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英雄作品
真实再现历史与英雄——访《功勋·能文能武李延年》导演毛卫宁
2022-03-31 12:37:25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栗振宇 王志平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毛卫宁简介:国家一级导演。近年来主要作品有《誓言无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英雄无名》《战旗之战火青春》《战旗之怒火英雄》《十送红军》《平凡的世界》等。曾多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飞天奖等,荣获第六届“全国德艺双馨影视文艺工作者”称号。图为毛卫宁在《能文能武李延年》拍摄现场。

  记者:《功勋·能文能武李延年》播出后,观众反响热烈。不少观众还写下了热情洋溢的观后感。作为导演,您觉得是什么打动了观众?

  毛卫宁:我觉得首先是真实。做这个项目时,我们首先要求自己真诚地、力争全面反映李延年同志在346.6高地的战斗过程。这是我作为导演的职责,也跟我的家庭有关系。我的父亲是军人,抗美援朝之前与黄继光在同一个新兵连受训,两人还是同乡;我爱人也是军人,在军队长期从事文艺创作工作。所以,一直以来,我对军事题材影视创作抱着崇敬、敬畏的心态。创作者首先端正自己的心态,这很重要。

  第二,在拍摄过程中,我们是下了功夫去还原这场战斗的。我们选择的拍摄地在中朝边境,离当年战斗的发生地只有几百公里。我们找了一个350.2高地,与346.6高地高差不到4米。我们在高地上修建了1.5公里的战壕,还运了4辆坦克上去,就像当年打这场战斗一样来准备应有的人员与装备。同时,我们选择了2020年10月8日开机。346.6高地战斗就是在1951年10月8日打响。我们选了同一天,是因为气候环境基本相同。回过头来看,在拍摄过程中,整场战役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我们都努力做到了最大限度的逼真还原。

  第三,拍摄时,我们用了大量运动镜头,比如模拟夜战照明弹效果等。再加上其他拍摄技术的运用,使得战场氛围非常逼真。所有的这些努力,都是为了还原历史真实。

  记者:从历史真实到艺术真实中间还有一个创作的过程。请问你们在实地拍摄前,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毛卫宁:2020年1月初,在军队有关部门的安排下,我们采访了李延年同志。李延年同志住在广西的一个干休所。我们本来打算在干休所采访,拍一些视频资料。因为拍摄过程中,演员需要了解人物,片子最后也要用采访画面。但李延年同志因为身体原因,不太方便离开家,我们就去他家拜访了他。在他家客厅,他跟我们聊了4个多小时,讲他的从军经历。

  当然,毕竟李延年同志年事已高,说起往事时,他记得不一定那么清晰。但是我们发现有一点他记得非常准确,那就是牺牲战友的名字。这让我们非常吃惊。现在,我们年轻人都不一定能够记得住身边人的名字。后来,我们了解到,他有一个相册,里面都是牺牲战友的照片,他经常翻看。他还经常去当地的战史馆。馆里有一面墙,墙上都是他牺牲战友的名字。所以,他觉得“共和国勋章”是他代表牺牲战友获得的。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促使我们在创作中不仅要塑造好李延年的形象,还要塑造好他身边战友的形象,讲好他们的故事。

  记者:您父亲是军人,您在部队大院长大,您在创作这部作品之前,一定对李延年这一辈军人有一些自己的认识。采访完李延年后,他给您最深的感触是什么?

  毛卫宁:最深的感触就是听党指挥。他们的这个信念特别坚定,他们永远认为自己是一个共产党的战士。李延年同志荣获“共和国勋章”前,已离休30多年了,生活简朴,从没跟党提过要求。他最热衷做的事,就是去学校给学生们讲他们那一辈人的革命史。包括接受我们采访,他认为也是党交给的任务。他们对党的这种感情一生没有变,一切都按党的指示来做。我觉得这是他们那一代军人身上非常深的烙印。

  李延年同志是个指导员,长期做政治工作。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但是以往的影视作品在这方面表现得不够充分。这次拍摄《能文能武李延年》,我们其实是力图回到政治工作的本质上去表现。这不是我们创造出来的,而是我们意识到,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去展现。因为李延年同志就是这么做的,所以我们就要把这一点很好地表现出来。

  记者:您刚才谈到政治干部的影视形象,我们之前积累的经验,确实并不多。那么,你们在创作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和挑战?又是如何克服的?有什么让您印象特别深的细节?

