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船精神
浅析“红船精神”与文化自信
2023-10-26 16:29:09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王厚明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指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2017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和嘉兴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红船精神所昭示的是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共同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是我们党的一种文化自觉与自信,是我们党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红船精神”传承于传统文化,砥砺于革命文化,弘扬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新源活水,弘扬“红船精神”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红船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红船精神”的源泉,“红船精神”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传承和升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厚重积淀中,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到盛极唐宋的诗词歌赋;从催生奇迹的四大发明,到叹为观止的万里长城;从变革求新的“胡服骑射”,到富国强兵的“商鞅变法”,赋予了“红船精神”改革创新的思想底蕴,“红船精神”中的“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对“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记忆中,无论是献身理想的“夸父追日”,还是志比天高的“精卫填海”;无论是奋斗不息的“愚公移山”,还是决然勇毅的“破釜沉舟”,传送了“红船精神”奋发进取的思想内涵,“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是对“锲而不舍”“自强不息”精神的坚持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历程中,有神农“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的牺牲,亦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有苏武“杖汉节牧羊”的忠贞,亦有岳飞“精忠报国”的壮烈,充盈了“红船精神”忠诚奉献的思想血脉,“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对中华民族“天下为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优秀思想的吸纳与升华。“红船精神”既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又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升华与超越。

    “红船精神”孕育革命文化的政治灵魂。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伟大的革命精神。“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形成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无不与“红船精神”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中国共产党的苦难辉煌历程,也是不断形成伟大革命精神的历程,中国共产党从这条红船扬帆起航,由一个领导人民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红船精神”点燃了中国革命燎原的星星之火,感召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党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战风险、斗顽敌,从胜利走向胜利,成为指引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也形成了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再到“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贯穿于革命文化的核心内涵中,并且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从时间空间上看,“红船精神”标注着革命精神谱系的历史起点,是中国共产党精神链条的初始源头;从思想内涵上看,“红船精神”奠定了革命精神谱系的价值基础,此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红船启航风雨初晴 百年沧桑斩浪前行——学习“红船”精神不忘共产党人初心使命
·下一篇:无
·制作“红船”模型 感悟“红船精神”(图)
·辛佳林:忆往昔峥嵘岁月,扬当代红船精神(组图)
·“书写红船精神,争当少年先锋”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组图)
·杨宇佳:“品红色历史,悟红船精神,做新时代青年”——浙江理工大学史量才新闻与传播
·李建平:“七一”前夕重温入党誓词 传承红船精神(组图)
·特稿:“七一”前夕重温入党誓词 传承红船精神(组图)
·“红船精神”的时代价值之史话延伸
·永远的巡洋舰与嘉兴南湖“红船精神”
·姚老庚:永远的巡洋舰与嘉兴南湖“红船精神”
·特稿:永远的巡洋舰与嘉兴南湖“红船精神”
浙江红色文化旅游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浙江红色文化旅游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浙江红色文化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浙江红色文化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