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与东固革命根据地
2009-06-23 13:52:05
作者:马洪武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摘  要:红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和东固革命根据地的支援是密切相关的。主要有:东固革命根据地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组成担架队、运输队、侦察队、向导队、洗衣队、送饭送水队大力支援;东固地区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山高沟深的有利地形;毛泽东、朱德等正确地指挥等。充分证明了兵民是胜利之本。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于1930年12月至1931年9月,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胜利地举行了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而这三次反“围剿”作战,都是采用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而取得胜利的。而“诱敌深入”到什么地方来打的呢?翻开红军反“围剿”作战的形势图,便可一目了然,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在东固革命根据地的范围之内。
    1930年10月25日,红一方面军在新余县罗坊,召开了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中共江西省行委联席会议,确定了“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根据这个方针,毛泽东、朱德指挥红一方面军主力,渐次向东固革命根据地中心地带退却。12月1日,到到达东固以东的黄陂、小布地区隐蔽待机歼敌,开始了第一次反“围剿”作战。12月25日,在小布河滩上,召开了盛大的军民誓师大会,毛泽东亲自为大会会场拟写了对联“敌进我退,敌住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①短短46个字,把红军的作战原则及战略战术,说得明明白白,通俗易懂好记,真是克敌制胜的法宝。毛泽东在会上,又具体生动地解释了“诱敌深入”的必要和好处,分析了敌必败、红军必胜的具体条件,大大增强了苏区军民反“围剿”的决心和胜利的信心。
    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于12月28日在龙冈歼敌第十八师师部和两个旅近1万人,缴获各种武器9000余件,活捉其前线总指挥兼师长张辉赞。接着,1931年1月3日,又在东韶歼敌第五十师一个多旅,缴获各种武器2000余件。就这样,在5天时间里,打破了敌人第一次反革命“围剿”。龙冈和东韶这两个战场,都属东固革命根据地的范围之内。
    第二次反“围剿”作战是1931年5月至7月。5月16日,于富田与中洞地区,歼敌第二十八师大部和第四十七师一部,缴获各种枪5000余枝(挺),火炮30余门,并俘获第二十八师无线电队全部人员及器材。5月19日,在白沙截住逃敌,经激战,全歼敌第四十七师1个旅和第四十三师一部,缴获各种枪4000余枝(挺),山炮2门。5月22日,在中村歼敌第二十七师1个旅,缴各种枪3000余枝(挺)。5月27日攻克广昌城,歼敌第五师一部。5月31日,攻克建宁城,歼敌第五十六师3个多团,俘敌3000多人,缴获各种枪2500多枝(挺)。红军在半个月时间里,从赣江之畔向东一直打到福建北部,横扫700里,连打5个胜仗,共歼敌3万余人,打破了敌军第二次反革命“围剿”。而这次反“围剿”的首战富田及白沙、中村也都在东固革命根据地的范围之内。
    第三次反“围剿”作战,是1931年7月至9月。8月6日,在莲塘,歼敌第四十七师第二旅及另一个营,击毙敌旅长谭子钧。同一天,追敌至良村,歼敌第五十四师一部,击毙其副师长魏我崴及参谋长刘家祺。莲塘、良村两仗共歼敌两个多旅,俘敌3500多人,缴获各种枪3100余枝(挺),迫击炮14门。8月11日,在黄陂歼敌第八师4个团,俘敌4000多人,缴获各种枪3000余枝(挺),迫击炮11门。9月7日,在老营盘歼敌独立旅全部,俘敌2000余人,缴获各种枪2000余枝(挺),迫击炮10门。9月7日,在高兴圩与敌第六十、第六十一师激战终日,毙伤敌2000余人。因敌占据有利地形,结果打成对峙,红军主动撤出战斗。9月15日,在方石岭歼敌第五十二师等部,俘敌5000多人,缴获各种枪4500余枝(挺)。至此,打破敌第三次反革命“围剿”,而这第三次反“围剿”作战的6个战场,都可以说是在东固革命根据地的范围之内。
