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小时后邮轮驶向大海。
与祖国阔别16年的游子终于回家了。1957年6月,郭永怀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写道:“我作为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回到祖国,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山河。”
倾其所有 以身许国
回国不久,组织上正式任命郭永怀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从此,他的人生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熟悉郭永怀的人都知道,他喜欢音乐、集邮,痴迷摄影。当年钱学森很多照片都是郭永怀拍的。回到祖国,郭永怀收起所有爱好,把全部热情和精力都倾注到我国力学科学和尖端技术研究的事业中。
“郭永怀同志归国后,奋力工作,是力学所的主要学术领导人。他做的要比我多得多。”钱学森曾这样评价他的这位同事。
这个时期,力学所人数最多时达1300多人,承担并参与了许多重大科研项目。“上天、入地、下海”的科研方向,就是当时郭永怀和钱学森共同提出的。他们还主办了我国力学界最前沿最权威的刊物——《力学学报》《力学译丛》,并翻译出版了普朗特的《流体力学概论》等多部学术名著。
“平时走路,他都在思考问题。他自己勤奋,也希望别人勤奋。”中科院院士胡文瑞是郭永怀的学生。当年郭永怀招考研究生,有两个人考试成绩差不多,他专门让人去调查,谁勤奋就录取谁。郭永怀说,天才是没有的,关键在于刻苦学习。他把自己比作石子,甘愿为青年人才成长铺路搭桥。“我们回国主要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国内的科学事业打基础,做铺路人。”
1962年,为加快核武器研发步伐,党中央决定将核武器专家集中到大西北试验基地。周恩来总理找郭永怀谈话:国家想让你去西北大漠主持原子弹研究工作,时间可能数十年,甚至一辈子。可能很多年不能见妻子、孩子,而且还不能说,你愿意吗?“我愿以身许国!”郭永怀的回答斩钉截铁。
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正是“无私奉献、以身许国”的家国情怀,才使年过半百的郭永怀与“两弹一星”的功勋们在条件艰苦的荒漠戈壁,取得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的成果。
站在郭永怀事迹陈列馆模拟的爆炸体验装置上,熊熊火光中升起蘑菇云,在随之颤抖的大地上,我深刻感受到那份来自核威力的震撼。
然而,就在“两弹一星”事业取得一个个突破时,未曾想郭永怀的一句“以身许国”竟一语成谶……
1968年12月4日,郭永怀在试验中发现重要线索,他决定从青海乘飞机赶回北京汇报。有同事劝他注意安全。王淦昌也说:“总理再三叮嘱我们尽量不要坐飞机,安全第一!”郭永怀微笑着说:“坐火车太慢了,为了节省时间,我还是坐飞机吧……”
5日凌晨6时左右,飞机在北京西郊机场降落时失事。救援人员赶到现场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有两具烧焦的尸体紧紧抱在一起,当人们费力地把他们分开时,才发现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一个保密公文包完好无损。最后,确认这两个人就是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
消息传到中南海,周恩来总理暂停了与外宾的交谈,悲痛地说:“郭永怀是国家的宝贵人才,是有国际影响的人物,别人可以不见报,郭永怀必须见报。”
12月13日,《人民日报》发布讣告。因工作涉密,讣告言辞简略: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郭永怀同志,因不幸事故牺牲,终年59岁。郭永怀同志在从事科学技术工作中,做出了贡献。 看着静静躺在陈列柜里的“烈士光荣纪念证”,我想到了郭永怀回国前烧毁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