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头条>>正文
初心之地忆伟人——毛主席当年在瑞金的爱民故事(组图)
2020-12-26 09:40:55
来源:瑞金市红色文化传承协会
作者:长征出发地瑞金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红军桥的故事

    在瑞金城东6公里处叶坪村,有一座木头搭建的桥,横跨绵江河,是洋溪村的主要通道。它的旁边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驻地,即叶坪革命遗址群。这座桥被群众称为“红军桥”。这座桥是毛泽东、也是党和苏维埃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

    1932年的一天,为研究部署中央苏区经济建设工作,毛泽东赴叶坪村相邻的洋溪村去调查农业生产方面的情况,研究部署中央苏区经济建设工作。绵江河上架起的一座小木桥是必经之路。来到小木桥跟前,发现架在河堤上的几块木板由于岁月沧桑和洪水的冲击,已千疮百孔,有两三块都已经霉烂了一大半。人一上桥,桥身便晃晃悠悠,吱呀作响,非常危险。为安全起见,毛泽东一行小心翼翼地挨个过桥。虽轻手轻脚,但只要踏上了小木桥,桥身随即晃摆起来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好一会儿,毛泽东等一行才异常艰难地踏着木板桥过了河。

    到对岸后,毛泽东提议大家坐在河坎上休息一会。他习惯性地抽起香烟,看着眼前岌岌可危的小木桥一言不发,心里在想,刚才一行几个徒手过桥都战战兢兢的,何况乡村老表还要肩挑背驮东西过桥呢,稍不留神就会掉下几米深的河水……这座桥已经危及乡村老表的生命财产安全。想到这,毛泽东不由焦虑不安起来,毛泽东看见不远处赶来陪同调查的乡干部老谢,一边招呼一边焦虑地说:“老谢你看,这座桥都成这个样子,再不修一修,说不定哪天就要塌了,人走在上面多危险呀!”

    老谢的脸刷地红到脖子根,不好意思地回答:“最近农忙,没时间顾上了,再说,农忙也很难雇人。”毛泽东在了解情况后说:“党的干部一定要急群众之所急,不能因为其他工作忙,而忽略群众的基本的生活问题,它将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和根据地的建设!”

    毛泽东接着说:“现在不好请人,我们自己动手。”在毛泽东的提议下,乡干部改变了原先雇请工人修桥的打算,发动乡村干部利用午休时间找木头备石料。到了施工的日子,毛泽东早早地来到河堤边,与乡村干部一起抬木头、扛石块。老谢很不安地说: “毛主席,您工作那么忙,这里由我们来做就行了。”毛泽东拍拍老谢的肩膀说: “既然来了,就一起干吧,人多力量大嘛,早一天修好就早一天方便群众。”临近黄昏,绵江河上重新又架起了一座稳固的新木桥。

    饮水思源的当地人民,为了感谢毛泽东帮助他们修建新木桥,便把这座桥取名为“红军桥”,这一称呼一直保留到现在。1980年,当地政府考虑到该桥是交通要道,邻桥的洋溪、新院、田坞、腰布等四五个村群众出行都必须经过这里,于是又组织全乡干部群众投工投劳,拆除旧木桥,建成一座安装铁栏杆扶手,长百余米、宽5米多、高8米多、立8个桥墩的水泥钢混桥,并在桥左端栏杆柱子上醒目地雕刻上“红军桥”三个大字。

图|红军桥

    一条鱼的故事

    毛主席在瑞金叶坪那年月,生活非常艰苦。经常吃的是糙米、蕃薯、咸菜汤、一年到头难得吃到荤。

    一天,本村的钟大叔提着一条鲜鱼,大步流星地往毛主席的住处走去。正巧,毛主席的警卫员迎面走来。钟大叔拉住小战士的手恳切地说:“这鱼,是我从河里网来的,请拿去做碗菜给毛主席吃!”警卫员连连往后退,面有难色地说:“不行,不行,主席会批评。”钟大叔执拗地说:“我是个贫苦农民,晓得毛主席近些日子很忙,才送条鱼给他尝尝的,你就把它收下吧!”是呀,毛主席为了准备召开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工作很忙,累得瘦多了。这鱼给他下饭,补养补养,的确不错,要批就让他批好了。警卫员心里想着,接过鱼,马上转回了伙房。

