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人民海军不应该忘记的人(组图)
2019-03-18 09:03:51
作者:陆其明、顾汉昌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五十年代末,八一电影制片厂曾以张逸民和他所在鱼雷艇部队的英雄事迹为原型,拍摄了电影《海鹰》作为建国10周年献礼片。《海鹰》电影中的主角艇长张敏原型就是张逸民,作为那个时代的人们崇拜的英雄,影响了整整一代人。
    ——读张逸民回忆录《沧海作证》

    我们与张逸民,一个是他的老部下,当过水兵,驾过快艇,任过新闻干事,写过数十篇有关他的报道,与他交往50余年,成了忘年之交;一个也是写过数十篇有关他的报道,还著有《千岛传奇——海上优秀指挥员张逸民沉浮录》一书的新闻记者,与他交往60余年,成了亲密战友。可以说,我们最了解张逸民,读了他耗时十一年亲自撰写近六十余万字的回忆录,我们深深感到:张逸民是一位为共和国海军而生的人,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血性军人。

    (一)

    这位新中国海军征战史上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物,在25年内创造的三次人生辉煌。

    张逸民的第一次人生辉煌,是在陆军4年(1946年—1951年)的激烈解放战争年代创造的。

    1946年6月,17岁的张逸民参加了人民军队,被分配到东北民主联军(后改为东北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六纵第18师52团司令部,担任书记和参谋。这个期间,张逸民在各个方面都独俱特色。一是经受住了艰苦卓绝的战争磨练。他靠着两条腿,从东北松花江畔开始,越长城、过黄河、渡长江、跨琼洲海峡、攀登崇山峻岭、穿越原始森林、踏遍大半个中国,跨过18个省市,行程两万五千里,到达海南岛西南端的八所港。其艰苦卓绝的经历,常人是难以想象的。张逸民硬是挺过来了。二是通过了无数次的生死考验。南征途中,张逸民参加过闻名中外的十大战役:东北战场上的秋季攻势、冬季攻势、解放辽阳、鞍山、四平战役、包围长春战役、辽西大会战、渡江战役、汀赣战役、粤桂战役和海南战役;至于小的战斗更是无法计算。张逸民屡立战功,负伤流血,火线入党。三是学会陆地作战。战役、战斗中,张逸民始终紧跟团首长左右,细心观察,悉心待命、勤于记录、善于思索、日积月累、逐学会了陆地作战的方方面面,而且每战必胜。在一次遭遇战中,张逸民率领几名战士,突然深入敌群,智俘敌军700余名。

    张逸民人生的第二次辉煌,是在海军十四年里(1951—1965年)创造的。

    1951年8月,张逸民由陆军转到海军,由陆地投入海洋。这期间,他担任鱼雷艇长、大队长、支队副参谋长,他驾驶和指挥鱼雷快艇部队参加了六次海战:1955年的“大陈海战”、1958年的“金门海战”和1965年的“崇武以东海战”。六次海战共击沉击伤“3条半”军舰:击沉美制国民党敌舰“洞庭号”、大型登陆舰“台生”号和猎潜舰“永昌”号,重创大型登陆舰“中海”号。一人指挥鱼雷艇部队击沉了“3条半”敌舰。这在中国自清末有现代海军以来是独一无二的。而其中以单艇独雷200米发射鱼雷击沉敌舰“洞庭”号,更是创新了世界海战史记录。海战中,张逸民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被选为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出席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张逸民指挥的“金门海战”和“崇武以东海战”,受到中央军委的通令嘉奖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总参谋部专门召开了现场会。人们称张逸民是“海上优秀爆破手”、“海上敢死队长”,认为他是没有授予英雄称号的英雄,比授予英雄称号的英雄还英雄!

    张逸民人生的第三次辉煌,是在十年“文化大革命”前的五年里(1965—1971)创造的。

    1966年6月后,张逸民由军事工作改为政治工作,担任了鱼雷快艇支队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这期间,张逸民奉海军和东海舰队之命,高举团结稳定大旗,以主要时间和精力参加地方“军训”。

    张逸民先是率领“军训团”进驻上海交通大学。他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排除被“四人帮”及其控制的上海市革委会的重大压力和直接干扰,帮助学校,把“势不两立”的两派实现了大联合,成立了革命委员会;继而又率领军队赶赴宁波市镇海县澥浦镇。他冒着生命危险,制止一触即发的武斗,帮助“四分五裂”的澥浦镇实现了大联合,成立了革命委员会,推动了全县大团结。在那“天下大乱”盛行一派掌权的非常时期,能实现各派联合执政,实属罕见。正是由于张逸民在地方“一校一镇”军训成绩卓著,再加上过去打掉“三条半”军舰优异战绩,分别被海军和东海舰队树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标兵”,还选为全国三届、四届人民代表,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1968年,张逸民结束了地方“军训”,回到了部队,又做了部队大量的团结稳定工作,并取得了突出成绩。

