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专题>>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征文活动>>弘扬抗战精神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征文>>正文
激励中华民族奋起的精神乐章:《黄河大合唱》在敌后
2015-07-30 15:40:29
作者:王欣媛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内容提要:诞生于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黄河大合唱》可谓是一部伟大的音乐史诗。它歌颂了中华民族伟大而神圣的抗战,激励着中华儿女不畏强敌、保家卫国。正是这部振奋人心的作品,给了中华儿女极大的鼓舞,最终赢得了抗战的胜利。从创作到排练,再到最后的公演,《黄河大合唱》的作者以及参加演唱的队员都付出了很大的心血。也正是在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指引下,全体队员团结在一起,战斗在一起,唱出了激昂澎湃的旋律,使《黄河大合唱》响彻在中华大地,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丰碑。

    关键词:《黄河大合唱》;抗日战争;中华民族;光未然;冼星海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唱起这段歌词,人们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诞生于全民族抗战时期的著名歌曲——《黄河大合唱》。这首歌曲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于1939年3月31日在延安完成。《黄河大合唱》勾画出一幅幅中国人民与侵略者抵抗到底的壮丽情景,热情歌颂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曲在延安、晋东南地区等地演出后,产生了巨大反响。从此,《黄河大合唱》成为了中华民族誓死保家卫国、坚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强大动力。今天,《黄河大合唱》仍然在国内乃至海外广泛传唱,成为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象征。

    一、《黄河大合唱》的创作基础

    众所周知,《黄河大合唱》以它那激昂澎湃和气势恢弘的旋律征服了所有听众。之所以能够诞生如此优秀的音乐作品,这与当时举国抗日的历史环境、两位作者从黄河中获得的灵感以及二人成功的合作密不可分。

    (一)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是《黄河大合唱》创作的精神基础

    全面抗战爆发后,爱国抗日成为抗日宣传的主题。一时间,各地纷纷成立抗日救亡团体,广泛宣传抗日救国。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光未然和冼星海就是其中的代表。早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光未然就创作了独幕剧《阿银姑娘》,歌颂了东北爱国青年积极参加抗日义勇军、抗击日本侵略者反对汉奸的民族精神,弘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1938年11月,山西汾西县等地军民团结一致,运用游击战术击败日军。这坚定了当地民众抗战到底的信念,也震撼了光未然的心。同年12月,光未然转战吕梁山抗日根据地,投入到紧张和伟大的抗日战斗中。后来在延安,光未然受伤住院,心里还惦记着继续创作歌颂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作品。结合其1938年10月率领抗敌演剧三队东渡黄河时所看到的船夫拼着性命与猛烈奔腾的黄河作生死搏斗的场面,光未然惊喜地发现,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蕴含着雄伟的气魄和伟大的力量。正是经历了这样壮观的情景,光未然有了创作歌颂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长篇诗朗诵的《黄河吟》的想法。

    《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冼星海于1930年赴法国巴黎学习音乐。1935年华北事变爆发后,冼星海怀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回到灾难深重的中国。回国后,冼星海立即投身到抗日救亡活动中,奔赴各地进行抗日宣传活动。1938年4月,冼星海受到第三厅的邀请,负责组织和领导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工作。同一年,冼星海接受了延安鲁艺的邀请,赴延安从事音乐教学和音乐创作。在延安,冼星海常常深入民众考察生活,记录他们的曲调与歌词。经过不断的调查与研究,冼星海认识到,在抗战时期,艺术家“应多量生产抗战的歌曲,增强抗战的情绪” 。在冼星海看来,音乐创作不是简单的喊口号,而是以强烈的革命热情反映人民的斗争生活和坚强不屈的抗日精神,同时以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向人们指明前进的方向。音乐的目的是让每个中国人都怀有一颗爱国、救国之心,并坚信抗战的胜利必将属于中国。