    中饭时,毛主席看到桌上一大钵鲜鱼,忙问警卫员:“这鱼是哪里来的?”警卫员照实说了。

    主席看了看警卫员,严肃地说:“你收老俵的鱼,就这么弄来吃了!”警卫员尴尬地低下了头。主席又说:“去,把这鱼分给同志们吃。”

    饭后,毛主席对警卫员诙谐地说:“你吃钟大叔的鱼也得领情啊!”毛主席边说边从衣袋里掏出了一块银元。警卫员心领神会地攥起银元,快步朝钟大叔家走去……

图|毛主席

    群众是我们的手脚

    1931年9月28日,毛泽东、朱德、项英、任弼时等人率红一方面军总部和中共苏区中央局住进叶坪。叶坪的区、乡干部前几天就开始忙着动员群众让出空房,组织村民整治村周环境,清扫垃圾,以迎接他们的到来。

    村子北头的谢老汉,早就与老伴商量好了,将楼上光线好又通风的房间都让了出来,自己搬到楼下带着两个年幼的孙子一块住。收拾停当后,见村干部领着个高个、面容和善的红军向他走来,一进屋村干部就向他介绍,这就是以前常听大名却未见着的毛泽东,安排住在你们家。谈话间毛泽东很随和地登上二楼,看见房间整理得干净、整洁,感激说:“老谢,给你们添麻烦了。”

    谢老汉一听,不好意思地回答:“不嫌弃就好!委屈你啦。”

    毛泽东呵呵地笑了一阵,之后又问:“你们住哪呢?”

    老谢回答说:“就在楼下。”

    毛泽东笑着继续说:“我们就是一家人了。以后有什么困难都可以跟我说,您老可不要客气哦。”

    谢老汉听了毛泽东这些亲切的话语,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毛泽东住下后,与同住在这里的苏区中央局委员们一起开始着手召开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和成立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各项准备工作。谢老汉见毛泽东一天到晚都是忙这忙那,自己孙儿很不懂事,每天不分早晚,有事没事总要哭闹一番,影响毛泽东手头工作,很过意不去,总想找个机会搬出去。于是,找到村干部,要求搬到别的地方住。村干部也觉得他说得在理,就同意了他的要求,并帮助他很快联系了其他的房子。

    老谢从村干部家回来后,想到能早一天搬开就可以早一天不影响毛泽东的工作,于是出门邀了几个邻居来帮忙,抬的抬,打包的打包,急着要搬走。

    不一会儿,搬动杂物的声音还是惊动了毛泽东。毛泽东满脸笑容走下楼来,问老谢: “你这是干嘛呢?”老谢只好将几个孙子吵闹要搬家的事告诉毛泽东。听说老谢要搬家,毛泽东的笑容从脸上消失了。当即批评村干部,严肃地说: “这个房子本来就是老谢的,如果现在让老谢搬走,我们就反客为主了,就损害了老谢的利益。”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  “群众是我们的手脚,如果离开了群众,我们的工作就寸步难行,我们的革命事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村干部听了毛泽东的话,羞愧地点了点头。毛泽东招呼大家把老谢家的东西重又搬了回去。随后上前握住老谢的手说: “我是你的房客,房东要走了,我还不知情,我有责任,咱们还是要同在一个屋檐下。”毛泽东风趣的话语和密切联系群众的方法,使在场的同志深受感动。

图|叶坪革命旧址群

    谢大娘家的“天窗”

    谢大娘住在瑞金叶坪村的北端,左邻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谢家祠,也是当年全国苏维埃区域党的最高领导机关——中共苏区中央局的驻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王稼祥等人就居住在谢大娘家的二层楼上。

    一天晌午,毛泽东外出归来,看见谢大娘在房间里纳鞋。由于房间采光不好,谢大娘用线头穿了几次针眼都没有成功。毛泽东连忙走过去,笑呵呵地说:“大娘,让我来。”说话间,就把针和线连上了。毛泽东来到房间内看了看,问道:“房子光线不够,为什么不多开个窗呢?”大娘摇了摇头说:“房子后长了棵大树,即使窗子开得再多,也被它遮光了。”毛泽东听谢大娘一说,心里不由暗暗自责起来,是谢大娘把采光好的房间让了出来,自己同住在一幢房内却没有及时发现。

