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中红网联合制作
首页 > 故事选编
 
 
热爱祖国篇
2007-04-13 10:08:42
来源:《周恩来践荣立德故事选》
作者:中共淮安市委宣传部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编写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志在金钱者,其终身恒乐为富家翁;志在得官者,百计钻营不以为耻,此志卑之害也。故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矣。

                 ———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910年三月初,十二岁的周恩来随三伯父周贻谦远离故乡淮安,前往东北沈阳四伯父周贻赓处。

他进入了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学校里既教中国的经书,也教西方的新学。课程有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还有格致、英文、图画、歌唱、体操。周恩来在这里开始接触到许多新知识,大大开阔了眼界。

1911年年底的一天,上课铃响过后,学校魏校长正了正衣襟,拿起讲义夹,走进教室。他身为校长,还兼讲授全校的修身课,以示学校对这门课的重视。他这天要讲修身课的“立命”一节。

当时,辛亥革命爆发不久,社会正在激烈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都处在明显变化中,年轻人很容易陷入迷惘与困惑,找不到为之追求的理想。魏校长有感于此,讲课讲到最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问学生:“诸位同学为什么而读书?”

教室里很安静,没有一个学生主动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就只有一个个问了。”魏校长走下讲台,问前排的一个学生:“你为什么而读书?”那位学生慢慢站起来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第二位被问的学生说“为明礼而读书。”这两位学生的回答也不能算错,因为当时的封建教育就是这样教导学生的。第三位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鞋铺掌柜的儿子,他站起来,很认真地回答道:“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教室里哄堂大笑起来。

魏校长直摇头。他走到周恩来面前说:“周恩来,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是辛亥革命后全校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当时他这一举动曾使很多同学十分佩服。魏校长叫到他时,教室里突然没有了乱糟糟的声音,静得出奇。周恩来站起来,操着淮安的口音,庄重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

听了这样的回答,魏校长满面生光,眉开眼笑。但他又怕东北的学生没有听清这个南方少年的回答,便亲切地唤到:

“周恩来,把这答案,大声地向全班同学复述一下”。

周恩来大声地向同学们重复了一遍。

魏校长打了个手势,那几个站着的同学都坐下了。课堂上,寂静无声。全班同学都把敬佩的目光投向了周恩来。

魏校长激动地说:“有些同学得过且过,胸无大志。”他用得意的眼神望了望周恩来,“常言道,有志不在年高,他才十二岁,就怀着振兴中华,使之崛起于世界的宏图大志,大家都应以他为楷模……”

就这样“周恩来”这个闪光的名字,象长了翅膀似地,在东关模范学校传扬开了。

 

 

                 誓做中华之主人

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的时候,班上一位名叫何履贞的同学与他十分要好。 1911年的暑假要来临了,何履贞邀周恩来到他家过几天。周恩来比较犹豫,他想多读点书。何履贞说:“我家在魏家楼子,那里好玩呢!洋鬼子在山上打仗,有塔什么的,捉迷藏多有意思啊!”听同学这么一说,周恩来就接受了邀请。

在南方小城镇长大的周恩来来到了陌生的东北农村,他处处感到新鲜、有趣。何履贞的爷爷是个私塾先生,他告诉周恩来,魏家楼子只有二十余户人家,都是草房,多已残存。光绪三十九年九月八日,旅顺口一仗俄军大败,日军乘胜追击,两军在这里相遇。双方几十万人,打了七天七夜。他们都让当地老百姓给他们挖战壕、运粮食,无恶不作,仅何家就四人被害。

一天,何老先生领着少年周恩来和孙子登上村东烟笼山,去看日俄战争所遗留下来的遗迹。山高有一百多米,从山上看到村后的山上有俄国人立下的石制的纪念碑,离他们站的地方不远处,是日本人建造的水泥塔。何老先生讲述着当时的激战情景,一位中国同胞挖工事时弄坏了日军的地下电话线,影响了战斗,日本人将他活活掐死。而当时的清政府却声明“中立”,让两个野狼在中国国土上撕杀,共同来残杀中国人。没有国,哪有家?

|<< << < 1 2 3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服务人民篇
·下一篇:学习周恩来精神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代序)
·周恩来纪念馆召开2015年团支部会议(组图)
·代市长惠建林瞻仰周恩来纪念馆(图)
·薛园:邓颖超与周恩来纪念地
·日本友好访问团参观周恩来纪念馆(图)
·2015年周恩来纪念馆讲解员招聘简章
·周恩来纪念馆被授予“省首批双拥示范基地”
·周恩来纪念馆发出5A动员令 打响5A攻坚战
·麦克·贝茨勋爵参观周恩来纪念馆
·《澳门名家书画作品展》在周恩来纪念馆开展(组图)
·周恩来纪念馆配置专用救生圈(图)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版权所有 2007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
技术支持:中国红色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