    (二)冼星海与光未然的成功合作是《黄河大合唱》创作的重要保障

    看过《黄河大合唱》公演的人都知道,《黄河大合唱》是一首“诗歌与音乐”相互结合、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不朽之作。这里的诗歌,主要是诗朗诵。音乐,指的是配乐与演唱。早在1938年下半年,光未然就准备写一部通过黄河场景抒写民族苦难、斗争与光明前景的长篇朗诵诗《黄河吟》。后来在延安,光未然与冼星海一见如故,并同意合作创作一部大型诗乐作品,于是二人一拍即合。由于身体有伤,光未然口授《黄河大合唱》的歌词,请抗敌演剧队的其他队员记录整理。5天后,光未然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歌词。1939年3月11日,光未然在延安窑洞为大家朗诵了歌词,并大致说明了歌词的创作动机,意图和过程,然后详细介绍了《黄河大合唱》的歌词结构。冼星海听完,激动地表示一定能够谱出辉煌的乐章。

    为了谱出生动的乐章,冼星海多次向负责指挥的邬希零询问和了解黄河的情况。由于没有亲眼目睹船工奋勇渡河的壮观情景,冼星海反复要求邬希零描述抗敌演剧队在壶口渡河时的所见所闻,并让他模仿哼唱船工号子。在哼唱的同时,邬希零不断进行解释,还时不时用手做动作。这些都给了冼星海极大的创作灵感。在此灵感下,冼星海写出了一连串音符。在写作时,冼星海试图创作出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旋律和曲调,因此他避免大篇幅地使用西方宗教颂歌的形式,而是运用了一种既包含中国民族风格特点,又表现抗战时期人们情感的颂歌旋律。1939年3月31日,冼星海将《黄河大合唱》的全部曲谱交给邬希零。就这样,一部壮丽的音乐史诗在延安诞生了。

    二、《黄河大合唱》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色

    在《黄河大合唱》诞生之前,中国还没有一首歌曲运用大合唱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黄河大合唱》突破了原有的演唱模式,通过一种新颖的方式——大合唱+说唱结合,唱出了中华儿女的心声。在用音乐表达情感的同时,从不同角度成功塑造了勇敢者、劳动者、受难者以及战斗者的形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一)《黄河大合唱》的主要内容

    《黄河大合唱》由1个序曲和8个乐章组成,各乐章的演唱形式各有不同。每个乐章前都有“说白”作为引子,在前后两个乐章之间发挥承前启后的衔接作用。这8个乐章的名称、基本内容和表现手法见下表:

    乐章 名称 内容 表现手法
    1《黄河船夫曲》 黄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预示着中华民族最终赶走日本侵略者,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混声合唱
    2《黄河颂》
通过赞美黄河来歌颂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坚强勇敢的中国人民 男生独唱
    3《黄河之水天上来》 向黄河哭诉中华民族的灾难,向黄河诉说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战,并坚信中国的抗战必将取得胜利 配乐诗朗诵
    4《黄水谣》 向黄河控诉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的暴行 女声合唱
    5《河边对口曲》 黄河边上两个老乡对话,讲述日本侵略者给自己及家庭带来的欺侮与压迫,最终二人决定共同参军抵抗侵略者,解放自己的家乡 对唱、轮唱
    6《黄河怨》 家破人亡的农妇在黄河边哭诉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最后跳进黄河 女声独唱
    7《保卫黄河》 全中华儿女誓死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齐唱、轮唱
    8《怒吼吧!黄河》 向四万万中国人民发出抗日救国的战斗号角,号召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混声合唱

    通过上表,我们不难发现,《黄河大合唱》表达的中心思想是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抗战,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从而坚定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为争取抗战胜利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

    (二)《黄河大合唱》的基本特色

    从表达内容方面来看,《黄河大合唱》主题鲜明,即8个乐章都是从抗日爱国的主题出发,前后2章也是相互连贯和相互补充的。然而,各个乐章虽各有自己的主题,但是整个作品的旋律发展,基本上是建立在三个基本主题上: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中国人民的苦难、团结起来参加抗日。在情感表达方面,后一章情感总比前一章情感更加高涨和紧张,全曲感情浪潮的最高点就是全曲音乐发展的终结。总之,全曲在表达内容和发展情感方面,始终是一气呵成的,是具有内在逻辑性的。比如第6章《黄河怨》唱出了中国妇女饱受日军欺侮的悲惨,第7章《保卫黄河》和第8章《怒吼吧,黄河》化悲观为力量,唱出了全民族抗日救国的号角。从而预示着抗战的胜利终将属于中国人民。

