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旅游局·新华网福建频道·东南新闻网·中国红色旅游网(中红网) 主办
首页 最新播报 红色视频 领袖故事 红色记忆 古田精神 导游词集 红色游记 精品线路 领导名片
红色景区 人文景区 生态景区 旅游信息 福建地图 交通指南 当地特产 周边景点 交流园地 红色网盟
闽西是南方的重要战略支点(图)
2011-03-29 14:48:11
来源: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
作者:黄祖洪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辛耕别墅(场景)


    由苏区及其边缘游击区演变而成的闽西游击区,又称闽西南游击区,位于福建省西南部,毗连闽赣边和闽粤边游击区,基本区域为龙岩、永定、上杭、连城、漳平、宁洋(今分属永安、连城、漳平、龙岩)、平和、南靖、长汀、清流、宁化、归化(今明溪)及广东省的大埔、饶平等县广大地区,中心区域在(龙)岩永(定)(上)杭地区。这里原系中央苏区腹地,归中共福建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管辖。面积约3 万平方公里。境内山峦起伏,林密壑深,极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争。
    从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和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始,至1937年12月新四军军部宣告成立,闽西地方党组织领导广大军民在极其险恶的环境中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红军游击队在以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为首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领导下,依靠苏区的有利条件和人民群众的支援,以及运用灵活多变的游击战术,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使闽闽西游击区成为中国革命在南方的重要战略支点。
    一、及时实行战略转变,保存了革命火种,为闽西游击区成为中国革命在南方的重要战略支点打下坚实基础。
    1934年10月上旬至中旬,驻守闽西境内的中央主力红军陆续转移,开始长征。数万国民党军乘中央苏区机关部队后撤之机,迅速推进,涌入苏区,妄图将留在苏区的群众和红军游击队斩尽杀绝。
    一时间腥风血雨席卷而来。而留守苏区的党组织和红军游击队主要领导干部,还没有从“左”倾冒险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福建省委书记万永诚根据中共中央保卫苏区,等待主力回头的指示,指挥福建军区的两个独立团,连同机关及直属部队,约4000余人与强大的敌人进行殊死的斗争,红8 、红9 团则在敌后,被敌分割,无法联系,而面对的却是数十倍于己的敌人。
    尽管闽西苏区形势严峻,万永诚和龙腾云仍以极大的热忱和忠诚,率福建军区所属各部,勇猛抗敌,保住了长汀县城直至10月底前,完成了掩护中央红军主力转移的任务。随后,退出长汀,转移至长汀西南部的四都山区,凭险扼守。
    1935年1月开始,敌第36师宋希濂部即依仗其优势兵力不断地对驻守四都山区的福建军区发动进攻。由于万永诚等受保卫苏区,等待主力回头之方针和任务的制约,未能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及时作出正确的判断,以改变自己的行动方针,依然以大兵团作战的方式与敌在四都山区拼消耗,部队不断受到损失,贻误了及时撤退、保存有生力量的有利时机。最终导致福建省委、省苏维埃和福建军区机关部队4000余人,在万永诚等的领导下,几经突围未果,除百余人幸免于难外,大部牺牲。
    福建军区直属部队虽然失败了,但革命的烽火继续在燃烧。闽西地区还有两支生力军,那就是战斗在敌后的红8 团和红9 团。
    红8 团是在中央红军进行第五次反“围剿”作战时,中革军委接受毛泽东的建议,根据日益严重的军事形势,于1934年春奉命开赴敌后,深入敌占区,开展游击战争,配合中央红军作战,执行远殖游击作战艰巨任务的福建军区所属地方部队独立8团。全团400余人。团长邱金声,政委邱织云,政治部主任魏金水,参谋长王胜。根据中革军委的要求,红8团按预定计划于1934年5月进至漳龙公路沿线,破坏国民党东路军的后方交通运输,箝制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的进攻,建立游击根据地。随后,运用避强袭弱、声东击西等游击战术,在永定、龙岩、漳平、南靖、平和等县,神出鬼没地开展游击战争。至1934年底,初步建立了以永定县金丰大山为中心的永东(永定县东部)游击根据地;以南靖县科岭为中心的(龙)岩永(定)(南)靖游击根据地和以漳平县朗车为中心的(龙)岩南(靖)漳(平)游击根据地。牵制了相当数量的国民党军,出色地完成了中革军委交予的任务。
