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思上寨运良筹,敢举烽烟解国忧。潇潇夜雨洗兵马,殷殷热血固金瓯。东渡黄河第一战,威扫敌倭青史流。常抚皓首忆旧事,夜眺燕北几春秋!”这是聂荣臻元帅在86岁高龄时写下的《忆平型关大捷》。

2025年6月25日,发起纪念中国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山西行”活动的上百名第三野战军后代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参观学习,追思缅怀。

纪念广场上矗立的八路军平型关大捷参战主要将领群雕
中华英烈褒扬事业促进会理事、八路军研究会名誉会长陈人康(开国上将陈士榘之子,“山西行”纪念活动总指挥),开国大将粟裕之女粟惠宁,朱德元帅外孙刘武、徐克敏夫妇,彭德怀元帅侄外孙张峰、胡东钊夫妇,开国中将张达志之女张源等,参加“山西行”抗战纪念活动。活动由老红军后人张冬梅策划发起。

平型关位于山西省繁峙、灵丘两县邻接处,是古长城的重要隘口,地势险要,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重地,历称瓶形寨、瓶形镇、平型岭关、平型关。明朝建内长城时修建关口及关堡建筑,为雁门十八隘之一。关门(关口)在繁峙县平型岭(关岭)上,关西南三里,建有平型关城堡。

88年前的1937年9月25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了一次成功伏击战,歼敌1000余人,取得八路军出师抗战以来的首战大捷,极大鼓舞了全中华民族的抗战士气和信心,在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册上谱写了光辉不朽的篇章。

向平型关大捷英雄雕像敬献花篮。左起:陈献玲、王丽娟、刘晓华、郭晓梅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位于灵丘县西南30公里处的白崖台乡,距离县城30公里,面积8.8平方公里,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就发生在这里。1969年,为纪念平型关大捷,北京军区、山西省委、雁北地委在平型关战役遗址上新建平型关战役纪念馆,1970年开馆。

1986年,聂荣臻元帅批示:“平型关大捷意义重大,修复纪念馆是必要的。”1989年,山西省政府投款重新维修纪念馆,2001年更名为“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开国上将杨成武亲自题写馆名。2001年中宣部将该馆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新建门区广场、将帅广场,改扩建原有展馆,二楼设有缅怀厅。
2007年,灵丘县委、县政府投资2700万元对遗址景区进行改扩建,整修道路,新建乔沟门区广场、将帅广场,充实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内容并扩建,采用现代展陈手段对纪念馆进行重新布展,新增了声光电合成的半景画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当年平型关大捷的历史画面。

纪念馆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展馆前的将帅广场,由115阶大理石台阶与纪念馆主楼相连,意在纪念战斗主力部队115师。广场正面塑有平型关大捷部分主要参战将领林彪、聂荣臻、陈光、徐海东、肖华、杨得志、李天佑、张绍东、陈锦秀、杨成武等10尊铜象。

纪念活动总指挥陈人康(左)、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副馆长白卫疆整理花篮缎带
广场铜像两侧建立刻有毛泽东、朱德、王稼祥、彭德怀、任弼时等中央和八路军领导人讲话摘录及题词的20面文化墙。在纪念馆北边、平型关大捷主战场乔沟入口处建有门区广场。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由序厅、三个独立单元的主展厅、一个实物陈列厅、半景画馆、将星闪烁厅、缅怀厅组成。

八路军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原会长陈人康指出,平型关是一块红色热土,它在中国人民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中具有极其特殊的重要地位。站在此处,我们仿佛还能够听见88年前那震耳欲聋、响彻山谷的枪炮声、厮杀声。这里,不仅见证了那段峥嵘岁月的硝烟,更承载了无数烈士的英勇与奉献。抗战胜利80周年,在缅怀抗战先烈们的同时,我们更加铭记他们坚定的革命初心和未竟的伟大事业。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时任八路军第115师343旅参谋长的父亲陈士榘参加了平型关大战。八路军将士以血肉之躯和必胜信念对日军的痛击,既打乱了日军突破平型关、打击中国第二战区部队,从右翼配合日军华北主力在平汉路作战的战略企图,又顿挫了日军向山西腹地深入的进攻势头,挫伤了日军的锐气,使之再不敢贸然深入,为中国方面部署忻口会战提供了时机,有力支援了中国正面军队的抗战。魏巍平型关,深深乔沟里,首战平型关,威名天下扬。

