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革命老区——金寨扶贫记(组图)
2020-02-27 16:57:54
作者:胡遵远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2019年,全国重点贫困县---安徽省金寨县又减少贫困人口6873户、13705人。至此,全县71个重点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下降到百分之零点三一。2020年,全县有望顺利实现高质量整县摘帽目标。

    2019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调研并主持召开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工作座谈会。会前,总书记自赣州至南昌,深入企业、农村、革命纪念馆,就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考察调研。他特别叮嘱大家:“现在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好了,一定要饮水思源,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中央苏区的老百姓们。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照顾好为中国革命作出贡献的老红军、老同志以及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岢岚县赵家洼村整村搬迁后,老百姓就业有没有着落?”“金寨县什么时候能脱贫摘帽?”在座谈会上,总书记多次插话,向有关中部省份负责同志,询问他考察过的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进展情况,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一直让总书记恋恋不忘的金寨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红色历史灿烂辉煌、红色文化积淀深厚、红色基因丰富多彩。然而,政治上的光荣没能和经济上的发展“同频共进”。长期以来,金寨县一直在国家重点贫困县的行列中徘徊。1978年,全县还有贫困人口54万,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九。

    改革开放以来,金寨县始终把扶贫开发、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责任,通过采取救剂式扶贫和开发式扶贫等多种措施,到1985年底,全县贫困人口下降到48.03万人,1986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贫困县。到2000年底,全县贫困人口下降到12万人,2002年再次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201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的意见》,以此为标志,金寨县的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精准式扶贫阶段”。当时,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4.23万户、13万人(包括返贫人口),重点贫困村71个,贫困发生率为百分之二十二点一。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党中央、国务院对老区人民的亲切关怀,亲自深入到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走访困难农户,与群众促膝谈心,详细了解他们的家庭收入和生产生活情况,关心群众的就业、上学、住房、医疗等具体问题。总书记对乡亲们说:“我这次是专门来看望大家的”!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横下一条心来抓。要强化目标责任,坚持精准扶贫,认真落实每一个项目、每一项措施,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以行动兑现对人民群众的承诺。

    几年来,金寨县各级党委、政府和68万老区人民,严格按照中央文件的规定,时刻把总书记的亲切关怀记在心里,反复学习、深刻领会总书记视察金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探索了一条条符合金寨实际、行之有效的脱贫攻坚新路子。

    一、难忘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金寨人民翻身得解放,但由于战争的创伤、两库(梅山、响洪甸水库)的制约,加之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金寨人民任然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全县的贫困面很广、贫困程度很深。老区人民的困难状况引起了中央和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邓小平、乔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金寨视察指导工作。

    省委书记的震惊---1977年的金寨,穷得让省委书记万里“痛下决心抓改革”,全国农村改革的序幕由此在安徽拉开。

    改革开放至今已经走过41个年头了。当年,作为整个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改革是由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在江淮大地上拉开序幕的!而促使他痛下决心、改弦更张抓农村改革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他在金寨的一次泪流满面的走访和调查。说直白一点,就是金寨穷得让他心如刀绞、泪流满面,以至于让他改变初衷、开始改革。

    1977年11月7日,刚到安徽上任不久的万里前往金寨县调查走访。中午,万里一行在食堂里吃了一顿便餐后,便翻山越岭,深入到金寨县的边远山区,想到一些当年的老红军和烈士的家中去访问。

    翻过大山,伫立山顶,几幢房子没有规则地散落在向阳的山坡上。负责带路的县委办王主任用手一指,说,“前方就是,靠近那棵大树下面就是一家老红军。”

    老爷子躺在门口的地上晒太阳。王主任走上前去,说,“老人家,这是省里的万书记来看你了。”老人目无表情,只是坐了起来。

    万里问老人家,“你们村红军烈属、军属有几户?”老人说有7家。

    “你家是吗?”老人说:“我爹死时才惨哩,我才13岁。收尸时一条大腿还被狗吃了。”

    “现在家里几口人吃饭?”老人说:“4口,我和我屋里头(爱人),还有两个没过门(没结婚)的闺女。”

    “生产队里一年能分多少粮食?”老人伸出三个指头,“每人每年不到300斤。”

    “这300斤粮食能吃多长时间?”老人说: “瓜菜一起吃、省着吃,顶多能吃9个月。其余3个月就要饿肚子啦。”

    “你家现在一天吃几顿饭?”