    红9团原属福建军区的地方部队独立第9团,根据中革军委命令,于1934年4 月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9团。全团1200余人。团长吴胜,政委方方。中革军委赋予红9团的任务是:在永安和红7 军团换防,然后开赴永安、连城、宁洋一带进行游击战争,破坏敌漳(平)宁(洋)筑路计划,再向泉州推进,并与右侧翼、活动在漳龙公路两侧的红8团相呼应。方方接受这一任务后,率部队开赴至永安、连城、宁洋3县边境地区开展游击战争。首先袭击了连城姑田的华仰桥民团,随即又扫荡了连城的赖源,宁洋的大吴地,永安的西洋、林日、苦竹、大陶、小陶等地反动武装,并在活动区域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11月7日,在宁洋县沙田建立了以方方为主席的岩连宁边区革命委员会,创建了以宁洋成达社、陈东坑、凤林为中心的纵横300余里、人口约5万的游击根据地,为闽西后来坚持三年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10月中旬,福建军区第3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朱森、政治部主任赖荣传、参谋长罗忠毅率第3军分区余部和明光独立营(营长贺万德)从连城县南部到达岩连宁边区,与红9团会合。1935年2月,红9团和第3军分区机关、明光独立营突破敌碉堡封锁线,穿越龙岩至新泉公路,进入龙门茫荡洋山区。
    红军长征前夕,原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张鼎丞遵照毛泽东的“你还是回到闽西去,那里你熟悉,可以坚持,可以发展”的建议,于1934年12月奉命由江西返回福建。
    张鼎丞在长汀四都找到中共福建省委,经福建省委书记万永诚同意,以中共福建省委代表的资格,联系了原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土地部长范乐春、福建军区原太拔独立团团长刘永生、福建军区独立第17营政委陈茂辉等干部,组成了一支短小精干的武装小分队,向岩永杭进发,于1935年2月抵达永定。 根据张鼎丞的指示,红8团于2月中下旬到达永定,与张鼎丞部会合。随后,红9团于3月间在政委方方的率领下,与张鼎丞及红8团在永定下洋月流胜利会师。
    此外,在上杭旧县岩下山活动的钟辉元、涂坤荣领导的上杭游击大队;在双髻山活动的廖海涛领导的代英游击大队;在永定溪南活动的由范钦洪领导的永定游击大队等,得知张鼎丞回到永定,纷纷与张鼎丞取得联系,归属张鼎丞领导为解决红军主力长征后,形势骤变的情况下,如何坚持斗争的问题,张鼎丞于1935年3月中旬,以福建省委代表的名义,主持召开了红8 、9团领导干部会议。会上,张鼎丞分析了红军主力长征后闽西苏区的形势,指出革命正处于低潮,今后的斗争环境会更残酷。同时指出有利条件还是有的,闽西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只要能紧密的依靠群众,斗争是可以坚持的。关键是要转变战略思想,将过去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配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指导思想和任务转变为注意保存红军有生力量,树立坚持长期的、艰苦的游击战争的思想。从而统一了红8、9团全体指战员的思想,坚定了全体指战员坚持斗争的信念。
    在与中共中央及福建省委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会议决定成立闽西军政委员会。会议选举张鼎丞、方方、范乐春、谢育才、吴胜、邱金声、邱织云、郭义为、罗忠毅、赖荣传、魏金水、朱森、廖海涛和部分地方党组织的代表为委员。张鼎丞任主席,统一领导闽西地区的党政军工作。
    1935年2月中旬,根据中共中央分局的决定,中共中央分局委员陈潭秋、原福建军区政委谭震林率领红24师71团4个连由赣南向闽西突围。月底,到达长汀四都,与福建省委、福建军区会合。随后,陈潭秋、邓子恢、谭震林率红24师71团4个连从四都出发,东渡汀江,经过20多天的长途跋涉,于4 月上旬到达永定大阜,与张鼎丞会合。
