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小平与新中国民族汽车工业发展的缘源 |
2008-02-20 09:52:47 |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作者:明 红 |
浏览次数: |
|
|
|
|
格才会降下来。”
在详尽地询问了红旗牌高级轿车的生产开发情况后,邓小平兴致勃勃地来到了轿车装配车间。他不住地问饶斌:“红旗比伏尔加怎么样?”饶斌答:“比伏尔加高级。”“比吉姆呢?”“比吉姆高级。”邓小平喜形于色,说:“噢,比吉姆还高级,你们可以多生产。”伏尔加、吉姆和吉斯是从苏联进口的轿车,吉斯最高级,中央领导人乘坐,吉姆是省部级干部用车。
谈到燃油问题时,邓小平说:“现在石油很紧张,能不能用其他的什么东西来代替?你们可以大胆地研究。我们国家现在红薯产量很高,它可以做酒精,可不可以烧酒精?只要不烧茅台就行。”风趣的话语,引得在场的人都笑了。
邓小平对每道工序了解得都很认真,就连轿车前标安上没有、水箱面罩两边缝隙过宽、模具怎样开发节省资金等细微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走到车间门口,这里摆放的两台简易机床引起邓小平的注意,这是一汽依靠工人、干部、技术人员在革新活动中搞出来的。邓小平走近机床,细心地看过工人表演后,称赞说这办法好,指着机床说:“机械加工是个很复杂的过程,许多东西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复杂到简单的。德国现在有许多机床就很简单,但能解决大问题。”短短几句话,道出了我国机械加工工业发展的方向,也给了一汽人破除迷信、大胆革新以鼓舞和力量。
看过红旗车间后,邓小平又来到铸工车间。当听到砂芯工部车间主任介绍采用新工艺烘干芯子可缩短一半工作时间时,邓小平连连称赞说:“这个办法好得很嘛,既可节省能源,又可减少工人在烘干炉里上下装卸的次数。这就叫多快好省。”在锻工车间,邓小平观看了车间的“三化展览台”,对工人们的创造发明频频点头。在发动机、热处理车间他看过工人们的革新成果后,还对技术人员的大胆创新给予了很高评价。底盘车间改进前后的转向器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在生产现场,小平同志指着改后的转向器对李富春说:“改进后两个零件代替了原来的13个,成绩可观啊。”
视察结束时,邓小平鼓励全厂干部、职工再接再厉,为支援全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邓小平总结一汽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大搞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的经验,又增加鞍钢改革不合理规章制度的做法,形成“两参一改三结合”经验,向政治局汇报后,被毛泽东总结为《鞍钢宪法》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主义企业制度向全国推广。
邓小平第二次视察一汽是1964年。当时我国刚刚渡过三年困难时期,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邓小平由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中共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吴德等陪同,又一次来到一汽。这次和邓小平一起视察的有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薄一波等。
盛夏7月,骄阳似火。然而,汽车城却在酷暑中掀起了一次又一次大干热潮。工人们提出了“高质量、低成本、多品种向年产4万辆目标迈进”的口号。特别是轿车车间召开了技术革新现场会,号召全厂职工为实现“两赶三消,五保一提高”而奋斗。此时的红旗轿车不仅形成了生产能力,而且多次在国际展示会亮相。与此同时,一汽新开发的CA30A越野车已经正式投产。
10日下午3时40分,邓小平等人来到一汽。一下车,就受到工人们的热烈欢迎。邓小平在一汽副厂长郭力、孟少农的陪同下,神采奕奕步入主楼。一走进接待室,他就注意到墙上的两幅黑白图片:一幅是解放牌卡车图片,一幅是一汽新开发的军用越野车图片,两张图片在雪白的墙壁上显得非常光亮、突出。邓小平没想到,几年前他第一次视察一汽时提出的愿望,这么快就变成了现实。他在图片前站立许久,并不停地询问产品性能怎么样,生产状况怎么样……当他得知越野车已经投产半年多,工人们正在加紧制造,准备在国庆15周年庆典
|
|
|
|
|
|
 |
|
|
|
|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