    这个时期担任战备值班的鱼雷快艇支队也不稳定:一些官兵擅自组织“斗私批修”办公室,公然煽风点火,串连造反,把部队搞的人心惶惶,无心战备,张逸民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稳定部队的决定,果断采取各种措施:限期撤销办公室;将那些闹的最凶的头头,转业的转业,复员的复员,把不稳定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引导官兵齐心协力投入紧急战备训练。

    1969年底,毛泽东主席先后签发命令,任命李静为舟山基地(正军级)司令员、党委副书记;张逸民为政治委员、党委书记。与此同时张逸民又分别选为为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海军和东海舰队两级党委委员。早在李静和张逸民来基地之前,由于受到地方各派群众组织严重的派性影响,基地从领导班子到基层舰艇连队官兵,几乎都形成了“势不两立”的两大派,把整个基地搞的严重对立。张逸民和李静一上任,首先整顿基地党委一班人,成为团结稳定的标杆。然后痛下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命令所有官兵、职工、家庭,在半个月内,一律与地方造反派组织脱钩。违者,是党员的开除党籍,是干部的调离关键岗位,战士,给予处分,职工开除公职。不到半个月,基地所有人员与地方造反派组织“一刀两断”,基地内部团结稳定很快加强,正气不断上升,基地党委被誉为全军的“团结模范”。

    张逸民在二十五年间创造的三次辉煌,早已载入军队和地方史册,成为读者和学者珍贵的研究史料。

    (二)

    张逸民在二十年里创造出如此辉煌成就原因何在?或者说其推动力是什么?我们认真地读了这本回忆录,联系到我们与张逸民的五、六十年的交往了解,经过思索分析,答案应该是清晰明确的。

    推动张逸民创造辉煌成就的动力之一,是热枕的爱国心。

    张逸民的爱国心、爱国主义思想,不是在课堂,而是在14年的亡国奴生涯中形成和确立的。1929年3月23日,张逸民出生于黑龙江省宾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三省,建立了伪满洲国;1945年8月5日,日本宣布投降。也就是说,张逸民不到三岁就过着伪满生活,亦即亡国奴生活,整整14年。

    这期间,张逸民读了两年私塾,七年小学和中学。在学校里,张逸民接受的是奴化教育和法西斯教育。每天早晨都要出操跑步,而且必须整整齐齐,否则就要受到各种惩罚;出操时,还必须唱日本国歌,日本陆军军歌,还要进行宫廷遥拜仪式,既要向东南方向日本皇宫遥拜,又要向南方溥仪皇宫长春(新京)遥拜;遥拜毕,校长要向全校师生宣读皇帝诏书;仪式做完才能进课堂上课。上了中学,这种奴化教育和法西斯教育进一步加强。中学设有军事课,每周三课时,军事教官必须由在战斗部队过的、经过正规训练的、有实战经验的日本上尉或少校担任。军事课内容是包括日本侵略政策以及战略战术等各个方面。军事课的具体要求是出了校门就能为日本侵略政策当兵打仗的准军人。为实现这个要求,日本教官实行残酷的惩罚措施;大斥大骂、拳打脚踢那是家常便饭,严重的还要关禁闭、坐监牢。军事课的考核决定学生的命运,凡事不合格的,不仅不准毕业,还要受到惩罚。

    在日本侵略者的奴化教育和法西斯教育下,在学生中出现了“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死心踏地跟着日本侵略者当“二鬼子”的,是极少数,大多数则是“当顺民”,只有个别少数具有民族反抗精神。张逸民的民族反抗精神,说来有三个:第一,受了爸妈爱国心的影响。父亲当过几年东北军(张学良部队),长了见识,头脑里有了爱国进步思想,并把它传授给张逸民。张逸民四、五岁起,父亲就教他唱《满江红》和《苏武牧羊》等爱国歌曲,给他讲岳飞精忠报国和苏武出塞抗匈奴的故事。这样年复一年,慢慢地就在张逸民心中播下了爱国的种子。

    第二,受了一本历史课本的震动。张逸民12岁那年,在一位同班同学家里,看到了一本民国初年的历史课本,课本上面写着沙俄侵占了我国大片土地,还杀害了大批中国平民,甚至把整个村庄的老百性都赶进黑龙江、乌苏里江淹死。张逸民顿时流泪满面,第一次发誓:长大后一定要立志当兵保国。

