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一同长征而五十四年未见的亲兄弟——老红军彭德银和彭德生的故事
2018-06-14 16:50:56
作者:金寨县党史县志档案局 汪家广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金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是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被誉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金寨有十多万优秀儿女参加红军,绝大多数血洒疆场,为国捐躯。涌现了许多父子红军、夫妻红军、兄弟红军,他们各自奔赴在不同战场,九死一生。有的直到解放后,才得以相聚。这里介绍一对兄弟红军,他俩跟随红四方面军从1932年10月离开家乡一路转战,彼此知道同在红军队伍里,因隶属不同的战斗单元而不得相见,长征结束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年,彼此依然杳无音信。兄弟俩再次相逢时,已是54年后的1986年。

    在金寨县槐树湾乡大桥村彭家湾的一户贫农家庭里,有一对亲兄弟,老大叫彭德生,1916年12月出生;老幺叫彭德银,1919年1月29日出生,兄弟俩相差三岁。老幺彭德银的出生使得家里的日子更加难熬,虽然一家人辛苦劳作,可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仍然解决不了温饱问题。家里没有钱供兄弟俩读书,彭德银很小的时候就帮人家放牛糊口,他俩十分痛恨这贫富不均的社会,希望过上能够吃饱饭穿暖衣的日子。

    1929年史河西岸商南地区,爆发立夏节起义不久,周维炯率领红军第32师打下了金家寨,公审枪毙了地主恶霸,在穷人中燃起了革命的火种。兄弟俩从小没有读过什么书,却有着一股闯劲,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为穷人打天下的,就一心想参加红军。

    弟弟彭德银两次报名参加红军

    1930年春,金家寨周围普遍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各种群众组织纷纷建立起来,彭德银报名参加了本村的少年先锋队,站岗放哨,盘查行人,查看路条,捉奸防特,工作十分积极。到1931年,彭德银还只有12岁,这时,红军大部队来到了金家寨地区,乡亲们都热烈欢迎红军部队的到来。在家里大人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彭德银和村里的十几个孩子们一起,偷偷地跑出去报名参了军,随后跟着红军部队离开老苏区,来到了东边的麻埠镇。那些小孩子不能扛枪打仗,就负责照顾红军伤员。在一次战斗后,有的伤员浑身是血,几个小伙伴看了后很害怕,有的甚至哇哇大哭起来。部队首长哭笑不得,就说:“要回去的小孩请站出来!”那时候彭德银年纪小,看着别的伙伴站了出来,也跟着站出来,就这样回到了村里,结束了第一次参加红军的过程。

    回到家里后,彭德银常听父母讲“共产党是闹革命、打土豪的队伍”,于是,彭德银就又寻找机会去当红军。可是彭德银家里最小的一个孩子,父母亲不同意他参军,妈妈常常对彭德银说:“你是个小孩子,听话,不要去参军。”但是,彭德银参军的想法很坚决。到1932年2月,彭德银年满13岁,可以正式报名参加红军了,就来到六安县第六区苏维埃军事指挥部再次报名参军,部队让他做勤务员。区里已经同意了,彭德银的妈妈没有办法,只好把他送到了区苏维埃政府。

    1932年夏,蒋介石陆续调集30万人的兵力,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大规模“围剿”。红四方面军作战不利,部队被迫向外转移,地方苏维埃党政机构也奉命随军撤退转移。在红四方面军到金家寨会师的时候,彭德银正好路过家门,请假回了一趟家。他和家人匆匆吃了顿饭,都没坐上几分钟。母亲看到他年岁小,长途行军很心疼,彭德银向母亲拍起了胸脯:“我在部队没问题的!”说完就出门了。
随后,彭德银随着部队来到南边的燕子河小街,红四方面军指挥部决定打回黄麻再转向外地,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打前先走了。在燕子河地区,红军掩护部队和地方干部被敌人包围后,必须突围,军事指挥部动员老弱病残的战士回家,彭德银因年龄小也在其中。他就是不想回家。凑巧,路上彭德银遇到了红四方面军第11师33团一名负伤的战士,就一直跟着他,跟在大部队的后面走。一直走到湖北黄安(今湖北红安县)才赶上大部队,那名战士把彭德银推荐给红11师33团团长吴云山,经团长批准,彭德银当上了他的勤务员。这样,彭德银终于成了红四方面军第11师33团的一名红军战士,那一年,他还不满14岁。