    1935年4月10日,为了研究闽西南地区的形势和今后斗争的方针、任务,在中央代表陈潭秋主持下,闽西南地区党和军队领导干部在永定溪南赤寨村召开第一次联席会议。陈潭秋以中共中央分局代表的名义主持了这次会议。在会上传达了中共中央书记处致中央军区的关于留在苏区的红军游击队,不宜再集中兵力打正规战,应当立即改变组织方式和斗争方式,就地分散坚持游击战争的电报指示。随后,会议就形势、斗争任务和策略问题展开了讨论。张鼎丞根据中央的指示和闽西南地区当前的形势指出:“当前的形势是,中央苏区已经失守,主力红军已去贵州、云南。因此,现在还提牵制敌人,不仅没有实际意义,而且也不可能。况且,项英、陈毅的情况不明,万永诚的情况也不明,苏区已被敌人占领,还提什么保卫苏区?我们要面对现实。当前红军游击队的主要任务不是牵制敌人,而是摆脱敌人的跟踪追击,保存有生力量,坚持游击战争,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逐步恢复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等待有利时机的到来。”张鼎丞的讲话得到了与会人员的认认同。一致认为:闽西的党和红军游击队必须转变思想,由苏区的组织方式和斗争方式转变为游击区的组织方式和斗争方式。为此,会议确定了“开展广泛的、灵活的、群众性的、胜利的游击战争,在军事上粉碎敌人的‘围剿’,保存有生力量锻炼现有部队;在政治上保持党的旗帜,保持党与群众的密切联系;在组织上保持党的纯洁性、战斗性。”的基本方针和任务。
    为了更好地实施对闽西南地区的统一领导,会议将闽西军政委员会改称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张鼎丞,财政部长兼民运部长邓子恢,军事部长谭震林,党务部长郭义为,参谋长朱森,政治部主任方方。为了执行新的战略方针,有效地开展游击战争,会议还决定把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所属之红军游击队划分为四个作战分区:第1作战分区由红9团第2营和明光独立营组成,司令员罗忠毅,政委方方,活动范围是龙岩、连城、宁洋3县地区;第2作战分区由红9团第1、第3营和永东游击队组成,司令员吴胜,政委谢育才,活动范围是永定、平和以及广东大埔、饶平各县边区,并负责打通与闽粤边游击区红3团的联系;第3作战分区,由红8团和龙岩游击队组成,司令员邱金声,政委邱织云,活动范围在龙岩、南靖、漳平3县边境地区。第4作战分区,由红24师100 余人、卓林大队以及永定、杭代、新汀杭等县独立营组成,在永定、上杭地区活动,由张鼎丞、谭震林直接指挥。
    会后,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获悉福建军区失利的消息,立即总结经验教训,决定领导干部分开活动,到各个游击据点领导斗争。邓子恢到永定东部金丰大山,谭震林到上杭,张鼎丞留永定,坚持斗争。陈潭秋则化装成华侨,由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派人护送去汕头医伤(陈后经上海赴苏联)。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所属各作战分区也按照会议部署开始行动,分赴指定的军事活动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与独立自主开展游击战争方针的确立,对闽西南地区长期坚持游击战争、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直至取得最后胜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开展广泛的、灵活的、群众性的、胜利的游击战争,促使闽西游击区成为中国革命在南方的重要战略支点。
    二、闽西三年游击战争异常艰苦,构建了一批坚强堡垒,锻炼出了一支坚不可摧的革命武装,为闽西游击区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战略支点中起了决定性的关键作用。
    闽西三年游击战这场旷日持久的游击战争,发生在曾经进行过土地革命的地区,由于这个地区曾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动派一朝复辟,就以“十倍的努力,疯狂的热情,百倍增长的仇恨”进行阶级报复。斗争也就格外残酷激烈,红军游击队一度濒临绝境。复辟的地方封建势力同国民党军队相互勾结,疯狂地进行反扑。他们不仅以几倍、十几倍以至几十倍的兵力,围困和“清剿”红军游击队,并且采取阴险的瓦解与隔离政策,实行“连坐法”,以至移民并村,制造无人区,力图隔断游击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因此,红军游击队不得不长期生活与转战于穷山僻岭,风餐露宿,以野果充腹。然而,残酷的斗争并没有使游击健儿屈服,反而将他们磨而得更加坚强与成熟。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成立后,立即率领闽西游击区军民投入到了艰苦而持久的反“清剿”斗争之中。
