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王稼祥故事
《毛泽东与王稼祥 疾风知劲草》节选之四
2008-02-03 23:50:12
作者:朱仲丽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一个在国内,一个在国外,青年毛泽东与王稼祥以不同的途径实践着救国救民的抱负。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的兴起,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这场运动中的部分学生领袖,经过斗争的锤炼,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骨干力量。王稼祥就是来自长江以南的一个成员。
  1906年8月15日,王稼祥出生于安徽省泾县厚岸村。在家乡读书时,他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积极组织了反帝爱国学生运动。
  1925年,为了实现“革命是我终身的寄托”的远大抱负,王稼祥考进我党创办的上海大学附中,随后加入了共青团,被选送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他在那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王稼祥到苏联时,正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鼎盛时期,中国学生共计达到五六百人,其中女同学就有七八十人。正如王稼祥在出国前那封信上所预言的,三四年以后,正是通过这一批又一批年轻的中国革命者,“把莫斯科的精神”,即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和外国革命的成功经验,“尽量地带入祖国”。当然,也有人带入了另一种“精神”,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起了另一种甚至是相反的作用。但是,不论怎么说,就是这一批批当年名不见经传的少年后生,在无比浩瀚壮阔的中国现代革命活剧中,分别扮演了不同的又是不可或缺的角色,历史将永远记载着他们的名字:  除了王稼祥以外,还有邓小平、杨尚昆、乌兰夫、伍修权、傅钟、曾涌泉、吴亮平、杨放之、徐以新……较早去世或牺牲的有张闻天、秦邦宪、沈泽民、陈昌浩、张琴秋、何凯丰、李伯钊……闻名的“中共四老”:董必武、吴玉章、徐特立、林伯渠和北伐名将叶剑英等,也曾是“中大”特别班的年长学员。自然,也不能忘记王明、陈伯达和叶青等人,另外还有一批虽是同学却非同志的蒋经国、谷正纲……等等。大浪淘沙,各路风云人物竞相在中国舞台上表演。但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还是献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以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王稼祥赴中山大学学习之后,又报考了莫斯科红色教授学院。这是苏联培养马列主义理论家的最高学府,学习出来的学生就是教授以至院士。他们入学前必须经过极严格的考试。王稼祥等均以优异成绩被破格录取。在紧张学习的同时,王稼祥还定期为中山大学讲授“中国问题”,并从事一项专题研究,题目是《陈独秀的孟什维克性质》。这样,他就同时承担了学习、讲课和研究三项任务,其精力和乐趣全部放到了学术和理论上。
  与王稼祥不同的是,毛泽东走的是一条在国内从事革命并求得发展的道路。他赞成组织大批青年到国外去学习,积极参加派遣许多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的活动。但他自己愿意留在国内,理由是:“我觉得我对自己的国家还了解得不够,我把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
  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期间,和蔡和森等组织了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0年,他在湖南创建了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7月,出席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他领导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秋收起义等,接着率领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发展燃起了希望之火。
  1925年12月1日,毛泽东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重要论著在《革命》第四期上发表。这篇著作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客观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科学地分析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及其相互关系,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战略和策略奠定了理论基础。它后来被收入到《毛泽东选集》的开卷之作,可见毛泽东对这篇著作是十分重视的。
  王稼祥在苏联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研究,使自己的思想认识以至整个世界观,都发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毛泽东与王稼祥 疾风知劲草》节选之三
·下一篇:《毛泽东与王稼祥 疾风知劲草》节选之五
王稼祥纪念园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王稼祥纪念园”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王稼祥纪念园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王稼祥纪念园”。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