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产业振兴
一碗鱼粉带活一个村——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栖凤渡镇瓦灶村乡村振兴纪实
2023-01-03 15:20:04
作者:张贵付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美丽的西河、精致的村舍、平整的道路、丰收的田野……栖凤渡镇瓦灶村地处郴州市苏仙区北部,东连太阳坌村,南达栖凤渡社区村,西临朱家湾村,北接村头村,距郴州市城区26公里,京广铁路线穿村而过。全村共有15个村民小组,426户,1580人,党员48名,外出务工人员 214人,总面积4.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200亩,山林1500亩。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16 元,主产水稻、油茶、鱼等,其中水稻1000 亩,亩产1200斤,收入1440000元;油茶450亩,亩产50斤,收入1800000元;鱼塘 380亩,亩产500 斤,收入1520000 元。

    瓦灶村是栖凤渡鱼粉发源地,现代农业产业园省级示范园建设的主战场,2016年引进湖南凤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后,充分发挥“栖凤渡鱼粉手工制作技艺”入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优势,着力打造“党建+红色文化”“非遗+鱼粉产业”“旅游+乡风文明”模式,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齐头并进,呈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山水田园画卷。已成为栖凤渡鱼粉原材料供应基地、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乡村治理标杆,为乡村振兴提供“西河风光带样板”。

    党建+红色文化:激活乡村治理

    瓦灶村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拥有红十二军军长邓壹故居、郴县县委宣传委员兼县苏维埃政府党代表李佑如故居、下塆组红军医院等革命旧址。

    1925年9 月中旬的一天,毛泽东一行三人辗转南下,一是躲避赵恒惕的追捕,二是去广州参加国民党的二大。

    当年湘粤公路与粤汉铁路尚未通车,郴县(现苏仙区)境内通往广东必须走旱路。毛泽东一行从长沙坐船到达永兴县湘阴渡码头上岸,得到了郴县地下党员李佑如的接应,在瓦灶村李佑如家吃过晚饭,由李佑如秘密送往栖凤渡镇枫树下村金盆窝留宿。

    1928年湘南起义期间,中共郴县县委书记陈毅在邓壹家里为当地农民讲课,指导农民如何闹革命,传播革命思想和方法。因此,邓壹故居亦为当年陈毅讲课旧址。

    1928年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一度攻占郴县县城,并成立了郴县苏维埃政府。朱德率领起义部队由郴县转移至耒阳,途经栖凤渡镇时,老中医李承焕得知消息后,主动携子李先正到栖凤渡街上与起义部队联系,接伤员到家里免费救治,并与起义部队官兵在村里广泛宣传革命道理,号召农民组织起来,积极开展反帝、反封建、打士豪分田地的革命运动,建立农民运动委员会,继续开展革命工作。

    瓦灶村党支部、苏仙区驻栖凤渡镇瓦灶村工作队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创新党建工作,“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积分”等“333”工作法赫然在目,下湾组屋场党建教育活动室成为村民自治的“主心骨”。

    2022年来,瓦灶村为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遵循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原则,已修缮好李佑如故居、红军医院,明年将修缮邓壹故居,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做好红绿融合文章。

    去年11月9日,郴州市委书记吴巨焙来到瓦灶村,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调研基层党建、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等工作,深入开展“大宣讲、深调研、解难题、促发展、抓落实”活动,与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长、老党员、老村干部、企业负责人、脱贫户代表、致富带头人等,共同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广泛听取大家的心声,对瓦灶村的新变化、新起色、新发展表示充分肯定。

    座谈交流中,吴巨培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向大家宣讲党的二十大对新时代“三农”工作、乡村振兴、基层党建等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牢固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高质量基层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他强调:

    要抓党建。发挥好“三亮三带三卡”的示范作用,形成好的体系,不断深化、实化、具体化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好做法,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党小组和党员的作用,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要抓产业。以鱼粉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实现一二三“三产”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品种品质品牌“三品”融合,进一步提升辐射带动作用。在保持自然田园风光的基础上,打造乡村振兴典范,加大产品研发,提升产品品质,满足市场需求,增强辨识度、可视化、传播力,打响栖凤渡鱼粉品牌。

    要抓服务。进一步健全联系机制和服务机制,党小组包片、党员和村民代表包户,切实办好群众实事,走共同富裕之路。要因地制宜抓实“一拆两改三清四化”,积极探索“党建+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先行发展”新模式,巧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法,激活乡村治理活力,推动乡村在“蝶变”中振兴。

    ---党建引领做“加法”。深挖红色基因,打通“干群最后一米”,成立了红色下塆组屋场党小组。采用“333”工作法,组织党员集中学习政策法规、商议村组大小事、春苗读书活动等,打造文旅、农旅相结合的瓦灶特色亮点,营造出“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浓厚整治氛围,不断推动基层党建与人居环境整治同频共振、同步发力。

