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红旅频道>>作者专栏>>江山(新华社高级记者,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总编辑)>>正文
毛泽东和萧子升一起“打秋风”——《毛泽东是研学旅行的典范》系列访谈之一:王立华大校访谈录(组图)
2018-04-11 10:52:04
作者:江山、王立华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收藏】 论坛
分享到:0

北京昆仑策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王立华大校在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主办的第三场人民英雄故事大讲堂上,讲述毛主席儿子毛岸英烈士的故事。(中红网江山摄)

主讲导师王立华大校深刻解析“从人类文明视角看毛泽东思想”。(中红网红色图库)

    中红网北京2018年4月11日电(中红网江山、王立华大校)

    中红网:自从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几年来,全国各地中小学纷纷组织青少年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一时形成新的风气。韶山、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革命圣地和红色旅游景点,积极打造“毛主席韶山求学路”、“毛主席上井岗”、“毛主席在红窑洞”、“重走毛主席赶考路”等为主题的研学实践课程,成为红色旅游的新模式与新亮点。有关专家认为,事实表明,毛泽东是中国研学旅行的典范。你作为专门研究青年毛泽东的专家,请给我们讲讲这方面的故事吧!

    王立华:好的!确实,毛泽东同志从青少年时候起,就十分重视开展研学旅行。我今天就讲一下他当年在长沙湖南第一师范时和好友萧子升一起“打秋风”的故事吧!

    毛泽东爱读报,一师一位姓唐的老师常给他一些旧《民报》看。

    一天,毛泽东从报上读到一个故事:两个学生旅行全国,一直走到西藏边境的打箭炉。这激起他很大兴趣,想效法他们,哪怕先在湖南走一走也好,但最大的困难是没钱。

    1917年暑假前,一直对此事耿耿于怀的毛泽东,找到在楚怡小学当教员的好友萧子升,商量利用假期一起以“打秋风”的方式走一走。旧时湖南人把游学叫“打秋风”,这是穷文人的一种糊口方式,浪迹天涯,游走四方,靠做诗、写对联和题字等送给人家换点钱,实际上是变相行乞。做这事要彻底放下架子和面子,耐得住食不果腹和风餐露宿的煎熬,经得起别人的轻蔑甚至贬斥。但也有好处,可不花一文钱走很多地方,还能得到一般情况下难以得到的体验和知识。萧子升说,自己曾尝试过这种叫化子生活,有这方面的体验,于是两人一拍即合。

    当时,毛泽东穿的是学校制服,一套破旧的白裤褂,留着大兵式光头。萧子升也脱下教书先生的长衫,改穿短装和布鞋,学着毛泽东把头发剃光。俩人身上都没带一文钱,只带一把雨伞和一个小包裹,里面一套换洗衣服、洗脸巾、笔记本、毛笔和墨盒,萧子升还带了一本诗韵集,为做诗有灵感使用。他们就这样出发,走过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5县,从7月中旬到8月16日,历时一个月行程900余里,留下一段极具传奇色彩的经历。

    后来,毛泽东曾几次讲过那段经历。萧子升也著书讲述与毛泽东的交往,书名就是《毛泽东和我曾是“乞丐”》,重点写他们两个如何以乞讨方式游湖南。

    那是一段不可多得的经历,奇特曲折且收获良多。

    ——第一道难关:渡河

    他们从学校一出门就遇见了熟人,看着他们的装束很吃惊,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下来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决定往哪个方向走?如果出门往右走,完全是空旷的平地,没有任何障碍也就没什么挑战了;如果住左走,不须10分钟就会到湘江边,但要想办法过江。毛泽东说,要避易就难,两人便选择向左走了。

