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史海秘闻>>正文
方大曾的卢沟桥战事亲历记
2015-08-28 18:50:27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冯雪松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日前,中国记协召开冯雪松追踪采写方大曾事迹座谈会,追忆“七七事变”报道第一人方大曾。

    方大曾是上世纪30年代活跃在长城内外的知名记者,也是许多欧美报刊的供稿人。其作品大多反映当时的民风民俗、战事及社会变迁,在当时与范长江、徐盈等同负盛名,被后辈称为中国的罗伯特·卡帕。

    让我们通过方大曾的卢沟桥战事亲历记来缅怀这位勇敢的记者……

    1937年7月7日,被历史学家们界定为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

    当时,正在北平家中休假的方大曾得知日军进攻的消息后,便决定前往卢沟桥,如果没有这场战争,他的命运很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7月10日早晨,他整理了相机和胶卷,带着简单的行李,与母亲和妹妹匆匆告别。当时的北平已处在一片恐慌当中,许多郊外的老百姓,为了躲避炮火,源源不断地涌向城里,谁也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自己会遭受什么样的厄运,但是不祥的预感还是困扰着每一个人。从前方传来的信息得知,战争似乎已经离这座古老的城市越来越近了。

    来自宛平城下的报道

    在方大曾的战地笔记里写道:

    (1937年7月)十日清晨,战争既停,记者骑自行车前往卢沟桥视察。由广安门通卢沟桥的大道,已于去年此时修成了很好的汽车路。路的两旁尽是农田。时已仲夏,田野亦显得特别美丽,经小井村、大井村,市集都相当热闹,战事似乎已完全成为过去了。在丰台岔道口,我被几名日军截住,我身边的相机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他们怀疑我是中国军队的高等侦探,理由是新闻记者没有勇气到日军方面来;我递上一张名片,加之态度自若,这个猜疑也就消除了。一小时后,我被放行,穿过涵洞,再行了一里多路,就到了宛平城下。这里正是战场地带,伤亡的兵士想必都已由双方运回了,只剩下一匹死去的骡子,肚肠流露在腹外。城角上飘着一面停战的白旗,城上有几个保安警察在放哨。城东门紧闭着,西门开了一半,我随一位姓于的警官各处拍照并了解战况。时已正午,忽然听到了两个消息,第一是大井村又被日军占领,第二是日军四五百人又从丰台出动,向卢沟桥进发。

    后来,他将这些见闻写进了《卢沟桥抗战记》一文,成为当时全国军民了解抗战前线最直接的描述:

    记者在宛平县工作毕,即登卢沟桥西行,我军此时已在桥之西端,桥头满堆沙袋。守军盘问我,我说是从北平来的,他们很兴奋。又问我:日本兵撤退了没有?我即据实告以并未撤退,且正在增援中。听了这消息之后,兵士们都感觉极愤恨。

    我站在卢沟桥上浏览过一幅开朗的美景,令人眷恋,北面正浮起一片辽阔的白云,衬托着永定河岸的原野,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了!

    从卢沟桥到长辛店只有五里,该地为平汉路北段的要站,机车厂、材料厂都在这里,居民有七千户,百分之七十都是平汉路上的职工,因之同时也是个工人区。

    在一条街的尽头上,排列着阵亡的兵士的尸体,正在一个个的拍照抬埋。说也很巧,事变发生的那天,北平某木厂有一批订货由铁路运来,计木板四十吨。此项木板因战争阻于此,于是恰好就被军队出价买来,赶制了棺材。中国人对于保全尸体是很重视的,这次为国牺牲的健儿们,可瞑目于九泉了。军队中以四毛钱一天的工资招募了本地的老百姓做抬埋工作,老百姓都很勇于服务,军民的感情非常融洽。休息的时候,兵士还把自己的香烟分给他们共享。

    围着尸体看热闹的人中,有一个就说:“直奉战时,在长辛店打了三天三夜,也没有死这样多的人啊!”又一个说:“死的那个连长他太太才十八岁,就住在这个街上,昨天看着棺材埋了之后,就坐火车回娘家去了,大概许是保定府的人。”

    街头扶轮小学的童子军,打着一面小旗向各商户宣传募捐,商会特做了十几担绿豆汤,备了好些烟卷糖果,由一大排人抬着往卢沟桥去劳军。长辛店的民众都活跃起来了!