    ----聚焦问题做“减法”。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建立问题及整改台账,实行销号管理制度,切实做到发现一处、整治一处、销号一处,不断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如今,村里环境卫生可与城区相媲美。

    ---合力攻坚做“ 乘法”。 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新型产业化合作模式,率先在郴州市成立村级供销合作社,打造种植养殖、生产加工、销售展示、文化体验、休闲旅游多方位的产业供应链,着力实现栖凤渡鱼粉三产融合发展,全力打造郴州最大的鱼粉全产业链基地。

    ---摒弃陋习做“除法”。 制定《瓦灶村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攻坚行动方案》,实行环境卫生网格化管理,划定保洁责任区,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出力的良好局面。开展“红黑榜”“最美庭院”“文明户”等评优评先活动,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积极引导群众破除乱扔垃圾、乱堆乱放等陋习,自觉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文明新风,有效助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非遗+鱼粉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瓦灶村虽然位于西河的中下游,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守着丰富的山水资源喊穷,大多数青壮人外出打工,村级经济几乎空白,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心村”。

    2016年,“栖凤渡鱼粉手工制作技艺”入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村里引进凤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后,一碗特色栖凤渡鱼粉,带动了村里经济,使得昔日这个“空心村”变成了产业村。

    “说起栖凤渡鱼粉颇有来历,还与三国名士庞统有关。”公司董事长胡建华对这段典故如数家珍。

    “走千里路、万里路,舍不得栖凤渡”。相传名闻天下的三国谋士“凤雏”庞统,起初并不被刘备看重,只谋得个耒阳县令,便委屈地离开郴州,往北坐船来到50里外的桂水(现叫西河)渡口。这时天色黝黑,驿站已无饭菜。无奈之下,庞统只好来到渡口旁边的一个小客栈,这里的饭菜也已销售一空,心里顿时感到拔凉。店主深知奔波在外旅客的艰辛,便笑道:“客官别泄气,待我碰下运气。”推开后门就是桂水,拿一张鱼网撒向漆黑的河面,过两三分钟收网时大喜:“有收获!”竟然在黑暗中捞上一条链鱼,立即用茶油煮了一碗鱼粉。

    也许是肌肠辘辘,庞统吃得酣畅淋漓、胃口大开,直呼:“此乡野之味,亦可登大雅之堂!快哉!”他更是从店家在似乎无望的河里捞上一条链鱼之举,受到启发,励精图治,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因庞统号“凤雏”,为纪念他,当地人把庞统夜宿的古渡称为栖凤渡,把他称赞的那碗鱼粉称之为栖凤渡鱼粉。

    瓦灶村秘书宋江丽告诉笔者:“我们这里原来比较繁华,上世纪末128队、煤机厂等单位搬走之后,农药厂、锅头厂等企业又相继破产,留下的厂房到处是残垣断壁,非常破败,没有几处好的地方。产业这块也是守着金饭碗在讨饭吃,村里产业就是农业种植,产品价值很低,一直过着温饱生活。如今,我们村通过栖凤渡鱼粉产业的带动,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村民们逐渐富裕起来。”

    好米出好粉,一碗鱼粉吃出一条产业链。鱼粉工业化生产需要大量的优质稻米、鲜鱼、茶油等原材料,瓦灶村为此成立栖凤渡鱼粉原材料种养殖合作社,挑选种养能人鼓励他们流转土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这些新型的村民将庄稼地变成了景观林,将鱼塘变成荷花池,将瓜棚变成林荫道。

    “2020年4月14日至23日,由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接待服务中心主办,湖南省餐饮行业协会、红网等协办的“米粉大擂台”赛,栖凤渡鱼粉荣获“人气米粉”称号,并代表郴州米粉入驻省委九所宾馆,作为湖南特色小吃招待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外国政要。”胡建华说,在村里种辣椒、黄豆、葱姜蒜、专用稻,开设米粉厂、调料厂,把栖凤渡鱼粉传承基地运营成“国家五星级农庄”,还积极发展研学游,教学生制作鱼粉。公司产值今年可达3亿元,整个栖凤渡鱼粉产业年产值有望突破10亿元。

    苏仙区主动顺应“互联网+”的思维热潮,运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发展栖凤渡鱼粉产业。经过6年多的努力,实现了栖凤渡鱼粉“从提篮小卖、从街头巷尾到袋装速食”的工业化转型,一个日趋完善的产业链正在栖凤渡镇形成:带动包括水稻种植、河水养鱼、万亩油茶等在内的原材料基地建设,覆盖农业、食品工业、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构建起完整的产业生态体系,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些不仅进一步增强了栖凤渡鱼粉的“吸粉”能力,成为推动郴州产业振兴、乡村振兴的引擎,也带动了5000多户农民增收。

    近年来,瓦灶村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栖凤渡鱼粉为抓手,发展种养殖、加工、销售、科技、文化、商业、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第一产业发展鱼粉原材料种养殖基地。目前已流转土地2000亩,种植专用水稻、辣椒、姜、葱、蒜、黄豆,养殖渔业,计划建设核心示范区 1500 亩,带动辐射区万亩以上,形成鱼粉生态产品原产地保护区。

