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特稿精选>>正文
韩纪民:毛泽东读《三国志》
2018-01-09 10:08:26
作者:韩纪民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鉴古可以知今。历史巨人毛泽东一贯强调“研究我们民族的历史”,对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夺取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具有重大意义。为此,他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研读历史。《三国志》作为《二十四史》中著名的“前四史”之一,更是他反复研读的对象。据统计,毛泽东晚年读的《二十四史》文本,写下批注文字的共有15种史198条,3583个字。其中对《三国志集解》的批注文字就有25条,1739个字,几乎占了所批字数的一半,可见毛泽东研读《三国志》所下功夫之深!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认真研读他深刻精到的批注文字和有关讲话,至今仍有醍醐灌顶的深深教益。

    “说曹操是白脸奸臣,这个案要翻”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研读《三国志》,是这位伟大革命家分析三国著名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的显著特点。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他是三国时期最有作为的政治家、军事家,又是个了不起的诗人。鲁迅先生曾称赞曹操:“其实,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但是,由于封建正统观念作怪,千百年来,在历史学家笔下,曹操一直是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随着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普遍流传和戏剧舞台上人物造型脸谱化,“旷世奸雄”“白脸奸臣”早已成为曹操的代名词。但是,毛泽东研读历史人物,重在看其在推进历史进程中的实际作用,而绝不囿于“成说”,或所谓“定论”。在《三国志集解•武帝纪》中,毛泽东圈划批注较多的,除曹操的身世、经历和战绩外,主要是曹操采取的政策。科学的研读,使出现在毛泽东笔下和口中的曹操,完全是人们从未见过的曹操形象。毛泽东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曹操结束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的广大平原,为后来西晋的统一铺平了道路。”1954年夏在北戴河,他又动感情地评说:“曹操统一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这些难道不该肯定?难道不是了不起?说曹操是白脸奸臣,书上这么写,剧里这么演,老百姓这么说,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还有那些反动士族,他们是封建文化的垄断者,他们写东西就是维护封建正统。这个案要翻。”

    《三国志集解•刘表传》有一段裴松之的注,说刘表初到荆州时,江南有些刘姓宗室据兵谋反,刘表“遣人诱宗贼,至者55人,皆斩之。”毛泽东在“皆斩之”三字旁划着曲线,天头上批注:“杀降不详,孟德所不为也。”

    曹操不杀降,不但显示了他豁达大度的政治家风范,也是他战场取胜的法宝。史载,曹操诱降青州黄巾起义军30余万,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成为他日后攻城略地、统一北方的骨干力量。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在兖州,任用毕谌。后张邈叛,将毕谌的母、弟、妻劫去,曹操对他说:“卿老母在彼,可去。”毕谌去后就没有回来。及至讨平张邈,毕谌被捉,大家都为他的性命担心。曹操却说:“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不仅没有杀毕谌,反任命其为鲁相。魏种本是曹操推荐的孝廉,张邈攻陷兖州时,曹操说:“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岂料魏种却投降了。待到打败了张邈,魏种被擒,曹操并没杀他,说:“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正是由于曹操胸怀广阔,唯才是举,善于用人,他的身边才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较之孙权和刘备等,他网罗的人才是最多的。毛泽东一向反对虐待和杀害俘虏,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亲自为我军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第八条,严格规定“不虐待俘虏”,这对严肃军纪,瓦解敌人起到很大作用。不惟如此,毛泽东在他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第九条中指出:“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要求不仅不能虐俘、杀俘,还要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把俘虏转变为革命军人,从而为战争的胜利奠定雄厚的兵力基础。

    毛泽东评点《三国志》中的历史人物,往往把地位相近人物相互比照,凸显他们的不同,从而得出令人印象鲜明的结论。据《三国志集解•刘表传》记载,刘表“少知名,号八骏。长八尺余,姿貌甚伟”。可见,此公仪表堂堂,帅气逼人,俨然是一个“英雄”。况且刘表还是汉室宗亲,门第高贵,这些都是被讥刺为“身世不明”、阉竖“遗丑”的曹操不能相比的。但是,慧眼独具的毛泽东不被人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通过刘表在乱世中的实际作为,一针见血地对其评点道:“虚有其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表打败了张怿,于是“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祭祀天地,摆起了皇帝的派头。毛泽东对此批注:“作土皇帝,孟德不为也。”再次称赞曹操在政治上与众不同,高出刘表一筹。