    1935年1月,国民党驻闽绥靖主任蒋鼎文集中第3、第10、第36、第45、第52、第83师等部及闽赣边各县民团、地主武装10余万人的兵力,采取“集中优势兵力,分进合击”战术,“追剿”、“驻剿”、“堵剿”、“搜剿”并用,向闽西红军游击队发动第一期“清剿”。“清剿”初期,敌进攻的重点是福建军区及其所属部队,意在消灭闽西红军游击队的指挥中枢。福建军区失败以后,敌立即转向永定,以张鼎丞为首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及其所领导的红军游击队为目标,集中兵力发动进攻。面对敌人的大举进攻,新成立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立即采取避敌锋芒,分散作战的方法,令第1作战分区部队到龙岩、连城、宁洋边界,第2作战分区部队南下闽粤边,第3作战分区部队赴漳(平)龙(岩)公路两侧,第4 作战分区部队留永定,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以打破敌人的“清剿”。
    第1作战分区开赴岩连宁1935年5月,第1作战分区在司令员罗忠毅、政委方方率领下,根据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决定,准备开赴岩连宁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此时,敌第3 师李玉堂部3个团从龙岩和南靖边界向永定东部开来,切断了第1 作战分区开赴岩连宁的道路。为策应第1作战分区的行动,将敌南引,第2作战分区司令员吴胜、政委谢育才率部进驻永定初溪,占领前山高地,决定利用有利地形,袭击该敌。初溪战斗,以第2作战分区的胜利结束,迫使第3师向南,寻找第2分区作战,让开了通往岩连宁的道路。罗忠毅和方方则在第2作战分区密切配合下,迅速率领所部离开永定金丰大山,于6月间进入岩连宁地区。与原留在岩连宁地区的红9团第2营相会合。
    不久,闽赣军区宁化分区司令员邱尚聪、政委温含珍率领的独立第17、第18团从建(宁)泰(宁)黎(川)地区突围出来的100余人到达岩连宁地区,与第1作战分区部队会合。随后,第1作战分区司令部在龙岩溪口召开会议,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将所属部队分散活动:红9团2营向永安、清流交界地区游击;明光独立营向连城、宁洋方向出击;司令部在龙岩一带建立新据点。在开展游击战争的同时,第1作战分区还根据当地土匪出没无常、给红军游击队的活动带来困难的实际情况,积极作争取和改造土匪的工作。方方提出:在土匪不受国民党收编、不抽收据点内群众保护费及不强奸妇女的原则下,可以与土匪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第1 作战分区因而在改造和争取土匪工作中取得明显效果,粉碎了国民党军“以毒攻毒”的政策,为第1作战分区扎根于岩连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决定,第2作战分区深人闽粤边开展斗争,其任务是开辟永定、平和以及广东大埔、饶平等县边区,打通与闽粤边游击区红3团的联系。第2作战分区从永定南下,翻越永定、平和交界之象湖山,进入闽南平和县境。之后,夜行晓宿,忽东忽西,终于甩掉追敌。6月底,部队到达平和县三坪,与中共闽粤边特委和红3团会师。吴胜、谢育才向闽粤边特委和红3团传达了中共中央分局指示精神。双方对今后协同开展斗争问题达成了共识。第2作战分区部队胜利地完成了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交与的“与闽南红3团打通联系”的任务后,遂与红3团分开行动,转战在永定、平和、南靖、大埔、饶平等县,开辟游击区。7月,部队到达饶平与大埔之间的下善一带。
    按照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部署,第3作战分区开赴漳龙公路两侧和岩南漳地区活动。由政委邱织云、参谋长王胜率领(司令员邱金声因病暂离队休养)第3作战分区之红8团团部和第1、3、5连向漳龙公路两侧运动,以政治部主任伍洪祥率领第2、第4连掩护团部行动,向罗桥、陈坑方向运动吸引“追剿”上来的敌军,并边打边撤。伍洪祥率部在龙岩铜钵山的后村与龙岩游击大队会合后,继而南下,穿越(长)汀龙(岩)公路。此时,在多处被敌包围封锁的情况下,伍洪祥率部采取“分段猛冲”战术,沿公路打敌措手不及,终于冲破敌人的布防,到达紫金山。这时,敌又调集几个团的兵力,分数路向紫金山进攻。伍洪祥急中生智,留下一支小分队在山头与敌军纠缠,牵制敌人,转移目标。自己率部选择龙岩龙门与赤水之间一段为突破口,乘着夜暗,突破重围,摆脱尾追之敌,终于与团部会师。留在山上的小分队,运用“麻雀战”等游击战术,与敌周旋,坚持了两天两夜。随后,于桃坑方向突围,与红8团主力会合。在这期间,红8团团部和第1、3、5连在漳龙公路两侧和岩南漳地区以“声东击西”等战术,不断打击敌人。