    从长沙小西门走出,很快就到湘江边了。过江有三种办法:一是游过去,但萧子升不善游泳,而且包裹会弄湿,显然不可取;二是沿江向南走一里半左右,可乘公船免费过,但这太容易了,有些避重就轻不用克服困难,两人都不愿那样;三是附近有小渡船,每10分钟走一只,付费两个铜板,这虽然很便宜,但他们身上却一文钱也没有。他们商量后,还是决定用最后一种办法过江。

    毛泽东走过去,与一位船夫商量能否免费渡过去,被斩钉截铁地拒绝了。

    怎么办?眼巴巴地看着船来船往,两人决定先上船再说。

    一只船靠岸后,他们像大家一样登上去,片刻功夫船到江中央,一小姑娘开始向乘客收费。他们对她说没钱,许诺一个月后加倍偿还。船夫不同意,要留下他们一把伞,他们也不同意,一把伞价值14个铜板,而两人的渡费只需4个铜板,况且路上也离不开伞。船夫说,没钱就不能渡,说着要把船划回去,所有乘客都不同意。这时,有一位老者愿意替他们交两个铜板,而毛泽东和萧子升却建议,让船夫休息一下,他们以划船补偿乘船费用。船夫不要他们划船,又对他们无可奈何,只好自认倒霉不了了之。渡上岸后,他们向船夫微笑着道了谢。

    渡人者为生计必须收钱,被渡者却身无分文,看似无解。

    但横下一条心要渡,想方设法也就过去了。

    ——第二道难关:饥饿

    他们渡过江后,沿着长沙通往宁乡的大路漫无边际地走去。

    骄阳如火,脚下烫得厉害,便脱下厚重的布鞋换上草鞋。

    遇到一个个路口,他们也不看路牌,只是选择最宽的路走。

    两人边走边说着有趣的事,似乎时间不存在了。没表,只能靠太阳的影子判断时间,当影子由西偏东时,断定大概到下午两点了。从清早到这时还没吃到任何东西,越想越感到饥肠辘辘异常难受,每走一步都觉得疲惫不堪。

    来到路边一家小食店,喝下女老板端来的两杯茶,却更加饥饿难耐。要解决吃饱的问题了,他们想到三种办法:一是直接跟和气的女老板提出要求,这或许太容易了,不想如此简单的讨饭;二是到路边农户家乞讨,但那样一般要讨几家才能吃饱,也不是好办法;三是以打秋风方式,看附近有无读书人家,登门拜访解决肚子问题。询问女老板后得知,小店后面山坡上住着一位告老还乡的刘翰林。两人大喜过望,认定管饭的主人就是他了。

    接下来是要写诗讨饭。毛泽东想出第一句和最后一句,萧子升接续了第二、三句,凑出全诗如下:

    翻山渡水之名郡,竹杖草履谒学尊。
    途见白云如晶海,沾衣晨露侵饿身。[1]

    诗中,把刘翰林家乡称为名郡,把他本人尊为学界泰斗,是一个能摆脱俗事牵缠隐居于山中别墅的高人,像澄澈明亮、容纳百川的大海。而他们自己则是像叫化子一样,一路翻山渡水,手里拿着竹杖,脚上穿着草鞋,身上沾满晨露,远道前来拜谒,现在还没吃饭,已是饥饿难耐。把对刘翰林的敬重与恭维,救助者的处境与诉求,都委婉巧妙地写出来了。

    萧子升用书法把诗写好,两人签上真名装入信封,写上“刘翰林亲启”。

    他们爬过山坡,看到坡下那座绿树掩映的白砖房群落,一道长长的白色围墙上镶着一层黑瓦,大门两侧有一些挂着红花的大树,围墙前面是个开满美丽荷花的大水塘,整个看来宛如一幅色彩极浓的水墨画。

    大门是关闭的,并在里面上着锁。他们敲了几下后,几只凶猛的看门狗狂吠起来。为防止狗咬,他们从树上折下两根树棍,继续敲门。仆人走出用粗野的声音问他们想干什么。毛泽东对他说,我们是从省城来的,给刘翰林带来一封书信,萧子升顺手把信从门缝递进去。