    毛泽东对曹操的文学才能与贡献也十分赞赏。他赞同鲁迅“曹操是改造文章祖师”的论断,在与子女谈话时曾说:“曹操的文章诗词,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过:“我还是喜欢曹操的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是真男子,大手笔。”在我国古代帝王中,才兼文武的不乏其例,但像曹操这样,政治、军事、文学皆为一流的则为仅见。这也是毛泽东推崇曹操,并力主为其翻案的重要原因。

    “《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

    毛泽东历来主张读史要古为今用。他苦心研读《三国志》的另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科学分析书中有突出作为人物的成功经验,用以启迪、教育广大干部,解决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也就是解决“过河”中的“桥和船”问题。

    经典小说《三国演义》,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三国各路英雄设谋用计的神奇故事。但就真实的历史而言,曹操帐下的谋士郭嘉,可谓善出奇谋密计的第一人。因而,郭嘉和曹操一样,成为毛泽东研读《三国志》评点最多的人物。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说:“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他原为袁绍的幕僚,认为袁绍“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后经荀彧推荐,成为曹操的首席谋臣。曹操赏识他,认为:“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曹操与吕布作战,打了三次,吕布败退固守,当时士卒疲惫,曹操也想退兵。郭嘉认为吕布已成强弩之末,建议“急攻之”,遂获胜,擒吕布。曹操想很快征服刘备,又担心袁绍抄后路,很犹豫,就征求郭嘉意见。郭嘉说:袁绍性多疑,不可能很快行动;刘备新兴起,众心尚未归附,“急击之必败”。后来,刘备果然被打败。曹操准备征讨袁尚及三郡乌丸,众人都怕刘表指派刘备乘机袭击驻地。郭嘉却认为,乌丸离我们远,必疏于戒备,突然予以袭击,定可取胜。至于刘表,“坐谈客耳”,他自知才不及刘备,必不敢委以重任。“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取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曹操采纳了他的意见,大破乌丸。只可惜计不虚发的郭嘉身体一直不好,38岁中年夭折。赤壁之战曹操战败后,万分感叹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以致捶胸顿足:“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他上表称赞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毛泽东在多种场合,向军地领导干部推荐读《郭嘉传》。他说:“《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大跃进出点乱子,不要埋怨。否则就是‘曹营之事不好办’。或者叫‘欲与共济天下大难’!”

    据薄一波回忆: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或私下场合介绍《郭嘉传》让大家看,“意思正是希望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作事要多谋善断。毛泽东说,多谋善断这句话,重点在‘谋’字上。要多谋,少谋是不行的。要与各方面去商量,反对少谋武断。商量又少,又武断,那事情就办不好。谋是基础,只有多谋,才能善断。谋的目的就是为了断。”毛泽东还说:“要当机立断,不要优柔寡断。应当根据形势的变化来改变计划。反对党内一些不良倾向,也要当机立断。”1959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召开的一次会议上又讲到“多谋善断”问题,这次是针对办报而言的。他说:“报纸办得好坏,要看你是政治家办报,还是书生办报。我是提倡政治家办报的,但有些同志是书生,最大的缺点是优柔寡断。袁绍、刘备、孙权都有这个缺点,都是优柔寡断,而曹操则是多谋善断。我们做事情不要独断,要多谋,但多谋还要善断,不要多谋寡断,也不要多谋寡要,没有抓住要点,言不及义,这都不好。听了许多意见之后,要一下子抓住问题的要害。曹操批评袁绍,说他志大智少,色厉而内荏,就是说没有头脑。办报也要多谋善断,要一眼看准,立即抓住、抓紧,形势一变,要转得快。”可见,毛泽东号召各级领导干部研读《郭嘉传》,要多谋善断,归根结底,就是针对当时党的工作出现的倾向性问题,集中解决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问题。一方面他要求各级领导要像郭嘉那样敢于和善于正确地反映情况,提出独到见解;一方面要求善于多方听取、集中大家的智慧和意见,不失时机地作出决断,把事情办好,办出成效。