    毛泽东看着这阴暗的房间,心里很不是滋味,便默默记下了这件事。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红军攻打福建漳州。在漳州,他特意安排警卫员到漳州市场上买了几块玻璃瓦带回瑞金。回到瑞金后,毛泽东交代贺子珍请来当地木匠,把一楼楼顶的楼板锯开了一个约一平方米的“口子”,并装上木条,做成了一个“天窗”,然后用玻璃瓦换下了二楼楼顶的几块小青瓦。这样,光线透过二楼的玻璃瓦、再透过一楼的“天窗”,直接照射到谢大娘的房间,房间里由此变得光亮。毛泽东还不放心,让警卫员拿来一本书,在窗下试了试光线,果然亮堂得可以穿针干活了。

    暖暖的阳光从玻璃瓦透过天窗照进了房间。谢大娘感激地握住毛泽东的手,连连称谢。

    毛泽东帮助谢大娘开“天窗”的事,很快传遍了瑞金。当地的老表还将此事编成了歌谣,并传唱至今。“哎呀嘞……有一个故事你听捱(即客家话‘我’)讲,毛主席跟捱开天窗,开出个天窗明又亮,(介子个)共产党,就像那天上的红太阳……”

    至今这扇奇特的“窗户”,依然还保留在谢大娘的房内,不仅成了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内的一道风景,也成为人们探究当年苏区干群关系的独特的“窗口”。

图|毛主席为谢大娘家开的天窗

    带领军民挖红井

    1933年4月,毛泽东随临时中央政府机关迁往瑞金城西的沙洲坝,住在元太屋。苏区时期的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这里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沙洲坝,沙洲坝,无水洗手帕。三天无雨地开岔,天一下雨土搬家。有女莫嫁沙洲坝。”

    在这期间,毛泽东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一天,毛泽东来到村口,迎面走来一个中年汉子,挑着满满的两桶水,随着步履肩上的扁担一颤一悠,桶内混浊的水不时往外溢出,毛主席发现水很浑浊,以为是浇菜的水,就随口问道:“老乡,这个时候还要浇菜吗?”

    挑水的老乡听到主席发问,就边走边打趣地说:“主席,这水可不浇菜,是浇人啊,挑回家做饭呢。”

    毛泽东一听,连忙说,你等会儿。

    “浇人?这水也能吃!”毛主席听了皱起了眉头。他走过去俯下身子,仔细地看着桶里的水,发现水不仅很脏,还有小虫子在爬动,忙问:“你这水从哪挑来的啊?”

    “池塘里。”老乡说完,转身就要走。

    毛泽东快步走到老乡面前,拦住说: “你带我去看看。”

    毛泽东和杨家兴来到池塘边,只见村边连着几口池塘,有的妇女在洗衣服,有的在洗菜,有的在涮尿桶,几头水牛还在水塘里洗澡,旁边还有老俵用水桶来挑水。老乡在旁边说:“主席,不瞒你说,我们沙洲坝就是缺水,人吃,浇地,全靠池塘里的这点水!”

    “其他地方没有水源吗?”毛泽东接着问。

    “沙洲坝这个村,是个荒沙地,常年干旱缺水。平时,外乡人都说,有女莫嫁沙洲坝,天旱无水洗手帕。”挑水的老乡朝北面山脚下指了指说:“那边有一股山泉水,就是路远水少,老半天才能挑上一担。中央机关来了后,村子里一下多了上千口人,吃水用水就更困难了。”

    毛主席抬起头来,向山脚下一望,果然看到那边黑压压的有一大群人。

    老乡还告诉毛主席,由于长期饮用水塘里的水,许多乡亲都得了怪病。

    当天夜里,毛主席怎么也睡不着,一直在屋里走来走去,想着怎样才能解决群众吃水难的事。

    第二天,毛主席起了一大早,带着十几名红军战士来到了北面山脚下,砍了几十根毛竹,然后把中间打通,一根自制的自来水管就做成了。

    正在周边劳动的村民们,看见毛主席在引山泉水,就放下手中的活,一起过来帮忙,大家挖土的挖土、接管的接管,不到一个上午,清澈甘甜的山泉水就从竹管里流进了村里。毛主席又叫警卫员找来几只四方大桶把水接住,成了一口“自来水井”。有了这口井,沙洲坝村民就不用到那么远的地方挑水了。

    可是,这“自来水井”的水量毕竟少,到了傍晚,挑水的人一多了,有的群众嫌等水太费时,就又去挑脏塘水了。

    显然,靠这么一点点山泉水,还是不能很好解决吃水难的问题。

    有天晚上,毛主席找来村里的几个老人,商量解决吃水难的问题,毛主席说:“能不能在村里打口井呢?”

