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红网北京2020年4月16日电(何绍全)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现代历史中的重要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在那场战争中,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代价,进行了英勇卓绝的斗争,终于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在战争中,由于战争环境的环境限制,时为八路军的作战部队的频繁转隶、参战、人员的牺牲变故,一些历史重大事件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被掩埋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抗日战争初期发生在山东的“聊城伏击战”就故事中的其中一例。
在聊城大学、聊城军分区、聊城市委党史办等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历经7年的调查研究,近日终于使事件的真实面目浮出历史。并以“聊城大捷”为标题,并发表在有关文件上。“聊城伏击战”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又称为“聊城大捷”?是什么部队参加了这次重大的伏击战?战后为什么又销声匿迹了?一系列的问号引出了历史的真相。让我们在回忆历史中用心去悼念那些为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先烈们吧。
一、事件的经过
1939年7月16日上午,参加鲁中及鲁西 “大扫荡”的日军第114师团主力3000余人,在聊城稍事休整后匆匆撤往济南。这支队伍徒步走过聊城城东徒骇河上的小石桥,在整理队形时,突然遭到埋伏在大路两侧的我八路军部队的猛烈袭击。没等敌人醒过神来组织反击,我部队即消失青纱帐里,无影无踪,以至日寇至战争结束也不知道是谁打了这场伏击战,一直以“游击队”代称我军作战部队。
此次伏击战,毙伤日寇200余人,其中第114师团中将师团长沼田德重胸部、腹部多处中弹,战斗结束,被抢运到济南日军陆军中心医院抢救,但仍于8月2日毙命。
二、战果
此次伏击战,最大成果是其师团长沼田德重遭受重伤,半个月后毙命。日军的师团长是日本天皇面授的职务军衔,而大家熟知的日军阿部规秀才是旅团长。因此沼田徳重就成为了八路军击毙的日军最高(中将)军衔的敌酋。此人重伤致死后,日军以“战病没”为由,掩盖了史实。
遭受伏击的日寇114师团是侵华日军中无恶不作、臭名昭著的一个师团,在日寇攻陷聊城后,日114师团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是鲁西人民的死敌。据记载,1937年还参与参加过南京大屠杀,对中国人民犯下了十恶不赦的罪行。日军的师团分为甲乙两类编成,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师团大致相当于当时我国军队的一个军,编制人数约为12000人。日军有约20个师团属于甲类师团编成。而114师团属于乙类师团,其实就是一个拼凑起来的师团,编制约为3000余人。更有故事的是,这个损兵折将的师团在沼田徳重死后不久,也被调回本土“休整”,随即被解散了。
三、1939年的山东历史背景
山东。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一路南下,很快就打进了山东。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丢下江山百姓仓慌而逃,造成了山东省大范围的政权空白,共产党山东省委抓住时机,在山东各地领导了以组织民众打击日寇为主要目的的起义,迅速成立了一些抗日武装和根据地。其中以共产党员张北华、远静沧等领导的“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1938年11月,改编为山东纵队6支队)就是活动在泰西地区的抗日地方武装。
1939年3月,陈光代师长、罗荣桓政委率686团一部及师部人员以“东进支队”番号,挺进至泰西地区。
在此期间,115师对山纵6支队(司令员刘海涛,政委张北华,副司令员何光宇)进行了整编,以115师管理科长石新安、686团参谋长彭雄率两个连与山纵6支队一团合编为东汶支队。
四、聊城伏击战参战部队的分析
1939年7月前后,日军占领聊城地区。聊城为中心的范筑先部队已被日军击垮,成建制的部队都已撤出该地区,泰安、聊城已为沦陷区。国民党鲁苏战区司令于学忠部布防于沂(水)、蒙(阴)、莒(县)、临(朐)、日(照)一带游击区。对聊城沦陷区已是鞭长莫及。
而在泰西地区活动的抗日部队只有115师率686团(团长兼政委杨勇)一部及师部非作战部队、山纵6支队及刚组建的东汶支队。其中6支队一团(团长陈伯衡,政委刘星)虽划归东汶支队,但未离开其活动区域,仍活动于东(平)汶(上)平原。由团参谋长曹志尚(兼一营营长)、一连指导员解抑峰率一营一连活动在阳谷、东阿县一带。根据伏击部队的规模、战果、作战样式,以及战后的部队表现,应该一场规模不大的伏击战。由此判断,应该是这支小部队所为。
理由有,此次作战的日军,是从泰西大峰山扫荡铩羽而归的部队,士气低落,行军警戒度不会很高,当遭受伏击后,顿时乱了方寸,没有迅速反应,伤亡200余人,此不可能是大的歼灭战,一般为小股部队所为;“当遇见伏击,日军反应过来时,部队早已消失在青纱帐里”,这种作战样式是典型的游击战法。这不得不说,在往后的冀鲁豫教导3旅中就有“七团打,八团看,九团转”的说法。九团的前身就是山纵6支队,这是因为这支部队是游击队成长起来的部队。在1939年3月的陆房店战斗中,时任115师参谋处长的王秉璋在回忆录中曾记述过“陈光为了锻炼这个团(山纵6支队2团,团长曹洪胜),令其正面防御,在敌人进攻时不准撤退”,部队在战后才有了“老八路”的感觉。我们的故事发生在此后的三个月,所以伏击部队不可能具有类似阻击战那样的正规战法。
更重要的是聊城大学、聊城军分区、聊城市委党史办等考证此事件的文章中,提到了伏击战的指挥员曹志尚、解抑峰,正是山纵6支队一团的营连指挥员。因此,可以推定,“聊城大捷”应是山纵6支队的一团一营(即东汶支队一团一营)所为。
五、东汶支队
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东汶(宁)支队
1,第一个东汶支队
1939年3月,115师率686团、津浦支队等部挺进山东后,在泰西与泰西特委和山纵6支队会合。随即由石新安、彭雄率686团两个连,与山纵6支队一团合编为东汶支队,即第一个东汶支队。支队成立后,罗荣桓同志十分重视部队的发展,因为这支部队知识分子多,很多营连排指挥员都是师范或其他地方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是当时文化素质很高的部队,也是为党和军队储备了大量的知识干部的队伍。1939年5月,罗荣桓同志在专程去支队检查工作,期间发生了陆房店战役,未被围于在陆房店地区。并在战役中根据情况,指导部队向西南方向突围,在东平县无盐村与突出重围的陈光同志会合。
1939年6月,因686团(团长张仁初,政委刘西元)在历次战斗中减员过大,撤至东平湖一带休整补充,东汶支队以一个连(原686团连队)与6支队一团一部,组编成686团3营。历经多年的部队变迁,沿革指向原38军112师334团3营。
东汶支队的其他部队(686团一个连与6支队一部)改编为115师特务团(团长吴世安,政委王根培),后与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支队组编为苏鲁支队,沿革指向为原22军65师195团。这个东汶支队仅存在了3个月左右。
2,第二个东汶宁支队
1939年9月,国民党东平县六区区长陈本清接受改编,以山纵6支队一个营与陈本清二个营合编为东汶宁支队(陈本清任司令,刘汉任政委),1942年,因陈本清投敌被6支队解除其部武装,一营(原6支队一团一营)归建山纵6支队。
1939年8月,根据中央指示,成立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肖华),独立旅(司令员兼政委杨勇),山纵6支队(司令员何光宇,政委石新安)编入独立旅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