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旅游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红色文化>>正文
特稿:悼陶军
2022-02-10 09:09:44
作者:田林海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王陶军是石家庄市栾城区西宫二村人,生于1963年2月,1984年8月参加工作,2007年9月任南高小学校长,中共党员。对教育事业忠心耿耿,整日忙碌校务而无暇他顾,最终于2021年10月27日下午,因过度劳累造成心肌梗死,不幸离世于学校办公桌前。

    一、交往

    陶军,是我同学,相识相交30载。1991-1994,我们在石市教育学院读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学期间,认识加深,交往渐多,我与他还有张建彬成为莫逆之交,后来有我们的班主任王锋玉也加入进来,王锋玉还是我在正定七中读书时的校友。毕业后,我们几家常来常往,成为至密。1995年正月,我们4人相约,在石市教育学院外面的“红磨坊”餐馆,从上午10点一直聊到下午6点,我带了一件“张弓酒”(当时张弓酒大为时兴,有句广告语: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6瓶酒,竟一滴未剩。王锋玉后来因为去美国发展,往来甚少。我与陶军建彬则是来往不断,尤其寒假暑假,是必须见面的,红事白事都动。建彬家女儿妞妞2015年国庆时节婚嫁武汉,我与陶军去武汉为之送亲。陶军作为女方代表,做了感情至深的演讲,给大家留下非常深的印象。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大意是:“远望的胸怀顿时舒畅,飘逸的兴致油然而生。排箫发出清脆的声音,引来阵阵清风;纤细的歌声仿佛凝住不散,阻止了白云的飘动。今日的宴会很像是当年睢园竹林的聚会,在座的诗人文士狂饮的气概压过了陶渊明;又有邺水的曹植咏荷花那样的才气,文采可以直射南朝诗人谢灵运。”我们也一样,年轻的时候,位卑未敢忘国忧,信心百倍豪情满怀。在一起无话不谈,天南地北囊括胸中,五湖四海尽情指点,一些话题甚至对爱人对亲人也不曾说起,而我们海阔天空毫无保留的神侃,使我受益良多,或者让我增长见识,或者笃定某种信念,或者放下某种包袱,或者心胸豁然开朗,可谓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与他的交往,让我轻松愉悦,如沐春风。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我们大概是“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的那种关系。“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可谓一语中的。

    二、噩耗

    10月29日,陶军家属打电话来,说是10月27日晚去世,因为打不开陶军的手机,查不到我的号码,因此通知的晚了。闻听噩耗,如惊雷灌耳,愣怔半晌,怎么都不能相信这是事实。一个那么好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的大活人,一个身体原本健健康康没有一点点征兆的大好人,一个受教师尊敬受学生爱戴的好校长,说去就去了?!咋、咋、咋都想不通啊!

    立即驱车西宫二村,果真已经是在水晶棺里了,禁不住一揖到底,洒泪而别。可惜呀可惜,任凭怎样都想不到,匆匆一别,就是永别!呜呼!他这一去,就这样去了,一语不发,一字未留,来不及面辞,无一丝寒暄,竟自去天国忙他的教育事业去了。他这一去,阴阳两世天地相隔,关山阻绝音讯难通!他这一去,“白发人送黑发人”,上未打发百岁卧床老母,下未给儿成家立业,人生任务还没完成啊!不知母亲妻儿是否怨言连连剜骨割心?!腊月24,我和同学建彬去他家看望遗属,得知到现在,还未敢告知老母亲,说是去外地支教去了。可是,哪里有去外地支教就连春节时都不给母亲打一个电话的?不知道瞎话还能坚持多久,能够瞒着虽是卧床但神志清醒的老母亲到何时?未知老母亲知道作为精神支柱的儿子已去世的消息后会怎样的痛断肝肠?真是令人扼腕叹息,唏嘘不已。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诚然!诚然!