刘武在《救国时报》(1937年9月期)刊登要讯《抗日红军改为第八路军出动抗日 屡获大胜将浑源灵丘间日寇军完全消灭》(刊有朱德总司令照片)前留念(陈人康摄)
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元帅外孙刘武大校谈到,1937年8月25日,为了抗日救国,中国工农红军以民族大义为重,正式改编为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分别出任总司令、副总司令。林彪、聂荣臻分别被任命为115师师长、副师长;两个多月后,八路军恢复政治委员制度,聂荣臻又被中央军委任命为师政委。在此3天前,党中央在洛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作战方针,聂荣臻坚决支持毛泽东提出的“以游击战为主”的战略思想,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抗日誓师大会上,朱德总指挥号召全军将士开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
会后,部队举行了庄严的抗日誓师大会,分两路渡过黄河,开赴山西前线对日作战。在日军强大攻势的威慑下,国民党军队尽显颓废,将无斗志,兵无战心,一些部队甚至闻风而逃。在这样的形势下,八路军义无反顾,勇往直前,让中国人民看到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希望。

抗战中的朱德(前)、任弼时(后左二)、林彪(后左一)、聂荣臻(后左三)
朱德总司令在1944年7月7日发表的《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指出:“平型关一战首挫敌锋,打破了日军所向无敌的神话,奠定了我国人民持久抗战,争取胜利的信心。”平型关血战是八路军向全国人民交出的第一份出色答卷。人民永远铭记平型关战斗中英雄牺牲的革命英烈。

左起:刘武、徐克敏、胡东钊、张峰(胡山摄)
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元帅侄外孙张峰表示,从整个抗日战争的历史看,平型关大捷不算是大仗,但它震动全国,意义深远。正如彭德怀副总司令1944年在《八路军七年来在华北抗战的概况》中指出:“我军先头部队,由第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率领,甫抵前线,一与敌人接触,即创造了平型关大捷。我军在运动战中,歼敌精锐坂垣师团1000余人,创开战以来的胜利记录,一扫友军节节败退的耻辱,大大振奋了全国人心。”八路军以极其简陋的武器装备,主动迎战日军的主力师团,首战大捷,突出显示了八路军的战斗力,极大地提高了八路军的威信,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信。

叶莲、张志扬2024年参观平型关大捷旧址留影(胡山摄)
北伐名将、新四军军长叶挺孙女叶莲向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山西行”组委会发来感言:平型关是千年古隘,军事重镇,历来兵家必争。但真正使其世界闻名的还是八路军第115师平型关首战大捷,振我军威。平型关已成为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前赴后继、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
抗战全面爆发后,日军疯狂叫嚣“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在侵占北平、天津、张家口、保定等地之后,气势汹汹地一面沿津浦、平汉两条铁路节节南下,一面兵分两路进逼山西。驻扎华北的八十万国民党军队,在日寇大举进攻下,迅速土崩瓦解,纷纷逃窜,使侵略者如入无人之境。在这国家民族的危难关头,只有三万余人的八路军,背负着人民的希望,东渡黄河,以大无畏的精神向敌后英勇挺进。与贺龙同志率领第120师开往晋西北的同时,第115师在林彪、聂荣臻率领下,于晋西南侯马市登车,向晋东北疾进。

八路军第115师率先渡河后,迅速向晋东北抗日前线挺进
日本军队有飞机、坦克、大炮。炮弹比我军机关枪里的子弹还多,八路军这时候上前线能打胜仗吗?有人这样问。八路军指战员则表示:即便与从未直接交过手的强大敌人展开血战,也要誓死保家卫国。
林彪、聂荣臻率领的队伍经过太原时,车站上挤满了前来送行的山西人民,车站里弥漫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气氛。许多东北流亡到此的学生,直到深夜依然不肯离去。

