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长篇连载>>《吕玉兰》>>正文
第一章 让周总理感到费解的村名
2014-08-29 16:45:37
作者:江山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在玉兰的眼里,家乡的地美、水美、人美,甚至云也是美的,她曾绘声绘色地描绘过家乡大自然云彩的美妙。从七八岁开始,父亲就经常叫她在地里看瓜。没有事儿,就看天,观云出,观云落,观云变。云变动得很快,显示着它的多姿多彩。6月天变,实际上是云在变。天边的蘑菇云,变化起来无穷无尽。有的像牛拉犁,有的像羊吃草。有的坐着,像个老和尚。有的怀里抱着娃娃,像个带孩子的大嫂。有的像干活的男人,推着车,担着水。有的像农村小姑娘,梳着小辫子。有的又像老奶奶,眼睛凹凹的,嘴张着没牙,后边梳着小疙瘩纽。还有的像山、水、树、房、塔,真是像什么的都有。忽然,风来了,云变向了,天变凉了,雨也就来到了。没有风和云,就没有雨;没有雨,就没有农业的好收成。有云、有风、有雨,这就是大自然变幻着的美。

    “这片土地还是无数烈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呢!”玉兰向我讲述最多、最为自豪的,是她家乡在抗日战争中的故事。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临清城,当年东留善固村就建立了地下党支部,不久又建起了抗日村政权,以及自卫队、妇救会、青抗先、儿童团等抗日组织,与日军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宋仁穷、陈再道、王任重等抗日将领和老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足迹,他们的英名和故事在这一带流传甚广。八年抗战期间,全村群众没有向敌人交过一粒粮食,没有被敌人占领一寸土地。全村有78名革命青年参军走向前线,20多位英雄儿女为民族解放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1944年2月12日清晨,东留善固突然遭到数百名日伪军的长途奔袭。村党支部书记孙文焕、民兵孙玉合和杨宗瑞,不幸被捕。当时,日军用尽了酷刑,用燃烧的木炭往他们的裤子里塞,把他们的大腿烧得“咝咝”地响。可是,孙文焕等坚贞不屈,最后全部壮烈牺牲。东留善固村光荣地被当地抗日政府誉为“抗日模范村”。

    如此可爱的家乡,可它的名字——东留善固,却一直是个谜。周总理向玉兰打听村名的来历后,她就开始了调查工作:查阅县上的档案,询问当地的老人……然而,由于年代久远资料散失,人员流动,竟一直没有弄清这个问题。只有一位年龄较大又有点文化,在东留善固算得上是个“明白人”的刘老崇爷爷,向她提供了一点线索,说还在他小时候,听老人们讲,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有个和尚给这个村起的名字。但为啥叫东留善固,那就说不清楚了。这位刘老崇爷爷已在十几年前去世了。

    1993年秋,我到临西采访玉兰事迹时,特意向县上要了一本《临西县地名志》、一套刚刚打印出来的《临西县志》初稿,想把这个问题查个明白。不料,事隔20余年,东留善固村名的来历,仍然是个谜。只见这两本书上的《东留善固》条目里,写着同样的文字:“建村年代久远,时间及村名来历待考。”

    不得已,我自己开始了弄清东留善固村名来历的探寻工作:查资料、访专家……经过几番努力,出人意料地有了眉目。

    先拿这个“东”字来说,在东留善固村以西的3里地,有个属于邯郸市邱县的西留善固村。可见这个“东”字,在这里只是一个方位名词。

    再说这个“固”字。原来在这个字的左边,还带个提土旁儿,今人为了书写方便,就把这个提土旁儿省掉了。据查,临西县共有8个村庄的名字带“固”字。颇有意味的是,它们都处于古河道两旁。另据邱县地名办公室提供的资料,在东留善固村西北的清凉江上游,邱县境内,有一条沙河,当地流传此河为宋代黄河故道。沿河两岸有波流固、张云固、香城固等村。查阅《辞海》,这个带提土旁儿的“固”字,原意为河堤或高地,多用于地名。可以推断,当年东留善固村的先民们,看到这一带是个河堤或高地之处,能避开水涝灾害,就在这里定居下来,并在村名中写进了一个带有提土旁儿的“固”字。

    那么,东留善固4字中,只需考证“留善”两个字了。据这一带村民相传,早在元朝,东留善固与西留善固两村之间,原有一座规模颇大的寺院,东西两侧有两个村,分别叫东庑村和西庑村。“庑”为正房两侧的小屋子。当地人认为,这“庑”字后来改成“留善”两个字,与这座寺院及和尚有密切关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曾参加临西县地名普查的几位同志,给我讲了当年在进行地名普查时听到的两个传说。

    第一个传说讲,这座寺院里有两个和尚,在这两个村遭到暴风雨袭击时,为老百姓办了好事。他们圆寂后,当地人为示纪念,特把村名改为“留善”。第二个传说讲,这座寺院里有个德高望重、很有本事的和尚,此人预料到这一带将来要遭到大灾大难,在他将要离开时,特意给这两个村改名“留善”,以便使这里的老百姓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这第二个传说,同当年玉兰询问刘老崇爷爷得到的情况颇为相近,似可信之。

    现在,让我们从第二个传说想开去。人们知道,佛家以善为本,当然很看重这个“善”字了。查阅《辞海》,“留”有长久、保存等含义。这样,人们为了长久地保存善良,也就是佛教上常说的行善积德,便采纳了这位和尚的建议,将村名改为“留善”。据查网上资料,河北省肃宁县有个乡叫河北留善寺乡,就来源于这里原有个留善寺。在中国的其它地方,还有留善寺、修善寺、开善寺、万善寺、崇善寺等寺庙,可见这个善字是佛教寺庙的一个常用字。由于东留善固这个村地处河堤或高地,人们又在“留善”二字后面,加了个带提土旁儿的“固”字。又由于这个村地处东边,于是“东留善固”这个村名,就这样诞生了。

    玉兰曾几次带着深厚的感情,同我谈起周总理询问东留善固这个村名的来历和含义这件往事。记得在总理逝世周年前夕,她想写一篇怀念文章,向我回忆起自己怎样在总理的教导下成长的过程,又说到了这件事:“总理在世时,一直很关心俺的成长,关心东留善固和临西的发展,多次打听为啥叫这个村名。真可惜,俺几次都没有答上来。眼下,总理走了,但这件事还没有完。江山,待咱们把情况弄清楚了,将来去见总理的时候,当面向总理汇报吧!”

    说到这里,玉兰竟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第二章 家庭沧桑
·下一篇:前言 长风万里送玉兰
·序言:纪念玉兰同志 弘扬玉兰精神——为《吕玉兰传》再版而作
·序言:纪念玉兰同志 弘扬玉兰精神——为《吕玉兰传》再版而作
·前言 长风万里送玉兰
·前言 长风万里送玉兰
·第一章 让周总理感到费解的村名
·第二章 家庭沧桑
·第二章 家庭沧桑
·第三章 香自苦寒来
·第三章 香自苦寒来
·第四章 自幼好动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序言:纪念玉兰同志 弘扬玉兰精神——为《吕玉兰传》
序言:纪念玉兰同志 弘扬玉兰精神——为《吕玉兰传》
前言 长风万里送玉兰
前言 长风万里送玉兰
第一章 让周总理感到费解的村名
第一章 让周总理感到费解的村名
第二章 家庭沧桑
第二章 家庭沧桑
第三章 香自苦寒来
第三章 香自苦寒来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