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英雄报道
斯诺:揭开红色中国神秘面纱,毛泽东平生第一次向他敞开心扉,长眠在北大未名湖畔
2022-11-21 10:09:26
来源:《党史博采》
作者:党史博采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1936年,长征到陕北的中共中央,为了争取舆论的理解和支持,粉碎国民党的政治“抹黑”,让外界了解真实的红区情况,在党的历史上开创性地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方针。党中央主动邀请或欢迎中外正直的人士来访问,就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斯诺是回应中共对外开放方针,应邀访问陕北红区的第一人。他的《西行漫记》等著作,向世人介绍了中国革命的真实情况和党的政策,起到了正视听、助革命的强大作用,一时名扬天下,这是党的对外开放方针的重大胜利。斯诺此访的意义在于,为外国人来访开了个好头,打破了敌人的封锁,改善了党的政治生态环境。但是,还有许多鲜为人知、饶有兴味的故事,他并未写入《西行漫记》中。本文择其要者,以飨读者。

    踏上“伟大的探险”之路

    斯诺1936年到陕北“探险”前,已在中国生活了7年。

    斯诺的祖父塞缪尔·斯诺,担任过美国首任驻广州领事,他少年时就听到过关于中国的故事。1928年,不满23岁的斯诺经夏威夷、日本到了上海,身份是周刊《密勒氏评论报》的助理编辑,后来又兼任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驻上海的特约通讯员。从1929年起,斯诺开始遍访中国内地的主要城市,以及东三省、内蒙古、两广、云南、台湾等地,对中国当时的社会情况有了一定了解,同情劳苦大众的苦难生活。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斯诺曾以战地记者身份前往东北采访。返沪后,又经历了“一.二八”抗战。他根据见闻,在1932年底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远东前线》,颂扬东北和上海军民的英勇抗战。同时,在书中根据第二手材料,对江西苏区的情况作了报道。

    斯诺是怎样产生访问陕北动机的呢?这事与宋庆龄有关。他为撰写宋庆龄传记,1931年9月在上海拜见宋庆龄,进行了多次长谈。他被宋的伟大人格深深感染,并同她建立了真挚的友谊关系。经宋庆龄的介绍,斯诺结识了鲁迅。在他们的影响下,斯诺“在对中国的现实认识上,来了一个飞跃”。后来,在鲁迅的具体指导下,斯诺编辑了英文的中国左翼作家短篇小说集《活的中国》。

    1933年秋,斯诺离开上海到北平的燕京大学新闻系执教,并在这里结婚安家。在此期间,他同学生中的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分子来往密切,并且和他的夫人海伦·福斯特·斯诺一起积极参加了著名的“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正是从这些学生那里,他得到了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新闻记者的敏感,使他立刻萌生了要到陕北红区,亲眼“看一看蒋介石费了十年时间试图‘清剿’的究竟是些什么人”的念头。但怎样去呢?一时无策。1936年春,斯诺又去拜访宋庆龄,表达了这一愿望,宋表示赞同并愿帮助。时隔不久,宋庆龄接到有关人士转来的中共中央的电报,内容是请宋帮助邀请一名诚挚的西方记者和医生,到陕北访问。

◆1936年斯诺与毛泽东在保安。

    经宋庆龄介绍,斯诺与中共华北地下党取得了联系。1936年6月,他带着中共北方局负责人刘少奇委托柯庆施,用隐性墨水写给毛泽东的介绍信,怀着既兴奋又忐忑的心情,带着两架照相机、24个胶卷和许多笔记本,登上了从北平驶往西安的火车,开始了他的被后人称作“伟大的探险”的旅程。