115师连以上干部队伍合影
进犯平型关的日军,属于敌板垣第五师团。板垣征四郎是个有名的“中国通”,早在1929年就在关东军任参谋,当时是大佐军衔。“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在东北组织伪满洲国,即由他代表关东军同溥仪谈判。由于组织傀儡政府有功,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时候,他已升任中将师团长。板垣师团武士道精神较强,在日军里很有些名气。板垣之所以选择平型关作为迁回的路线,因为他清楚这里是山西和河北交界的地方,是个比较薄弱的环节。他自带队进攻华北以来,遇到的都是不战自退的国民党军队,气焰骄纵得很。他错误地估计我军不可能这样快地东渡黄河,更没有想到在他眼皮底下会有一支严阵以待的八路军正规部队。

油画《八路军第115师上寨动员会》(平型关大捷纪念馆馆藏)
聂荣臻元帅回忆:“1937年9月的一天,在干部会上,我简要介绍了日军由灵丘西进的情况。同志们摩拳擦掌,准备打一个大胜仗。我军的战斗部署是:独立团和骑兵营插到灵丘与涞源之间和灵丘与广灵之间,截断敌交通线,阻敌增援;以343旅两个团为主攻,344旅一个团到平型关北面断敌退路,一个团作师预备队。攻击部队全部在平型关东侧山地设伏,准备给敌以猛烈打击。”

第115师师部驻地冉庄村
“林彪作完兵力部署后,我讲话强调了为什么要打这一仗,为什么必须打好这一仗,并向各级党组织提出要求。会议一结束,师的主力就连夜赶往距平型关30余里的冉庄待命。”

第115师主力开赴平型关前线
平型关是一个伏击敌人的理想地域。平型关山口至灵丘县东河南镇,是一条由东北向西南伸展的狭窄沟道,地势最险要的是沟道中段,长约十多里,沟深数十丈不等,沟底通道仅能通过一辆汽车,能错车的地方极少,而南北沟岸却是比较平坦的山地,我部队正好埋伏于此。

肃立平型关战场图片前,“山西行”成员们仿佛听见了乔沟的山沟深处传来了汽车的马达声,进犯平型关的日军似乎又已隐约可见……

行进在乔沟的日军辎重车队
板垣师团第21旅团的辎重和后卫部队,共有1000多人。

日军第21旅团后续部队乘汽车向乔沟开进
日军前面是100余辆汽车,接着是200多辆大车,除军用物资以外,车上坐满了日本兵,再后面是着九二式步兵炮的骡马和骑兵。

平型关大捷主战场乔沟
日军车马连成一线,马达声和马蹄声充斥在山沟间。

第115师师长林彪(右)与副师长聂荣臻在红军主力改编前合影
聂荣臻元帅回忆:“敌人那种骄横的阵势,得意洋洋的样子,真使我们难于忍受。他们没有什么防备,因为他们南下以来,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抵抗,所以,虽是辎重和后卫部队,仍然大摇大摆地走着,如入无人之境。”“伏击部队的报告同时汇集到师部:敌军已全部进入伏击圈。清晨7时,我们下达了攻击命令。战斗一开始,全线部队即居高临下地向敌军展开猛烈袭击,一下子把它的指挥系统打乱了。山沟里,汽车撞汽车,人挤人,异常混乱。我同林彪研究了一下,决定把敌军切成几段,分段吃掉它,随即下达了命令。”

我军将乔沟公路上的敌人分割包围,展开激烈肉搏战
“立刻,巨大的冲杀声响彻山谷,战士们勇猛地向公路冲击,同敌人展开短兵相接的白刃肉搏战。侵华战争初期的日军与后期的不同,他们抵抗得十分顽强,虽然失去了指挥,仍分散着跟我们厮拼。”

