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八路史话 >> 回忆史料
何长工 李志民:革命熔炉——回忆抗日军政大学的优良传统作风
2011-03-30 13:28:42
作者:本站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历来重视创办学校,培养人才。早在土地革命战争附期,中央苏区和各革命根据地就先后创办了红军学校、红军大学或教导队,为军队和根据地的建设培养了大批干部。

  1935 年10 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这时,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冲的战略方针,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到处掀起抗日救亡的热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迅速发展,全国的政治形势正从国内革命战争转向抗日民族革命战争。在这历史大转折关头,无论军队、地方,都急需大量干部去组织和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斗争。所以,党中央在1 935 年泛月的“瓦窑堡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必须大数量的培养干部。党要有成千成万的新干部,一批又一批地送到各方面的战线上去。”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党中央、中央军委以原工农红军学校为基础,在瓦窑堡创办了中国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 ,校长林彪,毛泽东兼任政治委员。“红大”于1936 年朽月1 日开学,第l 期有1 叨3 名学员,同年6 月21 日,国民党军第80 师一部突然袭击瓦岔堡,“红大”即随中央机关撤出瓦窑堡,迁到了保安县(今志丹县)县城。

  1 93 6年10 月,在我红军西征战役节节胜利的形势下,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于甘肃省会宁县胜利会师,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更加巩固和扩大,为我党发动全国的抗日斗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年12 月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第2 次国共合作的局面开始出现。全党的主要斗争目标,已由“实现停战”转向“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战”。这时,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各地的革命知识青年,尤其是参加过一二九运动的北乎、天津等各大城市的学生以及东北流亡学生中的一部分救亡运动的骨千和先进分子,陆续奔向延安,寻求抗日救国的真理。这就向我党提出了教育培养知识青年的新任务。中央军委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 936 年12 月底在第1 期学员毕业后,于均37 年1月决定把抗日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简称“抗大”) ,除继续培养红军干部外,把培养革命知识青年作为抗大的一项重要任务;校部也由保安县迁到党中央所在地― 延安,1 月20 日举行抗大第2 期(第l 期也就是抗大第l 期)的开学典礼。同年7 月7 日卢沟桥事变发生,中国革命进人了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新时期。8 月间,第2 期学员毕业,奔赴扰日战争的各条战线。

  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投奔延安的革命知识青年与日俱增,抗大“越抗越大”。从1937 年8 月至1939 年7 月,先后开办了第3 、4 、5 期,学员数量也从第2 期的工300 多人猛增到第5 期的1 . 33 万多人(含第1 、2 、3 分校学员数),其中知识青年约占学员总数的80 %左右。这是抗大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1 938 年12月,由于日军企图进攻陕甘宁边区,并出动飞机对延安进行狂轰滥炸,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对边区的封锁,造成了边区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也使广大沦陷区和国民党统治区的青年难以通过封锁线投奔延安。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便于为前线部队培训干部和就近吸收敌后广大爱国知识青年人学,同时也为了更好地吸取前线丰富的斗争经验,以及减轻陕甘宁边区的财政困难,遵照党中央的指示,抗大总校派出第6 期的一部分教职学员挺进敌后,分赴晋东南、晋察冀根据地,建立第l 、2 分校。19 39年7 月,抗大总校又遵照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抗大、陕公川等学校迁移晋东南的决定》,除留下4 个学员队在延安组建第3 分校外,总校领导机关率第5 期大部分教职学员与“华北联合大学”的教职学员共5000 多人,合编为l 个纵队,挺进敌后。当时因日军对我晋东南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总校临时改变行军路线,转道晋察冀根据地,在河北省灵寿县陈庄一带休整两个月后,才继续向晋东南根据地挺进,于1 940 年2 月抵达晋东南地区的武乡县洪水、蟠龙一带继续办学。

  抗大总校深入敌后办学3 年,从1 940 年4 月至1943 年l 月,先后开办了第6 、7、8 期,为主力部队和地方武装培养了大批千部。敌后办学虽然能使教学与实践更紧密地结合,但由于经常要对付日军的“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骚扰,学校的流动性很大,仅校部就大转移过两次:一次从山西省武乡县蟠龙镇一带转社到黎城县霞庄一带;一次从黎城县又转移到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一带。根据当时形势,只有一面学习,一面战斗,才能坚持教学。在此期间,先后取得了l 940年10月的洪怜战斗、1942 年5 月的反“扫荡”战斗和反“蚕食”斗争的重大胜利,使抗大总校在敌后的战斗环境中锻炼得更加坚强。

  1943年l 月,党中央为了更好地培养和储备干部,谁备进行战略反攻,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决定抗大总校率第8 期部分教职学员返回陕甘宁边区,在环境比较安定的绥德地区继续办学。总校奉命除留下部分教职学员在太行山区重新组建第6 分校,提前毕业部分学员就地分配工作,继续坚持敌后斗争外,率1000 多名教职学员冲破日军的重重封锁,行程1000 多公里,于3 月上旬抵达绥德,与原抗大第3 分校(1941 年改称军事学院)和第2 、7分校上干队合并,进行教育训练并开展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抗战胜利前夕,为了大反攻和为了迎接抗战胜利后开创新局面的需要,第8 期学员6000 多人全部毕业,大部分学员当即分赴各个抗日战场,参加对日本侵略军的最后一战。9 月,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历时9 年多的抗大总佼完成了光荣的历史使命。