    我于1974年秋和1977年夏,曾有幸两次赴赣南参观学习。特别是1977年夏这一次,曾得到中共江西省委关顾,开始派了一辆面包车给我们,后方志纯方老说:有很多地方面包车是开不进去的,他要当时的省委宣传部长改派两辆吉普车,这样,我们就有可能到达好些交通相当不便的几个原战场。而且在1977年的时候,那些地方还基本上可以看到原来的面貌。不过那个时候除了感叹之外,有些问题还领会不深,理解不够。后来在学习和研究中,对红军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作战方针,作战指挥、作战地域、苏区党政群的支援等条件,特别是和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对比研究中,更加深了对毛泽东直接指挥下的第一、二、三次反“围剿”胜利的认识,并进一步理解东固革命根据地人民的伟大历史贡献。
    欧阳钦于1931年9月3日,给中共中央报告中写道:“我们在军事力量对比上,虽然很小,但我们有几个优点:第一红军好,此时士兵群众斗争情绪非常之高,干部非常热烈,红军上下一致的团结力非常坚强,大家都是摩拳擦掌的要打。第二群众好,群众得到了土地革命的利益,又被敌人的摧残,斗争情绪当然好,对红军是极端拥护。第三是地势好,我们对于这带地势都非常熟悉,我们可以占领优越的地势以进攻敌人。” ②这几条说得都很正确,当然还应该加上一条,就是有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集体制定的正确的“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和英明指挥,否则仍然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历史已经证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指挥下取得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作战的重大胜利,跟东固革命根据地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从各种胜利因素分析,我以为至少有下面几个问题有重点研究的必要。
    第一,中共江西省行委和省苏维埃政府和特别是东固地区级党政组织的大力支持。罗坊会议后,省行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随总前委撤到吉安,在吉安召开了赣西行委各县负责人会议,布置了“诱敌深入”方针的具体行动计划。同时宣布成立省军事委员会,任命金万邦为军委主席,统一指挥全省红色地方武装。各县区政府也建立和健全军事部。“各级军事部除积极动员青壮年参加主力红军外,还大力发展和加强地方武装,组织游击队、赤卫队、少先队站岗放哨,封锁消息,骚扰敌军,迫使侵犯根据地的敌军提心吊胆,日夜不安,陷于困境。”③接着,江西省行委和赣西行委,又在吉安举行扩大会议,具体布置应战工作。毛泽东还专程到会,对赣江以西地区坚持斗争的工作及撤离吉安的问题作了周密的部署。
    省苏维埃政府为配合红军反“围剿”斗争发布了一系列通告或通令,指示各级苏维埃政府要积极动员群众,努力配合红军主力反“围剿”。11月17日,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曾山,发出了《迅速集中经济,节约费用,应付阶级决战》的紧急通令,要求全省迅速筹集现金60万元,以支持红军反“围剿”作战的费用。还要求各级委员会设立兵站处,直接办理红军给养事宜。永丰、吉水苏维埃政府为红军捐款6万元。各级党组织的苏维埃政府,不仅节衣缩食,带头捐款外,还做了大量的宣传鼓动工作和组织工作。省苏维埃政府在通令和通告中,对“如何设立兵站、筹措红军给养、处理伤兵、实行坚壁清野和做好通信,保证赤色邮电畅通,及时报告敌情,以及如何组织担架队、运输队、做好兵运工作等问题,都作了详细指示,要求各级政府切实执行,不可半点放松。”④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苏区的党、政、军、民结成了一个团结对敌的整体,为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各级苏维埃政府的群众动员工作十分具体负责,深入群众之中,要求群众坚壁清野,把油盐柴米都埋藏起来,断绝敌人粮食,使敌人没有饭吃不打自垮。提出每一家要准备一把梭标以便与敌人决战。
