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新闻类>>红色联播>>正文
特稿:为爱奋斗一生的抗战老母亲——颜枫(组图)
2017-03-23 14:34:33
作者:梁胜安、梁兵、梁涛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母亲颜枫,于1921年2月出生在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三河镇一个生活殷实的家庭,然而,当时农村的重男轻女封建思想,使排行老三的母亲在家中的没有任何地位。母亲十三、四岁时得了一场伤寒,病得要死要活,外公却对她不管不问,外婆对外公说,要找个医生看看,外公却说:看什么,死儿子绝代,死丫头还绝代呀?此类无情的话深深地伤害了母亲的心,使她对旧社会封建意识产生了极度地反抗情绪。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战火渐渐燃烧到华东地区,日本鬼子占领了芜湖。母亲与15岁的妹妹逃难到合肥城外马弯的三爹爹家躲避。1938年5月,新四军四支队老八团在安徽省庐江县科家坦一带与日军作战。听到这个消息后,母亲毅然带着妹妹跟随亲戚李秀云(共产党员)等人步行数十里路跑到庐江县科家坦参加了新四军,被分配在老八团政工队,当上了一名政工队员,负责政治宣传工作。二个月后,家里来人要带她们二人回去,母亲拒绝随来人回家,坚定地要留在革命队伍里,妹妹由于年纪小吃不了苦,即被来人带回老家去了。

    1939年春,母亲在老八团军需处为部队筹备物资,母亲辛勤地工作,别人做不了的苦活累活,母亲都争着做。由于工作积极出色,经李秀云介绍,母亲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后在中共淮南区党委大众剧团工作,她在大众剧团更加积极地参加演出及开展革命宣传工作。据父亲的保健医生黄中兵叔叔说:“你们的妈妈当年可出名了,演戏生动逼真,部队战士干部都爱看,对激励抗日热情影响很大!”

    1940年,母亲被调到位于安徽省天长县汊涧镇的抗大八分校女生队学习。当年,遇到日本鬼子的扫荡,学校解散,母亲被分到淮南路西总妇抗妇工队工作,母亲在淮南路西总妇抗妇工队工作期间,经当时在路西地委书记黄岩叔叔和杨哲伦阿姨介绍认识了二师四旅旅长梁从学。

    1941年11月16日,新四军二师四旅在定远县大桥集打了一个大胜仗,大桥之战是新四军第二师战史上一次有名的攻坚战,此役共歼桂系顽军第一七一师五一一团800余人,并夺回大桥集。在祝捷大会上,罗炳辉师长说:“大桥战役的胜利,起到了稳定淮南形式,巩固路西根据地的作用,挫败了桂顽的疯狂气焰,提高了根据地军民反摩擦的信心”。第四旅第十一团因此被新四军第二师师部授予“铁锤子”的荣誉称号。就在大桥集战斗胜利的庆功晚会上,由罗炳辉师长亲自批准并宣布,当时任四旅旅长的父亲梁从学与母亲颜枫、任十一团团长的吴华夺叔叔与李虹阿姨、卫生部部长阮汉清叔叔与许挺阿姨三对革命伉俪喜结良缘。战士们抬来两扇门板便是他们的新床,请战友们吃一顿煮山芋就是结婚“宴席”。从此母亲和父亲开始了同甘共苦、并肩战斗的生活。

    1942年,母亲任淮南路西总妇抗妇工队副队长。1944年1月,母亲任淮南路东分区供给部党支部书记,2月,任新四军二师四旅旅部政治指导员。1945年8月父母亲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在战争环境下出生的孩子,母亲除了她自己的那一份革命工作外,又添加了照顾多处负伤的父亲和渐渐增多的孩子们的责任。1947年,国民党新编第五军围攻新四军,二师部队北上过黄河,父亲指挥大部队先开拔走了,由于母亲要携带一岁多的大姐,动作比较慢,没有赶上部队的大船,到了河边,只找到一艘小船,船小速度慢,天渐渐黑了下来,船老大找不到靠岸的地方,风大浪高,河水拍到船上,把母女的衣服打湿了,姐姐吓得直哭,母亲紧紧抱着姐姐一时也不知所措。后来还是父亲派人站到响水口岸边的民房屋顶上打着火把,被船老大看到,才指引妈妈的小船靠到响水口岸边回归了部队。

    1949年六月母亲任皖北军区直属政治处抚保干事。

(当时政治处全体工作人员照片,第一排左三是颜枫)

    父亲是1929年参加革命的老红军,他曾9次负伤,在身上留下了13处伤口,右锁骨、肱骨、掌骨均曾骨折致残,直到他去世时,眼底和耳朵等处还遗留着数块弹片。长年的艰苦斗争摧残了父亲的健康,在1951年的一次剿匪会议上,父亲突然因血压升高而昏倒,被送到南京华东军区总医院救治。之后因父亲病重不能再坚持工作,母亲只好一边工作一边照顾父亲和我们几个兄弟姐妹。50年代初,政府仿效当时的苏联,为了鼓励中国女性多生孩子,生得越多越光荣,并嘉予有10个以上子女的女性“光荣妈妈”称号,所以那个年代的家庭大都有多个子女。我们父母亲当时已经育有了4个子女。当年我们家住在中山门外的苜蓿园,父亲治病住在城内的华东军区总医院,没有公交车,交通非常不便。家里家外的一切事务全靠母亲这根顶梁柱了!