  毛卫宁:我们接触到李延年同志的材料,对他的故事有了一定了解后,就意识到要展现一个指导员的艺术形象。指导员,在我军的编制序列和过往战史中,有着非常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以一个指导员的经历为主线来塑造人物形象,会给我们带来新的视角。支部建在连上、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这些对我军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原则,如何通过一个具体的艺术形象得到展现?这可能会是这部片子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遇到的挑战或难点在于,塑造指导员的形象,不是简单的做思想工作,比如开会、谈心等。这些表现不能是静态的。具体到李延年身上,这些内容本身也是在战斗中发生的。所以,我们就力图把指导员的工作内容,放在一个动态的表达中。这种动态,是塑造人物的需要,也是推动剧情的需要。比如大敌当前,小安东当了逃兵,怎样处理?类似情节过去我们表现不多。我们选择这样一个情节,就是希望生动体现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因此,剧中几乎没有特别静止的状态,包括他们的谈话都是在战斗中和战斗间隙进行的。所有的情节,都是在战斗过程中穿插进行的。动态化呈现思想政治工作,可以说是我们进行的一次成功尝试。

  记者:战时政治工作一定是跟战斗过程融合在一起的。所以您看小安东事件的处理过程,就成了这个片子的一个亮点。剧中,李延年的战斗动员尤其让人印象深刻,请您谈谈这段情节的创作背景和细节。

  毛卫宁:在剧本创作时,我们谈到必须要有这样一场戏来表明我们为什么要到异国他乡打这一仗。不仅战士要明白,今天的观众也要明白。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设计了这样一场戏。从创作角度来讲,我们很少拍台词超过两页纸的戏,但这场戏全长16分钟,时间占这一集的三分之一。我们不怕时间长,只要言之有物,就能够以情动人,能够打动我们的战士,能够打动观众。所以,我们决定拍这样一场长戏。

  记者:剧中有一句话反复出现,“尊重和信任也是战斗力”。您对这句话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毛卫宁:这句话是我们的编剧刘戈建老师提炼的。刘戈建老师曾经是军人,在基层也带过兵。李延年当年所在部队有很多“解放战士”,刘老师对他们的情况比较了解。“解放战士”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对他们价值观念的改造,实际上是在战斗当中进行的。这句话是我们在剧本中创作出来的,但我认为它是符合当时包括今天的政治工作原则的。

  记者:《能文能武李延年》还有一个特点让人印象很深,就是李延年的军事素质非常过硬。这点您在拍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感受?

  毛卫宁:李延年同志入朝前已经身经百战,他虽然一直是做政治思想工作,担任政治工作职务,但是具有很强的军事素质。对于我们战争年代的指挥员来讲,我觉得军政双优是普遍现象。

  记者:怎样塑造英雄形象,是军事题材创作极为关键的环节。过去这些年,您塑造了不少影视作品中的英雄形象,请谈谈这方面的感触。

  毛卫宁:从我个人的感受看,特别是从此次《能文能武李延年》的反响来看,我觉得首先还是要强调真实性。不能为了艺术而刻意拔高,把英雄塑造成超人。第二,我觉得要挖掘出英雄人物的内心动机。他为什么这么做?为什么能做到?观众喜欢《能文能武李延年》这个片子,正是因为不仅看到了李延年作为英雄所做的一切,关键还看到了他为什么能做和怎么做到这一切。

  记者:近些年来,不少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在观众中都赢得了很好的口碑,军事题材影视作品越来越受欢迎,在全社会影视剧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您觉得这其中有哪些原因?