    第三受了日本侵略政策的激发。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实行了三光政策。他每天睁眼看到的是挂在城门上的人头,抛在路旁的尸体,染红江河的鲜血。那真是“血流成河”、“ 屍尸遍野”呀。日本侵略者还强制推行歧视政策,粮食分成等级:日本人吃大米、白面;朝鲜人吃一半细粮一半粗粮食;中国人则完全吃粗粮加橡子面。中国人吃细粮为非法,必定受到惩罚。市场要有人贩卖大米、白面的,必以经济犯治罪。日伪官吏动不动就打人骂人,更是随外可见。在学校里,校长打骂学生成了家常便饭,甚至高一年级学生随便打低一年级学生也成了常态。所有这些,都深深地刺痛了张逸民的心,从而大大的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枕。他再次发誓:长大后要拿枪去打民族的敌人。

    随着爱国热情日益增长,张逸民开始了行动。1934年,张逸民才6岁。这年冬天,父亲受哈尔滨市一位朋友的委托,为抗日联军去舒勒河送信。信放在一个日式大正王琴之中。那位朋友交代说,保护好琴就保住了信。父亲把琴交给了张逸民。父子俩乔装打扮,乘着由两匹马拉的爬犁(雪橇),加上车夫,共三人,向舒勒河奔去。一路顺利,但到了方正县城,却遇到了一个排的日本守备队。日本兵对过往行人实施严格检查,不但检查通行证,还要检查是否带有武器及其他违禁品。父子俩想回避已来不及了,只好硬着头皮上。父亲轻声嘱咐张逸民,一定要保护好大正王琴。停车开始检查父亲。张逸民急中生智。将大正王琴当作枪扛在肩上,一边大唱日本《士兵之歌》,一边围着日本岗哨转圈。那些日本兵听到日本歌,很是兴奋,纷纷掏出糖果往张逸民口袋里塞,还高声回应《士兵之歌》。日本兵检查父亲,没有发现任何违禁品,挥手放行,张逸民见状,快步跟上父亲。日本兵不但没有检查张逸民,反而摆手“送行”。

    1941年,张逸民13岁,那年夏天的一天,张逸民回家吃午饭。张逸民远远地就看到两个伪警察正在打父亲,顿时怒火中烧,操起一根顶门杠举过头顶,接连猛砸两下,把两个警察砸得连喊带叫地逃跑了。事发后,父子俩被五花大绑,关进了警察局。家人四处托人援救。张逸民年纪小,提前释放;爸爸被关三个月,也被释放出来。

    这两件爱国行动,在张逸民心中深深扎了根。从此,张逸民把爱国主义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决定自己前进方向。

    1945年8月10月,日本宣布投降后,他的家乡宾安镇跟周边地方一样,都处于无政府状态,高中学生纷纷找出路,张逸民也决定参军。当时,宾安镇附近常有两类部队在活动:一是国民党的军队,二是共产党的八路军。参加哪个部队?张逸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思考。去投国民党?绝不可能!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放任日本侵占东三省,成立伪满洲国,几千万老百姓过着猪牛不如的生活;还有,听父辈常说,国民党统治东北时期,就很腐败,不但不为老百性谋福利,反而鱼肉老百姓。不能投奔国民党,投奔国民党就是死路一条。张逸民虽没有见过,但是听父辈们说,共产党的地下党,常到这一带活动,他们打鬼子最坚决,对老百姓最爱护,常常为了抢救老百姓而牺牲自己。这样的事情听多了,张逸民认识到,只有投奔共产党,中国才有希望,自己才有前途。张逸民经过这样的分析比较,最终投奔了共产党,参加了人民军队,走上了革命之路。

    这种在14年亡国奴生活中形成的和确立的爱国主义思想,成为张逸民后来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的主动力。