    三、挽联

    南北朝时期的庾信在《枯树赋》里面写道:“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翻译过来,大概意思是:“当年栽种的柳树,繁茂可爱。现在看到它们枯败凋零,不能不令人凄伤。在短短的时间里树都老得不成样子了,人又怎么能经受得了年龄的催迫!”。一棵树老了,尚可让人如此伤感,一个人老了呢?何况陶军兄才58岁,远远不到“摇落”的时候啊,岂不更让人悲催?!

    我心痛难当无以为表,在他灵前撰写挽联一幅:

悼陶军
事也重重,辞也匆匆,一言未留云路登,百岁老母谁赡养?只恐怕,妻儿痛断肠!
生为教育,死为教育,执着品质贯长虹,教育事业谁来续?那真是,无处话凄凉!

    同学张建彬也做诗一首:

悼陶军
天宫庆幸得贤俊
浩宇徒悲忆友亲
痛定学堂心碎处
常明蜡炬掌灯人

    四、送别

    我心脏不好,得知陶军故去,胸口痛了约有6、7天吧,直把药量翻番。我与建彬共4次去栾城,陪护老兄。火化后去纪念堂安放骨灰时,众人告诉我,送出村就行了,不必非到纪念堂,而我不顾众人好意,随着迤逦不绝的送行队伍,直到纪念堂,安顿好后也久久不愿离去。

    袁枚在《祭妹文》里写到:“呜呼!生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犹屡屡回头望汝也!”,“犹屡屡回头望汝也!!”,我与陶军兄何尝不是如此!?

    呜呼!呜呼!陶军兄,“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工作不曾稍停,死后或可长歇。愿天堂没有那么多沉冗的事务,愿你能在天堂得到很好的休息!

    五、铺笔

    陶军去后,一直想写点悼念文字,但总是感觉思路乱糟糟的,写死因、写事迹?还是写交往、写怀念?还是写生前、写身后?究竟不知道从何说起为好,深怕写不出与我们感情相匹配的文字,或者是怕触碰心里的柔软,总希望他还活着,不愿意面对老兄的离去吧。所以几次端坐桌前又忍痛作罢,久久不能落笔。

    1月20日,清晨遛弯儿,偶然在手机上看到白居易的《别元九后咏所怀》,感觉感情之至深至诚与我相通,方觉思路顿开,有了下笔的冲动。刚刚开了一个头,又因许许多多的事务而搁笔至今。

    如今,我是在正月初二的夜里,没有了世俗的羁绊,“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所以专下心来,静静的回忆与陶军兄的往事,码一些久想写成的文字。3个多月了,才来做着早就应该的事情,深感惭愧。

    六、思念

    有一首百听不厌脍炙人口的经典名曲《往事只能回味》,歌词是:

    时光一逝永不回
    往事只能回味
    忆童年时竹马青梅
    两小无猜日夜相随
    春风又吹红了花蕊
    你已经也添了新岁
    你就要变心像时光难倒回
    我只有在梦里相依偎

    这自然是爱情歌曲,歌唱男女之间的深情。我和陶军,不是同性恋,但兄弟情深,只出其左。我将其下载,在车里单曲循环播放。每听此歌,就想起陶军,想到陶军兄已经离去“像时光难倒回”,今后“我只有在梦里相依偎”,不觉悲从中来:怎样才能让事物退回它被时间割裂前的样子啊?一念及老兄的离去,每每有撕心裂肺之痛。

    再来看看那首诗吧。我对陶军兄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此诗表达了诗人心中伤秋怀远的复杂心情,表达了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之情。后几句大致意思是:与老朋友分别,让我心中再没有欢乐。不要说我没有到青门为你送行,我的心已经跟随你远去。知心的朋友何必求多,只要是心意相通、情趣相投即可。你离去后就剩下我独自一人,即使身在这繁华的长安城心也空荡荡的。

    此诗以前没有见过,偶然间的一瞥,竟让我默记成诵。尤其诗中最后两句抒发出情感最强音:“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从中可以体会出白居易与元稹交情之深:不求朋友成群,但求知己一人,外面的世界再喧嚣,知心人不在,也如空城般孤寂。而千年之后,我与陶军兄感情亦然,诸君可以模拟得之。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坐觉长安空啊!!。。。。。。”

