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英雄报道
八一枪声——军史研究系列笔记
2022-08-02 12:59:20
来源:邯媒书画院
作者:陈杰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啪!啪!啪!”三颗红色信号弹划破夜空,嘹亮的军号声唤醒了沉睡的南昌城。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的领导下,南昌起义爆发,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按照前委作战计划,起义部队一举占领了南昌全城,缴获大批枪炮,起义军随即公布了《八一起义宣言》和《八一起义宣传大纲》。

    关于南昌起义,各种书籍资料都有详细记载,本文不准备对过程作逐一叙述,只想就笔者经常被问到的一些问题,用笔记形式与读者分享。

    南昌起义的队伍是打哪儿来的

    参加南昌起义的军队,来自当时国民党宁汉两派分裂形势下以汪兆铭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所辖的军队。1927年7月15日起,武汉政府决定“清党”,政治上与不久前发动“4.12反革命政变”的南京蒋介石同流合污,但双方组织上还没来得及合并。南昌起义就发生在这一特殊时期。

    南昌起义的最初目的并不是要建立共产党自己的军队。组织武装起义,建立工农自己的革命军队,要等到几天之后的“八七会议”上才正式提出。南昌起义本打算集合自己掌握和影响的部分国民革命军,联合愿意继续国共合作的国民党左派,到广东去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进而继续北伐,完成革命大业。

    预定参加起义的部队主要来自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张发奎的队伍,中国共产党人在大革命时期所能掌握或影响的武装力量,主要集中在这支部队里,他们本来是被武汉政府派去“东征讨蒋”的。

    有些人可能会疑惑,北伐出师时不是只有8个军吗?怎么冒出来“方面军”的番号?而且也远不止8个军了?这是因为北伐节节胜利,军队扩展很快,又大量收编了被击垮的北洋军阀的队伍,不少地方军阀不断易帜依附革命,所以队伍越来越大,番号越编越多,而且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当时国民党宁汉两派还没有统一,比较混乱。这方面的事知道就可以了,不搞专业也没必要把编制都搞得很清楚,都说清还真得写一本书。

    武汉国民政府军事最强盛时期统辖的军队,称为第4集团军,总司令唐生智。下辖两个方面军:第1方面军,总指挥唐生智(兼);第2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后又加上第5方面军,总指挥朱培德。还有其他一些军队。整个集团军所辖达14个军之多。

    所谓的张发奎的第2方面军,前身就是北伐刚开始时粤军改编而来的第4军。原辖第10、11、12师和一个叶挺独立团,军长李济深。1926年7月,把第10、12师和叶挺独立团以4军名义拉出去参加北伐。第11师留守广州。有些资料说是张发奎带着第4军北伐了,其实北伐出师时是由副军长陈可钰率领,张发奎只是其中第12师的师长。留守的是李济深军长和陈济棠的那个11师。

    北伐军节节胜利,第4军声名远播,壮大扩编。把原第10师升格扩编成军,叫第11军(军长陈铭枢),下辖第10师、第24师,后又添了个从奉军收编过来的26师。以原第12师加叶挺独立团扩编为军,仍叫第4军(军长先陈可钰,后张发奎),下辖第12师、第25师。

    宁汉分立后,武汉政府把这两个军与贺龙的第20军合编为第2方面军,以张发奎(4军、11军刚分设时仅为4军副军长)为总指挥。朱晖日任第11军军长,黄琪翔任第4军军长。

    参加南昌起义的部队,共2万余人。具体番号是:

    第2方面军:贺龙的第20军;叶挺的第11军第24师,蔡廷锴的第11军第10师(这个师起义后又跑了);周士第的第4军第25师第73团和第75团。

    第5方面军:朱德的第3军军官教育团一部,以及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队一部等。

    南昌起义是谁发动和领导的

    南昌起义是中共中央决定发起组织的。在1927年7月12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陈独秀受到缺席批判,被共产国际撤销了总书记职务。由周恩来、张国焘、李立三、李维汉、张太雷组成了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周恩来任军事委员会书记。