    受到苏区的热烈欢迎

    当时,驻扎在西安的张学良的东北军,已经同陕北红军达成了停战协议。这为斯诺进入红区提供了方便。

    7月初,斯诺乘东北军的卡车由西安到达肤施(即延安,当时为东北军控制),然后步行,于7月9日到达红军前沿司令部所在地安塞。刚一到达,他就受到一个蓄着浓密黑胡子,双目炯炯有神,态度温和的青年“军官”的接待。这位“军官”用流利的英语同他交谈,斯诺大感意外。谈话中他才知道,接待他的是大名鼎鼎的周恩来。周恩来说:“我们欢迎来苏区访问的任何一个记者。阻碍记者来访的不是我们,而是国民党。你可以把看到的一切都写出来,我们将从各方面帮助你了解苏区的情况。”斯诺没有想到,刚来到这个“神秘”之地,就受到热情接待,兴奋得彻夜未眠。

◆1936年,斯诺(右一)在陕北革命根据地。

    斯诺在安塞住了两天,同周恩来商定了一个92天的采访计划。第三天,周恩来派人骑马护送他前往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保安(今志丹县)。斯诺在这里受到更为隆重的接待,大半中共中央委员和在此的全部政治局委员同群众一起,热烈迎接第一位到访的外国人。群众打出的欢迎横幅上用中英文写着:“欢迎美国记者来苏区调查”。在保安,斯诺开始了他对毛泽东及其他领导人的正式访问。

    毛泽东正式接见斯诺前,7月13日晚有一个礼节性的看望。斯诺在窑洞里等待着,直到吃完饭时毛泽东才来。毛泽东用力同斯诺握手,以平静的语调寒暄,要斯诺在同别的领导人谈过话后,熟悉一下周围的环境,认识方位,然后去见他。之后,他缓步走过挤满农民和士兵的街道,在暮霭中散步去了。7月14日,保安举行欢迎斯诺和马海德大会,毛泽东出席并即席讲话,对客人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

    7月15日,毛泽东正式会见了斯诺,主要谈中国抗日的世界性问题。此后,毛泽东与斯诺又有过几次谈话:7月16日,谈中国抗日的形势问题;18日、19日,谈苏维埃政府的对内政策问题;7月19日,张闻天接见斯诺,回答他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特点、阶段划分等问题;7月23日,毛泽东同斯诺谈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苏联的关系问题,第一次公开表述中共的独立自主立场。7月底至9月中旬,斯诺前往甘肃、宁夏,采访红军前线部队。返回保安后,9月24日,毛泽东同他谈联合战线问题;10月间,毛泽东应斯诺再三要求,同他连续几个晚上谈个人历史和关于红军长征的经过。对他人系统地谈个人经历,这在毛泽东一生中是仅有的一次。为慎重起见,毛泽东要求斯诺将这部分内容整理成文后,由黄华译成中文,交毛泽东仔细审阅修改。黄华照改英文稿后,再交给斯诺。谈话通常从晚上九点开始,持续到次日凌晨两点,吴亮平(时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做翻译。这些谈话,马海德通常在场,但他只听不发言。

    《七律·长征》的传播

    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毛泽东觉得斯诺是一个真诚、可交、可信的人。于是,他平生第一次敞开心扉,对一个外国人谈了连贺子珍都未听说过的“个人历史”。

    在谈完长征的经历之后,他乘兴将所作《七律·长征》抄赠给斯诺,斯诺感到大喜过望。这首诗,是毛泽东1935年9月下旬长征抵达哈达铺时写成的。当时他确定了“陕北”这个长征的落脚点,“心情豁然开朗”,写下这首诗。9月29日晚,在通渭县文庙召开的部队干部大会上,毛泽东自告奋勇朗诵了它,此后便秘不示人。这时,主动抄赠斯诺,可见两人友谊之深。

    在吴亮平的帮助下,斯诺用英文意译了这首诗,写进他的采访日记中。1937年4月间,北平东方快报印刷厂秘密出版了一本《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印了五千册,主要内容是斯诺上一年在陕北采访毛泽东的谈话。该书出版得到斯诺的大力帮助,书的首页刊有斯诺提供的《七律·长征》。后来,该书主编王福时陪同美国记者尼姆·韦尔斯(海伦·斯诺的笔名,斯诺的第一位夫人)访问延安时,当面赠送给毛泽东一本。毛泽东平生第一次看到用铅字印成的自己的诗,笑着拿在手里把玩良久,表示感谢。