    十几分钟后,仆人出来把他们带进书房。眼前的刘翰林,已是年过70的老人了,头顶完全秃光,白须只剩几根,矮瘦身体略有些驼背,穿一件白绸衫,持一把白绸扇。他们先上前深深鞠躬。刘翰林问,是不是遇到什么意外了?又夸奖他们说,那诗和书法写得都不错。问他们读过什么古书,他们回答读过《十三经》《老子》和《庄子》等。又问谁对这两部书评注最好,他们回答是王弼和郭象,他完全同意。刘翰林问起他们家庭情况时,萧子升顺便说起,高祖在曾国藩家当过先生。刘翰林说,既然在曾家教过书,那一定是出色的学者了。

    最后,刘翰林没提吃饭的事,而是起身回到房间,一会儿出来后,从宽大的衣袖里取出一个红纸包,面带笑容地递给他们,又客气地把他们送出大门。

    纸包中一共有40枚铜元。他们以最快速度回到那家小食店,让女老板准备饭菜。狼吞虎咽地吃饱后每人只花了4枚,还剩下一些钱可以住旅店。尽管吃得晚了些,总算体面地讨到饭了。

    准确地选择目标,精细操作实现目的,这是一个经典的打秋风成功案例。但真的要以讨饭为生,更多往往是不那么体面。

    在通往宁乡县城的路上,又饥肠辘辘了。他们来到一所大宅子前敲门,对出来的女主人说,是叫化子想讨点吃的。她端出两小碗没有蔬菜的冷饭,毛泽东和萧子升狼吞虎咽地吃下后还饿,再讨时她拒绝说:凡要饭的都给这么多,再换一家去讨。乡村住得很分散,相互间往往隔二三里之遥。走到第二家后,主人说没现成饭,可给点生米,他们没法吃。第三户人家比较慷慨,给了一大碗冷饭和一些蔬菜,米饭虽然很糙,却可以吃得很饱了。

    两人真切地认识到,讨饭和吃饭店是何等不同。在饭店有钱可随心所欲,当乞丐则必须对付着吃下讨来的食物,还要接连讨几家才得一饱。

    当然凡事都不绝对,在后面的乞讨中,他们体验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

    在一户没养狗的人家,走出一畸形怪状的老头。得知他们是叫化子后,拒绝给任何食物,并用侮辱性的口吻说,没东西打发叫化子,等下去也白搭,并让他们滚开。毛泽东和萧子升较起劲来,一面坐在门槛上让他关不上门,一面驳斥他说,走遍天下没见过不给叫化子饭吃的人家,讨饭并不犯法,只有残忍和心地不良的人才拒绝给叫化子饭吃。在一番争执恐吓后,老头见他们不怕,终于让步说没熟饭,给点生米让他们走。毛泽东坚持说,除非你答应以后好好对待上门乞讨的人并给他们饭吃,否则就不走。老头无奈答应条件,他们将走之际说,过几天还要路过这里,还要到他这里讨饭。

    他们又走出约一里路后,来到一户截然不同的人家。这家是一对和善的老夫妻,给了他们足够的饭菜,还进行了有意思的谈话。

    老头姓王,曾在县衙做过守卫。他问,你们两个看上去决非乞丐,可为什么以乞讨为生呢?毛泽东说,我们的家境不好,但又想旅行,因此唯一的办法便是一路乞讨。王老头说,叫化子总比强盗好得多,也比做官的诚实。多数为官之人都不廉洁,县太爷满脑子想的就是钱,每审一个案子,给钱多的一方照例打赢官司,向他求情是没用的,除非花大价钱贿赂。倘若原告被告都贿赂,出钱多的一边必赢,输方总是异常恼怒,常将行贿的事告诉他这个守卫。毛泽东问,县太爷不怕被人告发吗?输官司一方会到省里告他一状呀!王老头说,他不会在乎的,到省里打官司比在县里花费更大,如果没有足够的钱行贿县官,在省里就更没有打赢官司的希望了。官官相护,这是人所共知的。