    由张鼎丞、谭震林直接指挥的第4 作战分区,以永定、上杭为中心,开展游击活动。在反“清剿”斗争开始时,发生了朱森叛变事件。5月17日,担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参谋长要职的朱森,以到龙岩巡视工作为名,向国民党第2绥靖区司令官李默庵投降自首。随后,朱森被委任为第52师参谋长,指挥1个团的兵力,专事破坏岩永边、(龙)岩宁(化)沿线游击队的交通站和接头处。朱森一方面将红军游击队的活动情报出卖给敌人,作为投敌的本钱,一方面丧心病狂地对曾经接待过他的革命群众进行屠杀,摧残革命基点村。还写信给方方、罗忠毅等领导人进行策反未得逞。朱森的叛变,给红军游击队的反“清剿”斗争带来极大困难。因此,以张鼎丞为首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坚决采取“肃叛”措施,在揭穿叛徒丑恶嘴脸的同时,针锋相对,组织“狙击队”、“打狗队”严惩叛徒。与此同时,红军游击队在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下,加紧游击活动,夜间贴标语,打击反动分子。并寻机袭敌,将敌搞得日夜不安。在以张鼎丞为首的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下,第4作战分区依靠人民群众,运用灵活的游击战术,相互策应,挫败了敌人,保存发展了自己。敌以军事为主的第1期“清剿”延至7月,以失败而告终。
    1935年8月,蒋鼎文调集第3、第10、第52、第80、第83师及广东军一部,以龙岩、永定、上杭为重点,采取“驻剿”、“搜剿”、“堵剿”相结合,以“驻剿”为主的战术,向闽西红军游击队发动第2期“清剿”。在这次“清剿”中,敌人总结了第一次“清剿”失败的教训,改军事进攻为主力军事、政治、经济“三管齐下”的策略,重提“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口号。所谓“七分政治”,归纳起来:一是“移民并村”,将百姓移驻有驻兵、有碉堡、有反动武装包围的乡村,村内,以兵驻守村口,切断群众与红军的联系;二是“连坐法”,即一户违反当局禁令,10户以至整个村庄的人均被残杀;三是利用叛徒瓦解革命;四是实行“计口售粮”、“计口售盐”等反动措施,以切断红军的粮食来源等。在国民党军残酷的“清剿”政策下,红军游击队的活动极为困难:碉堡、炮楼林立,百姓被迫移民,断绝了红军游击队的粮食及一切接济。南瓜、野生菜成为唯一的食品。白天烧火不能冒烟,晚上烧火不能露光,走路不能留下痕迹,咳嗽不能发出声响,等等。
    红军游击队经常被敌跟踪,或被敌围困,长达十天半月,饥寒交迫。游击区群众受到极大限制,稍有不慎,即被以“通匪”、“济匪”论处。据不完全统计,从1935年8月至12月短短几个月中,龙岩、永定、上杭3县游击区,就有510多个村庄被迫移民,8000多座房屋被烧毁,1万余无辜群众被害,4000多名干部牺牲。
    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领导闽西红军游击队从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与敌针锋相对,采取相应斗争策略,全面投入反“清剿”斗争。
    第二期“清剿”一开始,国民党军第10师3个团即从龙岩白沙、雁石、溪口分3路进攻活动在岩连宁地区的第1 作战分区部队,围追堵截,步步进逼。第1作战分区司令员罗忠毅、政委方方分析:敌军出动,后方必然空虚。遂率领第1作战分区部队,利用敌平均使用兵力、盲目行动之弱点,以少数兵力牵制敌人,主力大胆转入敌军背后,时而集中兵力佯攻白沙,进而以一部兵力袭扰雁石。并在漳平、安溪、龙岩等地散发传单,声称要“攻打龙岩”。进山“清剿”的第10师不到10天,发现红军游击队动向,急忙掉头集合全力对第1作战分区反复“清剿”。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第1作战分区将部队分为4股,分别到溪口、白沙、雁石一带游击,转入隐蔽活动,分散打击敌人。这一“以静对动”的方针,使敌人的“清剿”如同大海捞针。第1作战分区最终保存了有生力量,度过了难关。
    活动在闽粤边境的第2作战分区部队,由于在第一期反“清剿”末期的下善战斗、刺牛岗和大小芦溪等战斗,给国民党正规军和民团以有力打击而引起敌人的震动。9月,敌第10师和粤军第155师、第157师等部8个团的兵力向广东饶平、大埔和福建平和边境之第2 作战分区的红9团发动围攻。红9团未来得及休整和采取迅速隐蔽、减少大部队行动目标的正确方针,即撤出千和,向永定东部游击区转移。由于集中行动,目标暴露,9月下旬部队行至永定湖雷的水竹里、载洋寨一带时,遭跟踪之敌第10师包围,部队被冲散。红9团政治部主任赖荣传在作战中牺牲。