  毛卫宁:从宏观角度讲,是党和国家在重大题材创作上有明确的文艺创作部署,这其中有不少就是军事题材的。比如今年,就涌现出非常多的向建党百年献礼的影视作品。从我个人角度讲,我觉得这些年,我们更加注重在重大历史节点上的微观表达了。比如抗美援朝题材电视剧,既有《跨过鸭绿江》这种宏大结构的作品,也有《能文能武李延年》这种具体写一场战斗、写一个基层指导员的作品。这样,观众不仅能从《跨过鸭绿江》了解抗美援朝,也能从《能文能武李延年》以点带面地了解抗美援朝的伟大历史意义。还有,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时,我拍过一部电视剧《十送红军》,也是从微观角度展现长征的。我觉得,战争题材创作既要表现统帅部的战争,也要表现战壕里的战斗。在创作上,宏观与微观的有效结合,可能是军事题材影视作品越来越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记者:我注意到您之前还拍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不同类型的军事题材作品,也获过不少业内的大奖。站在新时代背景下,您觉得我们的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应该在哪些方面继续下功夫,才能产生更大影响力?其中的突破口有哪些?

  毛卫宁:中国是一个影视剧生产大国,但是在战争题材上,我们距离世界优秀战争影片还是有一定差距的。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个人觉得,有题材选择上的问题,也有包括技术运用等表现手法上的问题。所以,我们在此次拍摄《能文能武李延年》之前就确定,除了主题表达、塑造的中心人物、故事情节具有我们的特点外,在制作水准上也要能跟世界一流的创作团队、世界一流的战争片对标。在拍摄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关注最新的战争题材影视的拍摄过程,而且在使用“穿越机”(一种高速无人机)拍摄等方面,实现了创新,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记者:总结一下您刚才讲的未来军事题材影视创作的“突破口”或者说“发力点”。第一,在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之间,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第二,关键是要表现我们这支军队的特质。第三,充分借鉴世界一流的影视表现手法,努力实现自己的创新。

  毛卫宁:是这样的。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期待您未来为广大观众呈现更多优秀的军事题材影视作品。

  毛卫宁:谢谢。

  点亮那动人的精神火光

  ■栗振宇

  作为电视剧《功勋》的一个单元,《能文能武李延年》在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看似偶然,实则有着很强的必然性。它让人们再一次领略到英雄题材作品的永恒魅力,感受到英雄题材优秀文艺作品在新时代的巨大价值。与此同时,它也为我们对新时代军事题材文艺创作,特别是英雄题材创作规律的认识,提供了诸多启示。

  近几年来,抗美援朝题材的优秀影视作品不断涌现,在全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能文能武李延年》之所以能在这种背景下独树一帜,一个重要原因是成功塑造了一名政治干部在战争中的艺术形象,在英雄形象塑造上实现了创新。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是我军同一切其他军队性质的最大区别,对我军战斗力形成和发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集中刻画优秀政治干部的英雄形象,生动反映政治干部在战斗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的确是不多见的。这反映了主创人员对我军历史和精神的准确把握,也让人们看到英雄题材影视创作的广阔空间。

  现实生活的铺垫有多宽广,文艺创作的触角延伸就应该有多宽广。我军波澜壮阔的战斗历史,为英雄题材文艺创作提供了无比丰沃的土壤。不仅是政治干部,也不仅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军事领域还有很多英雄人物形象值得深度开掘。特别是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逐步深入,一大批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强军人物形象正在涌现,比如在执行重大演训、抢险救灾、维稳维和等军事任务中涌现的英雄人物,比如陆上猛虎、水下尖兵、空中骄子、航天英雄、导弹专家等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等。这些人物形象如何走进作品,是需要引起更多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可以看到,在过去这些年,特种兵、飞行员、空降兵等具有军兵种特色的影视作品不断出现在我们视野。这些作品不断拓展着英雄题材影视作品的表现空间,常常让人眼前一亮。从他们身上,观众看到了人民军队的精神传承,更看到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强军风采。这些作品所激起的英雄情怀和报国热情,是潜移默化的,又是难以估量的。所以,把具有新时代革命军人特征的英雄形象塑造好,艺术再现他们的理想追求与奋斗经历,让他们身上展现的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影响更多人,是时代给予文艺工作者的机遇,更是文艺工作者应有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担当。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以路为媒,传承英雄精神:那些以英雄命名的武汉道路
·下一篇:无
·英雄李延年平凡的一天
·保家卫国 舍生忘死——“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
人民英雄纪念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英雄纪念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人民英雄纪念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民英雄纪念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