    “一顿。”老人说。

    “你吃了没有?”老人点点头,说是吃过了。

    望着老人严重缺血的面孔,万里缓缓地站了起来,老人下意识地说,屋里坐吧?万里说,我要看看你的家。

    老人推开了门,告诉家里人说有客人来了。

    万里进了屋,两眼一扫,只见这家家徒四壁。这边是锅,那边是床。母亲和两个闺女在床上,缩坐在一起。旁边的被子已露出了棉絮。

    老人说,“客人来了,烧锅茶么!”母亲正要起身,忽然想起自己和女儿没穿裤子。原来他们全家只有一条裤子,穿在了老头的身上。

    母亲起身的一瞬间也让万里和同行人尴尬万分。借机转到灶台旁,他揭开锅盖,里面是菜粥,一股发了霉的刺鼻的味儿直冲他来。万里紧锁双眉,从这家出来,他一言不发。

    “我们再看看另一家吧?”万里对王主任说。

    王主任又把万里领到一家红军老战士家。

    这家老红军姓陈。老陈14岁参加工农红军,膝下无儿无女,时下已经71岁,他与小他7岁的老伴相依为命。两位老人骨瘦如柴,手臂上的青筋鼓得老高,脸颊像核桃似的,营养极其不良。70岁的人长得比80岁的人还显老。

    万里问粮食还能吃多长时间?老人叹了口气:“不说了,说起来丢人。我这么捉摸着,民国那时很苦,也没有我们现在苦哇!那时我们革国民党的命,革日本鬼子的命,打倒蒋介石、建设新中国,现在倒像革自己的命啦,真是有生不如死的想法。总盼着这穷日子能过去,因为我相信党,我本身也是党员呵!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就盼着吃顿饱饭,可是现实却是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呐。你们都是上边的人,给中央反映反映。过了初一,还有十五,我这条命也不长了。”老人说完眼眶中涌出一汪泪水……那泪水中满含着他对中央的一片深情啊!

    从这位老红军家里走出来,万里又来到另外一户农民家。看上去这户农民也是家徒四壁,门窗都是土坯的,见不到一件木器家具。问过情况后,万里心如刀绞、泪流满面。他长叹一声:“中央把我派到这个省,我万里也有责任呵!想想我们解放都快28年了,老区还是这样穷,我们对不起老区人民呵,四口人一条裤子、食不果腹,我们何颜以待?问心有愧呀!过去只听说大别山区还很贫穷,但是没有想到竟然贫穷到这般地步!”

    从金寨回到合肥,万里当即主持召开了全省各市县书记会议。他首先谈到自己在金寨县农村调查的感受。他说:“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人民,为了我们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那么大的贡献,当年,老娘送儿子、媳妇送丈夫、弟弟送哥哥,参军参战、前仆后继;一个当时只有20多万人的金寨县,当红军、牺牲掉的,就有10万人!没有他们,哪有我们的国家?哪有我们的今天?可是,解放以后,我们搞了那么多年建设,老区的老百姓还是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十七八岁的姑娘连裤子也穿不上!我们有何颜面面对江东父老,问心有愧啊!中国的革命是从农村起家的,是农民支持了我们;但是进了城,我们有些人就把农民这个母亲给忘了!”

    他说,他不能容忍一个农业大省的农民连自己的肚子也填不饱。“首先得想办法让农民有饭吃!否则,连肚子也吃不饱,一切都无从谈起。”

    此后,他又召开省委常委会议。“我们必须改弦更张,”他坚定地说,“我们要用新的政策、新的办法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就这样,经过了几上几下,安徽省委正式出台了一个震惊全国的《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简称“六条”。

    《六条》冲破了种种禁区,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1978年2月,《人民日报》在一版显著位置以《一份省委文件的诞生》为题发表通讯、介绍《六条》。

    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大旱,大部分地区八、九个月没有下雨。这场大旱,让不少地方秋季无收,秋种也难以进行。面对大旱这一严峻形势,安徽省委于9月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经过讨论,省委决定:凡是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都可以借给社员种麦子和油菜,并鼓励社员在不影响水土保持的前提下,开荒多种,谁种谁收,国家不征公粮,不派统购任务。 省委做出的“借地度荒”的决定,不仅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且激发了农民自我解缚的勇气,不少地方由借地转为包地,把全部小麦、油菜包到农户去种,由此引发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包产到户”的典型,是肥西县的山南镇。