    他又补充说,也不是说完全没有好官,但一般人似乎没有是非观念,不光抱怨贪官污吏,对拒绝受贿的官员同样抱怨,他们不相信有不接受钱的官员,甚至认为廉官比贪官更恶劣。这样的情况下又叫人怎么不接受钱呢?恐怕这就是好官不多的原因。

    一个局内旁观者给上了一课。两人觉得,老人的结论或许是对的。毛泽东忍不住慨叹,这是一个什么世道!后来他带领人民拼命推翻了那黑暗社会,建立起一个真正的钱说了不算,一个不能颠覆是非与正义的新中国。但他离世后,那些他深恶痛绝的那些现象却在死灰复燃。

    ——到何胡子家

    过了宁乡县城后,再往前到哪里去?

    他们想起同学何胡子[2]是宁乡人,而且带的日记本上记有他家地址,可去拜访一下。只是距离县城约140里,要走整整一天。

    那天,他们一早就起来赶路,直到黄昏时分还有40里。暗夜赶路最怕遇到岔路口。走出不远,面前就横着几条向不同方向延伸的羊肠小道,无法确定应向哪个方向走,一直等到有人路过,询问后才知要走前面山冈的小径。但走进山冈后,又碰上一个岔路口,没有路过行人可问,他们讨论决定何去何从,最后选择了右转出山的路,希望能到山下找到人问路。这里地界异常偏僻,山林间甚为幽暗,还能听到很多野兽叫闹的声音,好在两人同行可以壮胆。约一个小时后,他们走完山路来到平原,隐约看到一家住户,敲门问询后才知走错了,刚才应当向左转再走30里,而不是向右走,他们只好原路折回。边走边问,终于在夜深人静时来到何叔衡家。

    已熄灯睡下的何家都起来了,像欢迎阔别重逢的家人。当毛泽东说,他们像叫化子一样,尝试着不带分文旅游,并准备徒步穿越全省时,何叔衡感慨,你们真是两个怪物,做的事情真是奇哉怪也!

    第二天早起,他们各自在日记上记下前一天的经历。

    早饭后,何叔衡的父亲领着他们参观。他家的猪栏里有十几头猪,毛泽东边看边问起养猪的情况。何父介绍说,猪若长到两岁,就觉得它的肉太老,不够鲜美了,他的猪养11个月就320斤,这取决于品种和饮料,这些猪是家中的宝贝,肉、油、茶、盐等开支都是从他们身上来,还有盈余,没有这些猪就很难维持。一会儿又来到他家菜园,那里面长满鲜美蔬菜没有一根杂草。何父还用书生式的口吻感叹:杂草有如那些人品低劣、心术不正之徒,一定要铲除之,其对秀美之菜蔬之危害也,大矣哉……

    那天中午,他们享受了一桌极丰盛的午餐。刚从水塘捞出的鲜鱼,特意新杀的鸡和一些熏肉,加上菜园摘的新鲜蔬菜,一共十几道。何父不喜欢他们自称叫化子,他认为毛泽东和萧子升是学者、是儿子的好友、是自己家的贵客,专程来看望他们,使他有蓬荜生辉 的感觉。饭后他们提出要继续上路,他有些不快地说,你们远道来看我,怎能吃了一顿饭就要走?已经杀了一头猪,还准备了许多菜,一定要多住一些时候。无奈,他们只好多住一天。

    下午,何父带他们看自家的山林。他家烧饭用的柴禾,都出自这片山林,一面山坡上长满了竹子,春天能吃上幼嫩的竹笋,成材后有多种用处。在山坡上,何父讲起早年为生计奋斗的事,那些辛酸往事让人流泪。

    第二天,他们坚持告别了何家,因为这与设想的乞讨生活大相径庭。何叔衡极力要给他们带些钱,拒绝不得,只好把钱放在包袱里。

    路上,萧子升禁不住感叹,何老先生以耕种土地而自食其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种生活不是很快乐吗?