    在武汉方面开始反共、下面一些地方还没来得及动手的关键时刻,周恩来最先提出武装暴动的动议。他说,现在大批同志都随国民革命军张发奎率领的军队行动,万一张发奎受环境所逼转而反共,那我们在军中的同志将被一网打尽,与其受人宰割,不如先发制人。

    根据一些同志建议,他又提出,在南昌组织暴动,暴动后马上开广东去,以东江为根据地,汕头有个出海口,与苏联联络比较方便。

    周恩来马上和在武昌的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张国焘等人召开会议,讨论批准了南昌起义行动计划,并确定了领导机构。周恩来为起义的前敌委员会书记和代表。

    第2方面军所辖的第11军第24师是由共产党人叶挺指挥的,第4军第25师第73、第75团是以北伐战争时期的叶挺独立团为骨干编成的,第10师第30团是由共产党掌握的,第20军是由接近共产党的贺龙(起义后南下途中入党)指挥的。当时这些部队在“东征讨蒋”名义下,都从武汉调到江西九江一带。

    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聂荣臻、叶挺等在九江具体组织这一行动,原准备策动张发奎参加起义,发现张发奎同汪兆铭勾结很紧,已经开始在军中迫害共产党人,只好放弃这一想法。

    “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毛主席对叶剑英的评价,此时刚刚显现。7月下旬,汪兆铭、张发奎感到贺龙、叶挺的部队不可靠,企图以到庐山开会名义对贺、叶动手,解除他们的兵权。时任第4军参谋长的共产党人叶剑英得知这一消息,立即从庐山潜往九江。7月25日在九江市区南部的甘棠湖约见叶挺、贺龙。三位未来的元帅级将领划船赏湖,实际开会碰头,决定贺龙、叶挺不去庐山开会,也不向德安开进部队,马上转进南昌。

    会后,叶挺的第11军第24师和贺龙的第20军陆续由九江、涂家埠(今永修)等地沿南浔铁路线向南昌集中。在南昌,还有原由朱德(国民革命军第3军军官教育团长、南昌市公安局局长)指挥的受共产党影响的第5方面军第3军军官教育团和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队,都已被共产党掌握。

    南昌中山路380号,江西大旅社,一座雄伟壮观的四层中西合璧式建筑。笔者曾在此驻足参观,想象着当年的情景,找寻着我心中的“1927”。中央会后,周恩来马上从武汉出发,7月27日赶到南昌,就在这个旅社召开了会议。根据中央决定,宣布南昌起义的最高领导机构为前敌委员会。

    前敌委员会组成情况是:

    周恩来任书记,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等人为委员。成立起义总指挥部,由贺龙(国民革命军20军军长)任总指挥,叶挺(国民革命军11军副军长兼第24师师长)任前敌总指挥,刘伯承(国民革命军暂编第15军军长,从四川孤身调来参加起义)任参谋长。

    起义打响,一切顺利。8月1日当天下午,聂荣臻(中共广东区委军委特派员)、周士第(第4军第25师第73团团长)也率领驻在九江至南昌之间的马回岭的第4军第25师第73、第75团两个团和一个连,共3000多人参加起义,2日拂晓开到了南昌集中。请注意:后来辗转被朱德、陈毅等带到井冈山与毛泽东秋收起义队伍会师的,主要是这支部队。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这次起义仍用国民党左派名义号召革命的指示精神,南昌起义后当天上午,谭平山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名义,在南昌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中央委员及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各党部代表联席会议,通过并发表了国民党左派《中央委员宣言》,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委员会由25人组成。他们是:

    邓演达(未参与)、张发奎(未参与)、谭平山、陈友仁(未参与)、吴玉章、彭泽民、林伯渠、贺龙、郭沫若、黄琪翔(未参与)、恽代英、江浩、朱晖日(未参与)、周恩来、张国焘、叶挺、张曙时、李立三、徐特立、彭湃、苏兆征、宋庆龄(未参与)、何香凝(未参与)、于右任(未参与)、经亨颐(未参与)。