    “包干到户”的典型已经为大家熟知,即安徽小岗村。

    从“尊重生产队自主权”,到“借地度荒”,再到“联产到组”、“联产到劳”、“包产到户”等一系列形式,直至最后形成的“大包干”,安徽的农村改革至此已呈现出具体轮廓。

    此后虽经过多次反复及争论,1980年初,安徽省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包产到户是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一种形式,这使干部群众期盼已久的包产到户在省内有了“户口”。

    1980年9月27日,中央印发文件指出: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1982年1月,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肯定包产(干)到组、到户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从此,“大包干”终于从安徽地方“户口”变成了全国“户口”。

    老红军的呐喊---1982年的金寨,穷得让2位女红军“甘为金寨鼓与呼”,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最早组织从此建立。

    1982年,邓六金(原内务部部长曾山夫人)、陈兰(原副总理邓子恢夫人)两位老红军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第一个愿望就是回到当年战斗过的苏皖地区、重游故地。

    一路风尘一路行。她们用了近四十天时间,几乎走遍了当年所到之处:歙县、泾县、金寨、天长、宿县、泗洪、双沟、淮安、盐城……她们走着看着,敏锐地发现了许多问题,解放都三十多年了,在这片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打下的江山,老百姓们仍未完全解决温饱。特别是金寨的库区群众,有的白天行乞为生,夜晚如野人般地居住在树上栖身,最穷的人家穷得连衣服都没得穿。据说,有近十万人在挨饿,过春节连年夜饭都没得吃。

    听了这些,她们难过得从饭桌边站起身来、流着泪水,她们决心,帮助金寨“鼓与呼”!次年(1983年)春,她们又赶回闽西故乡,在那里,她们同样发现了许多极待解决的问题。回到北京后,她们就如何解决老区问题反复通电话,多次探讨后,她们慎重地写下了一份报告,呈送到胡耀邦总书记的案头。

    她们上书总书记:要重点解决老区人民的温饱问题,要关注当年对革命作出过贡献的人员,告诉他们共和国没有忘记昨天、没有忘记有功之臣!

    对于她们的倡议,中央给予了高度重视。胡耀邦总书记亲笔写给习仲勋、乔石同志批示:“这些老大姐下乡作调查,很不容易,要适当鼓励。”她们的《回乡见闻》(即:她们的报告)还作为1983年的中央传阅文件下发到各个部委。国务院为此专门成立了支援老、少、边、穷地区办公室(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的前身),国家计委、财政部、民政部、妇联、卫生部等单位分别派出工作组来实地解决问题。山上的小窝棚拆了,移民们搬进了新建成的房屋里,不再惧怕雨雪风霜了;政府专门派来技术员指导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发展网箱养鱼;养蚕一条龙、茶叶一条龙,种植木耳、蘑菇、板栗,实行山货深加工;青年人进厂作工巢丝、纺纱、织布,年长者留在家中种桑养蚕……金寨在安徽的经济水平由末位上升了好几位......

    听到老区人民的欢声笑语,得知他们的生活条件有了改善,两位妈妈的脸上漾起了由衷的喜悦!她们的调查汇报、她们的奔走鼓呼,极大地促进了支持老区发展的政策出台、加快了支援老区建设的步伐,可谓是开了扶贫工作之先河!此后,许多离退休的老同志相继返回老区,为老区的建设和发展解决了很多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

    开国将军们的上书---1983年的金寨,穷得让几位老将军“直接上书最高层”,扶贫开发工作的实质性步伐由此迈开。

    金寨籍老将军陈祥对家乡人民的生产生活高度关注,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一份材料是他和林维先、汪少川、夏云飞、朱国栋、徐其昌等6位金寨籍的老红军、老将军联名,于1983年3月20日写给安徽省委、省政府的信,主要内容是:

    不久前,我们读了省民政厅调查组李灏同志等写的一份《关于金寨县当前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和今后意见的调查报告》......我们从内心深处感到不安。当年的金寨人民为革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付出过极大的牺牲,而如今,竟有“相当一部分群众的温饱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报告》所分析的四条“长期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符合客观事实的。因此调查组所提的“发挥山区特点和优势,把金寨生产搞上去”和“要求解决的问题”也是切合实际的。我们期望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领导同志,能笑纳忠谏,为革命老区金寨人民造福及早作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金寨人民长期贫困的问题。