第686团3营向占领老爷庙高地的日军发动猛烈攻击
“有的爬在车轮下和沟坎上射击,有的向坡上爬,妄图夺取阵地。战斗始终打得很激烈,甚至出现了敌军的伤兵与我们的伤员打成一团的情况,互相用牙齿咬,用拳头打。敌人虽然很顽强,但它无法抵住我军的猛烈进攻,不能摆脱失败的命运,一部分被歼了,一部分向东跑池方向逃跑了。”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珍贵照片、文物和场景再现,惊心动魄
关帝庙,又名老爷庙,位于白崖台乡白崖台村西北约1.5千米处的山坡上。创建年代不详,清代屡有重修。平型关大捷遗址中的老爷庙即指此庙,位于主战场乔沟西边缘之上、公路之西,坐西朝东依山而建,前低后高,是沟堑的制高点,为敌我争夺战最激烈的地方。

战前115师师首长侦察阵地
当敌人企图抢占老爷庙后,林彪师长对343旅686团团长李天佑说:你们一定要冲下公路,把敌人切成几段,并以一个营抢占老爷庙。拿下了这个制高点,我们就可以居高临下,把敌人消灭在沟里!

平型关战斗中的第115师指挥所
被围困在乔沟西段的一股日军为了摆脱被围歼的噩运抢先占领了老爷庙高地,686团团长李天佑命令第3营坚决夺回老爷庙高地。随即敌我双方展开空前惨烈的白刃战。敌人以6架飞机前来助战,八路军毫无防空手段,最好的办法是跟敌人扭成一团,使其难分敌我,力求减少伤亡。

被压缩在乔沟西段的日军向老爷庙高地发起进攻
面对挥舞着刺刀的凶残敌人,我3营战士不畏强敌,前赴后继,奋勇杀敌,战斗打得异常的惨烈,没有子弹就用刺刀,刺刀弯了就用枪托,枪托断了就和敌人抱成一团扭打,甚至用石头将敌人的脑壳砸碎。副团长杨勇和3营营长邓克明带领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匍匐前进,我军手榴弹一个接一个地扔过去,整个山头黑烟弥漫,乱石横飞。

我3营将士不顾敌机威胁,与日军展开老爷庙高地争夺战
战斗中,带领战士们冲在前面的副团长杨勇感到一股巨大的力量向他袭来,把他扑倒在地,鲜血染红了他的前襟,他艰难地爬了起来,可左臂不听使换了。杨勇虽身负重伤,可战斗的心情更加迫切,他简单包扎了伤口继续指挥战斗。

平型关大捷纪念馆馆藏绘画:(上左起)685团“猛子”连长奋战群敌;686团英雄喋血老爷庙;687团“秦二塄”视死如归;独立团“麻”排长勇捣敌营
老爷庙前枪声、手榴弹的爆炸声、我军的冲杀声和敌人的惨叫声混成一片,一滩滩的血迹染满了整座山头,有个战士死后眼睛还睁着,死死地咬住了敌人的耳朵,双手掐着敌人的脖子,指甲都扣进对方的肉里了;有个战士双腿已断,却强忍着剧痛向前爬了很大一截,临死前还抡起枪托用尽最后的力气砸死了一名敌人。

乔沟伏击战结束后,我第343旅主力向东跑池地区敌人发动攻击,敌人被包围后,日军第21旅团长向师团长求援
还有个战士伤在腹部,肠子都流出来了,足足拖了一米多远,却双手紧握刺刀捅入敌人胸膛。

因正面守军未按预定计划及时出击,被包围的东跑池日军侥幸突围逃向团城口
正是这样一个个不怕牺牲的英雄壮举才给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日军以沉重的打击。

八路军将士携带战利品凯旋归来
平型关战斗,我军歼敌1000余人,毁汽车100余辆,大车200多辆,缴获九二式步兵炮1门,炮弹2000多发,机枪20余挺,步枪1000余支,战马50余匹,其他武器辎重甚多,还缴获了一批作战地图和文书。