  党中央、中央军委在创办抗大总校期间,为了培养大量干部去宣传、组织、武装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设扰日根据地,从1938 年冬至1945 牟9 月抗战胜利的7 年间,先后在敌后创办了咚所分校和5 所陆军中学、l 所附设中学,使抗大之花开遍各抗日根据地。这12 所抗大分校是:J939 年2 月在山西省长洽、潞城、屯留之间的古城、冈上一带开办的抗大第1 分校, 1939 年3 月在河北省灵寿县陈庄一带开办的抗大第2 分校,1939年7 月在延安组建的抗大第3 分校;卫940 年3 月在安徽省涡阳县北麻壕集创办的抗大第4 分校;1939 年11 月在江苏省盐城县创办的抗大第5 分校;19 39年11 月底在山西省武乡县蟠龙镇创办的抗大第6 分校;1940年7 月在山西省兴县李家湾创办的抗大第7 分校;1941 年5 月在安徽天长县成立的抗大第8 分校,1942 年5 月在江苏南通成立的抗大第9 分校,1942 年2 月新四军6 师在湖北省随县白兆山区创办的抗大第10 分校;1 944 年10 月在山西阳城、沁水一带由抗大太岳大队扩建的抗大太岳分校,1 945 年春在河北省涉县由抗大太行大队扩建的抗大太行分校。6 所陆军中学是.1942 年初抗大总校在河北省邢台县桨水镇创办的抗大总校附属陆军中学,1 942 年2 月抗大第2 分校在河北省唐县阎庄和灵寿县大夫庄创办的抗大第2 分校附属陆军中学;1942 年春抗大太岳大队在山西省沁源县创办的太岳陆军中学;1 942 年6 月抗大第7 分校在山西省兴县地区创办的抗大第7 分校附属陆军中学;1942 年8 月抗大第l 分校在河南省樱阳县琉璃井村创办的抚大第l 分校附属陆军中学。1 所附设中学是.1941 年8 月抗大第2 分校在河北省灵寿县陈庄一带创办的抗大第2 分校附设中学。1943 年,除第1 分校陆军中学外,其余4 所陆军中学及第2 分校附设中学的学员都奉中央军委之命,先后转移到陕甘宁边区,合并于总校和第7 分校继续深造。这些分校和中学除第3 分校在延安外,都是在敌后艰难困苦的斗争环境中成长发展起来的。他们一面学习,一面战斗,有的还一面劳动,生产自给,取得了许多反奋扫荡”、反磨擦战斗的胜利,把抗大的革命精神和传统作风传播到全国各地。

  我们都曾经在抗大学习和工作过多年:何长工同志曾任抗大第l 分校校长,抗大总校队长、教育长、副校长,李志民同志曾任抗大总校队长兼教员,组织科长、组织部长,第2 分校政治部主任;孙毅同志曾任抗大第2 分校校长。我们对抗大都有着深厚的感情,深刻体会到抗大的确是一座革命熔炉。抗大坚持毛泽东同志亲手制定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发扬“团结、紧张,严肃、活拨”的优良校风和“艰苦奋斗、英勇栖牲”的革命传统,创造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总结出丰富的战斗经验和军事、政治教育工作经验,培养出10 佘万名军政兼优、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特别是培养了成千成万的知识分子干部。几十年来,他们战斗在党政军群各条战线,对于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对于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与军队的建设事业,都起了很大的作用。抗大的伟大功绩将永远载入我国革命和教育事业的史册,彪炳千秋。

  在抗大精神的激励下,我们3 位毫童老人十分振奋,情不自禁地提起笔来,把当年抗大的战斗历程和优良的传统作风记载下来,冀望抗大的革命精神和丰富的经验世世代代疏传下去,继续发扬光大。

|<< << < 1 2 3 4 5 6 7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贺炳炎:神兵巧伏雁门关
·下一篇:王振祥:红色铁骑下太行
·故居馆工作人员到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参观学习
·陈龙狮、田悦慧:祝贺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讲解员连小敏同志荣获“首届全国红色旅游故事大
·特稿:祝贺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讲解员连小敏同志荣获“首届全国红色旅游故事大赛”的二等
·论博物馆的公共安全和应急机制建设——以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为例
·八路军纪念馆建筑精神的表达与实践
·太行民兵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
·试论革命纪念馆发展红色旅游的对策
·军号在抗战中特殊意义——以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藏品为个案的研究
·近代中国“万国牌”枪械溯源
·2015年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方案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八路军太行纪念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版权所有 2010 八路太行纪念馆
技术支持: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
山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邮箱:bljl-001@163.com
电话:0355-6437583(办公室)、传真:0355-6438666(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