    彭德银16岁开始走长征路

    1932年12月,在四川大巴山,彭德银所在的红四方面军部队走了210公里路,翻过了大巴山。当时正值隆冬,天气寒冷,战士们翻山非常艰苦,上山要爬70公里,中间要走70公里,下山还要走70公里。下山后,红军部队到达了川北,与国民党军进行了激烈的交战,之后占领了通江、南江、巴中三县,建立了通南巴苏区,然后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这之后,红四方面军迅速发展到了8万多人。这时,彭德银已成为电话员,给首长们接电话。1933年他加入共青团,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渡过嘉陵江,开始长征,那时彭德银还只是个16岁的孩子,部队走一步,他就跟着走一步。彭德银在长征中的第一晚,他们是在大森林里度过的,大家围着篝火睡着了。半夜里,突然下起了暴雨,雨水把篝火浇熄了,荒郊野外,连个躲雨的地方都没有,身体不好的战士马上就病了,许多战士趴下去就不行了。彭德银的身体素质还不错,竟安然无恙。红军大部队过草地时,上级要他们每人准备了十来斤粮食。但是,草地要走一个月的时间,十多斤粮食根本不够吃,开始时他们每天吃一碗面,到后面每天只能吃一筷子面。再往后,每天连一筷子面都没有了。在少数民族地区,牦牛肉很快就吃完了,红军指战员开始吃牛皮。牛皮怎么吃的?就是把牛皮放到火里烤一下,就这么吃。彭德银在长征路上唯一不缺的是盐,粮食没了,牛皮也没有了,盐剩下的还多,他们就使劲喝盐水,一喝盐水整个人就有劲了。后来,彭德银的一生都有喝盐水的习惯,一喝盐水人就有力气。

    张琴秋教会他读书认字

    彭德银13岁就参加了红军,早先在村子里时,他只是个放牛娃,没有读过书,也不认识字。到了红军的部队后,彭德银就想,这辈子跟定了红军,要干就干到底。干革命没有知识是不行的,渐渐地彭德银萌发了要学习读书写字的愿望。

    在艰苦岁月里,彭德银边走边学学会了读书写字。他在川陕苏区西北军委电话队当电话员时,同著名女红军张琴秋首长经常接触。当时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张琴秋在红军总医院兼任政治部主任。张琴秋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女党员,后来成了红军中惟一的女师长,新中国成立后,她担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是共和国第一代女部长。

    那时候,彭德银就坐在张琴秋的旁边,她是留苏学生,很有学识,见彭德银小小的年纪,就对彭德银说应该学点东西,一天教他学5个字。她教完后,彭德银就在房间里念啊写的,每天学5个字并不困难。就这样,彭德银跟着张琴秋学习了几个月时间,日积月累下来,大部分的字他都能认识了。直到晚年,彭德银还一直保持着读书看报的习惯,都是那个时候打下的基础。

    长征途中,红一、四方面军部队两过雪山,三过草地。夹金山是红军长征中徒步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彭德银还记忆犹新,他说过雪山的情景就和现在电影里演的差不多,不过当年红军可不是演电影,那可是玩命的事。雪山上缺氧,走路都很困难,指挥员命令战士们不准讲话,不准吵闹。很多人一坐下就再也起不来了。下山时,红军指战员们就滑雪,从山上一路滑下去。

    1936年,天水铺最后一仗,胡宗南部队被打败后,红四方面军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过了黄河进了河西走廊;彭德银他们这一部分到了甘肃会宁,结束了长征。

    在长征途中那一年多的时间里,彭德银的红四方面军很多战友倒下去了,那些战友要是能活到现在就好了。而彭德银却回忆说他是仗着年轻,身体好,才挺过来的,长征途中还学会了读书认字。长征走完后,彭德银还不到18岁。

