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毛泽东为何选择两次为雷锋题词(图)
2018-03-21 10:44:22
作者:邢华琪大校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雷锋研究专家邢华琪大校在讲述《时代与雷锋》。(中红网李学叶摄)

    中红网北京2018年3月21日电(邢华琪大校)

    人间相知,天心有缘,或许许多东西早已注定。
    毛泽东在雷锋牺牲前已从《解放军画报》上看到雷锋,新华社记者拍下这张弥足珍贵的照片,让历史永远定格。
    毛泽东曾先后两次为雷锋题词。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的办公桌上,至今仍保留着印有“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台历。毛泽东生前题词甚多,为何始终保存着这份台历,让后人永久回味。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因为有为有了毛泽东,中国出了千千万万个雷锋。

    当我们欣赏毛泽东主席那龙飞凤舞、大气磅礴的墨迹时,没有哪一句比“向雷锋同志学习”这句题词更平凡、更普通而又如此深深嵌印在亿万中国人民的心灵中。  

    1963年2月,这是一个春天,一个值得抒怀的春天的故事。

    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毛泽东的住所,简朴的卧室和书房连在一起。毛泽东就是在这里得知雷锋事迹的。

    早在1962年6月,毛泽东就从《解放军画报》上读到雷锋的事迹,那时雷锋还没有牺牲,新华社摄影记者抓拍下了这张弥足珍贵的照片,让历史永远定格。

    早春的阳光透过窗户。一个平凡士兵在领袖的胸中再次激起阵阵波澜。此前几天,《中国青年》杂志社决定出一期学雷锋专辑,向全国人民推荐这个典型。

    由于当时国家还没有度过困难时期,纸张非常紧张,此前的《中国青年》不得不由每期32页改为24页。而24页的篇幅要做一本“学习雷锋”专辑还是显得太“轻”,为了使这本专辑够分量,杂志社编委会确定将5、6两期合刊,出48页。

    然而,如何在其他报刊已经宣传的基础上做到后来居上,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如何打好第二点”,年轻编辑们都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灯火阑珊中,思想教育组副组长王江云忽然想到了毛泽东为刘胡兰题词的事,“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正是毛泽东的这一题词,使刘胡兰的事迹广为人之并激励了亿万青年,现在出了雷锋这样一个新时代的楷模,如果毛泽东能题词,那将会是多么巨大的号召力啊!于是,说出了请毛泽东题词的想法。大家一听都很兴奋地表示赞同:“对,请毛主席题词。”

    可是,一想到毛泽东工作那么忙,大家又有些犹豫了。一会儿,大家又往好的方面想,毛泽东一向关心青年,关心《中国青年》杂志,对雷锋这样一个值得青年学习的榜样,说不定会答应题词的。就这样,年轻编辑们抱着希望和忐忑不安的心情向毛泽东发出了请他题词的信函。

    给毛泽东主席的信不长,大约三四百字,内容主要是说雷锋的事迹非常感人,他处处为人做好事,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一个伟大处于平凡的好榜样,值得推荐这个典型,因此,贸然给主席写信,请予与题词。

    这封信是由时任思想教育研究组组长的黎勤起草的。黎勤起草好信稿后,找到了毛笔字写得好的编辑丁有和,让他用毛笔抄写在信纸上。丁有和后来回忆此事时,曾说道:“接受这个任务,我感到光荣,很用心的给抄了出来,是用中国老式的竖行信纸写的,总共也不过两页。写完以后,大家认为很满意,就寄出去了。”

    这封信的信封也是丁有和书写的,只写了这样几个字:

    中南海
    呈毛主席

    发出这封信的时间应是1963年2月16日。2月16日,就将请求题词信函送至中南海西门。

    之后,性急的年轻人4天内两次拨通毛泽东的秘书林克电话:“学雷锋专辑付印时间为2月26日,请转告主席。”

    年轻人向毛泽东提出时限。林克如实告诉了毛泽东。

    27年后,时任毛泽东秘书林克在身患肺癌,手术切去一叶肺的情况下,抱病写下《回忆毛泽东同志为学习雷锋题词经过》。3年后,1993年3月5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全文刊载了林克的珍贵文稿。

    由于这篇文章所披露的细节特殊而又重要,用别的方式转述可能导致失真,这里照抄如下:

    记得大约在1963年2月中旬的某一天,《中国青年》杂志准备出版一期学习雷锋专辑,该杂志编辑部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请他为学雷锋题词。在我收到这封信时,毛主席正在北京,住在中南海丰泽园里的菊香书院内。这是一个古老的四合院、四面各有5间房、院落中间有几颗柏树。毛主席的卧室就在北屋东头的两间房,说是两间,其实是一间,因为中间没有隔扇隔开。这间20多平方米的房间,说是卧室,其实也是他的办公室、餐厅兼会客室。因为他在菊香书屋居住地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这间卧室读书看报、批阅文章、会客和用餐。为了工作方便,我的办公室兼卧室就在菊香书院的东院里,这个院种了一些花木,是毛主席平时散步的地方。我住的地方离毛主席的寝室只有几十米之遥,这样有事可以随时找到。

    当天,值班警卫打电话告诉我,毛主席已经醒了。根据多年的习惯,他醒来第一件事就是要秘书把最新收到的文件、资料送给他。因此,在接到电话后,我立即拿出已选好要送给批办和阅处的文件和资料,其中有《中国青年》杂志请毛主席题词的信,来到毛主席寝室。这时,只见他已穿好睡袍,身上仍盖着毛巾被,半躺半坐地斜倚在床背上看当日的报纸。见我走进屋来,他把报纸随手放在左边床上堆得有两尺多高的书堆上。我把文件资料放在他的床头的长桌上。床的左方紧挨着长桌有一张方形的藤桌,桌上也堆满了文件和资料。我在藤桌西边一张椅子上坐下来,面对着毛主席,向他汇报了需要批阅的文件、重大的国际新闻、也提到了《中国青年》杂志请他题词的信。随后,我便离开他的寝室。

    大约过了两三天,《中国青年》杂志编辑部的同志打电话到毛主席办公室,询问主席是否已经答应写题词。当时,我了解毛主席已经看过《中国青年》杂志的信,但未作什么表示,我便如实地转告。他们说,《中国青年》杂志在3月1日出版,能否请主席在2月25日前写好,因为印刷还需要一周的时间。我将他们的要求报告了毛主席。毛主席让我先拟几个题词供他参考。我回办公室,思索了一番,拟好了十来个题词,立即送给他。我现在还可以回忆起几个题词的大致内容。如:“学习雷锋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学习雷锋同志鲜明的阶级立场”、“学习雷锋同志艰苦朴素的作风”、“学习雷锋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优良品德”,“学习雷锋同志勤奋好学的精神”等等。

    2月22日,毛主席睡醒以后,值班警卫员打电话告诉我,毛主席让我去一下。我带着事先选好的文件、资料匆匆来到毛主席的寝室。毛主席正穿着睡衣斜倚在床栏上看文件。看见我到了身旁,便放下了手中的文件。我随即将新文件放在他床头的长桌上。他示意我坐下。这时,毛主席从他身旁左边床的书堆上拿起了一张信纸递给我。我一看,他已在纸上用毛笔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7个潇洒苍劲的行草字。我为他拟的十来个题词,他—个也没用。这时,他还吸了一口香烟,从客地带着询问的目光问道:“你看行吗?”我爽朗的回答说:“写得很好,而且非常概括。”毛主席好像要解释为什么没有采用我拟的题词这一疑问似的,接着说道,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是学他的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他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些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当然,学雷锋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讲究实效,不搞形式注意。不但普通干部、群众要学雷锋,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才能形成好风气。现在看来,毛主席的这番话不仅指出了学习雷锋的方法,而且指明了雷锋身上最本质的东西,特别是指出了学雷锋的方向。毛主席谈完之后,我便回到我的办公室,打电话给《中国青年》杂志编辑部,告诉他们毛主席的题词已经写好了,请他们到中南海西门来取。

    2月22日下午3点,随着一阵急促电话铃声,喜讯传到《中国青年》杂志编辑部:“主席为你们的题词已经写好,请派人到中南海西门来取。”

    当时,编辑部年轻的摄影记者兼通讯员刘全聚,立即骑上摩托车,向中南海奔去。

    几十分钟后,毛泽东书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便展现在他们面前。

    《中国青年》杂志社轰动了。

    共青团中央机关也轰动了。

    编辑部把毛泽东的题词手迹装在镜框里,像对待珍宝一样加以保护,只许看,不许摸。他们深知,虽然毛泽东是应《中国青年》杂志的请求题的词,但这一“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是向全国人民和青年发出的,应该由全国宣传媒介广为宣传。
而今,穿越时空隧道,追溯人民领袖为雷锋题词经过的思想轨迹:毛泽东为什么选择了雷锋?