    第二产业建设以鱼粉为主打的系列农产品加工集群。集研发、加工于一体,建设大米厂、鱼粉厂、豆油厂、茶油厂、中央厨房和冷链物流仓库,实现产供销良性循环。一标段已完工并全面投产,年产4000万份鱼粉。

    第三产业以瓦灶村为核心,建设美丽乡村。依托西河风光带,结合生态环境、田园风光打造乡村旅游+的模式,深度融合文化、旅游、商业、康养于一体。投资 3000 万元建成的栖凤渡鱼粉传承基地(休闲农庄),被评为湖南省五星级休闲农庄、省五星级乡村旅游点(区),每年接待游客近45万人次。2018年瓦灶村被认定为湖南省级美丽乡村。

    2021年流转耕地种植水稻2000亩,年养殖鱼480吨,鱼粉加工年产值1.3亿元,休闲旅游业总收入7000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3000 元。

    2022年,瓦灶村成立村级供销合作社,并依托合作社,成立栖凤渡鱼粉产业联合会,目的是壮大村级集体收入,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村集体经济收入达80余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可突破2.9万元。

    旅游+乡风文明:打造美丽乡村

    自从2015年、2017年分别亮相央视七台《乡土》、一台《生活圈》栏目后,栖凤渡鱼粉逐渐从一道地方美食变成了一个座城市的文化印记。随着栖凤渡鱼粉产业做大做强,这碗粉也向外界传递着一份乡愁、一段历史和一种文化。

    “其实,栖凤渡鱼粉能作为特色小吃流传至今,也不全是靠三国谋士庞统这个典故吸引人,更重要的是鱼粉本身。”苏仙区文旅广体局党组书记李仁鸿介绍,栖凤渡镇地腴水清,米香鱼美,制出来红红的汤、鲜鲜的鱼、滑滑的粉、香香的豆油,构成味蕾上的绝妙搭配,吃后的美妙回味让人魂牵梦绕。

    “一碗好的鱼粉,关键在于好食材。食材品质足,煮出的粉才有味道。”“栖凤渡鱼粉手工制作技艺”项目传承人吴安英说,对鱼粉食材的要求我是近乎“苛刻”,每一味食材都要精挑细选,用猪筒子骨加鲜鱼,配上10多种天然配料用慢火熬制数小时而成的鲜鱼汤,是栖凤渡鱼粉美味的主要来源,也是栖凤渡鱼粉制作技艺的精髓。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栖凤渡鱼粉的迅速蹿红,离不开互联网的推动。2012年来,栖凤渡鱼粉实现了现煮堂食到袋装速食,栖凤渡鱼粉的网购数量逐年大幅提升。如今,袋装鱼粉每天平均以3000多包的数量销往全国各地,成为年快递邮寄量突破100万件的地方特色小吃产品。

    目前,栖凤渡镇正把鱼粉文化变成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打造鱼粉文化小镇,通过举办各种特色鱼粉节,把鱼粉推向全国。如今1000多家栖凤渡鱼粉店遍布全国100多座城市,“小米粉”带动“大产业”。

    总投资3.6亿元,实施的栖凤渡鱼粉文化产业开发项目,包括建设传承馆、产业园、旅游景区等,将重点建设年产5000吨高端、安全、特色米粉加工厂及配套产品,并作为“旅游工厂”,对鱼粉生产进行可视化、全流水、体验式的展示,从而吸引更多游客。

    鱼粉带动村民致富后,村支两委、区驻村工作队富而思进,重视乡风文明创建工作,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研究部署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立了由村总支书记负总责,村干部具体抓,党员群众共同参与的瓦灶村文明创建工作小组,形成合力抓创建的良好态势。

    2022年来,村党支部与郴州市建设银行携手,引用银行储蓄运作管理模式,以户为单位,基础分为100分进行等量记载,鼓励村民通过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治理等活动获得积分,把获得的积分兑换成生活物资,切实增强群众的守信获得感。以“小积分”激活乡村治理“大活力”,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疆棉丰景引入胜(组图)
·下一篇:无
·友邦千盛协会(中国行)壹芯公益推介会暨2022团建年会在成都盛大开启
·梅州市梅县区老促会参加“新时代广东原苏区振兴发展学术论坛”(组图)
·乡村振兴 强国富民
·乡村振兴 强国富民
·芦山儿女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组图)
·延安苹果溢香远(组图)
·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方向
·吕永兴:“大别山+绿色化”建设与发展路径选择——兼谈尽早国务院批复“大别山革命老区
·全国文明村的“领头人”——河北青县大鹁鸽留村党总支书记韩尚富的事迹(组图)
·29年前“乡村振兴”梦(组图)
乡村振兴云平台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乡村振兴云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乡村振兴云平台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乡村振兴云平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