    而毛泽东想到的却是,无数没有自己土地不得不为别人劳作的农民,他们每天起五更睡半夜地干活,到头来必须将劳动成果拱手送给地主。更不幸的是,还有一些想在田间出卖劳动力的人却无人雇用,而且这在中国屡见不鲜。

    ——在沩山密印寺

    他们决意前往大沩山,距宁乡县城40公里。

    那里不但有美丽的景色,还有一座从唐代起就很有名气的密印寺,寺名取义于佛教禅宗的“密传心印”。他们踏访这座名刹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一下寺庙结构、组织和僧侣的生活,二是希望结识那里有名的方丈。

    此行必定留下了深刻印象。1956年,已是党和国家主席的毛泽东见到宁乡县委书记张鹤亭,又想起这座寺庙。他说:

    “沩山是个好地方,有个密印寺,应该好好保护起来。”

    那天到沩山时,暮色已经降临。他们告知山门前的和尚,是为乞讨而来。和尚回复说:拜佛和乞讨本来就是一回事。他们提出想见方丈,和尚不愿引见,由于一再坚持,最后让写一张便条送去。不一刻,方丈请他们进去谈。那方丈50岁上下,面目慈祥,室内四壁摆满了书籍,除佛教经典和论说外,还有老子和庄子著作。房子中间一张桌子上,摆着一只高花瓶和一个矮花盆,此外无他物。他们就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兴致勃勃地谈了1小时左右,方丈非常高兴,邀请他们共进晚餐。第二天要离开时,方丈请他们再留几天,让他们参观寺庙的斋堂、菜园、橱房等处,并在当天下午又进行了热情交谈。

    萧子升后来回忆说,方丈以委婉的态度赞颂佛教,力图唤起他们对宗教的兴趣,而他们却没有心思谈宗教,只是问了一些寺院的情况。向方丈道谢告别后,一个叫法一的小和尚,一直把他们送到山下洒泪而别。

    若干年后,毛泽东还对卫士长李银桥说,我在长沙读书时,暑假和一个同学出去搞社会调查,走了许多路,见了各种人。也去看过一个大庙。是沩山的寺院。好大啰,有四五百和尚呢……

    他讲了见到方丈的一些细节。那天进入禅室后,方丈注视了他们一番,然后抬手一指:这位施主是毛泽东,这位施主是萧瑜。毛泽东问:你怎么会知道?方丈答:两位施主是签了名的,毛施主一个字要占两三格,而萧施主一个格能写两个字,字如其人的道理贫僧略知一二。

    第二天,方丈又挽留他们继续交谈。他先是讲佛教的好处,委婉地劝萧子升皈依佛门,被拒绝后遗憾地说:只怕萧施主今日不留沩山,日后也难留中国。

    接着,他闪目望着毛泽东发问,佛教何以在中国千年不衰?毛泽东回答,佛教提供了一种完整的人生哲学,对世间的普遍真理有重要的阐扬。方丈说还有一个原因,中国历史上的帝皇有宗教的天性或哲学倾向。毛泽东不以为然,认为那不是天性,是维护其统治的需要。方丈坚持说帝皇有宗教的天性,特别是唐代帝皇封孔子以王的称号,封老子为道家始祖,又派玄奘取回佛经,寺院遍及全国各地,这样,儒教、道教和佛教共存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之中……

    毛泽东赞同地说:是的,中国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的宗教战争,几个宗教和谐地共存,对国家来说不是坏事。

    方丈郑重提醒:阿弥陀佛!只望毛施主记住这句话,日后不要忘记!

    毛泽东不解地问:这是什么意思?