    有人认为,时值年轻的共和国正处在艰难的航程之中,“大跃进”带来了经济“大倒退”。这时,蒋介石乘机扬言要反攻大陆,帝国主义高歌反华大合唱,苏联“老大哥”背信弃义一夜间撕毁343个合同,废除257个科学技术合作项目,撤走在华专家1390人。狂风暴雨使共和国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损失。面对国难当头,大敌当前,迫切需要一种凝聚人心的力量,只要6亿人民齐心协力,把胜利的号子喊下去,航船是可以绕过险滩的。毛泽东看到:雷锋,一个普通的名字,在人民中如此响亮,既然人民认可他,那他就一定会有益于这个时代。

    有人认为,毛泽东选择雷锋,似乎没有想得这么多,没想到播扬一个雷锋会产生那么大的聚变效应。他选择的只是雷锋的平凡中的伟大,选择的只是他的唯物史观。毛泽东不崇仰帝王将相,不喜欢才子佳人。尽管翻开任何一国的历史,几乎都是伟人精英的名字和业绩贯穿着。诚如梁启超所说的,中国的历史不过是帝王将相的家谱,不过是无数大人物的墓碑铭的堆积;但我们现在拥有的历史遗产就是这些,在世界各国中还算是最为丰富的。只是毛泽东不喜欢这种“丰碑式”的历史,他试图要改变这种英雄史观的历史记述。他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他分明看到,雷锋是平凡的,任何人都可以学到;雷锋是伟大的,任何人经过努力才能学到。毛泽东从这些平凡之举中,看到了伟大的内涵,看到了一种时代需要的精神,于是他欣然命笔,把雷锋那颗赤子之心,奉献给了他的时代,奉献给了中国人民。

    有人认为,当年毛泽东选择雷锋,也许看到了国难当头、大敌当前的现实,看到了雷锋平凡之中的伟大内涵,但似乎又看到的不只是眼前的一切,作为历史巨人,他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寻来的社会主义思想,无疑是救国的良药,但在一个拥有数亿人口的大国中,如何把这一思想灌输成为民族精神的核心,并加以自觉遵循。在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党没有能有步骤有系统地实施并落实这项极其复杂的历史工程,但干百万共产党人的斗争实践所积累的优良传统已成为后来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举国上下正在兴起的学雷锋活动,将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这个历史性使命的作用。在红旗下成长起来的雷锋,把书本里、课堂上讲的社会主义思想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行动,使人们无不感到可亲可近,可学可用。于是,毛泽东从时代的高度,从历史的远处,选择了雷锋。

    应当说,毛泽东为何选择雷锋,1965年8月30再次为雷锋题词,显然为历史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毛泽东第二次为雷锋的题词是:

    “学习白求恩,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

    那是上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在庐山召集中央全会,庐山管理局选派了钟学坤给毛泽东做保健工作。钟学坤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仅一个多月,却留下美好的记忆。此间,毛泽东经常带领身边的工作人员登庐山,谈人生,并写下了著名的《七律•登庐山》。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回到了北京。钟学坤十分怀念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日子,便写信就《七律•登庐山》中的“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诗句请教毛泽东。毛泽东接信后,及时给予了回信:“学坤同志,信收到了,谢谢你。九派: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三吴,古称苏州为东吴,常州为中吴,湖州为西吴。我甚好,谢谢你的关心。你的工作和学习如何?尽力工作,业余学习,真正钻进去,学一点真才实学,为人民服务,是为至盼。”

    1965年8月,钟学坤大学毕业时,专程到北京,想得到毛泽东的接见,同时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

    钟学坤先找到了毛泽东的护士长吴旭君,把自己想见主席的心愿告诉了她,并请她报告给毛泽东。很快,毛泽东办公室派人把钟学坤接到了中南海。见到钟学坤,毛泽东高兴地说:“你大学毕业了,以后要好好工作,还要继续学习专业知识,不要骄傲,要脚踏实地地为人民服务。”听到毛泽东的鼓励,钟学坤非常激动,特地拿出新买的笔记本,请毛泽东写几句鼓励的话。毛泽东接过钟学坤手中的笔记本,略加思考后,提起毛笔在上面写了“学习白求恩,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一九六五年八月三十日”几行苍劲有力的字。