    第二,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红军取胜的最重要条件。兵民是胜利之本,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全心全意地拥护共产党、拥护红军,才是红军战无不胜的源泉。1931年3月上旬,为了确实做好第二次反“围剿”的准备工作,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召开了地方部队和赤卫军、少先队工作会议,对这些武装的任务、编制、训练、战术等问题作了详细的讨论和规定。“会议确定建立东、南、西、北、中5个指挥部,并把中央苏区划分为10个游击区,明确区分了任务。会议要求各游击区以独立团、警卫营等地方部队为骨干,领导赤卫军、少先队,运用游击战术,积极执行扰敌、堵敌、截敌、袭敌、诱敌、毒敌、捉敌、侦敌、饿敌、盲敌等10项任务。此外,我军还以很大力量进行了筹储粮款的工作。”⑤中革军委总参谋部的会议是及时的,所布置的任务应该说是很正确很适当的。而这些任务的完成,主要是依靠苏区广大的基层组织带领人民群众去完成,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觉悟的提高,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积极参加,这些任务是不可能顺利完成的。比如说,在第一次反“围剿”开始时,红军三万多人的部队,隐蔽集结在东固地区25天,却没有走漏半点风声。这一带人烟稀少,交通不便,人民群众心向红军,而敌人找不到向导,又找不到粮食,处处耳目闭塞,对红军行踪一无所知,像个育人又迂到黑夜,到处乱闯乱碰。而红军以逸待劳,消息灵便,对国民党军队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当敌第十八师向龙冈推进时,毛泽东、朱德当即命令,准备消灭敌第十八师。当敌于12月30日由龙冈向五门岭推进,刚进入狭窄山路时,预伏在这里的红军,突然居高临下进行猛烈袭击。战至下午,全歼敌第十八师师部及两个旅,并活捉了张辉赞。这一胜利,固然是指挥英明,红军英勇,但群众的支援是功不可没的,特别是赤卫军、少先队和红军战士一起冲杀,一起搜索捉拿逃跑隐藏山林的敌人。人民群众还负责烧水、送饭、运送伤员、帮助打扫战场等力所能及的工作。东固地区的党政组织,根据各自的能力,把群众组成不同的队伍:熟悉地形的编为向导队。身强力壮的青壮年编为担架队、运输队。聪明机智的编为侦察队,担任交通员。老人、妇女、儿童编为洗衣、送茶水、慰劳等队。敌第五十师师长谭道源当时给蒋介石电报说:“到赤区作战,是漆黑一团,如同在敌国一样”。而敌第十八师在被歼后则供认:“东固暨其以东地区,尽属山地,蜿蜒绵亘,道路崎岖,所有民众,多经赤化,且深受麻醉,盖匪即民,民即是匪,对于我军进剿,不仅消极的认为恶意,且极端仇视,力图抗拒”。“(一)我军师行所至,农匪坚壁清野,悉数潜匿山中;(二)潜伏山中之匪徒,对于我军状态窥探无遗,如是,我军企图完全暴露;(三)我军不仅不能派遣一侦察,即欲觅一百姓探问道路,亦不可得,以故我方对于匪情全不明确,即对友军之联系亦不容易;(四)山地道路崎岖,行军已感困难,而匪徒对于前进之道路亦无不大加破坏,我之前进,几使无路可走”。⑥从敌人的自白中,也可以知道,苏区人民是何等的伟大和可敬了。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东固革命根据地最主要的特点和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下一篇:东固革命根据地与三次反“围剿”斗争
·王开忠在东固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红色纸币见证的辉煌
·走出极左阴霾的习仲勋——《从东固到赤安》自序
·“小讲解员”助推青原红色旅游
·从东固到赤安
·从东固到赤安
·乔润芳、齐天福:从东固到赤安
·特稿:从东固到赤安
·特稿:从东固到赤安
·东固会师与毛泽东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思想飞跃
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江西吉安青原·东固红色旅游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