    毛泽东向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中央领导推荐读《郭嘉传》,不仅有针对性,有时还颇具深意。据林彪的秘书张云生回忆:1966年9月在人民大会堂,林彪正当大红大紫之时,他亲眼看见毛主席向林彪推荐两本线装书,一本是《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另一本是《宋书•范晔传》。郭嘉和范晔究竟是何许人?他们对毛主席点拨林彪有什么重要性?不看书不知道,看后如梦方醒。郭嘉是三国时期曹操手下一名出类拔萃的谋士,他随曹操征战十余载,为曹操出了许多好点子。可惜英年早逝,年仅38岁。而范晔是南北朝时期宋国的重臣,掌管禁旅,参与机要。他后来因参与谋反被判杀头罪。两位古人的权位与林彪相似,一正一反,一成一败。毛泽东以古喻今,用意不言自明。   

    “不可不读《三国志》中的《吕蒙传》”

    毛泽东曾指出: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就要“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他熟读《三国志》,透过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中军事、政治斗争的画卷,不但不断丰富自己治党、治国、治军的规律性认识,而且经常对部属推荐书目、提出要求,提高各级干部的素质。

    1958年9月,毛泽东视察安徽,同行的有民主人士张治中和公安部长罗瑞卿。闲谈中,毛泽东饶有风趣地说起吕蒙发奋读书的故事。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东南)人,吴主孙权的重要将领。据《三国志•吴书•吕蒙传》记载:吕蒙幼年不曾读书,其姐夫邓当是孙策手下的将领,他十五六岁时跟随邓当出征,谁也劝阻不了,孙策十分赏识他的勇敢。孙权时,吕蒙屡立战功,升至“横野中郎将”。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掌握很大的兵权,“宜学问以自开益”。 吕蒙以“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推脱。孙权说,我并不要求你当博士,但要你“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说:“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汉光武帝“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曹操“亦自谓老而好学”。你为什么不勉励自己去读书呢?孙权还以自己读书而“自以为大有所益”开导他。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劝告,从此“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周瑜死后,鲁肃接任东吴统帅。开始,鲁肃并不看重吕蒙。但当吕蒙向他献上对付蜀国名将关羽的“五策”时,他不禁大为惊异和钦佩,拍着吕蒙的后背说:吕子明,我不知道您的才略竟然达到这个地步。我以为你只会打仗,想不到你“学识英博”,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吴下阿蒙”了。以后,吕蒙成了东吴的杰出统帅,几乎战无不胜。孙权称其为“国士”,说没人能赶得上吕蒙那样,年长后还能下决心学习。评价其“筹略奇至”,仅次于周瑜。《三国志》作者陈寿也赞许道:“吕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擒关羽,最其妙者。初虽轻果妄杀,终于克己,有国士之量,岂徒武将而已乎!”

