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旅游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旅游>>正文
特稿:芜湖历史文化名人——报业先行者张九皋(组图)
2021-12-24 09:59:22
作者:张孝祥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相关链接:

    第二章 步入报人生涯 实现报人志愿

    序言

    张九皋(1887.1—1963.6),原名张可铣,号鹤影。安徽地方历史文化名人, 在安徽的历史新闻界中颇具影响的爱国民主进步人士,安徽第一张大报《皖江日报》的创始人,后自创芜湖《工商报》社担任社长,他的名字是和芜湖地方新闻史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在芜湖历史上这两张报纸从宣传辛亥革命到响应“五四”运动、鼓吹新文化等一系列重大的历史变革和事件中、具有鲜明的公众舆论特征,承担了引导社会舆论的重任,同时具有较强的道德和政治水准。这与张九皋先生的办报思想不无关系,他曾说过:“我办报就是为了后来热心新闻事业的人开辟一条平坦而光明的道路”。 “争取一分一秒的时间,报告社会上的新闻,为社会大众服务,以尽我们报人的天职。”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解放后,张九皋先生将报社的所有财产交给了当时的军管会,他说:“我办报纸一是为芜湖地方新闻事业的发展,二是为了人民大众,将器材交给人民大众使用,我是很乐意的。” 

    张九皋的一生经历了从满清到辛亥革命、民国、抗战时期、解放战争直到解放后社会主义等各个时期,他本人经历丰富、历尽艰难曲折,极富传奇色彩。

    九皋先生不仅是一个老报人,也是一位喑熟史学和古代哲学的学者和历史学家。九皋先生人品甚高,被誉为报界的“巨子” 和“鲁灵光”。 他洁身自好、情趣逸远常以云鹤自比,祖父一身简朴、两袖清风、对淡泊的生活甘之如饴,始终怀着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1954年5月成为安徽省文史馆馆1956年11月16日加入民革,1958年为芜湖首届政协委员。晚年他从事古代先民哲学思想的研究,并写下了近二十万余字的《中国古代宇宙思想史》书稿和大量有价值的地方文史资料。晚年,他与疾病作顽强的斗争,临终前还坚持写日记。1963年6月9日,他用颤抖的手写完了他生命的最后一页。

    作为芜湖地方新闻事业的开拓者作为芜湖地方历史文化名人九皋先生在历史阶段上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所留下的历史痕迹,家国情怀和对于芜湖地方史志的遗产文化的挖掘整理、对古代哲学思想史的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为芜湖地方文化留下了厚重的一笔,是值得我们后人纪念并学习的。

    目  录

    序  言

    第一章  命运多舛的少年
    第一节  不幸童年
    第二节  少年店员

    第二章 实现报人愿望
    第一节 心坚是报狂  
    第二节 庚戊“皖江”出
    第三节 辛亥露锋芒 
    第四节 独立创“工商 "

    第三章 风雨啸九皋
    第一节  风起云涌   
    第二节  皖江新潮  

    第四章  勤俭办《工商》
    第一节 家庭变故
    第二节 创办京芜汽运公司    

    第五章  八年流亡真堪记
    第一节  撤离芜湖 
    第二节 三河抗战报
    第三节 西走流亡道 
    第四节 安居湘西浦市 
    第五节 服务大众粮运   
    第六节 胜利回故乡