    后来,斯诺把这本书寄往英国。1937年10月,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了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个月里印行了5版;1938年1月,又在美国纽约出版,立即轰动世界,被称为“现代新闻的杰作之一”。该书第五编《长征》,就是以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作为结束语的。斯诺写道:“在此,我谨以毛泽东主席——这位既能领导征战,又能写诗的造反者所写的,关于这次六千英里长征的一首古体诗作为尾声。”(原诗略) 这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最早在国外的传播。

    1938年2月,由胡愈之主持的上海复社,翻译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的中译本。为了掩护和便于在国统区发行,该书更名为《西行漫记》。这本书初版印了1千册,当年11月就印到第4版,其中也载有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使这首诗在国内得到比较广泛的传播。

    从现有史料看,斯诺是第一个看到毛泽东这首诗文本的人。他的《西行漫记》创下了同毛泽东诗词有关的三个“第一”:该书是第一个披露毛泽东《七律·长征》的公开出版物;该书所引录的《长征》诗,是毛诗中第一首被公开的诗作;该书第一次向国内外传播了毛泽东的诗,使人们知道毛泽东还是一位诗人。

    一张珍贵照片的拍摄

    人们打开《西行漫记》,都会看到毛泽东那张戴红军八角帽的照片,它是1936年斯诺访问保安时拍下的杰作。

    当年,由于斯诺与毛泽东交往中形成的友谊,他成为惟一能使年轻(43岁)的毛泽东戴帽子的人。平时,毛泽东总是光着头,蓄着长发。在交往中,斯诺用文字记录下了毛泽东的许多谈话,也拍过一些毛泽东和其他红军领导人的照片,但他觉得都不理想。他要拍摄一张很帅气的、足以体现毛泽东风采的“官方的”相片。

    斯诺觉得,毛泽东穿着随便,又光着头,看起来不够“正式”。可是毛泽东最不喜欢受拘束,也不愿意受人摆弄。随心所欲,自然无华是他的性格。这些,斯诺通过多次的交往是清楚的。但他还是想为毛泽东拍一张“正式”的照片。这个想法,他对同伴美国著名医生马海德谈了,马表示赞同。

    机会终于到来。一天,毛泽东来斯诺的窑洞看望。斯诺乘机要求为毛泽东拍照,毛泽东同意了。可是他依然光着头,斯诺又犹豫起来。此时,站在一旁的马海德,机灵地摘下斯诺头上的红军八角帽,戴在毛泽东头上。未及毛泽东反对时,只听“注意……”,咔嚓一声,这张历史性的著名照片便诞生了。

    现在我们从照片上还能够明显地看出,毛泽东戴的帽子有点小,头发也没有完全套进去。他本来有一顶量身定做的帽子,但平时不戴。当时警卫员说要回去为他取帽子,他阻止了,说那样太麻烦。斯诺说,窑洞光线太暗,要移到外面拍照,毛泽东服从了,并按照斯诺的“指挥”,站到指定位置。斯诺取景时,觉得站位距背景的窑洞太近,要求他向前移动几步,毛泽东也服从了。这一天他空前的配合。

    毛泽东这张侧面戴八角帽的相片,是当时拍下的最好的照片之一,这是斯诺事先未曾想到的,因为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摄影师。这张肖像摄影艺术杰作,1936年11月14日,首次刊登在上海的英文报纸《密勒氏评论报》上,很快流传于海内外。

    1937年5月,海伦·斯诺访问延安时,把这张照片拿给毛泽东看。他端详着照片,面带笑容地说:“没想到,我看起来还挺精神咧!”海伦说:“你的这张照片拍得真好!我丈夫说,这是他的得意之作。它在报刊上一发表,就吓坏了蒋介石,轰动了全世界。”毛泽东接着说:“哦,没想到我的照片会有这么大的威力。斯诺先生让世人看到我们共产党人和红军并不是红毛绿眼睛,杀人放火的‘土匪’,我们非常感谢他!”