    讲完吕蒙的故事,毛泽东说:“现在我们的高级军官中,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行伍出身,参加革命后才学文化的,他们不可不读《三国志》中的《吕蒙传》。”可见,毛泽东虽然对我军高级干部很信任,读史时有过“老粗出人物”的评语,但他对这些“老粗”们由于文化程度低,在新形势下带兵可能面临种种困境,依然洞若观火。这次他当面向罗瑞卿荐读《吕蒙传》,并告诫说:“公安干警应成为有文有武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要求。”回京后,罗瑞卿仔细阅读了《吕蒙传》,并请人将它译成白话文,印发公安部门各级干部学习,用以激励大家学文化的热情。这对公安系统干部队伍的建设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毛泽东针对性很强的荐读《吕蒙传》的讲话传开后,在全军引起了重大反响。各级干部尤其是一些文化程度较低的领导干部,遵照毛泽东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和工作需要,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改善了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王震,人称“王胡子”,是我军出名的打仗不要命的勇将。1938年冬,日寇进犯汾河。王震当年只有30岁,奉命夺回阵地。战前动员时,他让战士抬出一口棺材,挥拳大声说:“我领头向前冲,要死我先死,死后装进这口棺材里。”部队激战一昼夜,大破日军,王震头部负重伤。王震的另一个特点是,一向重视吸收知识分子参加部队工作。第359旅立过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初、高中毕业生入伍,在连队锻炼一段时间,即可委以恰当的职务。王震的这支部队向来以尊重知识、爱护人才闻名全军。战争年代,有一次毛泽东问王震:“你读过《三国志》吗?那里面有关羽和张飞的传记,很值得一读。比如‘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等……希望你能读一读,取两人之长,去两人之短。”王震是毛泽东的爱将,毛泽东建议王震读《三国志》中的《关羽传》《张飞传》,显然有感而发,更见知人之深。后来,王震找来《三国志》中两人的传记认真研读,很受震动。关羽和张飞作战勇猛、战功显赫,当时即被称作“万人之敌”。但两人的弱点和优点同样突出。关羽善待士兵而对士大夫盛气凌人;张飞则相反,敬重士大夫而不善待士兵。结果,两人的短处最终使他们掉了脑袋。王震体会:毛泽东要他“取两人之长,去两人之短”,就是要他以史为鉴,看到自身的问题,克服短处,做全面发展的优秀将领,带好队伍,多打胜仗。

    毛泽东读《三国志》可谓烂熟于心,其中的典故,可以信手拈来,点石成金。比如,为了说明必须破格提拔年轻干部,1964年3月24日,毛泽东在谈话中,又一次谈到三国中一些重要人物的年龄。他说:“现在必须提拔青年干部。赤壁之战,群英会,诸葛亮那时27岁,孙权也是27岁,孙策起事时只有十七八岁。周瑜死时才不过36岁,那时(赤壁之战),也不过30岁左右,鲁肃40岁,曹操53岁。事实上青年人打败了老年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毛泽东用鲜活的事例,阐明了重大的现实政治问题。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彭志安:周恩来总理与我家乡湖南的情感渊源(图)
·下一篇:无
·特稿:毛泽东读《三国志》
·何伦波、朱与墨:毛泽东的死刑观对中国死刑的影响
·特稿:毛泽东的死刑观对中国死刑的影响
·浙江红船人:人民崇敬“毛主席热”势不可挡——韶山纪念毛泽东诞辰124周年(组图)
·特稿:人民崇敬“毛主席热”势不可挡——韶山纪念毛泽东诞辰124周年(组图)
·特稿: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4周年座谈会在京隆重举行(组图)
·张伊: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4周年座谈会在京隆重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4周年座谈会在京隆重举行(组图)
·张汉卿、席满文:红色文化收藏论坛在石家庄开幕——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4周年(组图)
·特稿:红色文化收藏论坛在石家庄开幕——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4周年(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韩纪民:毛泽东读《三国志》
特稿:毛泽东读《三国志》
彭志安:周恩来总理与我家乡湖南的情感渊源(图)
特稿:周恩来总理与我家乡湖南的情感渊源(图)
“一月八日”,人民心中的“公仆日”(附严正评论)
罗援:“一月八日”,人民心中的“公仆日”(附严正
特稿:“一月八日”,人民心中的“公仆日”(附严正
特稿:广东顺德勒流裕源小学举办传承红色精神教育讲
广东顺德勒流裕源小学举办传承红色精神教育讲座石小
江山、布铁威:广东顺德勒流裕源小学举办传承红色精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李讷携家人来毛主席纪念堂深情怀念毛主席(组图
特稿:“情满淮安”——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到
特稿:开国中将陈先瑞夫人王彦同志在京逝世(组图
特稿: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革命后代赴兴县迎17名
特稿:毛泽东亲属赴朝鲜祭奠志愿军烈士(组图)
特稿:毛主席机要秘书谢静宜在京病逝(组图)
特稿:高波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湖北红安举行开国上将王建安诞辰110周年纪念
特稿: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特稿:红西路军后代2017年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共和国将帅肖像油画集》及画像赠送仪式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