    第六章 重振报业雄风
    第一节 恢复工商报
    第二节 全家大团圆
    第三节 潜心研究五行

    第七章 迎接新中国
    第一节 芜湖解放乾坤转
    第二节 经历芜湖大水
    第三节 参观佛子岭水库

    第八章 为霞尚满天
    第一节 不懈探索研究
    第二节 黄花香晚岁

    第一章 命运多舛少年磨难

    “我的性格知识初步是从家庭中模仿学习来的”—--张九皋 

    第一节  不幸童年

    坐落于长江三角洲西部,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溧阳,是一座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城。一条“溧水”,由西向东横贯溧阳。最初的溧阳,因筑城在溧水之北而得名。境内地形多样,物产丰富,工商发达,历来是粮油和其他经济作物的综合农业区,素有江南“鱼米之乡,丝茶之府”的美誉。市内山青水秀,自然条件优越,燕山、仙人山位于市区南部,南河、濑水、丹金溧河等河流穿城而过。在古代苏南地区,水运是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而溧城镇地处在南河、濑水、丹金溧河三河汇合处,东接锡溧漕河,是重要的水运枢纽,光绪年间,溧阳县城是还存留着古老的城市痕迹,一个封建社会城镇典型的布局形式,卵形的城池,城墙外有护城河。另有一条内河穿城而过,有东平、西城、南安、北固四门及上下两个水关。随着溧阳的经济逐渐发达,商品经济地位逐渐提高,随之而来在交通发达(尤其是水运交通)的地区得到较为迅速的发展,城市也逐步突破了卵形城池的制约,开始向外围延伸,重点在码头街一带,介于太白楼、双桥之间的码头街在清时已是“通衢往来,肩摩毂击”的商贾贸易繁荣的市肆。这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

    公元1887年元月,溧阳县上空云层低暗,阵阵寒风不时刮过,飘落一些雪花来,已经接近年关,年味越来越浓,时而儿童玩耍的鞭炮声,增添了过年的气氛,溧阳西门外河沿街这条平时冷清的商业街里的商家店铺生意也开始显得忙碌起来,店铺里摆满了各种年货、一些商贩在来来往往,这街上有一个以批发为主为溧阳首屈一指的“久和杂货号”杂铺店,这个店批发生意很大,这时生意就格外忙碌,店里的一位面貌清癯年25岁上下的內账先生正在左手打着算盘,右手记账,只见案头账本上一手好毛笔字、整齐工整的小楷,各类收支往来账目清晰明了。这位内帐先生是江苏江宁县人名张世炀,他从小就随着父亲锡龄公离开自己的老家江宁县东山淳化镇东焦村,在溧阳县城安了家,后来他父亲在南河沿街一家藤店里管账,家境清苦,只有他这个儿子,再也没有小孩。张世炀自幼聪颖、勤勉好学,但只读了几年私塾也就辍学了,跟在父亲后面也学会了算盘和管账,由父母做主和江宁县东山镇郭村的一位郭氏女子结婚,这位女子家境清寒,但节俭勤劳、十分能干、是一个具有典型传统道德的中国农村妇女,处人做事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世炀和郭氏婚后数年一直和父母居住一起。世炀在这个店里也是一个极好的内帐先生,不仅人品好,他所经手的信札工整、账目管理得有条有理,是店老板的一个好助手。眼看老婆就要临产了,但家境窘迫,收入微薄,一旦小孩出世,所有开支仅仅依靠这点收入是难以为继的,心里不免也格外显出焦虑不安起来。店老板知道他的老婆即将临产的消息,立即催促他早点回家,世炀把当天的账目核对了一遍,收拾好台账,和店里老板打了招呼赶忙回家。一路上,灰暗的天空终于飘起雪花来,雪越下越大,那青石条的路面很快变成一片银白。张世炀大步迈进家门,抖掉全身的雪花,只见父亲和母亲都站在自己的厢房门口,神色很着急 老婆郭氏即将分娩了,请来的接生婆忙着在做准备,虽是寒冬而郭氏却是大汗淋漓,母亲准备好了红糖水鸡蛋炒米,一阵阵的痛叫呻吟,搅动着全家人的心,全家人在堂屋里,捱着、期待着,终于第二天的三更时分,公元1887年元月19日(农历12月20日丑时),一个男婴的啼哭声划破了溧阳城南凌晨寒冷的上空,给全家带来了一个新生命的欢乐,小九皋从母腹中挣扎着降临人间!没有一点奶水的郭氏无力地看着这个啼哭的瘦小的儿子,世炀的母亲见到自己的孙子,高兴得忙前忙后,细心照料,用熬好的米汤一点点喂这个孙子,睁开朦胧的眼睛来到人间,对周围充满好奇,可是没有奶水只靠米汤,刚刚降临到人世就开始感受到饥寒交迫的威胁,又开始啼哭起来。

    窗外逐渐现出鱼肚白,纷纷扬扬一场铺天盖地大雪把整个街道变成了一个银色世界,清冷的寒风呼啸而过,卷起的飞雪不时地从堂屋前的天井里洒落进来,祖父锡龄公抬头望着灰暗的天空,想起了远在江宁乡里的亲戚,于是在乡里请来了一个姓史的奶妈,所以九皋的体内有了史家的新血液。

