出来,真的是由内而外的。所以日本的客人才会由衷的敬佩。

    周秉德:非常敬佩。

    主持人:看到眼下社会有一些不好的风气或者不好的人,真是是无法对比。我们都知道您和总理夫妇生活了大概有15年,总理一直在强调要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当时物资比较匮乏,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条件可能还不是那么好。但是这句话放在眼下,让艰苦朴素成为美德,可能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否有不同的理解?

    周秉德:现在的条件比以前有大大提高了,经济上也有很大的进步了。每个人的口袋里又宽裕比较多了,想要穿点好衣服,坐个好车,这也不是说很非分。问题是怎样对待这个事情,怎样对待追求的物资享受、生活。总理是一辈子都是非常俭朴的,可以说他根本没有一天奢华的生活,没有穿过一件奢华的衣服、吃过一次奢华的饭菜,他从来不做的。

    主持人:病重期间还在坚持工作,而且根本没有要任何一点特殊的照顾。

    周秉德:没有,他真是全身心地为咱们的国家、为人民在操劳,一辈子都是这样的。他从13岁,在小学的时候,他讲为中华之崛起,就是在回答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读书的时候,他讲的这句话。其实,我感觉到他这句话是奋斗了一生的,他一生都是为中国之崛起,全是为了老百姓的生活怎么能够有个美好的生活,国家怎么能够富强,民族怎么能兴盛。从这个角度去指挥他的一切,做他的一切。他为什么加入共产党,因为他觉得共产党可以这样做的,他加入共产党。有人问他你首先是共产党还是首先是中国人。他说我首先是中国人,我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人民,我要想办法,怎样让人们生活得更好,国家可以富强,我去寻求各种道路,找到了共产党的道路,我在共产党里,我就要尽量地、尽所能地把自己这个目标能够达到,我觉得他一生就是为这个目标在奋斗。所以,他的那种发自内心的要为老百姓多做事,为国家多贡献力量,一直是这样做的。

    周秉德:物质生活要力所能及 不要过分追求奢华

    主持人:刚才提到现如今当前这个社会,你也刚才说到,老百姓的生活都是不断地改善,这也是我们国家进步的一个明显体现,老百姓的生活好了,这也是大家特别愿意追求的一种境界、一种生活方式。但是,总理当时说的艰苦朴素,在您觉得,放在当今有没有一个比较好的体现或者如今怎样诠释艰苦朴素。

    周秉德:我们现在生活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了,我们觉得不是提倡苦行僧,并不是说大家都必须得穿补丁裤子,人人都是忍饥挨饿。这不是我们革命的目的,也不是大家追求的道路,追求的是大家幸福。怎么样幸福?幸福不等于奢华。美满不等于是到处过分地去要求。我觉得这一点上要有一个考虑。就是说你自己对自己物质生活的要求,有一个力所能及的标准,我觉得这样的话就可以。不要去非分地、过度地、超过自己力所能及地去要求物质上的条件、物质上的享受,更不要去追求奢华。

    就说吃饭,现在要求大家都是“光盘”行动,就是大家吃饭的时候,三个人,你要上三个菜,一个汤,就可以了。如果非得摆那么个大排场,摆上五六个菜、八九个菜,一摞加上一摞,弄了以后这个是干吗呢?是给别人看的,说他不在意这些,我愿意为你付出。你付出了半天,最后都浪费掉了,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这是面子工程,总想把自己的面子搞得好象很高很高,这样的话,别人就会高看你。我觉得我要是碰到这样的话,我会低看他。我觉得你是摆谱,你这样摆的话,实际上是浪费人们的粮食,浪费国家的财产。钱是你的,但资源是国家的,资源是全民的,你不应该去浪费全民的资源,这一点我觉得是应该考虑的问题。

    主持人:我想到一个最恰当的比方,总理穿着带补丁的衣服,受到很多外宾的敬仰,发自内心的敬佩。现在眼下我们很多领导人戴着名表,反而被很多老百姓嗤之以鼻,鄙视,这可能是一个比较讽刺、滑稽的对比。

    周秉德:对,他一直注重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他原来确实有西洋的表,那时候我们民族工业没有表。上海手表厂第一次做出一个国产手表的时候,叫上海牌手表的时候,他特别高兴,就买了一块,戴上了,一直戴着这块上海牌的手表。后来过了几年,他对我说秉德,咱们自己上海的手表厂都可以生产坤表了,我还专门买了一块给你。我当时记得男表是120块,坤表是60块钱,比男表小一些,他挺高兴地给我,我也确实用了。非常遗憾,这块坤表找不到了,我可能给了弟弟妹妹,或者摆在家里,就是找不到。伯父他为我们民族工业发展非常高兴,自豪,有一点进步,他就非常高兴。我们有了自己的表,就不用洋人的表,就用我们自己的表,一直用。民族气节,他不追求高大洋,非得要搞外国的东西,绝对不是的。他非常支持我们民族工业的发展。

    “周总理是全国人民的总理,不是咱们周家的总理”