    部队根据事先的安排在预定地点集中后,为保存有生力量,决定以深山密林作掩护,分散突围,到金丰大山集中。11月上旬,第2作战分区司令员兼红9团团长吴胜率部在永定湖雷小坪水一带,遇叛徒朱森带领的第10师、第83师各一部的包围,部队再度受挫,吴胜受重伤被俘(1936年1月被杀害于龙岩)。突围至金丰大山的部队,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由红9团干部、党员骨干带领,组成特务大队,重返永和靖游击区开展斗争。部队到达永定,决定巧袭永定、平和、大埔3县交界的三菜洲,并取得了胜利。此战,极大地鼓舞了困难中的红军游击队指战员,从而扭转了第2作战分区的被动局面。
    敌第二期“清剿”开始时,第3作战分区的红8团正集中在永福的朗车进行短期整训,总结第一期反“清剿”斗争的经验教训。红8团认识到:红军游击队面临的将是国民党军更加残酷的“清剿”。因此,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必须采取以分散为主的方针。部队决定以连排为单位,开展更加灵活的游击战争。同时又决定,在分散之前,部队先向漳平、华安边境开进,深入敌区作短期行动,扩大政治影响,解决部队给养。未料此时敌新的“清剿”部署已展开,敌第10师1个旅向朗车进攻,华安方向增加了不少敌军。红8团行至漳平边境的梅营村,遇华安自卫队800余人的阻击和遭敌第10师第56团的背后袭击,红8团与敌激战,分区政委兼红8团政委邱织云不幸牺牲。当晚,邱金声和接替政委职务的伍洪祥率部向永福方向转移。随后,部队按照朗车整训的决定,将全团5个连分散在岩南漳边区、岩永靖边区、漳龙公路两侧和永定东部的广大地区,积极地开展反“清剿”斗争。
    由于分散活动的正确方针,第3作战分区一反被动,取得一连串的胜利:9月上旬,正当敌第2 绥靖区副司令、第10师师长李默庵大肆宣传红军已被“剿灭”,并准备在龙岩召开“剿匪”祝捷大会时,红8团决定夜袭龙岩国民党陆军第13医院。红8团以1个连分成几个战斗小组,分别在莲花山下、南门桥头、东门外监视敌军动向,邱金声亲率1个短枪队30余人,化装成国民党军,以神秘迅速的动作,直奔医院。巧妙叫开大门,冲进院内,击毙该院院长,俘虏敌军伤病员100 余人,缴获大量药品。对敌军伤病员,教育后全部释放。待李默庵派援兵赶到,红8团早已不知去向。此次夜袭,不但在军事上给敌以打击,戳穿敌人的谎言。因龙岩是国民党军“清剿”指挥部所在地,因而政治影响也很大。
    10月15日夜,红8团一部和(龙)岩西北游击队采取“里应外合”战术,以打进龙岩湖邦考塘村驻军陈江栋民团的人作内应,利用其值岗之机,掩护红8团突击队架长梯越窗夺取考塘村协鸿楼,一举袭击成功,全歼陈江栋民团。
    红8团在分散活动时,侦察发现敌第10师第57团第3营主力因“清剿”闽西红军游击队,大部分布防在漳(平)龙(岩)公路沿线上,在龙岩崎獭村仅驻有该营营部和留下的1 个排兵力防守。红8团决定乘虚袭击崎獭。11月下旬,红8团2 个排,在龙岩山马村游击队配合下,夜袭崎獭,全歼3营营部及1个排。敌正、副营长当场被击毙。
    在敌强我弱的艰苦战争环境中,红8团积累丰富的作战经验,在实践中创造了以消耗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散兵群”战术。这种战术,通常是以3至5个有射击技能的、地形熟悉的、灵活机动的、与当地群众有密切关系的、政治坚定的优秀战士担任,组成战斗小组。其任务是分散袭击敌人,迷惑牵制敌人,疲惫消耗敌人,并通过散发传单,张贴宣传标语,宣传红军政治主张,瓦解动摇敌军,达到逐步消灭敌人的目的。后来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对“散兵群”战术加以分析、总结和研究,印成小册子,分发到各个作战分区,在反“清剿”斗争中普遍运用。仅几个月,敌在红军游击队袭击下,伤亡几百人,打得敌人胆颤心惊。
    在各个作战分区反“清剿”斗争中,各县地方武装积极配合,形成反“清剿”斗争的重要力量。如永定县游击队在刘永生等率领下,在永定县范围内,拖住了敌人6个团的兵力。并在分散活动中,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不断打击敌人。仅在第二次反“清剿”斗争中,就作战150余次,歼敌600余人,有力地配合了各作战分区的反“清剿”斗争。
    1936年2月,国民党驻闽绥靖主任蒋鼎文在闽西南地区集中第3、第80、第75、第52师及新调人的第37旅(即新10师)等部,仍以龙岩、永定、上杭为中心,采取“驻剿”、“堵剿”、“搜剿”、“追剿”并用的战术,政治上继续推行“移民并村”、“保甲制度”,制订《壮丁队堵剿残匪办法》、《抽调壮丁队搜剿残匪办法》等政策,以壮丁队配合正规军,向闽西红军游击队发动第三期“清剿”。