平型关伏击战中缴获的日军军用地图,左侧为周恩来题字
听到我军打了大胜仗,附近山沟的老百姓,都自动出来帮助搬运战利品。

平型关大捷次日,毛泽东致电朱德、彭德怀:“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
毛泽东1937年10月1日致博古、叶剑英、潘汉年电报中评价了平型关大捷的影响:“是役已将敌攻平型关计划破坏,但敌还从雁门关一带进攻。我游击支队正活动于灵丘、涞源、蔚县之间,颇有缴获。敌用大兵团对付我游击队,还不知道红军游击战法。我们捷报发至全国,连日各省祝捷电甚多,其中有蒋介石、杨虎城、马鸿逵、范长江、龙云、孙蔚如,上海大公报,上海职业救国会,杭州、福州、湖北、广东、陕西、开封各省党部,武汉行营,开封绥靖公署,浙江、福建各省政府,浙江抗日后援会等。”

灵丘百姓积极支援部队,帮助搬运缴获物资、担任向导。图为战地群众组织担架从战场上运送八路军伤员
1938年5月,在延安召开的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毛泽东再次强调平型关大捷的重大意义:“平型关的意义正是一场最好的政治动员。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每个月打得一个较大的胜仗,如平型关台儿庄一类的就能大大的沮丧敌人的精神,振起我军的士气,号召世界的声援。”

驻地群众为部队运送粮食
平型关战斗增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抗日战争规律的认识。毛泽东根据平型关战斗经验,在1937年9月29日进一步提出八路军的作战方针:“根本方针是争取群众,组织群众的游击队。在这个总方针下,实行有条件的集中作战。”不久,他把它概括为“独立自主的游击战和运动战”,从而完善了我党对领导抗日战争的作战指导思想。
1937年9月26日,中央军委为号召全军坚决执行军委分会9月25日训令致各师军政首长的电报中,对八路军平型关大捷作了如下评价:“现在我们已打下了一个胜仗,兴奋了友军与人民,从此更进努力,最后胜利是我们的。”

油画《军民欢庆八路军平型关大捷》
聂荣臻元帅回忆:“平型关大战后,不少爱国人士曾经议论过这样一个问题:久驻华北的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尚不能打一个小胜仗,为什么刚到前线、可以说是仓促上阵的八路军,却能一举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从根本上讲,这是由于共产党坚决抗日的政治路线所决定的。八路军东渡黄河以来,官兵士气高涨。战前,同志们就憋足了劲,决心严惩侵略者;战斗中,战士们勇敢顽强,不怕牺牲。”
“连长曾贤生同志带领战士们上好刺刀冲下公路时,高喊着:‘我们要用刺刀消灭敌人,就是牺牲,也要堵住敌人!’他首先冲进敌群,在肉搏中光荣献身。担负穿插阻击任务的一个连队,打得非常顽强,全连干部除一人以外,全部负伤,三个排长英勇牺牲。干部战士们英勇无比的精神,是取得胜利的决定因素。另外,从指挥上讲,我们选择了有利地形,居高临下,两面夹击,在狭窄的山谷给敌以突然袭击,使它的装备优势无法发挥。从敌军方面说,异常骄纵轻敌,也导致了它的这次惨败。”

英国《每日先驱报》驻中国特派记者为平型关大捷发表评论:“一部分进攻的日军在平型关遭受惨败。那是一种山地上的运动战,但它展开了中国抗战的新局面,防守的军队第一次采用主动的战术,用积极的进攻的行动回答日军……”
平型关大捷,是我军出师华北前线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中国抗战开始后的第一个大胜仗。在国民党军队一败涂地的混乱战局下,平型关大捷雄辩地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确有战胜任何敌人的勇气和力量,使全国人民看到了民族希望之所在。

八路军平型关捷报传到上海,上海市民浦缉庭两个女儿爱英和美英将平日所储糖果钱400元,购买两架军用望远镜,赠给朱德和彭德怀两将军
国民党老同盟会会员、当时的第二战区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续范亭先生曾经著文写道:“谨按平型关战役,八路军的大捷,其估价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我们的士气。在敌人方面,从南口战役以来,日寇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在平型关忽然受到惨重的打击与包围被歼,使日寇知道中国大有人在,锐气挫折,不敢如以前那样的长驱直进。忻口战役敌人未敢贸然深入,我军士气高涨,未尝不是平型关歼灭战的影响。”