    为了使这封信产生更大的影响,陈祥将军又请战争年代曾长期在皖西工作的郭述申和金寨籍中将陈先瑞两位老同志,将他们这封转送当时的党和政府最高领导人。于是, 这两位老同志又写了这么一封信。主要意思是:今年三月,林维先、汪少川、朱国栋、陈祥、夏云飞、徐其昌等六位老同志,给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写了一封信,信中反映了他们对安徽省民政厅调查组《关于金寨县当前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和今后意见的调查报告》的看法和建议。这封信,体现了这些老红军战士对革命老根据地人民的关切。他们渴望老区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能够早日摆脱贫困,尽快开创山区建设的新局面。

    万里和张劲夫同志在皖任职期间,都对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给予过很大的关注,但从《调查报告》提出的问题来看,要解决金寨县老区人民的贫困,没有中央对省的支持和配合,三、五年内是很难奏效的。为此,建议:党中央、国务院请水电部、民政部及有关部门组成联合考察组,对《调查报告》情况进行核实,对报告中提出的合理建议,予以支持。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于1983年12月8日,将郭述申、陈先瑞两同志的信件上批示给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12月10日,田纪云又将此件批转给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李瑞山,五天之后,李瑞山同志批示道,告:农、林、水、财、民几个部,由经委农业局一个同志牵头,去安徽调查一下,抽时间召省地县同志来谈一谈。

    在6位老红军、老将军给安徽和中央领导写信的同时,金寨籍的老将军林彬也于1983年5月25日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时任国务委员的张劲夫,写了反映金寨情况的长信;金寨籍的老红军、时任长沙铁道学院党委书记的朱国栋,也于1984年2月l6日给安徽省委书记黄璜写了反映金寨情况及提出建设建议的长信。金寨干群把这些统称为“将军上书”。这些“上书”引起了省委、省政府领导和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I984年2月,“国家及省、地赴金寨县调查组”到金寨进行实地调查和考察,“基本摸清了(金寨)情况,并就老区贫困县应采取的生产方针、政策和解决群众生活问题的办法,同安徽省委、六安地委、金寨县委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进行了具体研究”,形成了一份长篇报告。田纪云批示了这份报告后,很是兴奋。历史的事实证明,调研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措施是对的,金寨人民从此走上了一条健康发展经济、迅速改善生活的宽广之路。

    二、攻坚的历程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到1993年,这15年可以说是金寨县扶贫开发工作的第一个阶段,也可称之为“救济式扶贫阶段”。1985年底,全县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54万人下降到48.03万人。1986年,金寨县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331个国家重点贫困县之后,在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得到了重点扶持。1988年开始,国家科委派员驻县指导扶贫工作。在这15年中,金寨县的扶贫开发工作主要是:“突出一个中心(脱贫致富),抓住两个重点(承包经营和主体经济)”;组织实施干部驻村扶贫和“119”科技扶贫工程。纵观金寨近40年扶贫开发历程,我们大致可以把它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每个时期都有显著的收获。

    全面展开阶段(1978-1993年),实现了由大面积贫困向贫困人口迅速减少的转变。这一时期,金寨着眼于大幅减少贫困人口,确立了“少生孩子多栽树、系列开发抓支柱”、“八亩山场作文章、系列开发奔小康”、“刀斧不上山、青黄不下山”的开发式扶贫思路,大力发展山场经济,带动农民增收。截至1993年,全县贫困人口下降到12.1万,比1986年减少41.9万,年均降幅达百分之十一点五。

    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实现了由困难群众衣食堪忧向基本解决温饱的转变。1994年,国家出台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明确提出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800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面对新的任务和要求,金寨县提出了“面向大市场、培育新支柱、稳定茧丝绸、实施多元化、推进产业化、脱贫奔小康”、“一手抓吃粮、一手抓山场;长抓林电矿,短抓栗茶桑;三线八路奔小康”的工作思路,立足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资源型工业,带动扶贫开发工作水平不断提升。到2000年,全县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综合开发阶段(2001-2011年),实现了由巩固温饱成果向改善贫困地区面貌的转变。以中央颁布实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 - 2010年)》为标志,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由解决温饱问题转入巩固温饱成果、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状况上来。作为全国59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的金寨县,坚持把扶贫开发纳入全局工作、统筹谋划,提出了“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脱贫增收”的工作思路,大力加强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工程,一些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方兴未艾。到2011年,按照2300元新的贫困线,全县尚有贫困人口19.3万人。