    1953年8月母亲在位于中山门外的华东军区第二修养团任政治干事。1954年那年长江发大水,单位的同志们都去参加抗洪了,母亲因怀孕在单位值班,恰逢军区政治部开会,要在单位值班的妈妈去汇报工作,那天山西路萨家湾一带因长江水倒灌涨大水,母亲硬是挺着大肚子,步行几十里路并涉过齐腰深的洪水,艰难地完成了任务。

    1954年10月,军委为了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要求部队的女同志除了特殊需要的外,全部集体复员。当时母亲的思想也不通,心想自己干了十几年革命,怎么部队要现代化了,我们倒要回家了呢?后来组织上派人找母亲谈话,说梁从学同志身体不好,与其安排其他人照顾他,肯定没有自己的亲人照顾得好,你家里孩子又多(这时已经有六个子女了),你复员后可以更好地照顾梁从学同志,这也是革命工作的需要。父亲也做母亲的工作,要她顾全大局,服从组织的决定。1955年8月,母亲根据中央决定退出现役,同年,她被部队授予了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奖章。

    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父母亲把在安徽老家的外公、外婆接到南京珞珈路7号和我们一起住。家里人口多,分配的粮食不够吃,为保证父亲的营养需要,妈妈带领警卫员、驾驶员和保姆扛起大锹把院子里的花园翻成菜地,自己种菜,养鸡,养猪以补充不足。养猪不是为了吃猪肉,当时养猪可以得到特批到菜场买豆腐渣,豆腐渣买回来,一部分喂猪,还有一部分就和配给的粮食搭配,做给家里人吃,以解决粮食不够的问题。

    特殊的年代造就出一群特殊的群体,母亲由于父亲的原因,认识了一群军队干部的夫人。当时居住在我们家附近的有多位南京军区的领导干部,其中有张才千将军的夫人波涛阿姨(照片中间)、林维先将军的夫人陈岩阿姨、吴华夺将军的夫人李虹阿姨(照片右侧)、谭友夫将军的夫人张兰英阿姨、雷绍康将军的夫人陈方黎阿姨等等。她们多数都是55年复员的革命军人,都有相同的坎坷经历和共同的革命信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她们又聚在一起,成立了家属党支部并担负起相夫教子的伟大责任。这些家庭都是多子女的,少的三四个,多的有七八个。为了教育好这些“干部子女”,这群阿姨们使出浑身解数,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其主要目的就是,教育子女们继承父辈的革命传统和精神,为社会做出贡献。她们教育子女们:要和普通百姓的子女搞好团结,不搞特殊化,不要依靠父辈的关系为自己谋利益。我们家有六个姊妹,小的弟妹们穿的衣服从来都是大姐、大哥们穿过的,那时候有这么句话,叫:新老大,旧老二,缝缝补补给老三。那么老五、老六就更没有好衣服穿了,总是穿着千针万线缝补过的衣服。但是,那时就没有哪个孩子计较谁的衣服好看,谁的鞋子好看。若干年后的今天,母亲经常自豪地说:我为自己的孩子们骄傲,虽然没有那么出类拔萃,但没有一个孩子辱没了父辈的英名,没有一个做过对不起人民的事情。四女梁兵,在苏州开办了一所残疾儿童康复学校,招收了近百名脑瘫儿童。她没日没夜地全身心扑在这些儿童们身上,根据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分别为他们制定康复计划和学习方案。在他们的精心调理和教育下,不少残疾儿童恢复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有的儿童甚至回归了社会,她的付出,受到了每一位家长的肯定和称赞,2016年她被评为“江苏省道德模范”的光荣称号!