    这是一所两楼两底的房屋,楼上两间是九皋父母的房间,楼下左边一间是祖父母的房间,右边是客堂大门对面是天井,九皋和奶妈就睡在客堂临时的床铺上,奶妈怕他从床铺上滚下来,就横着睡,一觉醒来,九皋就在一个翻身中间,忽然发觉有了“我”,这一幕情景六十年之后还映在自己的脑海里,没有一丝一毫的磨灭。

    因为九皋的祖父锡龄公(谱名继椿)也在南河沿街一家藤店里管账,加上世炀在杂货铺里的收入,全家包括奶妈六人有了一个短暂的温饱时期。九皋3岁的时候承继给三妹祖父荫棠公做孙子,因为过继的父母都已经去世,荫棠公很喜爱九皋,但是一年不到荫棠公去世,幼小瘦弱的九皋又生了一场大病。在6岁时,全家迁到水关洞附近的梅家弄,九皋送到私塾去读书。

    有了一段经营的经历,又有相当才能的世炀不愿在“久和”杂铺管账,一直在盘算如何单独开馆门面自己做生意,不久他终于筹措了一点资金,于是立即在西河沿街开了一片杂货糕饼店,招牌叫“彙康”,而不幸的厄运也从此笼罩着全家了。

    此时世炀已经有了肺病,吐过血,精力不够。资金太少,用人不力,所以开了大半年就失败了,非但血本蚀尽,而且还欠了许多债,变卖所有的衣物还不够。父亲立时离开溧阳去谋生。外祖父朱樸亭公接母亲和九皋到南京南乡郭村暂住了三年度过了最艰苦的生活。九皋在十岁那年,他的父亲在上海新开的久和杂记货糖号,仍旧管账,这个号家和溧阳的久和是联号,因为九皋的父亲对于信札写算,都很精工,忙的时候右手写帐,左手打算盘,而且错误很少,所以待遇优厚。九皋的母亲接到父亲的来信,欣喜非常,从南京南乡到了溧阳,会见了祖父母,决定搬家到上海,父亲也同意,这样九皋母亲雇了一只木船,这时候这一带的河运挺方便,经宜兴、无锡、苏州、昆山一直到了上海,住在法大马路升平里,一家由散而团聚,但是生活依然很艰苦。九皋的母亲主持家政,非常节省,只有到过年过节或者祭祀祖先的时候,才能吃尝到肉味。九皋的祖母长年吃斋念佛,从无“疾言厉色”与任何人发生争执,祖父一生忠厚,遇事吃亏忍让,父亲的智慧很高,因为身体孱弱,生活压迫,没有发展的机会,母亲性格坚强,能吃苦耐劳,持家待客都很合理,所以九皋的性格综合了祖父母和父母亲的综合性格,九皋的一生事业,也是从这个综合的性格上出发的。  

    九皋在上海住了三年,在私塾里读书也只有一年多的时间,知识上收获甚微,因为终日念书背书,对于“大学”、“中庸”书上的意义,丝毫不懂,只有在念了“千家诗”还感觉有点兴趣,九皋常常和父亲到店里去,一路上父亲常常教他一些知识,还教他识字的方法,主要的是“金木水火土”偏旁的字和其他泛用的字,就能够认识清楚,再用“之乎者也”这些虚词连贯起来,就是文章。又告诉九皋,上海的“申报”、“苏报”上的论说非常好,要好好看看,不要贪玩,而正是这些话影响了九皋的一生。开始构建了九皋的人生价值和今后的道路。

    在九皋十三岁时候,由于父亲兼任代理溧阳久和号驻申庄客的职务,收益增高,家庭生活渐入佳境,母亲为父亲专门做了一件狐皮袍子,并预备送九皋到洋学堂读书,全家愉快的过了年,哪里知道最悲惨的命运,就接踵而来!九皋先生十四岁正月底的一天,父亲坐了轿子回家,脸上颜色很难看,因为劳累过度,肺病复发吐了很多血,虽然延医服药,但身体已经支持不住,回家后从此医药总不见效,眼看病势一天一天的沉重,虽然在病中对于家庭生计,仍然十分注意,并决定在附近的巷子租一大间房子楼上下的门面房子,准备三月搬过去,有祖父开一片家连店的小杂货店,孰料二十一日那天,父亲的病势发生突变,延至半夜以后,就与世长辞。时年仅三十九岁,剩下了七旬的外祖父祖母、寡母孤儿,而且六亲无靠,可谓前途茫茫,不堪设想了!