    新一轮扶贫开发阶段(2011年至今),推动了由摆脱贫困向根治穷根的转变。2011年,金寨被列入大别山区域扶贫集中连片开发重点县,国家制定出台了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把金寨作为实施大别山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区域扶贫成为金寨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重心。2015年开始,金寨又由区域扶贫逐渐向精准扶贫转变。

    三、幸福的记忆

    2016年4月24日,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村民陈泽平当年56岁,与身体残疾的妻子住在光线昏暗的老宅里。习总书记突然来到他家,与他们亲切交谈。“身体还好吗?”“这个季节屋里还有点冷吧?”“家里种几亩地?”“种的茶叶几年能有收获?”“养了几头猪?”“猪肉价格还可以吧?”总书记问得十分仔细。村干部递上《建档立卡贫困户基本情况调查表》后,“移民直补”、“公益林补贴”、“计生奖励”、“劳务收入”……总书记一边念着表格上的项目,一边向陈泽平了解贫困户搬迁等支出和补贴情况,问他愿不愿意搬迁到山下去。陈泽平高兴地说:“党的这个政策好,我欢迎!”

    走出陈泽平家,习总书记又来到村民汪能保家。总书记紧紧地握着他的手,热情地说:“老汪,你好,我来看望你们!”汪能保激动不已:“做梦都没想到您会到我家来,共产党政策好,给我们带来好多福分啊!”习总书记拿过他家的《扶贫手册》,从第一页开始翻阅,了解致贫原因、扶贫措施、脱贫进展等情况。听说老汪的爱人患有高血压,一年要花两三千块药费。总书记说,因病致贫、因残致贫问题时有发生,扶贫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兜底措施,要在医保、新农合方面给予更多的扶持。

    走出汪能保家,总书记又走访了汪达伟、汪达开、陈泽申3个农户。乡村干部沿途向总书记介绍了茶园、鱼塘、光伏电站等扶贫项目,总书记一一询问生产经营、成本效益,同大家一起算脱贫时间账。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利用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是夺回疫情损失、统筹发展工作的灵丹妙药——金寨县红色资源利用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下一篇:特稿:开国少将吴岱之子吴志民:北京军区抓野营拉练不做老爷兵(组图)
·特稿:开国少将吴岱之子吴志民:北京军区抓野营拉练不做老爷兵(组图)
·特稿:利用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是夺回疫情损失、统筹发展工作的灵丹妙药——金寨县
·特稿:抗疫有爱 守护家园——深圳市罗湖区翠达社康“抗疫”行动纪实(组图)
·特稿:革命老区镇——福建省连城县姑田镇竹农:喜挖优质春笋,赚取新年“第一桶金”(
·特稿:革命老区镇——福建省连城县姑田镇15个村(社区):设立疫情防控健康宣传服务点(
·特稿:四野军旗下的召唤——病毒无情 人间有爱(组图)
·特稿:苏鄂红军娃手拉手 千里同抗疫心连心——江苏省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携手湖北红安
·特稿:再话立夏节起义
·特稿:抗战时期的金家寨(组图)
·特稿:景德镇早期党组织的建立和军史研究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5、声明:凡投稿者一经采用,一律没有稿酬,且版权归中红网所有!
吴志民:开国少将吴岱之子吴志民:北京军区抓野营拉
特稿:开国少将吴岱之子吴志民:北京军区抓野营拉练
胡遵远:革命老区——金寨扶贫记(组图)
特稿:革命老区——金寨扶贫记(组图)
胡遵远:利用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是夺回疫情损失
特稿:利用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是夺回疫情损失、
尹宪成、朱洪芝:全国上下同合力凝心聚力齐抗疫——
秦坤章:武汉 我和你有约
抗疫有爱 守护家园——深圳市罗湖区翠达社康“抗疫”
抗疫有爱 守护家园——深圳市罗湖区翠达社康“抗疫”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怀念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情满淮安”——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到
特稿:开国中将陈先瑞夫人王彦同志在京逝世(组图
特稿: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革命后代赴兴县迎17名
特稿:毛泽东亲属赴朝鲜祭奠志愿军烈士(组图)
特稿:毛主席机要秘书谢静宜在京病逝(组图)
特稿:高波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湖北红安举行开国上将王建安诞辰110周年纪念
特稿: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特稿:红西路军后代2017年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共和国将帅肖像油画集》及画像赠送仪式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