    南下、北上的列车全止于此,所以长辛店更是热闹。一列伤兵专车正要开往保定,列车的最后一辆车,躺着守卫宛平县城的营长金振中,他的腿部被炮弹炸伤了。长辛店的“员工慰劳团”带来大批慰劳品,挨车分送给各伤兵。金营长得的东西最多,但随后又命令他的传令兵把这许多东西转送给各车里的许多同难者。

    卢沟桥事件发生后,新闻界之到长辛店来者,尚以记者为第一人,故很快的这个消息就传遍全车站了,因之在工作上得到各方面许多的帮助。

    下午四时,赴驻军团部去访吉星文团长,他是这次战役的直接指挥官,我们会面时,他手里正拿着一个电报,同时很匆忙地对我说:“前方很紧,日本兵恐怕又有新的动作!你从北平来吗?要不要回去了?”

    记者辞出后再回到街上时,消息越发紧张了。一座高坡上,机关枪架在那里,路上的人多往家里跑。车站东边的商店,因为临近河边,所以也纷纷上了门。无疑的,卢沟桥又在对抗了。记者以发稿关系,又必须当日返平,但战争既又复起,卢沟桥自然不能通过,不得已乃沿永定河西岸绕道门头沟路线返平。

    这条路正是我军沿河的一道防线,所以要经过好多次守军的盘问,但每次盘问之后又必很客气的说几句道歉的话表示“对不起,耽误了你的时间。”这条路很少有人走,所以我这不速之客颇易引起他们的误会,我又曾遇到一个兵,从侧面五十米远的高梁田里跑出来,并立刻做卧倒的姿势用枪口瞄准我,喊一声“站住!”我停住,告诉他我的来历和去向,他才叫我离他很远的走过去,但是他仍用枪口向着我,直到我的背影在前途中消失之后。我感觉二十九军的兵士每一个都很可爱,他们平均年龄都很小,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正充满了天真活泼和英勇热烈的心,又何况他们都受过铁的训练与强烈的民族意识的浇灌呢。

    离长辛店十二里,至卢井村,正是下午六时,隆隆的炮声从卢沟桥方向送来,激烈的战争又在进行着了。所谓“和平”只是对方的缓兵之计,虽然我军为和平起见,已自动退至卢沟桥西岸,但是我好像有一个很坦然的心,相信二十九军绝对不会失掉自己的阵地。炮声一直把我送进了城,天色已黑,城门正要关闭了。

    第一个赶到长辛店的记者

    方大曾是卢沟桥事变后第一个赶到长辛店的新闻记者,上海《新闻报》记者陆诒50年后还清晰地记得方大曾那张年轻兴奋的脸庞:“他在第一时间赶到了宛平,最先报道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在小方的笔下,战争的惨烈直刺心脾,虽然几十年过去,从他留下的亲历描述中,仍然让人心有余悸,仿佛战争就发生在眼前”:

    十日下午开始的二次总攻,日军仍未能得逞,反而遭了比第一次战役的更大的损失,计两次战役死伤达二百三十名之多,而我军伤亡则为一百五十余人。

    二十九军在这次抗敌战斗中,其悲壮惨烈,实非笔墨所能形容。记得在日军二次进攻的夜里,我军有一排人守铁桥,结果全部牺牲,亦未能退却一步。及后援军赶到,始将铁桥再行夺回。一个伤兵告诉我:他在那天参加夺桥的战役,他冲到日军的战壕里,把一个敌人用刺刀扎死,没有把刺刀拔出来的时候,旁边的一个敌人把他左背刺伤,他就放弃了枪,右手从背上拔出大刀,立刻把刺他的那个敌人斩去半个头,并且接连杀伤两个敌人。这时他腹部又受了另外一刺刀,他觉得够本了,就跳出敌人的战壕跑回来。他还说:弟兄们将敌军打败后,还拼命的追杀过去,集合号也不能把他们集合回来,结果还是官长们亲自把他们叫回来的。因为我们有命令:只死守,不进攻。但这种情形好像猎犬追赶兔子一样,是一件无法抑止的行为!伤兵们每人都有两处以上的伤,可是他们都很满足自己已经够本了。

    刚愎自用的日本少壮军人对于这两度战役的败死自然是绝不甘休。“倾巢来犯”的形势由此造成了。于是北平的西南郊已完全布满了日军,野蛮的暴戾行为发作起来。关外调来的军队,对于怎样向中国大众施逞其淫威,经验当然丰富。农民们被强迫着割平自己的庄田,不止此也,割完之后,还被活活的埋在地上,只留一个头在外边,等他们慢慢死去。至于妇女们所遭遇的命运,更不忍想象了!为什么我们不立刻动员,把这些惨无人道的野兽赶出境外呢!(方大曾《卢沟桥抗战记》)