    我反复地吟诵着,悲哀绕怀,难以自控。

    七、永生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里面,开篇写到:“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我写此文,或者也是为了一种解脱吧。

    鲁迅在文章末尾还写到:“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而今,陶军的事迹已经申报到栾城区委宣传部,或许一个学习王陶军的热潮即将掀起。“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想,陶军兄,正是这样,他活在我的心中,活在倾注了他全部的爱的学生心中,活在他关心体贴的教职员工的心中,活在民风淳朴厚道热情的乡亲们心中。他的事迹必将在燕赵大地广为传颂以至千古!
   

    附1:沉甸甸的担当——追忆南高小学校长王陶军

    悠悠岁月,沧海变桑田。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爱心和奉献博得了人类永恒的礼赞。

    滚滚红尘,弄潮儿多多,有些人被物欲湮没,追悔终生;但有一位校长,为了学生倾注了全部精力和心血,无怨无悔。

    他,就是南高小学校长王陶军。

    2021年10月27日(星期三)下午,王陶军劳累过度,溘然长逝于办公室。临终前,他还在电脑上整理资料,拿着上级下达的文件。

    王陶军,就这样匆匆告别了他热爱的校园,关爱的师生和眷念的99岁的老母亲……

    37个寒暑,在教师眼里,在学生面前他“写下的是业绩,擦去的是功利”

    沉甸甸的担当,源于对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还是一名中学生时,他就决计在三尺讲坛,播种希望,收获知识。于是,他在日记的扉页上郑重写道:“扎根校园,播撒知识,放飞梦想。”

    1984年,王陶军走上了讲台。那天起,王陶军就暗下决心:把全部精力和才智献给教育事业。

    由于工作扎实,成绩优秀,2007年9月,王陶军老师被任命为南高小学校长。这个偏僻、破旧、杂草丛生的农村小学也迎来了它的春天。为了改变校园环境,王校长吃住在学校,和老师们一起清理垃圾,铲除杂草,铺设地砖,粉刷墙壁,规划校舍布局。两年后,教学楼、综合楼,宿舍楼拔地而起,孩子们永远告别了低矮阴暗的平房。

    去年冬天,一场席卷全国的新冠疫情急剧扩散,面对异常严峻的防控形势,我校师生被封在了校内20多天。

    尤其三年级的学生,周五回不了家。有的女生哭着闹着,家长也堵在校门口要求放学。王校长坚决执行上级规定,耐心地向家长解释,“一人传染,全家隔离,全村封闭”、“限制自由,防止传染,都是为了健康”、“吃住、学习,请家长放心。”

    请家长放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要费心思。为了让学生吃好,他找学生座谈,和家长沟通,归纳学生饮食爱好。了解到成年人不爱吃的甜食,小写生爱吃,就在宫保鸡丁等菜中添加适量白糖。了解到女生不愿吃猪肉,就增加鸡肉。还想方设法买到常用药物。王校长还把菜谱和菜品用微信发给部分家长。家长终于放心了,配合学校封闭工作。在做好饮食工作的同时增加课外活动的趣味性,既有体育活动又有励志小电影。

    今年时逢省教育督导检查,两个月的暑假,他放弃了休息。让我们聚焦并回放王校长制定的时段任务吧——

    7月初,开始清理学校环境卫生,自查整改学校功能室的管理和使用。

    7月15日,王校长连续一周扎在图书室,带领老师们把上万本的图书重新整理、分类、录入电脑,还亲自设计了学校图书卡。

    8月初,又投入到仪器室,上万件的实验器材一一归类,仪器室还未整理完毕,学校又开始粉刷墙壁、修整操场、走廊翻修等。

    为了在9月1日那天让孩子们按时来到美丽、整洁的校园,他和工人一起计划、实施,如何既保证质量又加快进程,最后日夜赶工,王校长连续十几天都没有回家,学校的各个角落都留下了他忙碌的身影。