    1965年,斯诺访问完后由北京回到美国,对夫人洛伊斯•惠勒•斯诺(斯诺的第二位夫人)和孩子们说:“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看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十分壮观。后台天幕上出现了放得极大的毛泽东戴八角帽的像。我出神地看了很久,啊,那不是我1936年为主席拍的照片吗!我兴奋极了,没想到这张照片在那么大的空间,派那么大的用场。”

    斯诺十分珍惜那顶帽子。虽然它在毛泽东头上只戴过几分钟,但又是他自己与红军在一起时戴了几个月的,所以他一直把它珍藏着。他的两个孩子逐渐长大后,他时常取出这顶帽子,向子女们讲述当年在保安会见毛泽东和为毛泽东拍照的动人故事。全家人很高兴,都愿意在头上戴一会儿。他的两个孩子还戴着这顶帽子照过相。

    1972年斯诺逝世后,他的夫人和孩子们商量这顶帽子应该怎样处置。尽管他们心里难以割舍,最后还是认为它属于中国人民,应该把它送还中国。因为,那是当年红军送给斯诺戴的,是中国一段历史的见证,上面有中国革命的影子。所以,在洛伊斯·惠勒·斯诺访问中国时,亲手把这顶帽子交给了邓颖超。后来,转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永久珍藏。

    意外发现的一封书信

    斯诺离开陕北后,1937年初,美国女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1894—1950)访问延安。毛泽东3月1日,与她谈了当时的国内形势与中日关系问题。这个谈话,表露了当时中共的一些新政策。后来,经过整理,3月29日至4月3日刊登在延安的《新中华报》上,题目是《中日问题与西安事变》。

    毛泽东为了让好友斯诺及时了解党的新方针,于1937年3月10日给他写了一封热情的信,并附上这份谈话稿。信是这样的:

    斯洛(诺)先生:

    自你别去后,时时念到你的,你现在谅好?

    我同史沫得列(即史沫特莱)谈话,表示了我们政策的若干新的步骤,今托便人带上一份,请收阅,并为宣播。我们都感谢你的。

    此问

    健康!

    毛泽东

    三月十日于延安

    斯诺收到这封信后,十分高兴。他通过文章,在中国和外国广泛传播中共的统一战线、联合抗日的新政策。从1937年起,在35年的辗转奔波和动荡生活中,他一直珍藏着这封信。

◆斯诺采访毛泽东的长文刊发在 1936 年11 月 14 日的《密勒氏评论报》上。

    1972年,斯诺在日内瓦逝世。当时我国驻瑞士大使陈志方和夫人王静,应邀协助斯诺夫人整理斯诺遗物时,意外地发现了这封信。请示国内后,定为珍贵革命文物,要求立即将它影印下来。1982年,在斯诺逝世十周年纪念日前夕,陈志方将它交给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永久保存。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惟一一封毛泽东写给斯诺的书信,弥足珍贵。

    在这封信中,毛泽东对斯诺说:“我们都感谢你的。”其实,毛泽东对斯诺表示感谢不止这一次。1938年春,毛泽东对一位德国记者说:“当其他人谁也不来(陕北红区)的时候,斯诺来这里调查我们的情况,并帮助我们把事实公诸于世……我们将永远记住他曾为中国做过一件巨大的工作。他是为建立友好关系铺平道路的第一人。”

    1939年9月,斯诺第二次访问延安和陕北根据地时,毛泽东在一次干部大会上,把斯诺郑重介绍给大家。并指出:《西行漫记》是一本真实报道了我们情况,介绍了我党的政策的书,是外国人报道中国最成功的两部著作之一。

    但是,当时延安也有一些人对斯诺心存误解和偏见,觉得他是美国人,不赞成在党报上发表他的文章。为此,1943年4月9日,《解放日报》以“编者”的名义发文,力挺斯诺,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评价斯诺:“虽然他是资产阶级记者,说话是站在美国立场上,但在现在国际反侵略反法西斯战争中,美国是反法西斯阵营中的一员,斯诺也为反法西斯战争服务。他写的文章只要有利于抗战,在我们党报上发表也是可以的”,“我们觉得没有什么不妥”。