    推选宋庆龄、邓演达、谭平山、张发奎、贺龙、郭沫若、恽代英组成主席团,当时宋庆龄、邓演达、张发奎、郭沫若均未到场。以谭平山为主席团主席,吴玉章为秘书长,林伯渠为财务委员会主席,张国焘为农工委员会主席,恽代英代理宣传委员会主席,张曙时为党务委员会主席。

    任命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组成参谋团,作为军事指挥机关,刘伯承为参谋团参谋长,郭沫若为总政治部主任。决定起义军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2方面军番号,贺龙兼代方面军总指挥,叶挺兼代方面军前敌总指挥。此时还想争取张发奎,总指挥还挂着张发奎的名字,贺龙的总指挥头衔还加了个“代”字。

    起义后的所谓“第2方面军”,编了3个军:第11军(辖第24、第25、第10师),叶挺任军长、聂荣臻任党代表;第20军(辖第1、第2师),贺龙任军长、廖乾吾任党代表;第9军,韦杵任军长(未到职)、朱德任副军长(随后接任军长)、朱克靖任党代表。

    南昌起义后,武汉国民政府马上调集军队包围南昌。8月3日,起义部队按计划撤离南昌。

    途中,第11军第10师师长蔡廷锴脱离起义军,驱逐了该师共产党人,率第10师返回,与已脱离武汉政府的老师长陈铭枢汇合,宣布投蒋归顺了南京政府。这位蔡师长再回归人民队伍,已是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了。

    起义队伍南下到达长汀时,革命委员会决定沿用国民政府的名义对外,并以谭平山为国民政府委员长,陈友仁、顾顺章、王荷波、苏兆征等为国民政府常务委员。

    十大元帅谁参加了南昌起义

    前面涉及直接或间接参加南昌起义的未来的元帅已有5位:朱德、贺龙、刘伯承、聂荣臻、叶剑英。

    南昌起义当天,第2方面军教导团文书、实际该团中共负责人陈毅还在武汉。教导团奉命“东征讨蒋”,8月4日乘船东进到九江,突然被第2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包围缴械,并被要求军中共产党人离开。陈毅就在当天晚上脱离教导团,星夜追赶已经离开南昌的起义军。8月10日(一说23日),终于在抚州追上起义队伍,被周恩来安排到叶挺的11军25师73团担任团指导员。陈毅虽来的晚,却与朱德一起,坚持到最后上井冈山。

    南昌起义第二天,被聂荣臻、周士第从马回岭带过来的第4军第25师73团3营7连的连长,是黄埔4期生。开赴南昌途中,他指挥连队在德安和兄弟部队一起,与前来堵截的张发奎的卫队营激战两小时,把卫队营打跑了,保证队伍顺利到达南昌。这位连长就是林彪,是元帅中参加南昌起义时职位最低的一位,但也坚持到了上井冈山。

    南昌起义的第二天下午,第2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召开军官紧急会议。他带着4名卫士来到会议室,根本不坐,冷冰冰地说:“南昌发生的事变,大家都知道了。本人今晚宣布,CP(共产党)分子,3天以内保护,3天以后不再负责!”说罢扭头就走。

    第二天一早,一位参加共产党才3个月的第2方面军总部上尉参谋悄悄离开九江,去武汉寻找党组织了。他虽没参加南昌起义,但南昌起义爆发的消息,使他结束了在旧军队的生涯,开始去组织共产党人自己的武装。他就是徐向前。

    共产国际到底对南昌起义什么态度

    这是笔者曾经困惑的问题。因为有的资料写道:7月26日,周恩来离开武汉前往南昌后数小时,中央收到共产国际电报,指示“如毫无胜利的机会,则可不举行南昌起义。”于是中央立刻派张国焘作为中央代表去追赶周恩来,传达最新指示。但是张国焘抵达南昌时,起事已无法停止,停止起事动议亦被多数代表否决。

    可有的资料又写道,正当起义准备工作紧张进行时,中共中央收到共产国际根据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决定发来的电报。电报指出:“如果有成功的把握,我们认为你们的计划是可行的。”中共中央分析形势后,认为南昌起义有成功的把握,决定派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张国焘以中央代表身份赴南昌,传达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指示。