    9月1日开学,学生们如期走进了美丽的校园,王校长疲惫的脸上露出了笑容。王校长提倡文化环境育人,开学初又马不停蹄着手校园文化建设。

    文化走廊建设,涉及到100多块展牌的设计、筛选、拼图、调色、注解校对等,更要兼顾三到六年级学生不同特点。在低年级,突出趣味性,生动性,在高年级着眼科学性、知识性。有时一块展牌的筛选到确定,要修改十几次,花费一天的功夫。担心制作有瑕疵,就和制作商沟通,一幅幅看着制作商完成。功夫不负有心人。校园文化成了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9月份,王校长带领老师们学习“五项管理”“双减”等政策,他亲自制定了各种方案,监督实施,他走之前的那个下午还在电脑前整理着一大推资料,临终前还拿着上级下达的文件。

    中心学区党组书记    感慨:“陶军是校长的一面镜子,是老教师的一条鞭子,是年轻老师的一面旗帜。”

    负重的人才留下深深地脚印。37个春秋,他获得许多荣誉:省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市优秀教师,区“十佳校长”,区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区政府嘉奖、记功、区长教育特别奖……

    这一个个荣誉证书和奖匾,是他挚爱教育的印证;一个个荣誉彰显着他的业绩;一块快奖匾诠释着他的精神。

    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王校长的指导下,王松涛在全市评优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崔颜蕊,在全市“一师一优课”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有负家庭,无愧学生家长,面对挚爱的事业,他“洒下的是心血,掏出的是挚情”

    王陶军担任南高小学校长后,不管风霜雨雪,清晨第一个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傍晚送走最后一个学生。

    有的教师以为,校长在监督老师的作息出勤情况。王校长猝然长逝后,好几个家长打听,“这两天不见王校长啊?”

    原来,校长把接送学生的校门口,当成了家访的前沿阵地,当成了了解家长意愿、学生在家表现的平台。

    南高村有个中年妇女说,孩子上一年级,睡前不洗脚,饭后不刷牙。她给校长一说,孩子改过了。“孩子不听家长的,把老师的话当圣旨”。许多小学生不玩手机,看动画片不上瘾了,这与学校的要求分不开。

    有个西高村的李老汉,动情的跟老师说,王校长是他家的恩人。他的孙女性格内向,说话腼腆,“走路也是看着脚尖儿”。王校长运用三部曲----一是鼓励他的孙女走路抬头,挺胸,要有自信;二是让老师多提问,从简单易答的问题开始提问,回答后给予鼓励,逐渐加大问题的难度;三是让同学、班长在课外活动时,邀请她一块玩耍,跳绳,踢毽子,打羽毛球……一个学期后,她的脸上洋溢了笑容,话也多起来,经常向老师学生提问题。

    有个家长动辄训斥小学生,甚至暴力相加。王校长苦口婆心的跟家长讲故事,拉家常。“为什么孩子不愿和家长逛集市呢?”家长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孩子看到的是一个个拥挤的大腿。——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蹲下身子平等的和孩子交流,从好动贪玩的天性理解尊重孩子,从孩子的饮食特点、作息规律去安排。

    家长的素质不断提升,学校春风化雨般的浸润,使学校风气好转了,学习的氛围浓厚了。

    国外一股“赏识教育”风靡全国。王校长敏锐意识到,赏识教育是书纸的一页,每张纸还有另一页,那就是规矩养成。赏识教育是施肥,规矩养成是剪枝;赏识教育是加油,规矩养成是刹车;赏识教育是赞歌,规矩养成是警钟。

    如何对小学生规矩养成呢。老师和家长联手——从按时作息抓起,从上课小身板的坐姿抓起,从懂礼貌讲卫生抓起。

    他认为规矩养成的的同时,要对学生开展挫折训练。让学生利用课外活动开展对抗和博弈——跑步、跳远、跳绳、打羽毛球乒乓球……比赛有输赢。让学生赢得起,更要输得起。跌倒了不可怕,就怕不再站起。人生会遇到许多坎,承受挫折能力差的天使会折翼。