    个性坚强的母亲,极有条理、非常冷静地将父亲的丧事办了,将父亲的灵柩暂寄江宁会馆殡所,然后决定搬回原籍,暂时依赖外祖父樸亭公,先将父亲的狐皮袍卖掉,又承久和号以及亲友的帮助,过了两个月,河水已涨,母亲和九皋带着父亲的灵柩,乘坐来往南京南乡的信货物船,先回南京,祖父母仍住上海原处。船走内河,经过苏州、无锡各地,从镇江出江到南京再进秦淮河,直达乡间。这船沿途带货搭客,虽然时间较长,但是行旅称便,因为那时候沪宁铁路还没有造,所以往来带货搭客生意很好。到了南乡,母亲在郭村双庙子前面,买了一块地,择日将九皋的父亲和过继的三祖父荫堂公的棺柩一併安葬,九皋母亲办好这事情后内心感到非常安慰,她说:“活人固然要求生,死人也要能安。”况且也是父亲的遗嘱。又在杨柳村租了一间房子,预备九皋的祖父母从上海回乡居住,各事情安排料理妥当,母亲即回上海,将九皋留在郭村读书,就将祖父母和家具运上信货船,并带了一口寿材送回,母亲自己仍然留在上海,迁往附近一家楼上,代人缝纫做衣服谋生,祖父回到乡间不久,即往溧阳,仍旧到阿福藤店里帮忙,这样才使得全家才不至于走到饥饿线上去。

    这时候九皋才又有机会去私塾里读书了,读了大半年的书,私塾老师是一个清末老秀才,书教得很好,九皋从他那里得到不少启示,在十月里,有一天李师出了“梅花岭”三个字的对,叫私塾里学生作对,并说明这是一句古诗“十月先开岭上梅”,九皋对“草长湖”三个字,这是九皋生平第一次作对,也在纸条上注明是一句古诗“草长平湖白鹭飞”,李师看了后面部表情非常微妙,当时就说对得不错,但是不应该下注解,难道我先生还不知道吗?前人许多笔记上都说过,每一个人第一次做诗作对的词句,会变成一个人的毕生过程的谶语,后来九皋先生居然始终没有跳出“草长湖”——芜湖这个圈子!

    第二节 学徒少年

    1901年,时年已经15岁的九皋,在李师的私塾里学习快一年了,对文化有了朦胧的爱好。一天,母亲从上海带信来,说上海的五姨夫时松年,已经带他说好学徒弟,要他赶快到到上海,九皋不刚怠慢跟着便人进城,在南京下关萧家饭店住了一宿,搭上轮船到了上海,这是九皋生平第一次乘坐轮船,他充满好奇在船舷边看着宽阔的江面,内心涌动着一种莫名的兴奋和惆怅,经历家庭骤然的变化,少年的九皋开始懂得了什么叫世态炎凉。到了上海随母亲寄住在五姨夫家,母亲就专替人家缝制衣服,九皋到了这个东洋服装店学徒,这家服装店老板对这个南京乡下来的小学徒非常严厉,除了伺候老板、老板娘之外,还要做些家务杂事,老板稍有不如意的地方,打骂并举。一次不小心碰损了磁器,老板一阵叫骂,并用铜尺狠命敲打他的脑袋,头部立即鼓起几个大包,九皋不愿受此虐待,偷跑回家,再也不愿意去,回到家中母亲见到心痛不已,只在背下默默流泪。之后,又到了这家上海五马路的东洋莊,靠近棋盘街,开东洋莊的买办姓关,南京城里人,(“买办”,买办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种特殊经纪人。是我国经纪人和经纪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的阶层。历史上对买办的认识褒贬不一。)没有多久,这个关买办在茶会上做火油(火油是一种粘稠的青黑色液体,而且几乎是一点就燃,非常方便并且很实用)和报机的生意失败了,于是东洋莊换了一个买办,九皋的饭碗也就砸了。母亲叫无所事事闲得发慌的九皋看看书,但是九皋除了帮助母亲烧饭以外,总是一溜烟地跑到上海城隍庙里听说大鼓书,他感到听说书,比起唸“四书””的趣味不知道高多少倍。 