    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抗日讨蒋方针,以“更细心的灵活的运用游击战术开展游击战争”为指针,在龙岩白土、东坑、岩山头、溪口、涂潭、宁洋小陶,连城马池塘,南靖下坎寮等地,给国民党军及其反动地方武装以坚决打击。闽西南红军各作战分区和各个支队按照这些指示精神,运用游击战术,坚决打击敌人的进攻。
    敌“清剿”军在受到红军游击队连续打击之后,不敢再贸然出动,各区、乡民团也较为小心,龟缩在碉堡中,不轻易下乡。与此同时,抗日反蒋斗争的武装力量得到迅速发展。闽西红军游击队不仅建立了红4、红5支队,游击区也得到恢复和发展。各县红色政权相继恢复和建立。1936年6月,两广事变爆发。为平息两广事变,蒋介石将正在闽西进行“清剿”的第10、第9 、第83、第36师等部调往广东作战,讨伐陈济棠。由于敌大军南调,被迫于6月底停止了对闽西地区的第三期“清剿”。
    1936年9月,蒋介石平息两广事变后,蒋鼎文回师福建,着手布置第四期“清剿”。他先后召集驻龙岩的第3师师长李玉堂、独立第37旅旅长陈德法及驻上杭的第52师师长卢兴荣研讨“清剿”计划,重申“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剿抚并施”的战略方针,对闽西红军游击队发动第四期“清剿”。
    此时,正值秋收季节。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针对敌第3师等放火烧杀,屠杀群众的野蛮行径,号召游击区军民“武装保卫秋收”,打破敌人的“清剿”。
    敌第四期“清剿”开始时,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第1分区在龙岩城北禾志萍召开第1 分区和中共龙岩中心县委联席会议,决定采取设伏诱敌战术,歼灭龙岩小池国民党驻军。具体部署:由龙岩中心县委所属之小池区委负责诱敌,向小池派出侦察;第1分区所辖红1、红2支队一部星夜兼程,经铜钵绕道进入小池附近的黄斜某山凹设伏;派1支部队往小池南边警戒、打援;令龙岩游击支队在预伏地域西南隐蔽,断敌退路并相机消灭可能向西逃窜之敌。红军游击队预伏地带三面环山,树木成林,杂草丛生,周围六七里地无人烟,大路由南而北从小池通向黄斜。小池区委按计划将“黄斜某山凹有游击队”的消息传出。小他驻军第3 师第16 团1个连及1个营部得悉后,连同民团150 余人于22日上午8 时许,朝黄斜开进。当敌进入伏击地域后,红1、2支队突然杀出。敌在红军游击队东西两面夹击下,晕头转向,慌忙向小池及西南方向夺路突围。红军游击队边打边跃进,紧缩包围圈。龙岩游击支队截住其退路,一面激战,一面喊话,进行战场瓦解。敌纷纷缴械投降。此战,红军游击队歼第3师1个连及一个营部,缴大批步枪和新式机枪1挺。为饱受第3师压迫的人民群众出了口气,也使(龙)岩(上)杭边和(龙)岩永(边)边游击区连成一体。
    在第四期反“清剿”中,红军游击队各支队积极出击,在前后3个月中,共歼国民党军及其地方武装300余人,缴获子弹数万发。1937年10月间,国民党军大量调整防务,闽西地区的“清剿”任务改由粤军第157师、第158师接替。至11月初,蒋鼎文部署的第四期“清剿”由于其部队换防和红军游击队的打击而告终。
    1937年1月,粤军第157师、第158师与驻岩连宁地区的第52师协同,军事上采取“分进合击”、“埋伏袭击”等战术,政治上重演移民并村、筑堡作栅、扶植地方武装、利用叛徒瓦解红军游击队的伎俩,经济上从破坏中共后方机关及地方工作入手,实行封锁,对闽西红军游击队发动第五期“清剿”。
    面对敌人疯狂的“清剿”,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根据粤军骄纵傲慢,善长夜间埋伏袭击及远袭、搜山等特点,改变红军集中作战的办法,采用更加灵活的伏击、袭击和散兵群等战术,分散游击。疲劳、迷惑粤军,给敌以杀伤。
    2月,红7支队、红4支队1个连、红3支队1个排在永定、上杭交界处的中华山东北侧大和坑休整。敌第157师469旅938团、省保安团钟绍葵部、大池、小池民团共750余人向大和坑“清剿”。红7支队、红4支队、红3支队共300余人,在支队领导率领下,决定伏击来犯之敌。部队首先从大和坑经旱溪撤至七树坑隐蔽。主力迅速占领中华山西北制高点杀人塅。13日,敌兵分2路,分别由大和坑、旱溪杀人搜索前进。上午8时,敌进入红军游击队设伏地域,红7支队当即居高临下发起攻击,埋伏在两翼的红4、红3支队从两侧配合,击溃敌军数次冲锋。傍晚,红7支队绕到敌背后袭击,敌军大乱,被迫退到大池,再撤回龙岩。此战,红军游击队共歼敌100余人,打乱了敌军的“清剿”部署。
    与此同时,刘永生率永东游击队在永定西溪黄汪桥伏击粤军运粮队,全歼粤军1个加强排42人,缴枪40余支。3月,红4支队在永(定)湖(雷)公路拦截伏击粤军第157师军车,歼粤军1个排,击毁军车1 辆,缴机枪1挺,长短枪15支,子弹4000余发。战后,红4 支队又急行军50多公里,来到闽粤边境,在曲潭附近的分水岭,袭击了粤军设在分水岭上的税务所,全歼粤军1个排,缴枪30多支,子弹4000余发。