    哥哥彭德生报名参军当医生

    早在1932年夏红四方面军在金家寨会师休整期间,动员当地青年报名参加红军,16岁的哥哥彭德生报名参加了红军。

    彭德生参军后,在红四方面军红10师红军医院当看护,后在总部医院学医。他随部队参加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10月开始,西征在豫南地区行军途中,彭德生偶然碰到了弟弟,得知弟弟在第11师当电话兵。哥哥彭德生历经西征转战和川陕革命根据地艰苦斗争,跟随部队参加反三路围攻和仪南、营渠、宣达三次进攻战役及反六路围攻。1934年5月,他调到红军总医院第六分院当医生,并任医院主任。在部队艰苦征战中,由于从事医疗工作,彭德生看到从战场上下来的战士有断臂、瘸腿的,那种被病痛折磨的哭喊声使他彻夜难眠,因此他发誓要学好医术救治伤员,经过刻苦学习,他很快掌握了一定的医学知识,并为部队许多首长和战友看过病。长征途中,在四川的甘孜县他给红30军李先念政委看过病。

    1936年10月,部队抵达甘肃会宁,他参加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他看到刚刚从雪山和草地走出来的红军战士个个衣裳褴褛,但当时兄弟大团结的喜悦使他们高兴地相拥而泣。之后,他随部队西渡黄河组成西路军,西路军孤军2万余人与马步芳、马步青的部队展开了惨烈的战斗。在河西惨烈的战斗中,彭德生背过和包扎过伤口的战友数不清,但最让他记忆犹新的是曾经给部队红30军89师师长邵烈坤看过眼伤,邵师长在倪家营战斗中眼睛受了重伤,先做了简单处理后就又投入了战斗,战斗结束后师长才下来治疗、休息。红四方面军奉命西渡黄河时,彭德银所在部队因敌人严密封锁,没能过黄河,去了延安。从此,兄弟俩天隔一方。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宁化县曹坊镇下曹村——历史文化名村探秘(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宁化县曹坊镇下曹村——历史文化名村探秘(组图)
·特稿:河南临颍南街村端午节前看望慰问英雄李海欣烈士父母(组图)
·特稿:探访红色高地 促进绿色崛起——黄黎民主任率红色投资考察团到大悟县调研(组图)
·特稿: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在京邀请革命后代相聚(组图)
·特稿: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在京邀请革命后代相聚(组图)
·特稿:桂东青山李根启父子四人因参加游击队献身革命
·特稿:全国“双百”英烈谱(上)067——周文雍和陈铁军夫妇(图)
·特稿:全国“双百”英烈谱(上)067——周文雍和陈铁军夫妇(图)
·特稿: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诗词赏鉴
·特稿:四川华蓥:参加非遗艺术展演活动获好评(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汪家广:一同长征而五十四年未见的亲兄弟——老红军
特稿:一同长征而五十四年未见的亲兄弟——老红军彭
沂蒙老区一硅砂企业成为省级石英砂行业“双体系”建
纪念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海棠杯散文征文获奖名单
刘根发:宁化县曹坊镇下曹村——历史文化名村探秘(
特稿:宁化县曹坊镇下曹村——历史文化名村探秘(组
河南临颍南街村端午节前看望慰问英雄李海欣烈士父母
张付庆、张勇:河南临颍南街村端午节前看望慰问英雄
特稿:河南临颍南街村端午节前看望慰问英雄李海欣烈
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湖北省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探访红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李讷携家人来毛主席纪念堂深情怀念毛主席(组图
特稿:“情满淮安”——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到
特稿:开国中将陈先瑞夫人王彦同志在京逝世(组图
特稿: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革命后代赴兴县迎17名
特稿:毛泽东亲属赴朝鲜祭奠志愿军烈士(组图)
特稿:毛主席机要秘书谢静宜在京病逝(组图)
特稿:高波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湖北红安举行开国上将王建安诞辰110周年纪念
特稿: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特稿:红西路军后代2017年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共和国将帅肖像油画集》及画像赠送仪式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