    推动了张逸民创造辉煌成就的动力之二,是强烈的求知欲。

    1951年,张逸民调到海军,进了鱼雷快艇学校,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如何攻下这座科学技术大山,海军是一个科学技术非常密集的军种,而鱼雷艇又属于那个时代科学技术含量比较高的现代化兵种之一,其训练作战的战略、战术、技术,远比其他兵种复杂得多。比如,一名艇长,即使指挥员,又是战斗员,除了要掌握自身的航海、操艇、鱼雷、鱼雷攻击等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熟悉并掌握艇上的机电、火炮、通信、雷达等所有战位的战术技术性能,而这些包含了几十门学科,面对如此复杂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张逸民知道,不攻下这座科学技术大山,就将被淘汰,美好梦想就会扑灭。于是,他横下一条心,学习!学习!再学习!领导和学友都说,张逸民智商高,悟性好,记忆强,又聪明,掌握这些战术不是大问题。张逸民却不以为然。他说条件再好,也要刻苦学习才能转化为真实的作战本领。于是,张逸民分秒必争,一路小跑,如饥如渴地学习快艇知识。张逸民常常在夜里躺在床上还熟记死背。他不满足于课堂上的学习内容,还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张逸民曾多次将自己的思考和质疑请教老师,有时老师也解决不了,就发动学员共同探讨,求得答案。张逸民这样经过一年多的刻苦奋斗,毕业时获得各门功课全优,以“全优学员”毕业,被鱼雷艇部队任命为人民海军首批鱼雷艇艇长。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鱼雷艇的科技含量也在不断提高。张逸民深深知道不进则退,落后要挨打的道理,所以每次更换新装备,不管当了什么长,张逸民刻苦学习,并迅速运用于实战。1957年大队接收了6艘装备先进雷达的的鱼雷艇,时任大队参谋长的张逸民,立即学习。有人劝说,你整天那么忙,不必学了,只要指挥就行。张逸民却说:熟悉了新雷达,才能更好地进行指挥。于是,他在百忙中硬是挤出点滴时间,请教雷达业务长,学习新雷达的技术和性能。没有多久,张逸民就很快使自己成为雷达内行,并巧妙地运用与实战。1958年8月24日,第一次金门海战前夕,参战的鱼雷艇能否隐蔽地从敌战岛屿眼皮底下进入待机点,这个时候决定是否能够偷袭成功的关键。这时张逸民掌握的雷达知识发挥了作用。他将三艘鱼雷艇的艇首和艇尾交错重叠,在我护卫艇巡防的规律时间点上慢速驶向待机点。此法在雷达屏幕上显示出来的回波状况,与单艘护卫艇回波完全相似。果然,此法骗过了敌人雷达探测,编队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了待机点,突然发起攻击,获得一举击沉、重伤4000余吨大型登陆舰各一艘的重大胜利。

    张逸民的刻苦学习和熟练运用,在作战运用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绩,被誉为操艇能手、航海专家和射击鱼雷高手。

    推动张逸民创造辉煌成就的动力之三,是用于实战、敢于创新。

    如何运用鱼雷艇打败敌人,是张逸民掌握鱼雷艇技术以后时时思考,常常琢磨的问题。

    海战,张逸民以前没有见过,更没有打过,那就从研究海战战例开始。他花了数年时间,几乎读遍了所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海战战例。对每个海战战例,他不但弄清它的来龙去脉、经验教训,还要向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自己来指挥该怎么打?这样学习战例多了,慢慢地形成了自己的打法,与此同时,张逸民又反复阅读和学习从苏联全盘照搬过来的《训练大纲》。他发现“二战”海战海区水深、宽阔,打击目标大,而我国的沿海作战海区水浅、狭窄,打击目标较小。他又发现《训练大纲》规定鱼雷艇射雷的距离是一千米至七百五十米,这样远的记录发射鱼雷,命中率肯定很低。张逸民根据陆军近战、夜战和刺刀见红的传统战法,提出了“250米以内”发射鱼雷的设想,并决定进行实际实验。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红色梅陇之沧桑五烈巷(组图)
·下一篇:无
·红色梅陇之沧桑五烈巷(组图)
·特稿:湖北省足球中心赴红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组图)
·特稿:廿四字搞定历史谜团(组图)
·特稿:武进区前黄镇召开2019年新闻发布会(组图)
·特稿:学习雷锋做家长志愿者(组图)
·特稿:立夏节起义人物——廖炳国
·特稿:第十一届杨桥庙会文化节:老百姓的乐园,旅游人的天堂(组图)
·特稿:湖北省直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基地红安县首家传统教育服务中心
·特稿:红色村南雄水口:传承红色基因 助推乡村振兴(组图)
·特稿:全国“双百”英烈谱(下)017——王有德(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陆其明、顾汉昌:人民海军不应该忘记的人(组图)
特稿:人民海军不应该忘记的人(组图)
红色梅陇之沧桑五烈巷(组图)
红色梅陇之沧桑五烈巷(组图)
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红色故事征文大赛”公
“那些年 那些人 那些书——连环画中的红色经典展”
景德镇市委宣传部一行到我馆学习考察(组图)
周恩来纪念地组织学习《中国共产党重大事项请示报告
杨建文:湖北省足球中心赴红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组
特稿:湖北省足球中心赴红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组图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怀念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情满淮安”——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到
特稿:开国中将陈先瑞夫人王彦同志在京逝世(组图
特稿: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革命后代赴兴县迎17名
特稿:毛泽东亲属赴朝鲜祭奠志愿军烈士(组图)
特稿:毛主席机要秘书谢静宜在京病逝(组图)
特稿:高波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湖北红安举行开国上将王建安诞辰110周年纪念
特稿: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特稿:红西路军后代2017年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共和国将帅肖像油画集》及画像赠送仪式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