    听说要打井,老人们七嘴八舌地说:“沙洲坝这里是条旱龙王,挖不得,挖不得,得罪旱龙王的,可是要遭殃啊。”"沙洲坝人喝不得井水,这是天命!"

    毛主席哈哈大笑说:"不要信天信命,要信革命!还是打口井吧!如果龙王怪罪,就叫他怪在我老毛身上好了"。几位老人被毛主席这么一问,一时都不知如何回答。

    第二天上午,毛主席在村子周边勘察,看来看去,还是觉得就在村口的水塘边打井最合适,毛主席看见这些水塘天旱都有水,下面肯定有地下水。说干就干,当即毛主席就领着警卫员来到前面那块空地上,定下了水井的位置。

    一看毛主席真的要挖井了,周边的老乡们就三三两两围拢了过来。有的老乡说:“毛主席他不怕得罪旱龙王啊?”

    毛主席带头抡起锄头挖了起来,他让警卫员通知赵宝成安排机关同志也一起来挖井。沙洲坝这个地方以前从来没打过水井,现在毛主席领头挖水井,这可是了不得的特大新闻啊。很快,就一传十,十传百,连沙洲坝周边村的老乡们,都纷纷围拢过来看毛主席挖水井。

    当时的场景就像赶集一样。一连好几天,每天都有好多老乡们赶来。大家都围在挖井的现场周围看热闹。几百双眼睛齐刷刷的望着毛主席和红军战士。既有新鲜好奇的,又有疑虑重重的。那个神态啊,就好像马上能看到旱龙王现身了一样。

    毛主席一边带领红军战士打井,一边向围观的老乡们宣传打井的好处。他告诉老乡们世界上其实并没有什么旱龙王。

    毛主席的一番话把大伙都逗乐了。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几天时间,一口直径1米多,深约6米的水井就挖成了。水井打好后,一连几天,老乡们都拎着水桶前来挑水,毛主席看了,心里十分高兴。

    可是没过几天,老乡们忽然又都不愿意来挑水了,连红军战士为群众送上门的水,也被他们偷偷全部倒掉。有时间的村民就等山脚下引过来的山泉水。没时间的,就又回到池塘里挑脏塘水喝。

    这让毛主席感到非常奇怪,一打听,原来是由于打这口井,大家都没经验,打出来的水有一股泥腥味。所以,前来挑水的老乡们就少了。毛主席得知这一情况后,就去问其他乡村打井有经验的老乡,才知道要在井底铺上木炭沙石过滤,水才能去掉泥腥味。

    第二天,毛主席又带上当地的乡村干部和警卫员,在池塘的另一边又重新选址,重挖了一口宽1.7米、深6米的水井。

    这次,为了使井水更加的清澈甘甜,毛主席亲自下到井底,先放上一层木炭,之后再铺上沙石,再放上一层木炭,又再铺上沙石,就这样连铺了三层,他才放心的上来。并从干涸的河床上挑来了鹅卵石,用三合土垒砌了井壁。

    当井水涌上来时,毛主席亲自打了一勺水喝了一口,说:“嗯,这水好,和山泉水一样甜。”

    从此,中央各机关和村民都到这里来挑水喝,结束了喝脏塘水的历史。

    随后,在红军帮助下,沙洲坝每个村,老乡们都高兴地开挖水井,再也不怕得罪旱龙王了。仅仅不到一个月,沙洲坝就开挖了二十多口水井,沙洲坝的老乡们从此结束了饮用脏塘水的历史,喝上了干净水。

    毛主席关心群众挖井的举动,让村民们很感动,也为其他苏区干部树立了关心群众生活的好榜样,这些水井也成了我党践行群众路线的历史见证。

    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几次派人要填埋水井,沙洲坝人民奋起抗争,用鲜血和生命保住了水井。

    解放后,1951年毛主席派了慰问团来到瑞金,沙洲坝的村民们把毛主席亲自打下的这口井重新整修了一遍,并正式取名为“红井”,还在井旁边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十四个大字,表达了对毛泽东同志的深切怀念,以后又将木牌改成了现在的石碑。1961年3月4日,红井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红井