    “文化大革命”期间,家中只有母亲带着二个最小的孩子陪伴照顾父亲。有段时间造反派闹得厉害,要冲击军队。母亲担心父亲的配枪和军功章被造反派抢走,她和警卫员在菜地挖了一个深坑,把枪和军功章用油布包好埋在菜地里,隐藏起来。她嘱咐父亲的警卫员和驾驶员说,如有情况,你们保护好首长,我来阻挡造反派。南京军事学院的吴华夺叔叔受到学院造反派的冲击,在家没法待,就到我们家来避一避,母亲专门给他安排了一间房间居住,并特意告诫大家,不许把这件事情传扬出去。晚上还亲自到靠马路的阁楼窗口观察瞭望,以防造反派过来冲家,吴叔叔在我们家安稳地住了一段时间,等风声过后才离开。

    1969年底,林彪一号命令发布,父亲被疏散到合肥市安徽省军区第三干休所居住,由于对当时国内政治局势的担忧,加之身体多处伤病的影响,旧病复发病倒在床,经历了几次惊心动魄的抢救。1971年9.13事件后才被同意送回南京治疗,直到1973年4月父亲病逝,母亲都一直守护在父亲的身边寸步不离。她找当时最好的医生给父亲治病,公家不能报销的药,只要父亲需要,借钱也要买。父亲需要营养补充,母亲就托人买来燕窝,用水泡开后,迎着太阳把里面的杂质一点一点挑出来,直到后来自己的眼睛因阳光刺激过度而出血。几位老战友都说:顔枫同志真是一心一意地扑在老首长身上了,她不折不扣地完成了党和部队交给她的光荣任务。

    父亲病逝后,母亲因为当时复员,组织上没有给她安排工作,因此除了父亲的一点抚恤金外,什么收入也没有了,为父亲治病还欠了一部分债,生活非常困难,这是我们家面临的又一次难关。但母亲没有退却,她像在当年一样,扛起大锹,把房前屋后的地全部开采出来,种上了各种蔬菜,还栽了柿子、樱桃、葡萄等果树,培植了腊梅花、桂花、牡丹、芍药、麦冬等等好多植物,不但解决了生活困难,还美化了环境。直到现在,母亲家还种了腊梅、红梅及香椿等。正是她的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和不停息的劳作,练就了她健康的身体。1989年母亲患脑梗阻住院,她以坚强的毅力与疾病做斗争,坚持每天锻炼。那时母亲每月的抚恤金只有二百多元,请不起护工,子女们又都要上班,大姐梁胜安只好让当时在上初中的二儿子办理了休学手续,每天在医院陪外婆做治疗,三个多月后母亲康复出院,竟奇迹般的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2014年母亲又因骨折做了髋关节置换手术,手术后第四天就下床锻炼,伤口还没有拆线就出院了,现在她依靠拐杖还能自己行走。2015年患急性肠胃炎又一次住院,上吐下泻,而且便血,经过几次抢救,都因为母亲的顽强毅力和信念的支持,顺利渡过了重重难关。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观电视剧《海棠依旧》后感
·下一篇:无
·特稿:观电视剧《海棠依旧》后感
·特稿:赞一代伟人毛泽东
·特稿:赞一代伟人毛泽东
·特稿:学习全国“两会”精神,促进老区建设发展
·特稿:湖南佰瀑峡景区助力芷江机场开通济南--芷江--南宁航线(组图)
·特稿:红色革命文化为媒 加强馆际交流合作(组图)
·特稿:孤岛上那一片椰树林
·特稿:声音——记全国民兵战斗英雄王殿斌看望老战友、老首长
·特稿:声音——记全国民兵战斗英雄王殿斌看望老战友、老首长
·特稿:连心要廉政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梁胜安、梁兵、梁涛:为爱奋斗一生的抗战老母亲——
特稿:为爱奋斗一生的抗战老母亲——颜枫(组图)
缅怀中国民主革命活动家杜斌丞
周宪勇:观电视剧《海棠依旧》后感
特稿:观电视剧《海棠依旧》后感
特稿:赞一代伟人毛泽东
周宪勇:赞一代伟人毛泽东
特稿:赞一代伟人毛泽东
竹枝强:学习全国“两会”精神,促进老区建设发展
特稿:学习全国“两会”精神,促进老区建设发展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李讷携家人来毛主席纪念堂深情怀念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2015年12月26日,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怀念
特稿:张洁清同志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特稿:首都各界数千人送别万里同志(组图)
特稿:张震将军送别会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四野后代庆祝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暨纪念进军东北七
特稿:海棠依旧香如故,一代伟人周恩来——电视剧
特稿:走进长春空军航空大学——“啊,摇篮”团纪
特稿: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子弟联谊会在海军四招举办
特稿:红色工程·感恩行动暨纪念朱德总司令诞辰13
特稿: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的红军母亲蒲文
特稿:革命后代举行2016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纪念萧华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
特稿:纪念龙飞虎将军诞辰百周年座谈会召开(组图
特稿:纪念开国元勋高岗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在京
特稿:社会各界送别百岁老人汪东兴(组图)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