    转眼又是一年过去了,一天晚上九皋听说书回来,母亲告诉他,已经给他谋好在芜湖恒益参号学生意,过两天就要动身。原来母亲一直在托人为九皋找事,找的是上海养真参号在行业里很有影响的人物袁伯,第二天九皋就会见了袁伯,谈了几句话就带他会见恒益的管事李宾如,次日九皋辞别了母亲,搬了行李到了养真参号里,袁伯对九皋说了许多如何做人的话,当晚九皋就随从李宾如先生到上海的金利源码头上了轮船,开始了新的人生旅途。他们乘坐的是招商局的老江孚,就在农历送灶的那一天,九皋到了芜湖,在江心的躉船上,坐上了恒益派去的接老李的划子,划进了内河(青弋江),在徽州码头登岸,师兄谈尹耕打着灯笼来接九皋,并代他肩着行李,到了店里,这时恒益开设在长街状元坊口,张恒春国药号对门,还有一个星期就要过年了,所以九皋到了店里除了忙着办年事以外,没有别的事情。这个时候的芜湖长街道路没有修整,冬季的雨雪,泥泞没胫,也没有电灯,街上有一道木栅,一个木制的更棚,靠着张恒春的高墙,状元坊巷口也有一道木栅,防备盗贼,完全留在古老城市的状态。

    这个对于少年九皋这个完全陌生的芜湖,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春秋时名鸠兹,汉称芜湖。早在公元前109年就已设县。春秋时,因“湖沼一片,鸠鸟繁多”而见于史载,名“鸠兹”,属吴国。战国时,先属越,后属楚,秦时属鄣郡。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改鄣郡为丹阳郡,芜湖为所辖17县之一。因其治旁有“芜湖”“蓄水不深而多生芜藻,因以名县”,芜湖县名即始于此。直到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为拱卫都城建邺(今南京)的安全,孙权于黄武二年(公元223年),这也是芜湖作为“城”的最早年代,也是“芜湖古城”的雏形。县治由鸠兹故地(今属芜湖县花桥镇)迁至青弋江北岸鸡毛山一带,仍属丹阳郡。东晋宁康二年(374年),上党百姓南渡,于芜湖县侨立上党郡,置襄垣县。东晋义熙九年(413年),芜湖县治被撤,为襄垣等所代达500余年。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并襄垣、于湖、繁昌等县入当涂,原芜湖(城)降为当涂属镇。唐代,芜湖仍为当涂属镇。南唐李昪元年(937年),复置芜湖县,属江宁府。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芜湖属江南路太平州。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5年),芜湖建造了宋城。以后以县名载于史册,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芜湖属太平府。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芜湖属南直隶太平府。清顺治二年(1645年),芜湖属江南布政使司太平府。清康熙六年(1667年),芜湖属安徽省太平府。自宋以后,元、明、清至民国700余年,由于芜湖城位于长江和青弋江的交汇处,在以农业为主、以水运为主要运输方式的时代,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沿青弋江的皖南农作区的广阔腹地,芜湖城在唐宋时期得以生存、发展并壮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满清与英国1876年签订的《中英烟台条约》中,芜湖成为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打开了芜湖对外打开的大门,从此芜湖由一个封闭的享有全国四大米市之一的城市,开始逐步开放成为长江通商的巨埠。以李鸿章家族为背景的“芜湖米市”的兴起,外来文化和芜湖的社会经济迅速交融,进一步发展,使得芜湖城迅速扩张,逐渐成为安徽沿江地区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享有“长江巨埠”、“皖之中坚”和“江东首邑”之称。对于这样一个开放而不断涌入新的思潮和观念的土地,将直接影响着少年九皋的命运。