    王校长和有的家长商议,计划组织学生在冬天野外拉练,春天野炊,锻炼动手能力。

    忙于学校,疏于家庭。2019冬,王校长的妻子肚子一直疼痛。医院诊断是肠道发炎已经化脓,需立即手术。生病的妻子和年近百岁的老母亲都等着照顾。在妻子住院的20多天时间里,王校长是医院、家里、学校来回跑,把温情留给了妻子,把安心留给了母亲,把仁爱留给了学生,把生活的苦涩和劳累留给了自己。

    今年4月,他99岁的老母亲病情加重。住院治疗期间,王校长把母亲的病房当成了自己的办公室,照顾老母亲的同时还在为省教育督导工作做准备,一个个方案、一条条职责,通过手机传达到学校,待母亲病情好转,拖着疲惫的身体又走上了工作岗位。

    王校长跟老师们不止一次说,等退休后,驾驶电动汽车,带上老母亲,到正定、井陉看看湿地公园和青山景点---母亲最远仅到过栾城县城——谁知命运戛然按下了休止符,小小愿望成了绵绵憾恨。

    无情未必真豪杰。王陶军把对亲人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把炽热的爱无私地献给了他的学校和学生。

    没有人能说得清,王陶军从教37年,为学校为学生为老师付出了多少,和多少家长长期联系着,帮助过多少老师提升素质,辅导了多少学生……

    也许有人说,这些事太平凡了。然而这一件件平凡的小事,就像冀中沃野的一撮撮朴实无华的泥土,沉积在一起,却孕育出无限的绿色和希望;也许有人说,他太无华了,朴实的就像一支白色的粉笔,没有值得炫耀的色彩,但在黑板的映衬下,它是那样的不可替代。

    附2:以校为家用生命书写责任担当

    王陶军,男,中国共产党员,生于1963年2月,1984年8月参加工作,2007年9月任南高小学校长。2021年10月27日下午,因连续工作多日,过度劳累,体力透支,不幸离世。

    王陶军校长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披肝沥胆,呕心沥血,无私奉献了37个春秋,曾获得无数荣誉。1997年,被评为石家庄市优秀教师;2012年被评为河北省教育工作先进个人;2005年—2021年,连续十几年荣获县政府嘉奖、记功、县长特别奖;2007年被评为“十佳校长”;2017年,评为先进教育工作者;2018年,2019年被评为优秀校长;2018年,被评为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2007年9月,王陶军受命来到了南高小学任校长,这个偏僻的农村小学也迎来了它的春天。那时的南高小学几间矮小阴黑的小平房,操场里长着一人来高的茅草。为了改善学生学习环境,2007年冬,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王校长就开始了漫长的建校之路。建校一年多的时间里王校长就扎根在学校,回家的时间很少。经过2年来的时间,南高小学的大地上出现了一栋栋栋崭新的教学楼、综合楼,食堂以及宿舍楼,让孩子上学永远告别了低矮阴暗的平房。我们敬爱的王校长也累倒了好几次,每次只是在办公室简单的休息一下,又开始繁忙的工作。

    2020年冬,一场席卷全国的新冠疫情急剧扩散,面对异常严峻的防控形势,我校师生被封在了校内20多天。20多天的时间里,王校长是运筹帷幄的指挥员,是全校师生的主心骨,以最美“逆行人”的身影,诠释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彰显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安抚着每位老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心。为了让师生吃好、睡好,他操碎了心,每天晚上守着学生宿舍,自己连个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他太累了,20多天的时间里,他一下子苍老了很多。

    身体力行,事事亲躬。 作为学校领导,他负责德育、安全、教学、疫情防控等各个方面事事亲力亲为,用通俗的话来形容,把把都是大刀,挂在脖子上。但是,他从不推诿,也不怨天尤人。他总是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勇挑重担,把工作中“难啃的骨头”揽了下来,深得同事们的敬重。今年时逢教学督导检查,2个月的暑假,为了迎检他放弃了休息,扎根学校,一心一意抓实抓细学校各项工作,无暇休息,他工作细致,精益求精,他走之前的那个下午还在电脑前整理者一大推的资料文件…临终前手里还拿着上级下达的文件。