    谁说的对呢?共产国际电报到底怎么说的呢?笔者几经周折,找到了这封电报原文:

    如果有成功的把握,我们认为你们的计划(指南昌起义)是可行的,否则,我们认为更合适的(办法)是让(张发奎部的)共产党人辞去相应的军事工作,并利用他们到农民中做政治工作。我们认为乌拉尔斯基(即加伦将军)和我们其他著名的合法的军事工作人员参加(南昌起义)是不能容许的。

    (共产国际)最高领导机关
    1927年7月25日
    抄送伏罗希洛夫、加拉罕同志

    原来两个资料说的是同一封电报。电报模棱两可,就看你怎么理解了。

    南昌起义前,张国焘向共产国际新派来的全权代表罗米那兹报告了中共中央要在南昌举行武装暴动的情况,新代表大惊,马上向莫斯科请示。

    1927年7月26日,罗米那兹召开了在汉口的临时中常委成员会议,参加的有张国焘、瞿秋白、张太雷等人,还有苏联顾问加伦将军。周恩来已动身去南昌了。

    会上罗米那兹宣读了上面引用的电报。他还更清楚地表达了共产国际的意思,最好不要发动。他决定派张国焘立即赶往南昌宣布共产国际的电报和这次会议的决定。

    张国焘马上动身去追周恩来。那会儿火车哪像现在高铁、动车那么方便呀?他在九江等火车就耽搁了两天,直到30日早起才到达南昌。离原定的31日发动起义仅有一天时间了,起义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张国焘把情况告诉了周恩来。周恩来着急了,根本不可能停了,怎么办?就推迟一天好了!

    张国焘觉不妥,反复要求周恩来再推迟,周恩来罕见地发火了:够了,别再犹豫了,有责任我担着。

    7月31日上午,江西大旅社。应张国焘要求,召开了前委紧急会议。会议的争论极为激烈,张国焘坚持再推迟,周恩来为首的起义组织者坚决不干,周还以辞职相威胁。

    笔者查对了张国焘回忆录《我的回忆》里的有关记载。他描绘当时的情形是:

    “周恩来愤而辞职的表示,使这个极度紧张的会议达到了沸腾点。……他们都好像骑上了虎背,抱有义无返顾的气概。……我自不愿意闹到不易收拾的境地,除批评了几句周恩来那种要挟式的辞职表示外,也就到此止步。”

    会议最后决定8月1日拂晓举行起义,枪声终于响起。

    南昌起义部队后来去了何方

    南方湿热的酷暑中,一支军队在艰难地跋涉。8月3日起,撤出南昌的起义军按计划南下广东。

    驻广东的国民党军已扩编成第8路军,总指挥李济深派兵围追堵截,防止起义军入粤。起义军虽然打了一些胜仗,自身也有很大伤亡。加上酷热,十分困难。9月下旬,主力部队进抵广东大浦。

    唯大将军能本色。此时,历史把一位起义以来尚未发挥出重要作用、排位比较靠后的领导人推到了前台。他,就是朱老总。

    朱德在起义军中既担负开路先锋,又担负殿后任务。因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军于10月初在三河坝与敌激战,被迫分兵。主力部队由周恩来、叶挺、贺龙、刘伯承等率领继续南下,留下朱德为首的队伍在三河坝打阻击,掩护大部队转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河坝分兵”。

    朱德率领的部队,主要由他的第9军教育团和周士第的第11军25师一部组成。惨烈的阻击战打了三天三夜,完成了任务,部队伤亡惨重。剩下2000余人准备南下与主力会合。

    但南下部队一些走散的官兵跑回来报告,主力南下作战已经失败,起义各领导人分散突围离队,2万人的起义队伍只有1200人进入了海陆丰地区。主力垮了,你们也四散自谋生路吧。

    在一片失败气氛下,何去何从?朱老总挺身而出,在最为关键时候振臂高呼:队伍绝对不能散,我们还有人,还有枪,只要有这两样东西,一定会有转机的!