    7月11日至22日,方大曾在家中写出长篇通讯《卢沟桥抗战记》,洗印了卢沟桥、长辛店被日军轰炸后惨状的照片,紧张的工作的同时,他在不平静中度过了自己的25岁生日。

    “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

    23日,方大曾将文章和采访拍摄的照片从北平寄出,后刊登在8月1日出版的上海《世界知识》杂志第六卷第十号上,文章还加了编者按,“小方先生此稿于廿三日由平寄发,正在廿一日所得停战协定成立之后,末第二段所说和平解决,就是指当时的停战办法。但是日帝国主义显然没有和平的诚意,只有侵略的野心。在廿五晚廊坊事件,廿六日广安门冲突以后,日方对我已下最后通牒,中日大战已经迅速展开了”。

    这篇记者亲历的文章,在第一时间,向读者详述了战事的轮廓和亲眼所见,与评论相得益彰,生动准确,文章中他预言: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小方的名字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

    战争空气由于这次的炮火变得突然紧张,大概全国的民众都确信一个全面抗战将要开始了吧,美国几家著名电影公司的新闻摄影员,中央电影厂的技师以及国内的几位著名记者都纷纷赶到北方来,然而局势反而沉寂下去。现在,平汉路的客车已经通到北平来,据说一切均已和平解决,双方同时将军队撤回至相当地点了,今晨——廿三日,我军已有三列兵车自北平开往涿县,而日军则只将占据铁道之军队撤退一里许,并且山海关方面还有无数日兵继续的开往天津,不知所谓“和平”之内幕究竟如何?

    也许这篇通信到读者目中时,更严重的局势又已经展开了,因为我实在没有法子相信,同时全中国的民众也都没有法子相信,这次事件又和过去一样造成万分耻辱的结果。假若忠勇抗战的二十九军从北平撤退了,而这样大量的日军被容许长驻在华北,那么华北不是就等于伪满和冀东一样了吗?(方大曾《卢沟桥抗战记》)

    这篇文章已经被尘封了多年,由于年代久远,刊物的用纸已经变黄发脆,当我小心翼翼捧读的时候,似乎见到了一个志同道合无话不谈的朋友,他仿佛坐在对面,时而激动时而愤怒,眼睛放着光芒,身体充满活力,只不过他在时间的那一端,我在时间的这一端,手和刊物中间短短的距离,却相隔了70多个年头。

    再次前往卢沟桥前线采访

    方大曾在北平家中写作《卢沟桥抗战记》期间,冲扩整理了向杂志社投稿的照片,并对卢沟桥事变后的北平动态进行采访,用相机留下了珍贵的资料。随后离家再次前往卢沟桥前线采访,从此就与家中失去了联系,没有信件,也没有什么人带来消息。

    我们今天能知道的关于方大曾的最后消息,是他于1937年7月30日写作的《保定以北》一文:

    二十九日晨,记者离长辛店赴门头沟,在街头正遇着吉星文团自卢沟桥撤退回来,觉得很奇怪,问他们卢沟桥上有人接防否,他们也不答应。同时,在去门头沟的大道上,三十七师的队伍亦由西苑方面退下来,据他们说昨夜在北平附近还打了一夜仗,日军借坦克车攻击,战争非常激烈。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方志敏是何时被捕的
·下一篇:冯玉祥:胶东之行说抗战
·“家在卢沟桥北边”——走进老舍战时旧居
·难忘卢沟桥畔的硝烟——回忆我的父亲李文成
·《卢沟桥放歌》——献给抗战胜利七十年
·卢沟桥
·谒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碑——兼缅怀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先烈们
·卢沟桥抗战
·佟麟阁:誓与卢沟桥共存亡
·站在卢沟桥上
·卢沟桥的沉思
·卢沟桥(外二首)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严德胜坚持抗战决不逃
韩宪元:纵死犹闻侠骨香
前田光繁:最早的“日本八路”
罗荣桓指挥留田突围 “翻边战术”建奇功
叶佩高:精诚报国立功勋
姬守先:智勇双全的爆破英雄
杨靖宇:东三省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
一包辣椒“炸弹”呛翻鬼子——抗战老兵陈德和的故事
周士第:戎马数十年,临阵何止千
于化虎:地雷战的“全国民兵英雄”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东北七旬土匪座山雕有多厉害?(组图)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语录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