    舍家为校,忠孝不能两全:2021年4月10日,99岁的老母亲生病卧床不起,王校长忙于学校的事情,母亲的病没有及时治疗而导致病情恶化,当时母亲在家不省人事,是邻居帮忙送去医院治疗,直到5月中旬住院治疗一个多月时间里,王校长把生病的老母亲交给妻子来照顾,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没请过一天假。

    2019年年初,妻子由于肠道疾病一直疼痛不适,长期不能吃饭睡眠,多次跟丈夫提起说想去医院查一查原因,但王校长每次都说等处理好学校的事情,咱就去,再等等吧,这一等就是一年,一年时间疾病把妻子折磨得骨瘦如柴。2019年12月份,96岁的老母亲也突然生病卧床不起需要照顾,妻子由于长时间没有就医及时治疗导致病情恶化疼痛难忍躺在床上动弹不得。2019年12月10日,才带着妻子到省中医医院检查,妻子肠道发炎长时间没有治疗已经恶化化脓,当即做了手术挽救了生命,王校长为了处理学校的事情,妻子住院的20多天时间里由医院护士照顾,妻子回家养病期间,是99岁的老母亲和大病初愈的妻子相互照顾。如今,这根家里的顶梁柱倒了,真不知道他家人该怎么办……。得到消息后,妻子嗓子都哭哑了,几欲昏倒。母亲年逾百岁,去世的消息不忍让老人知道,被接去妹妹家了,只说去很远的地方支教了,需很久才回家。

    王校长自参加工作,一直在教育战线辛勤耕耘,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多年来,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为学校、为学生奉献了自己全部热情和青春岁月,直至生命结束的那一刻。任何人都是没有办法把握生命长度的,可是他却用自己的奋斗增加了生命的厚度。他的一生是火热的一生,沸腾的一生,光彩照人的一生。我们相信,逝去的只是一个鲜活的生命,而他留下的将是一种永垂不朽的精神。

    王校长的一生是短暂的,他的意外离去,让家人、朋友、同事以及每一位认识他的人感到无比的震惊和万分的悲痛。没有给我们留下一句话就走了,却把自己留在了那片离天最近的净土。

    鞠躬尽瘁为教育,浩气长存留人间。王校长用自己短暂的一生,坚守初心,践行了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折射出为人师表的熠熠光彩。

    附3:悼词

    各位来宾、各位亲朋好友:

    今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在此举行告别仪式,深切悼念我们尊敬的王陶军同志。在此,我们对王陶军校长不幸去逝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其家属致以诚挚的问候。   

    王陶军校长于2021年10月27日下午6时与世长辞,年仅58岁。王陶军校长的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领导,好老师,好同事,对此,我们深表惋惜!

    王陶军校长一生爱满师生,爱洒校园。无论在什么岗位,他总是干一行,爱一行。学生是他的最爱,学校是他的家园,一生襟怀坦白,平易近人。与人相处,充满亲和力,总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是非分明,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王校长的人格魅力,将永远留在每一个与他相处的人的心中。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心祭思齐舅妈(组图)
·下一篇:特稿:沁园春·台湾
无相关新闻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洪荣昌:成名之后的尴尬(组图)
特稿:成名之后的尴尬(组图)
崔俊田、张兆山、徐小东:遵化西下营的“四十勇士”
特稿:遵化西下营的“四十勇士”(组图)
张越:金虎贺新春,海纪馆里过大年(组图)
特稿:金虎贺新春,海纪馆里过大年(组图)
大别山革命老区湖北省麻城市红色旅游贺新春(组图)
程胜利:大别山革命老区湖北省麻城市红色旅游贺新春
特稿:大别山革命老区湖北省麻城市红色旅游贺新春(
汪德富:闻一多纪念馆腊梅红(组图)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