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宣纸
2008-06-17 07:07:34
作者:黄飞松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宣纸的起源

  宣纸是根据纸祖蔡伦发明的植物纤维造纸术发展演变而来的。蔡伦字敬仲(?——121年)东汉桂阳(今湖南耒阳)人,于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造出“蔡侯纸”而成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世界文明史开辟出一个新纪元。传统的造纸有选料、挫捣、洗漂、抄造、烘干等工序,宣纸就是继承这些过程的精华而产生的。
  世界植物纤维造纸术的发祥地在我国的北方(以河南洛阳为中心地带)地区,由于当时交通不便,而黄河流域又极少产出利于古代造纸的原材料。古法造纸中的手工抄造必须以帘子来完成,而制帘最理想的材料是竹子,别的材料则不能耐久或使用不便,这一系列原因使得造纸术发明后的几世纪中几乎没什么发展。公元四世纪,晋元帝司马睿建都南京,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偏移使造纸业也由北方移向江南。造纸术因有了丰富便利的原材料供给,在长江流域迅速发展起来。当时的浙江、安徽、江西、福建等地都相继开办了纸厂。毫无疑问,充足的原辅材料促成了造纸术的迅速传播,利用各类材料造纸在尝试中应运而生。据史料表明,东晋时生产了藤纸,隋代又大量地制造了楮皮纸,唐代出现了宣纸。宣纸最终落脚在泾县也暗合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宣纸就在这历史的演变中最终取材于沙田稻草与青檀(榆科、落叶乔木)加上辅料杨藤(弥猴桃藤)汁精制而成。
  “宣纸”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著名学者张彦远在乾符年间(公元815—875年)所著的《历代名画记》一书中的《论画体工用榻写》一章节中的“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腊之,以备摹写……”这是最直接对宣纸定名的文章。其实在张彦远之前就有宣纸为贡品了,只是没有确切的定名而已。据《旧唐书》载:唐天宝二年(公元743年)陕西太守韦坚组织向朝廷进贡时,各郡贡品中就有“宣城郡船载……纸、笔、黄连等物”的记载。《新唐书•地理志》和《唐六典》上记载着“宣州贡纸、笔”等文字,可见该地所产纸笔在当时已甲于全国,因唐代的泾县、宣城、南陵、宁国、旌德和太平等地均属宣州管辖,据《宣州府志》载,宣纸主要集中在泾县一带,由此推断,宣纸之名的产生与当时所管辖的州府息息相关,说明宣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
  泾县宣纸产生后,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宣纸的生产由于时代和社会背景的不同经历了由少到多,由衰而盛,盛衰交替的过程。
  宋末元初,曹姓人迁至泾县西乡小岭一带,以制造宣纸为生。有关这一史实记载见于清乾隆年间重修的《小岭曹氏宗谱》:“宋末争攘之际,烽遂四起,避乱忙忙,曹氏钟公八世孙曹大三,由虬川迁泾,来到小岭,分徙十三宅,见此系山陬,田地稀少,无可耕种,因贻蔡伦术为业,以维生计。”此后700余年间,制造宣纸的核心技艺一直在小岭曹氏一族世代传承,一枝独秀,直到清代后期宣纸生产方向小岭以外扩展,并有外姓人介入,但小岭曹氏仍是宣纸制作技艺的主要传承者。
  在此过程中,宣纸的发展经过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其中元代以倪云林、王蒙、吴镇、黄子文等为代表的山水画派冲破传统宫廷画法的桎梏,提倡山水写意和泼墨豪放的技法,对宣纸业的发展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
  到了明代,宣纸制造技术以及宣纸的加工工艺日趋精湛。文震亨在其所著《长物志》中云:“吴中洒金纸,松江谭笺,俱不耐久,泾县连四最佳”;明代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指出:“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腻,笺色古光、文藻精细……”,道出了宣纸的质地优良、美观和实用。
  宣纸生产在清代得到长足发展。县东有漕溪汪六吉等大户,生产颇具规模;县西小岭曹氏宣纸世家日见繁荣。当时小岭十三坑处处设棚造纸,棚户日益增多,许多新老棚户开始向周边城乡发展。
  随着宣纸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宣纸对外影响也日益彰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中共中央东南分局与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的改编
·下一篇:走向辉煌——粟裕在皖南的抗日活动
·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宾宜参观考察全国廉政教育基地(组图)
·新四军史料陈列展获省级精品奖
·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党员干部集中收看党的十八大开幕盛况
·我馆组织离退休老干部赴合肥参观考察
·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开展“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宣传活动
·我馆参加中国革命纪念馆专委会第19次年会
·中央党校新疆班学员考察团来馆参观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盛华仁来馆参观
·爱国主义进校园 铁军精神育后人——泾县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铁军精神进校园”巡展
·“铁军精神”巡回展走进南陵县中学(组图)

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
地址:安徽省泾县云岭镇罗里村 邮编:242546
电话:0563-5901022 传真:0563-5900315
E-mail:N4A194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