    而今,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毛泽东的办公桌上,至今仍然保留着印有“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台历。毛泽东生前题词甚多,为何始终保存着这份台历,让后人永久回味。

    毛泽东题词很快由《中国青年》杂志社报共青团中央,共青团中央又报中共中央书记处,确定由新华社于3月1日向全国发通稿,3月2日刊登。由于当时《人民日报》要连载中苏论战的“九评”文章,确定推迟3天发表,唯《中国青年》杂志可按原定日期3月2日出版。

    其实,上海《新民晚报》已于3月1日刊登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手迹。这是迄今为至所能查到的最早发表毛泽东为雷锋题词的报纸。

    3月4日,新华社发出通稿,《人民日报》及其他各报均在3月5日头版头条刊出了毛泽东为雷锋的题词。新华社电讯稿全文如下:

    《中国青年》出版学习雷锋专辑
    毛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周恩来董必武等同志的题词和诗文同时发表

    新华社四日讯 三月二日出版的《中国青年》学习雷锋同志专辑上,刊登了毛主席的题词。

    毛主席题词的全文是:“向雷锋同志学习    毛泽东”。

    《中国青年》以《用雷锋的学习态度学习雷锋》为题发表了社论。社论说:毛主席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必将得到我国青年的热烈响应,把学习雷锋的热潮推向新的高潮。

    这期《中国青年》还发表了周恩来总理的题词:“雷锋同志是劳动人民的好儿子,毛主席的好战士”。董必武、郭沫若、谢觉哉等写的诗和文章。此外,还有介绍雷锋生平事迹的通讯,近三万字的《雷锋日记摘抄》,以及雷锋遗诗等。

    此篇重大报道,正文仅240字(含标点符号),。文风朴实,言简意赅,正是“不在乎奇险诘曲,惊人耳目,而在乎言简意深,一语胜人千百”。报道的短、实、新,也没有配发社论或评论员文章,但一点不失其感召力、亲和力,加上毛泽东题词手迹,仅占《人民日报》六分之一的版面,没有配发社论或评论。

    然而,就是此篇报道,吹响了学雷锋的号角。

    从此,每年3月5日成了全国学雷锋纪念日。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我的祖父钱振标(组图)
·下一篇:无
·特稿:我的祖父钱振标(组图)
·特稿:画家楼安平用山水画艺术衷心献礼全国两会闭幕(组图)
·特稿:《创业之心》——毛泽东早期革命实践对创业者的启示(上)
·特稿:《创业之心》——毛泽东早期革命实践对创业者的启示(中)
·特稿:《创业之心》——毛泽东早期革命实践对创业者的启示(下)
·特稿:《川军抗战实录》观后感——写在滕县战役八十年大祭之际(组图)
·特稿:黄黎民主任组织筹建红安县红色生态将军林会议(组图)
·特稿:回忆唐山大地震 实现“强军”中国梦
·特稿: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隆重举行烈士殉国75周年纪念活动(组图)
·特稿:芦山县召开《中国共产党芦山县历史(1921—1978)》评审会(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邢华琪:毛泽东为何选择两次为雷锋题词(图)
特稿:毛泽东为何选择两次为雷锋题词(图)
钱军义:我的祖父钱振标(组图)
钱军义:我的祖父钱振标(组图)
特稿:我的祖父钱振标(组图)
特稿:画家楼安平用山水画艺术衷心献礼全国两会闭幕
曹军:《创业之心》——毛泽东早期革命实践对创业者
特稿:《创业之心》——毛泽东早期革命实践对创业者
曹军:《创业之心》——毛泽东早期革命实践对创业者
特稿:《创业之心》——毛泽东早期革命实践对创业者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李讷携家人来毛主席纪念堂深情怀念毛主席(组图
特稿:“情满淮安”——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到
特稿:开国中将陈先瑞夫人王彦同志在京逝世(组图
特稿: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革命后代赴兴县迎17名
特稿:毛泽东亲属赴朝鲜祭奠志愿军烈士(组图)
特稿:毛主席机要秘书谢静宜在京病逝(组图)
特稿:高波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湖北红安举行开国上将王建安诞辰110周年纪念
特稿: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特稿:红西路军后代2017年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共和国将帅肖像油画集》及画像赠送仪式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