    陕北归来著述多

    1936年10月底,斯诺秘密返回北平。他先在美国使馆举行了记者招待会,发布他苏区之行的重要消息。继而在其夫人的协助下,整理他在苏区的采访笔记。

    11月12日,距斯诺返回北平不到两周,他的《毛泽东访问记》开始在《密勒氏评论报》陆续刊出。随后《大美晚报》《亚洲》《美亚》《新共和》《星期六晚邮报》《生活》《每日先驱报》等英、美报刊接连发表了斯诺所写关于苏区的报道,以及斯诺在苏区拍摄的大量珍贵照片。斯诺自己回忆说,他仅为《纽约太阳报》就写了30篇报道。在撰写文章的同时,斯诺还参加和召集了各种形式的报告会,介绍他的苏区之行。斯诺的报道文章和报告,在国内外部分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为了让中外更多的人了解苏区的真相,斯诺继续紧张地工作着。

    1937年初,斯诺在北平寓所,将刚完成的《红星照耀下的中国》(初稿)英文打字稿交给王福时(清华大学学生、斯诺的朋友)。王福时看了非常感动,立即约斯诺的秘书郭达和燕京大学学生李放合作,迅速编译成中文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一书。在《东方快报》主编王卓然(王福时之父)的帮助下,在北平秘密印刷出版,用上海丁丑编译社的名义发行。该书收有:斯诺与毛泽东多次谈话的记录,在英文报刊上发表的关于苏区情况的13篇文章,在北平作的《红军与西北》的讲演稿,以及32张照片和10首红军歌曲等。《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是斯诺关于苏区介绍文章的第一次结集出版,也是斯诺关于红区报道的第一个中文本。斯诺认为,此书“向无数中国人第一次提供了有关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情况”。妻子海伦则说:此书“对中国像一道闪电,它唤醒了人民”,它的出版“是一宗真正的中美合作”。

◆《红星照耀中国》

    1937年7月,斯诺在卢沟桥事变的炮声中,修订了《红星照耀中国》。10月,它的英文本由英国维克多·戈兰茨公司出版,立刻引起轰动。几星期就销售10万余册,10月底三次印刷,仍供不应求。至12月,连续出了5版。1938年1月,美国兰登书屋发行出版《红星照耀中国》的美国版,三星期内销售1万2千本,成为美国有关远东时局的最畅销书籍。此后,《红星照耀中国》在国外一版再版,先后被译成法、俄、德、意、西、葡、日、荷、蒙古、瑞典、印地、哈萨克、希伯莱、塞尔维亚等多种语言文字,在世界广泛流传。1938年2月,胡愈之等人在中共地下党组织支持下,在上海以“复社”名义翻译出版了第一个较全的中文本《西行漫记》(即《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第一版发行后,顿时销售一空。以后接连数版,仅上海一地就印了5万册。各地又陆续出版了多种简译本、片段或译文小册子,尤以《毛泽东传》为多。据统计,斯诺有关其苏区之行报道的各种中译本多达五、六十种。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他被毛泽东誉为“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组图)
·下一篇:无
·他被毛泽东誉为“我党我军政治工作第一人”(组图)
·可喜可贺!书法家刘振文《草书毛泽东诗词一百首》出版
·于化民:毛泽东在四渡赤水战役指挥中的关键作用(图)
·中红头条:毛泽东的爱人杨开慧(组图)
·【纪念石家庄解放75周年】毛泽东与解放石家庄
·崔士忠:毛泽东究竟是谁?
·中红头条:“持久的毛泽东热说明了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张全景与中红网关于毛泽东思
·鄂红兵:奋进的红色颂歌——重读毛泽东的诗词《水调歌头·游泳》
·特稿:奋进的红色颂歌——重读毛泽东的诗词《水调歌头·游泳》
·王志刚:从毛泽东指挥朝鲜停战谈判中学习军事辩证法
人民英雄纪念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英雄纪念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人民英雄纪念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人民英雄纪念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