    1902年,对于16岁的九皋意味著新的生活开始了,这是九皋开始学徒的第一年, 九皋所在学徒的参店地处的芜湖十里长街,经历了历史上几次重大的变化,在明初,江南地区生产发展,货物聚集于芜湖,长街成为闹市。据明史记载:“成化七年设芜湖、杭州、荆州关,征竹木钞,后改银。”芜湖关设在泗关街,其时芜湖商埠地位已在杭州、荆州之上了。在明天启中(公元1621年-—1627年)设征收货物税机关”。至崇祯年代,芜湖关银,年达七万两。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向长街市面计间(即:按照店屋房间数量)排征“江夫河蓬差银”,年达两千三百零四两,这说明长街此时已经是很繁茂的市场了。 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重建芜湖县城,“弼赋门西接长街大市”,可见此时长街已是店房林立。并且延至江口。到了咸丰年间(公元1851年——1861年),十里长街毁于太平天国之战。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中英签订《烟台条约》,芜湖遂成为闻名全国的四大米市之一,商业大兴。在此前后,李鸿章家族先后来芜,大量投资于房地产,兴建房屋,开辟新街道,其中在长街店房属于“李府”修建的占有很大比重,长街原有的富有绅商,也同时在长街修建房屋店房,出租或者自有营业,因而长街商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县志记载:“繁盛视昔日有加”。

    长街两边店房并立,讲究店面装潢,美轮美奂、争奇斗盛,以广招揽,门楼大都高耸,飞翠流丹。不少大店的招牌横匾都出自名家手笔,如武进唐驼写的颜柳体,于右任写的行书,最引人注目。谭延闿之弟谭延泽写书写的“魁陛斋”尤令人称颂。招牌、门面宏伟,是显示财力雄厚、货物充足的重要方式。商家懂得这点,顾客重视这点。店堂之内,货物山积,货架之上,琳琅满目。由于街道长而狭窄,来往顾客如云,人头拥挤,更显长街之长之远,店房之高之大,其人声嘈杂,场面之壮观,真不愧为“甲于江左”的闹市。当时长街集中了“北连牛渚,历淮阳而达燕蓟”“西接秋浦、为荆、囊、闽、粤”的财货、生意兴隆、财源茂盛者极多 ,人们在这里进行交易,经常是“肩摩击”、“市声如潮”、“至夕不休”,其繁荣程度已经达到了封建社会后期的黄金时期。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元帅大将任职情况全扫描——军史研究系列笔记之一
·下一篇:特稿:纪念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28周年暨《纪念徐帅诞辰120周年诗书画集》首发式在京举行(组图)
·中红头条:王元慎:一代女杰王会悟——中共一大成功召开的幕后功臣(组图)
·特稿:一代女杰王会悟——中共一大成功召开的幕后功臣(上)
·特稿:一代女杰王会悟——中共一大成功召开的幕后功臣(下)
·特稿:传承革命精神·缅怀毛泽东诞辰128周年书画交流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座谈会在线上
·特稿:河北唐山纪念毛主席诞辰128周年座谈会和怀念毛主席书法笔会,同时在唐山市《红色
·特稿:河北唐山纪念毛主席诞辰128周年座谈会和怀念毛主席书法笔会,同时在唐山市《红色
·特稿:追寻伟人铁马冰河的足迹 赓续百年红色血脉的传承——凌源市朝阳街小学纪念伟大领
·特稿:河北临漳刘广营毛泽东铜像广场举办纪念毛主席诞辰128周年活动(组图)
·特稿:河北临漳刘广营毛泽东铜像广场举办纪念毛主席诞辰128周年活动(组图)
·中红头条:《永远跟党走——战旗如画》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王元慎:一代女杰王会悟——中共一大成功召开的幕后
一代女杰王会悟——中共一大成功召开的幕后功臣(组
中红头条:王元慎:一代女杰王会悟——中共一大成功
特稿:一代女杰王会悟——中共一大成功召开的幕后功
特稿:一代女杰王会悟——中共一大成功召开的幕后功
特稿:传承革命精神·缅怀毛泽东诞辰128周年书画交流
特稿:河北唐山纪念毛主席诞辰128周年座谈会和怀念毛
郭书文:河北唐山纪念毛主席诞辰128周年座谈会和怀念
特稿:河北唐山纪念毛主席诞辰128周年座谈会和怀念毛
凌源市关工委:追寻伟人铁马冰河的足迹 赓续百年红色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怀念他老人家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纪念何长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特稿:毛主席亲属、身边工作人员和人民群众到毛主
特稿:李力群同志与高岗同志合葬仪式在京举行(组
特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后代举办《“万岁军”
特稿:共和国不会忘记——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
特稿:先行者习仲勋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组
特稿:王树声大将夫人杨炬同志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特稿:“徐文惠大姐,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组
特稿:深切怀念李力群同志(组图)
特稿:各界人士前往八宝山与女红军王定国告别(组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