    从表现形式来看,《黄河大合唱》的8个乐章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这些形式各有各的特点,它们之间交叉进行,使歌曲的旋律与表达避免出现重复与枯燥。独唱手法往往具有表达抒情的效果,使听众迅速进入其中。对唱形式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体现出丰富的喜剧特色。合唱手法具有乐队的庞大气势,使全曲表现出宏伟的英雄气概。此外,《黄河大合唱》运用了很多动词,这些动词铿锵有力,具有较强的戏剧性,如第1章《黄河船夫曲》中的“划哟,划哟”等,给歌曲带来了无限的震撼力和感染力,表明了全民族团结抗日,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音乐风格方面,冼星海引用了民间的音调,创作了许多非常富于民族特点的旋律,如《河边对口唱》、《保卫黄河》等。更重要的是,冼星海将民间曲调与抗日斗争相结合,让民间曲调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服务。正是如此,《黄河大合唱》一直是中国最受欢迎的一部大型音乐作品,是高度概括抗日战争年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里程碑式的代表作。

    三、《黄河大合唱》在敌后的排练和演出

    《黄河大合唱》在延安诞生后,抗敌演剧三队的队员们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排练之中。虽然当地条件十分艰苦,有时甚至缺少必要的乐器,但是队员们在排练中努力克服一切困难,最终使《黄河大合唱》成功出演,得到了党政军民的一致认可。

    (一)演剧队员克服一切困难,自己动手制作乐器

    要想获得演出的成功,光凭借队员的朗诵和演唱是万万不够的,还需要有乐队作为伴奏。试想一下,在光秃秃的黄土高原,队员们去哪里找西洋乐器?况且大多数百姓在当地都没有见过西洋乐器,更别提组成一个完备的乐队了。在这种条件下,队员们集思广益,开动脑筋,决定把当地所有能用的乐器都尽可能地用上。比如《黄河大合唱》中需要表现出河水流动的声音,队员们就用铁制的调羹放在吃饭的大搪瓷缸子里摇晃,流水样的声音就这样打出来了;至于如何发出低沉而浑厚有力的声音,队员们想出了一个省钱的办法,那就是用一个汽油桶安上一把木把子和两只轴子,把两根牛筋绑在弹棉花的弓子上当作弦,效果非常好。就这样,延安的二胡、笛子、小提琴、三弦、六弦琴和打击乐都派上了用场。除此,谱架是用木板搭起来的;低音乐器是队员们自己动手制作的;还有新式的音乐武器——低音胡琴,这是用汽油铁桶改造成的,它在演奏时常能发出雄浑且带有金属共鸣的声音,用来歌唱黄河的宏伟气概。

    1940年春天,为了纪念“五四”青年节晚会,抗大总校文工团和晋东南鲁迅艺术学校联合排练《黄河大合唱》。两个单位参加合唱的人员共有八九十人,乐队共有三四十人,这样近百人规模的合唱队和中西乐器合组的中型乐队,在当时抗日敌后根据地里,已是相当可观和十分难得的了。在确定了各个声部人选和制定好排练日程后,排练队员发现乐队缺少低音乐器,这样乐队的伴奏就会显得不够丰富和浑厚,结果无法衬托出黄河雄伟河壮阔的气势来。对此,抗大总校文工团负责舞台工作的温礼源想到做一把大提琴,体现乐曲的低沉浑厚,为乐队伴奏增加色彩。他开动脑筋,“找来两块古旧橱柜的木板,加工做成大提琴的面板和背板;到附近镇上买来了做罗用的罗圈材料,放在蒸笼里加热后,擀成大提琴的侧面板;他又精心地雕刻了琴头和弦轴,并找到一块硬木,做成了指板和弦总,又刻了琴码,最后用鳔胶粘合起来。” 就这样,一把大提琴诞生了。队员们当场进行了演奏,大家都称赞音效非常好。