    方丈闭目垂首,再不作答。

    毛泽东在延安同斯诺谈话时,曾很有感触地提到此事。

    在沩山,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毛泽东和萧子升原计划只住一晚,但第二天参观万佛殿时,碰巧遇上刚做完早课的方丈,对他们说万佛中有一纯金佛像,相传平凡之人很难辨认出来。毛泽东听后绕行殿内,对着其中一尊佛像一指。方丈大惊,因佛门之外一眼认出本殿金佛的唯有这青年人。在送两人出殿时,又见刚才还密布的乌云已渐散去,太阳射出万道光芒,心中更加诧异,一定邀他们再谈谈,所以才多住了一天。

    这个故事是法一和尚讲的。20世纪60年代,宁乡县筹建“毛主席早期在宁乡的革命活动纪念馆”,对一些当事人进行调查,好不容易找到已还俗的小和尚法一,他姓姜,讲了毛泽东和萧子升在密印寺的经过。

    ——沙滩露宿

    他们向安化县城走去,要连续走两天。

    在一户农家,讨到了一份非常满意的晚餐。

    然后,沿着一条不知名的小河向前慢慢地游荡,一直走到午夜。那晚月亮异常明亮,照得恍如白昼,两人影子也异常清晰,好像4个人走在路上。

    不知再走多远才能有旅店,即使有旅店也没钱住。于是他们决定在河边沙滩上露宿。萧子升说,这沙岸就是我们的床,蓝天就是我们的帐幔,月亮就是一盏大灯,我们就趁着灯光睡觉吧!毛泽东说,那棵老树就是我们的衣柜,让我把包裹和雨伞挂到衣柜里。他们又找来两块石头做枕头,因石头太大太高,只好把一半埋在沙子里。两人躺倒在沙滩上,齐声称赞非常舒服。

    由于疲惫,毛泽东躺下后很快酣然入梦。萧子升睡前总要先洗一下,他从包裹里拿出毛巾到河边洗干净脚,不料冷水让人兴奋起来,一时没了睡意。而接下来遇到的事情,竟让萧子升记了一辈子。

    直到几十年后,他还能绘声绘色地描述细节。

    开始,萧子升看到一个赶夜路的,沿河岸的小路快步走来。那人走过后他开始担心起来,如果两人都在路旁睡着,说不准醒来时包裹就没了,上前推醒毛泽东,告诉他自己的担心,而毛泽东睡得迷迷糊糊,不在乎地说不要担心,话音未落就又睡着了。他只好拿上自己的包裹,移到40米外离路远的地方,那里还有一些小树遮挡。第二天毛泽东说,夜里醒来发现他不见了,挂在树上的包裹也不见了,喊了两声没回音就又睡了,因为知道他不会先走的。

    萧子升睡下不久,就做了一个吓人的梦:

    一只老虎盘踞在高坡上,弓腰作势随时可能扑下来,要以钢牙利齿向手无寸铁的他发起攻击,他全身颤抖一下子惊醒过来,却见月亮静静地望着他,知道是自己做噩梦了。稍微清醒后转脸向山坡望去,却又一次吓得心脏几乎从嘴里跳出来,他看到一只又黑又大的野兽,正盘踞在那里注视着他,这次自己是完全清醒的,一定是真的老虎了,而且先前第六感觉曾在梦中警示过。他想逃却又不敢动,静静地躺在那里大气都不敢喘一口。这时,想到毛泽东在不远处,便一寸寸地像蜗牛一样爬动,一个多钟头才爬到一片能掩蔽的树丛。他不想再爬一个小时了,迅速站起来跑向正在酣睡的毛泽东,悄悄地在他身边躺下,但精神高度紧张,一夜无眠。

    天亮后,农夫开始出现在田间,有人从身边的路旁走过,毛泽东也已醒来,萧子升定睛看那老虎盘踞的地方,发现原来是一尊天然的大黑石头。

    两人拿起包裹准备上路时,又一事让他们大吃一惊。在离毛泽东不远的草地里,一条剧毒大青蛇突然从河岸低处爬出,而几分钟前毛泽东还在那里睡觉呢!说明整个夜间,不止有凶猛的“黑虎”守着,这条毒蛇也一直陪伴在身旁。

