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光慈致力于革命文学活动的历史就这样被一笔勾销,这实在不能令人信服。当然,极“左”路线的实质亦于此暴露无遗。特别是蒋光慈作为一名左联的普通党员被开除出党,竟然招致中共中央机关报以大篇幅刊登报道,这是极不正常的。实际上,蒋光慈是被作为一种倾向的代表而被“惩示”的,这种倾向就是对当时盛行的左倾路线的觉悟和抵制。退党之后的蒋光慈除了遗憾外,仍表现得非常冷静,他对相伴在身边的吴似鸿说:“我没有什么,我做学者好了,我对党是一向忠诚的。”
蒋光慈背负着沉重的政治“十字架”,忍受着不公和打击,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完成了他的长篇进步小说《咆哮了的土地》。这部左翼文学中最早反映湖南农民运动和井冈山斗争的作品一出版即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影响,也被日后批评界认为是蒋光慈一生创作的最好和最为成熟的作品。以后该作品被冠以“普罗文艺”的罪名而遭国民党当局查禁。
令人扼腕的是,蒋光慈在被开除党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即病逝于上海。而对于他的死,郁达夫在《光慈的晚年》一文中说:“光慈之死,所受的精神上的打击,要比身体上的打击更足以致他的命。”然而就是濒临死亡的时候,蒋光慈依然不忘党、不忘革命,依然牵挂着党在江西的斗争态势。据楼适夷回忆说:“我三一年四月回国,还与阿英同志去探他的病。他已经病重,但问我们的仍是关于江西红军的消息,而很少谈到自己。当时我很感动……这位同志忠诚于党是没有问题的。”
1931年8月31日早晨,蒋光慈在上海同仁医院病逝,被葬于江湾上海公墓,墓号是七七七,墓碑上使用化名蒋资川。
1932年,蒋光慈生前最后一部作品《咆哮了的土地》改名《田野的风》,得到重新出版发行。
1953年5月23日,蒋光慈的墓在多方努力下,得以重新安葬。新的墓碑上写着“作家蒋光慈之墓”,由时任上海市长陈毅亲笔题写。
1957年,蒋光慈的家乡——金寨县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