    闽西南军政委员会还将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发动社会人士,揭露粤军打着“抗日讨蒋”旗号、打击抗日讨蒋力量的行径和所谓“反对移民烧杀”的欺骗宣传。向粤军大力宣传中共中央“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主张,以争取、分化、瓦解、团结粤军。这样,闽西红军游击队在军事上、政治上逐渐掌握了主动权,粤军则处于逃亡、疲惫、分化、死伤的被动地位。1937年3月以后,粤军的第五期“清剿”逐渐无力,并随之结束。闽西红军游击队取得了反“清剿”斗争的全面胜利。
    对国民党军队所采取的广布碉堡、分区封锁和“驻剿”、“堵剿”、“搜剿”、“追剿”等恶劣手段相结合的“清剿”,闽西红军游击队面临的斗争艰苦性和艰险性是前所未有的。这个阶段的斗争最为艰苦和残酷,时间也最长。由于国民党在“清剿”中实施“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总体战”,不仅以优势兵力对红军游击队进行持续不断地疯狂“清剿”,而且特别注重加强地方反动势力对游击区的控制,并加以严密的经济封锁。然而,闽西红军游击队在闽西南军政委员会的领导下,以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战胜了恶劣的生存环境。实现战略转变后,迅速根据各自的斗争实际,针对国民党军队的进攻策略,有的放矢地采取了新的战略战术,灵活机动地开展游击战争,取得反“清剿”斗争的全面胜利。
    在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期间,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在与党中央和福建省委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用丰富的对敌经验,以对时局的发展变化敏锐的洞察力,运用集体的智慧,紧紧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根据斗争形势的变化,适时地改变斗争策略,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斗争方针和政策,不仅为争取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根本的保证,在将闽西游击区逐渐建成中国革命的重要战略支点中起了决定性的关键作用。而且,在保存一批骨干力量,锻炼出了一支坚不可摧的革命武装,发展壮大了闽西红军游击队队伍,在新四军组建初期,南方八省十五块游击区组建成四个支队,闽西游击区就占了一个支队。
    三、闽西人民为支持三年游击战争付出了重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构建中国革命南方重要战略支点坚强保证。
    在游击战争中,红军游击的每个胜利,都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取得的。国民党军在进占闽西之后,采用种种卑劣手段企图切断红军游击队与闽西人民的血肉联系。在疯狂“围剿”红军游击队的同时,国民党采用血腥高压政策将闽西人民严密控制起来,全面防范他们对红军游击队的支持,一旦发现人民群众“通匪”、“济匪”就施行“连坐”、屠杀。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闽西是红旗不倒的革命堡垒(图)
·下一篇:家乡最后的老红军
·假期结束 “战斗”开始——我馆下周将推出纪念邓子恢同志诞辰120周年展览(图)
·新春送祝福 真情暖民心——我馆前往长汀县大同镇新民村开展春节慰问活动(组图)
·林伟将军亲属向我馆捐赠文物(组图)
·我馆召开2015年度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组图)
·我馆工作人员赴京拜访慰问闽西籍老红军(组图)
·我馆工作人员赴武汉商讨引进中山舰博物馆出水文物到我馆展出事宜(组图)
·猜谜送展迎新春 志愿服务暖人心——我馆参加市直机关工会工委“迎新春,猜谜语,送红联
·南阳暴动逞英豪——记罗化成烈士
·毛泽东认姑母
·我馆组织党员干部观看教育片《邓小平登黄山》(图)
福建红色旅游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福建红色旅游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福建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福建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