    好一位朱老总!朱德率领残部向潮汕方向转移。他一面派师长周士第、师党代表李硕勋去中央汇报工作,一面寻找出路。得知滇军时的故交范石生部驻扎韶关,就化名王楷率队前往投奔,受到收留接济,后又不得不离开。

    只剩3个营800人了!朱德与第25师73团指导员陈毅、团参谋长王尔琢率部转而向湘南运动,紧紧抱团,坚决不散。这批在极端困苦中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革命军人,保留了南昌起义最宝贵的火种。他们又进一步发起了湘南暴动,又壮大了力量。

    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队伍有消息了!朱德立即率队向江西靠拢。他的队伍在前进,队伍里走着未来共和国3位元帅,两位大将,6位上将……

    巨人握手,合二为一。这支队伍终于在江西宁冈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汇合。共同去开辟我党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毛泽东曾多次盛赞朱德是我们的总司令,红司令,人民的光荣。称他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三河坝分兵转移走的大部队被打散后,按照组织安排,谭平山、周恩来、刘伯承、贺龙、叶挺、聂荣臻等主要负责人离队,分别去了香港、上海、湖南、苏联等地,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和武装斗争。

    残存少量部队转移到海陆丰,与彭湃领导的农民武装一起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2师。坚持斗争。

    时年29岁的南昌起义总负责人周恩来,此时正患恶性疟疾,连日高烧,处于半昏迷状态,被人用担架抬着行军。聂荣臻和叶挺只携带一支小手枪,在海陆丰党组织负责人杨石魂协助下,几人挤进一艘小船,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搏斗了两天一夜,终于抵达香港。

    摇摇荡荡的一叶扁舟,好沉重啊,竟装载了如此重要的几位巨人!不久,养好病的周恩来去了上海,继续在中央工作。叶挺、聂荣臻又参加领导广州起义去了。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首次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立革命军队的开端,“八一”这一天被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八一”两字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

    南昌起义后仅7天,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出席会议的有部分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中央监察委员等。会议由瞿秋白、李维汉主持。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罗米那兹参加了会议。会议没有通知陈独秀到会。

    会上,瞿秋白代表中央常委会作将来工作方针的报告。罗米那兹也做了报告。许多同志批评了陈独秀等的右倾错误。有的同志还批评了苏联顾问、共产国际代表的一些做法。

    一位伟人在会上拍案而起,大声疾呼:“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日后演变成“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这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会议上发出的最强音。发言者毛泽东,时年34岁。

    会议决定,坚决纠正过去的错误。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确立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明确提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会议选出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规定在党的六大以前,由中央临时政治局执行中央委员会的一切职权。这份名单是:

    委员(9人):
    苏兆征、向忠发、瞿秋白、罗亦农、顾顺章、王荷波、李维汉、彭湃、任弼时。
    候补委员(7人):
    邓中夏、周恩来、毛泽东、彭公达、张太雷、张国焘、李立三。

    8月9日,中央临时政治局第一次会议选举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为常务委员会委员,指定瞿秋白主持中央工作,瞿秋白成为继陈独秀后中共第二任最高领导人。

    周恩来、李立三因为组织南昌起义反倒都降了职,张国焘也同样,连政治局委员也没保住,从常委直降为了政治局候补委员。张太雷也从常委降为了政治局候补委员。

    毛泽东从中央候补委员升为政治局候补委员。井冈山斗争时,人们称他“毛委员”,就打这来的。到了1927年11月的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又撤销了毛泽东的政治局候补委员职务。这一决定在井冈山传达时,又被误传为“开除党籍”,给井冈山斗争造成很大被动。书记不是党员了,前委也一度被取消。毛泽东曾多次说过,我在井冈山还当过民主人士呢,说的就是这档子事。

    八七会议的及时召开,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革命开始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可惜的是,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时没有注意防止和纠正“左”的错误,出现了盲目发动工人罢工和组织城市暴动的“左”的倾向。会议提出党的指导机关的成分要工农化,赶紧大批提拔工农分子到各级党的指导机关,特别要提拔工人同志到党的委员会负重大责任。这种不适当地强调领导机关和党员单纯工农成分的指导思想,脱离中国社会和党的实际状况,对日后党的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特别是“左”的错误在中央占统治地位的时期内,一再强调“唯成分论”,严重地妨碍了党的组织的健康发展。