    带头节约粮食

    1934年春,中央苏区随着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加剧,为了补充实力,各地猛烈开展了扩红运动,红军队伍的扩大,对粮食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粮食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为支援前方红军,临时中央政府开展了节约粮食运动。毛泽东带头提出每天节约二两米。毛泽东的身体本来就不太好,再加上吃不饱饭,经常感到头晕眼花,身体越来越虚弱。警卫员吴吉清目睹

    毛泽东日渐消瘦的身体,心痛地劝道:“主席,你节约了几天就行啦!你的身体那受得了呀!”

    “不,决不能让前线战士饿着肚子去打仗,我们在后方挺一挺就过去了。”毛泽东不顾小吴的劝说。

    有一天午餐,小吴瞒着主席偷偷向伙房多要了一蒲包饭,毛泽东发现后,要求小吴送回伙房。小吴说:“主席,饭都拿来了,你就吃吧!下次,我不多拿就是了。”

    “不行,我是党的干部,应该带头执行,我不能例外。”小吴知道毛泽东的脾气,只好极不情愿地把饭送回了伙房。

    由于毛泽东等领导人的身体力行,广大群众也自动开展了节约粮食运动,从而节约了大量粮食支援红军,保证了前方军粮的供给。

    此外,临时中央政府在动员节约粮食支援前线的同时,大力发展了农业生产,鼓励开荒种粮种菜。毛泽东经常利用工作之余,在沙洲坝元太屋后的黄土岗上整畦种菜。

    有一天,毛泽东又起早来到他开垦的那块菜地。恰巧遇到正在晨练的赤卫队。看到主席埋头锄草,汗水湿透了衣衫,平常白天忙于调查,夜里又要整理材料,常常通宵达旦,纷纷劝说:“毛主席,你工作那么忙,这地还是由我们来种吧!”

    毛泽东听了,向他们挥了挥手说:“谢谢你们啊!要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要靠大家共同努力,我不能例外。”说完,又干了起来,直到把地锄完,才回去。

    “我不能例外。”体现了毛泽东同志严于律己,克己奉公的美德和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

图|蒲包饭

图|节约粮食送红军漫画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双清别墅:中共进京“赶考”第一站(组图)
·下一篇:胡澄:毛主席诗词是中华美学的最高表现——崇高伟丽话“毛诗”(组图)
·赵小鲁:毛泽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领袖(图)
·胡澄:毛主席诗词是中华美学的最高表现——崇高伟丽话“毛诗”(组图)
·特稿: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听取中国萧军研究会领导工作汇报(图)
·特稿:毛泽东是红色文化的杰出代表——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7周年座谈会的讲话
·特稿:毛泽东是红色文化的杰出代表——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7周年座谈会的讲话
·特稿:人民海军诞生地纪念馆开展2020年度冬季消防疏散演练(组图)
·特稿:毛云东同志讲话稿
·特稿:双清别墅:中共进京“赶考”第一站(组图)
·特稿:双清别墅:中共进京“赶考”第一站(组图)
·特稿:因为有您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赵小鲁:毛泽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领袖(图)
赵小鲁:毛泽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领袖(图)
胡澄:毛主席诗词是中华美学的最高表现——崇高伟丽
胡澄:毛主席诗词是中华美学的最高表现——崇高伟丽
初心之地忆伟人——毛主席当年在瑞金的爱民故事(组
初心之地忆伟人——毛主席当年在瑞金的爱民故事(组
特稿: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听取中国萧军研究会
特稿:毛泽东是红色文化的杰出代表——在纪念毛泽东
黄黎民:毛泽东是红色文化的杰出代表——在纪念毛泽
特稿:毛泽东是红色文化的杰出代表——在纪念毛泽东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怀念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情满淮安”——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到
特稿:开国中将陈先瑞夫人王彦同志在京逝世(组图
特稿: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革命后代赴兴县迎17名
特稿:毛泽东亲属赴朝鲜祭奠志愿军烈士(组图)
特稿:毛主席机要秘书谢静宜在京病逝(组图)
特稿:高波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湖北红安举行开国上将王建安诞辰110周年纪念
特稿: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特稿:红西路军后代2017年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共和国将帅肖像油画集》及画像赠送仪式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