    主持人:我们知道总理没有子女,你们其实就是他的孩子。但是你们跟他们生活了那么长时间,大家都知道,没有因为周总理是一国总理而得到任何特殊的照顾,甚至工作上的还是生活上的,都没有,这一点能不能跟我们讲讲。

    周秉德:我们从小受的教育是这样的。一开始跟他见面,他就教育我们,我们就是普通的学生,那时候我还小,总理是总理,伯伯虽然是国家的总理,但是你们是普通的学生,长大了,你们就是普通的劳动者,你们就是普通老百姓。不能因为伯父是国家的总理,你们就有什么,把自己抬得多高,你们就要享受特权,那是不可以的。一直是这样教育我们。

    主持人:就是从小就是教育。

    周秉德:从小就这样教育。比如我们在学校的时候上学,我们是住校的,周六回家,有时候看到有些同学有车来接,我那时十二三岁,就想他们哪家的家长也不如我伯伯职务高吧,这是小时候的想法,我怎么没有车接。回来后我跟我伯父伯母念叨,念叨后他们教育我,说不可以,汽车是有的,但那是为伯伯作为总理工作上用的,小孩子不可以享受。小孩子,你是什么样就享受什么,你不是干部,就不可以享受干部的待遇,一直就是这样给我们要求。

    我弟弟妹妹,他们在八一小学读书的时候,也都是公交车来回,海淀,府右街。到寒假了,被子要拆洗了,他看见别人也有车子来接了,我的两个弟弟妹妹给我伯母写了信,说我们放假了,请派车来接,因为有行李,就“因为有行李”这五个字,他觉得就是一个理由充分的,好像挺大的理由了。结果不晓得,后来来了一个叔叔骑自行车来,来了以后把他们带到门口,用三轮车运回了家。回家以后,伯母就跟他们说,她说,你们想派车,不可以的,这车子是你伯父工作上用的,不能够给你们用。孩子们不可以用家长的车,家长这个车是为他工作的,不是为你们服务的。总理是全国人民的总理,不是咱们周家的总理。一直是这样的教育。

    比如说我在上初中的时放暑假,我在院子里头读书。伯父是通宵达旦地工作,一晚上要看很多很多的文件、批示等等,很多的事。早晨,睡觉之前,他就到院子里稍微换一点空气,换脑子,吸收点新鲜空气。他看见我在那看书,很不高兴。说秉德,你怎么还在这里看书?我说怎么了?他说,你没看到那么多叔叔们在那打扫院子吗?你怎么一个人在那看书?就这个事给我印象非常深,就是说,我虽然是总理的侄女,但是我和这些普通战士是平等的,我不可以觉得比他们高。

    主持人:因为你妨碍了别人的工作?

    周秉德:没妨碍,就是他们在做打扫的时候,我应该一块去,我不应该自己在那看书。我跟他们是一样的,人家在劳动的时候,我在那里看书,那是不对的,在同一个场合嘛。我跟那些战士们是平等的,我不能够比他们高人一等,这个思想在我脑子里印象很深很深。所以,我就觉得我们就是普通老百姓。而且给我们教育的时候也讲,我们就是普通老百姓。有时候别人说“你们做为普通老百姓,怎样怎样……”,我们说我们不是“做”的普通老百姓,我们“就是”普通老百姓,我们没有任何炫耀的地方。我们不可以这样去炫耀,这个事情对我们印象非常深。

    主持人:所以一旦伟人的教育观念,整个思想能够传达给你们,传染给你们。小的时候,你们在上小学、初中,可能会有些不理解,但是慢慢地都会懂,伯父就会对我那时候的要求可能是让我受之一生的。

    周秉德:像我刚才说的这个例子,当时根本没有感觉到,几十年以后,我原来从来不给别人去讲的,近十几年,我也觉得咱们社会上也需要了解总理的一些思想、他的精神,应该知道了,所以才慢慢地去讲。讲的时候,我自己回忆过去的时候,我就想到了这些例子。原来这些例子根本早就淡忘了。但实际上,这个例子很平常,可是对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很深刻的。实际上都已经融入到血液里了。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访谈实录】洪虎回忆“我的父亲洪学智”
·下一篇:聂荣臻元帅指导我们搞调查——访北京军区联勤部通州干休所离休干部郑洪升
无相关新闻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特稿:朱德元帅外孙刘建将军、周恩来总理侄子周秉钧
曾莹:井冈山开展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行动
特稿:井冈山开展交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行动
张继平:情系红军路 瓷绘井冈山——景德镇百名陶艺家
特稿:情系红军路 瓷绘井冈山——景德镇百名陶艺家上
蒋阿平、曾莹:井冈山“乡村大讲堂”讲出幸福好生活
特稿:井冈山“乡村大讲堂”讲出幸福好生活
动车吸烟罚款千元太轻了
沂南县旅游局办公室:沂南县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凤凰阁
特稿:沂南县沂蒙红色影视基地凤凰阁景点奠基仪式举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