    这不是臆想的,他们决定以后不在野外露宿了。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清明祭祖祈福大典暨中华英烈纪念堂开馆仪式在常州中华孝道园隆重举行(组图)
·下一篇:无
·江山、王立华:毛泽东和萧子升一起“打秋风”——《毛泽东是研学旅行的典范》系列访谈
·清明祭祖祈福大典暨中华英烈纪念堂开馆仪式在常州中华孝道园隆重举行(组图)
·江山、徐敏峰、布铁威:清明祭祖祈福大典暨中华英烈纪念堂开馆仪式在常州中华孝道园隆
·社会各界纪念钱振标烈士公祭典礼在江苏江阴举行(组图)
·江山、徐敏峰、布铁威:社会各界纪念钱振标烈士公祭典礼在江苏江阴举行(组图)
·第三场人民英雄故事大讲堂刘思齐讲述毛主席和毛岸英故事令人动容(组图)
·江山、邢华琪、刘继楠:第三场人民英雄故事大讲堂刘思齐讲述毛主席和毛岸英故事令人动
·钱振标烈士之孙钱军义等看望毛岸英烈士之妻刘思齐(组图)
·江山、布铁威、徐敏峰:钱振标烈士之孙钱军义等看望毛岸英烈士之妻刘思齐(组图)
·第二场人民英雄故事大讲堂在京举行 讲述雷锋和钱振标烈士的故事(组图)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红网”或“特稿”或带有中红网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频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红网所有,允许他人转载。但转载单位或个人应当在正确范围内使用,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红网”和作者,否则,中红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特稿:毛泽东和萧子升一起“打秋风”——《毛泽东是
毛泽东和萧子升一起“打秋风”——《毛泽东是研学旅
江山、王立华:毛泽东和萧子升一起“打秋风”——《
特稿:毛泽东和萧子升一起“打秋风”——《毛泽东是
吴德淞、史琪、徐丹丹:江苏财院学生开启清明节的缅
特稿:江苏财院学生开启清明节的缅怀之旅(组图)
王烈勋:川军抗战的符号、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死
特稿:川军抗战的符号、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死字
突出地方特色红色文化 唱响灾区感恩奋进——芦山县召
骆志勇:突出地方特色红色文化 唱响灾区感恩奋进——
特稿:图说谁参加了叶选宁的遗体告别(组图)
特稿:痛悼李昭 怀念耀邦——李昭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特稿:深切怀念李昭同志 齐心同志送来花圈(组图)
特稿:董必武之子董良翮同志追悼会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特稿:最后一位开国中将王秉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
特稿:老一辈革命家谭震林同志长子谭淮远病逝
特稿:2015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2016年“9·9”深情缅怀毛主席(组图)
特稿:粟裕大将夫人楚青遗体送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李讷携家人来毛主席纪念堂深情怀念毛主席(组图
特稿:“情满淮安”——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首次来到
特稿:开国中将陈先瑞夫人王彦同志在京逝世(组图
特稿:贺晓明、林炎志等晋绥革命后代赴兴县迎17名
特稿:毛泽东亲属赴朝鲜祭奠志愿军烈士(组图)
特稿:毛主席机要秘书谢静宜在京病逝(组图)
特稿:高波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湖北红安举行开国上将王建安诞辰110周年纪念
特稿:季振同黄中岳冤案始末(组图)
特稿:红西路军后代2017年新春团拜会(组图)
特稿:《共和国将帅肖像油画集》及画像赠送仪式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意见反馈 | 版权声明
投稿QQ:402022481  463917348
投稿邮箱:js88@vip.sina.com
中红网—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5850
我要啦免费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