    除此,在晋东南地区排练《黄河大合唱》时,还面临着当地乐队的打击乐强度不够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鲁艺的音乐教师李季达“制作了一套由十面大小不一、高低音不同的鼓和一套由梆子、木鱼、响板、锣、堂锣、小锣等组成的组合式打击乐器。他一个人双手双脚并用,就能担任这两套乐器的演奏,从而丰富了乐队的打击乐器。” 在排练第1章《黄河船夫曲》时,由于要表现出黄河船夫与狂风巨浪拼搏的呼喊与歌唱,队员们使用了所有的锣、鼓、钹和各种打击乐器,但是仍然感到强度不足、缺少气氛。这时有人建议,“用几个喝水用的大搪瓷茶缸子和缴获的日本军用铁饭盒,里面放进两三把羹匙,按照音乐的进行,有节奏地摇响,以配合呼喊式的歌唱。” 经过试验,这样做,不但烘托了紧张、激昂的拼搏气氛,而且增加了音量和力度,使《黄河大合唱》从第一首曲子开始的第一句“嘿哟”起,就强烈地震撼人心,扣人心弦,收效很好。这套组合式打击乐器和十面鼓在《河边对口曲》的乐队伴奏中,更丰富和突出了这首歌曲的民谣风格和节奏特点,并使此曲最后一段合唱加入后,更加节奏鲜明、激昂有力,使演唱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领导干部对《黄河大合唱》的排练关心备至,对演唱进行悉心指导

    晋东南鲁迅艺术学院校长李伯钊非常重视和关心《黄河大合唱》的排练和演出,对排练工作以至生活上给予了多方面的关怀与支持。她时常到排练现场来观看排练,在排练间隙和休息时,常和队员们谈起她对《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的理解、体会和意见,给了队员们很大的启发。在排练接近完成时,李伯钊讲出了她对于《黄河大合唱》演出的设想和建议,即“演出时,把乐队放在侧幕条里,不直接同观众见面,以保持舞台上画面的干净、统一;舞台上,在合唱队的前面,由左到右略朝向舞台的右前方放置一块几乎横贯全台的黄河大木船船舷的景片,船头部分略高,伸向舞台右前方,指挥就在船头上。站在一块50公分左右高的指挥台上指挥,全体合唱队员按声部位置、前后略为参差,并稍转身朝向右前方船头方向;后排的合唱队员站在垫高的木板上,和前排队员成梯次排列。” 这样,整个合唱队就如同是在黄河上行驶的大木船上的船夫集体。

    针对合唱队员、指挥、说白和诗朗诵者的穿着打扮,李伯钊要求《黄河颂》的演员穿统一的灰色军装,打绑腿;《黄河怨》的演员化妆,穿农妇的服装;《河边对口曲》演员也应化妆,穿农民和乡镇小商贩的服装。她还要求,“如果可能,配合演唱的情景最好在照明灯光的色调上作一些变化。这样,就会把观众带进这部合唱表演的意境之中,增加演唱的气氛,有助于观众对《黄河大合唱》这部作品的理解和接受。” 按照李伯钊的意见,队员们重新设计了演出的舞台画面,调整了合唱队的队形以及乐队与指挥的位置,并多次进行了排练。经过反复试验,队员们都认为这样做法的音响效果很好,而且更突出了合唱的声音。之后,文工团派了两位舞台工作者立即返回驻地设计与绘制黄河渡船的景片。最后队员们,把《黄河大合唱》从第1章到第8章连续合排了数次。队员们感同身受,大家都认为排练《黄河大合唱》不是单纯的演出,而是反映出自己亲身的遭遇,从而把自己的命运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了。在排练之余,队员们常常邀请李伯钊校长和前方鲁艺的老师们来审听喝指导,为《黄河大合唱》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值得高兴的是,《黄河大合唱》的排练效果得到了校长和老师的一致认可,这为《黄河大合唱》的公开演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敬老院里的悲愤回忆
·下一篇:无
·敬老院里的悲愤回忆
·抗联英雄赋
·观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感
·中华母爱——致四千多名侵华日军遗孤
·追寻战争失落的遗嘱
·帆——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
·题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
·太行英雄赵亨德——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读《赵亨德生平》有感
·西长战役的故事
·李同振:纪念抗日胜利70周年诗稿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激励中华民族奋起的精神乐章:《黄河大合唱》在敌后
敬老院里的悲愤回忆
抗联英雄赋
观看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感
吴力斌: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全体党员赴平江开展“三严
特稿: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全体党员赴平江开展“三严三
黎小春:刘少奇故里管理局开展系列结对帮扶活动(组
特稿:刘少奇故里管理局开展系列结对帮扶活动(组图
刘晓瑜:临湘市搜集整理纪念抗战史料“三到位”
特稿:临湘市搜集整理纪念抗战史料“三到位”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东北七旬土匪座山雕有多厉害?(组图)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语录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