    八七会议后中共中央从武汉迁回上海。

    1927年11月,共产国际代表罗米那兹在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继续追究南昌起义领导责任。以违反共产国际指示为名把谭平山开除出党,给予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等人处分。劳苦功高至此,没有表扬,反倒受了处分,上哪儿讲理去!张国焘因制止不力,也受到了处分。

    关于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者周恩来

    周恩来,生于1898年3月5日,比毛泽东小5岁,比朱德小一轮。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祖籍浙江绍兴。他的祖居我去瞻仰过,和鲁迅家在同一条街上,步行即可到达。而且是同宗。但他本人生于江苏淮安。

    周恩来出生时,他家已在淮安住了三代。“无绍不成衙”,绍兴人做师爷的多,他的爷爷就是位典型的师爷,师爷不愁温饱,但想转成官可不是件容易事,他的爷爷奋斗了一生,最后捐了个候补知县,至死也没上了任(也有说刚转正就病故了)。

    和爷爷一辈子没当成县官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周恩来的姥爷却当了一辈子县官。他的生母是一位当了30年老知县的女儿。

    周恩来的父亲拥有正六品衔,但没职务,终生奔波做幕僚、教师、文书收发等。按周恩来话说,父亲一辈子没干过超过30元月薪的工作。

    周恩来父辈哥四个,他的生父行二,周恩来从小过继给行四的小叔叔,过继仅两个月小叔叔就病故了。他随亲父母和养母(其实是丧夫的小婶)共同生活。他生母成长在官吏家庭,见过世面,善良精干。养母出身书香门第,知书达礼,国学素养深厚。还给他找了个乳母,典型的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特殊的家庭构成对少年周恩来的成长从不同侧面给以深刻影响,也间接影响到未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10岁那年是周恩来非常悲痛的一年。他的生母、养母在一年内先后病逝,乳母也离去。她们的美德却长久留在周恩来的记忆中。他的生父则是抗战时期他在重庆红岩中共代表团时病故的,生前为党和人民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4.12”后曾专门赶到上海,掩护遭通缉的儿子度过难关。周恩来父亲终年69岁,母亲只活了31岁。

    人们印象中周恩来少年时一直在南方度过,对他曾在东北上过学感到很惊奇,其实是真的。周恩来12岁时随堂伯父离开淮安到东北,投奔在那里衙门任职的亲伯父,先后在辽宁铁岭市和沈阳市读过两年多书。1913年春天随伯父到天津,考上南开学校,当时南开还没大学部,属于中学。1917年6月毕业之后赴日本。一般资料说周恩来在日本留过学,也对,又不太准确。他在日本不到两年,没进入过正规大学。1919年回国进入南开学校刚设的大学部(很快改为南开大学)文科学习,在天津参加五四运动,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桂林:四野子弟联谊会举行庆祝八一建军节联欢会!
·下一篇:无
·中红头条-江山、陈胜、金梅:继承先烈遗志 弘扬八一精神——八一南昌起义后代座谈会在
·特稿:牢记初心使命,奋进伟大征程——大型原创红色舞蹈诗《八一军旗红》精彩上演(组
·特稿:中国关心下一代红伟爱国主义(西藏)教育基地签约授牌仪式在拉萨举行(组图)
·中红头条-布铁威、王志明:中国关心下一代红伟爱国主义(西藏)教育基地签约授牌仪式在
·八一特稿 | 刘伯承在长征中的贡献
·罗援:作《铁军赋》庆祝建军九十五周年
·河北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双拥艺术团编排表演舞蹈诗《八一军旗红》
·特稿:声讨南京玄奘寺供奉侵华日军战犯牌位·49首诗
·特稿:庆祝建军95周年
·特稿:向八一军旗致敬
人民英雄纪念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英雄纪念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人民英雄纪念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民英雄纪念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