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中红网联合制作
首页 > 最新播报
 
 
“系好人生第一扣”——青少年思政标准化课程在周恩来纪念馆开讲(组图)
2025-04-29 11:57:29
作者:供稿:张丹丹 摄影:高婧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春野浮绿,万物新生。4月14日,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红军娃寻访团走进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周恩来纪念馆,开启了“系好人生第一扣”思政标准化课程研学之旅。

    上午8时,红军娃们整齐列队。在纪念馆入口大屏处,德育处副主任孙邱梦雪带领红军娃郑重宣读“研学六条要则”,明确了研学行为规范和知行合一实践导向。

    升国旗、唱国歌

    在主馆广场,红军娃肃立凝视,红领巾与初升朝阳交相辉映。随着一声“敬礼!”的口令,稚嫩而有力的右手举过头顶,行队礼,高唱国歌。伴随着冉冉升起地国旗,红军娃眼中跃动的光芒与百年前进步青年的信仰之火隔空交织,这既是爱国情怀的萌发,更是青春与时代的庄严共鸣。

    献花篮、寄深情

    怀着无比崇敬之情,红军娃沿着51级台阶拾级而上来到主馆二楼,向周恩来汉白玉坐像三鞠躬——一鞠躬致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少年壮志,二鞠躬缅怀“鞠躬尽瘁”的公仆情怀,三鞠躬铭记“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世纪之约。

    观展览、立志向

    在《人民总理周恩来》基本陈列展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油画前,红军娃蒋旻泰同学讲解童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1910年奉天东关模范课堂,少年周恩来的目光与四十多双凝神的眼眸交汇,红军娃懂得,学习是成长的年轮,更是民族复兴长卷的时代落笔,每个求知的清晨都闪耀着照亮未来的光芒。

    齐宣誓、颂党恩

    “我们是时代新人,沐浴党的光辉,传承红色基因,铭记谆谆教诲,学党史、知党情、颂党恩……”铮铮誓言声在铜像广场响起,红军娃喉间震颤的每一个音节,不仅是面向周恩来铜像的庄严承诺,更是向百年精神坐标系立下的时代契书。

    看影片、学家风

    在翔宇讲堂,红军娃观看《系好人生第一扣——周恩来的家风故事》纪录片,“感恩”“自立”“勤俭”三组跨越时空的家风密码在眼前徐徐展开。此刻,家风教育不再是书本里的铅字,而是穿透历史的精神电流,正把百年家训的基因编码写入红军娃的人生程序。

    讲故事、学风范

    在7号门2758号飞机前,春风拂过飞机旁的新绿草坪,师生们深情回忆起周恩来在危急关头把伞包让给叶挺的女儿叶扬眉的感人故事。跨越时空的实境教学,一边托举起生命希望,一边传递着信仰火种,让红军娃深刻领会到周恩来面对危险时的沉着冷静和舍己为人的大义。

    受采访、讲感悟

    研学结束后,镜头记录下孩子们此次研学的感悟和收获:“通过参加这次主题研学活动,我更加深刻地明白了少年强,则国强。我也要像周爷爷一样,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听党话、跟党走,长大成为祖国的栋梁。”“周爷爷的崇高品质让我更加感受到作为一名少先队员肩负的使命担当。除了努力学习外,我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建设家乡、报效祖国贡献力量。”

    写心得、塑信仰

    返程大巴上,翻动研学手册的沙沙声连成一片浪涌。寻访团学子们在心得页中写道:“原来真正的偶像不在荧幕里,而在历史长河闪耀的星空上。”随队教师发现,40多份心得中有32次提到“责任”、28处书写“信仰”,那些被春风翻开的纸页间,正生长着新时代少年的精神年轮。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周恩来故居召开景区服务质量提升座谈会(组图)
·下一篇:无
·周恩来故居召开景区服务质量提升座谈会(组图)
·“周恩来与中国民主同盟”展在天津开展(组图)
·“点亮星空 与爱同行”:周恩来童年读书旧址管理处携手淮安市博爱康复中心开展孤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周恩来家风”宣教进乡村社区惠民行动走进清江浦区水渡口街
·讲解员高萱受邀参加“元融合·革命文物+‘大思政课’——全国百馆百校百场讲坛”
·周恩来纪念馆获评“江苏省国家安全教育基地”(图)
·周恩来纪念馆推进红色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图)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与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共建暨“周恩来崇高品质”宣讲活动(
·淮安区多部门联动,周恩来故居旅游秩序获游客盛赞(组图)
·【节日我在岗】清明共忆伟人 服务温暖人心——周恩来纪念地工作人员在岗在位守护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版权所有 2007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
技术支持:中国红色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