第115师在驻地召开祝捷联欢会,副师长聂荣臻感谢灵丘群众热情支援部队抗战,号召广大群众组织起来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在聂荣臻元帅看来,续范亭先生的评价代表了当时全国人民对这次胜利的看法。饱受日本侵略的华北人民,从此次胜利中看到了希望,认为共产党和八路军是可以信赖的。这为后来我军在该地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平型关战斗,打出了中华民族的志气,尤其是在‘恐日病’和‘亡国论’到处流行的时候,这一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这是平型关战斗胜利最重要的意义。”

老兵方阵为纪念中国抗战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推出《抗日战争纪念邮简》一枚。图为(左起)“山西行”活动发起人张冬梅、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白卫疆副馆长、陈人康总指挥在《抗日战争纪念邮简》上签名(胡山摄)
白卫疆副馆长指出,平型关大捷是中国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作战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出师华北抗日取得的第一个胜仗,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防御作战,它打破了侵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为八路军在华北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平型关,全民族抗战首胜之地,重振民族自信之地。人民军队在此燃起抗日烽火,点亮民族希望之光。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第三野战军后代代表们来到平型关大捷纪念馆,重访先辈足迹,缅怀英烈功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凸显了革命后继有人,初心使命永续,红色基因代代传承,红色薪火熠熠生辉。

左起:徐明、吴健、陈人康、王丽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的开辟,与国民党正面战场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这一特殊的战争形态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绝无仅有,是整个人类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观。
八路军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在最困难的时刻和最残酷的战斗中熠熠闪光。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着祖国的尊严,用鲜血书写了抗战史上的壮丽诗篇。八路军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度体现。

平型关革命烈士纪念碑
陈人康指出,胜利是辉煌的,更来之不易。八路军将士以简陋的装备,战胜了装备精良且武士道精神中毒极深的日军,靠的是团结一心、勇赴国难的民族意识,靠的是不畏强敌、勇于胜利的英雄气概,靠的是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的牺牲精神。这场战斗中,600多名八路军将士英勇牺牲或光荣负伤。晋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烈士陵园——平型关烈士陵园是为缅怀平型关大捷和抗战期间在灵丘抗日战场上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而修建的。这里,安葬着556位平型关大捷及抗战时期牺牲的烈士遗骨,其中平型关大捷牺牲的有264位。

平型关大捷纪念碑
英烈古关血溅处,凛然正气慑敌魂。
陈人康表示,我们纪念二战胜利,更加深切缅怀英烈。平型关大捷中英勇牺牲的八路军烈士们,成为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记忆。

88年过去了,战场上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是当我们翻开14年的抗战历史,总是会一次次被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解放而浴血拼杀的精神所感动。什么是伟大抗战精神?88年前在平型关战斗过的英雄们用热血和生命作了最好的诠释。

左起:夏建国、陈叶庆、解晓冰、冯卫国、张峰、粟惠宁、陈人康、刘武、杨晓萱、张立遗、张冬梅、邱超英
在今天的和平环境下,我们应该怀念和铭记这些英雄的牺牲和奉献,积极深度传承和发扬八路军精神,勇于承担责任,坚定信仰,为了民族的繁荣与进步而不懈努力。只有用心铭记历史,以行动传递价值观,才能让那段历史的伟大和光辉永远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八路军伟大的抗战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永远光辉不朽。
在中国人民十四年艰苦抗战中壮烈牺牲的革命先烈们的英雄事迹光照千秋,世代传扬。

平型关大捷丰碑永远屹立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英雄先烈们永垂不朽!

笔者:胡山(与朱德元帅后人刘武、徐克敏留影),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会员,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首任青年部部长、原国家外经贸部干部、外交官。世界反法西斯和平文化中心倡建发起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