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一心目中,柳直荀是一个不浮夸,对人诚恳,遇事沉着勇敢的好青年;而在柳直荀的眼中,李淑一则是一位好读书,既有新知又有旧学的负责任的贤淑女子。当时柳直荀边读书边开展爱国运动,经常寄宣传材料给李淑一看,在其影响下,李淑一也积极参加一些进步的学生运动。他们交往日深,感情日笃。有李淑一于1922年写的《怀友》诗为证:旧雨乖违久,明艰信转迟。那堪征战日,又赋别离诗。红叶知人恨,青灯笑我痴。同习不知处,何以寄相思。
1924年10月30日,李淑一与柳直荀结婚。婚后,柳直荀一边办协均中学,一边参与和领导学生运动及农民运动,历任湖南各界救国十人团联合会总干事、湖南省农民协会秘书长。1927年5月对日“马日事变”后,柳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任中央军委特派员,1929年冬任中共长江局秘书长兼湖北省委书记;1930年夏到湖北洪湖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红六军政治委员、中共鄂西北特委书记、湘鄂西省苏维埃财政部长等职;1932年9月在洪湖蒙难。
在柳直荀的影响下,李淑一接受了革命思想,积极支持和协助丈夫工作,曾掩护郭亮、夏曦、李维汉等同志从事革命活动。1928年冬,柳直荀从上海带来他30岁生日的照片,照片背面写了两句唐诗:“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1929年5月,他又从天津来信,打算接李淑一和儿女赴津。不幸此信被国民党当局查获(同时还查出写有唐诗的照片),李淑一这位“著名共匪之妻”因此被捕入狱。后经柳、李两家父辈多方奔走营救,才得以交保出狱。
柳直荀自从“马日事变”当天离家后,就一直没有回来过。
可谁又曾料到,这竟成了夫妻最后的诀别!
从此,留给李淑一的是无尽的牵挂。
但是,李淑一无怨无悔,对为革命牺牲的丈夫的刻骨铭心的爱和思念伴随了她的一生。
从1924年10月结婚到1927年5月诀别,只有短暂的两年半时间。可两人实际共同生活的时间仅一年多。在这难能可贵的360多个聚首的日日夜夜,凝聚了李淑一、柳直荀这对恩爱夫妻的毕生浓情。她得到了毛泽东主席“抚孤成立,艰苦备尝”的称赞。
满门忠义 桃李芬芳
李淑一又名伯仪、守一、桐园,1901年6月2日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书香门第,是长女。父亲李肖聃是前清秀才、著名的教育家和学者,24岁赴日留学,在日结识杨度、杨昌济、杨树达、陈衡恪等学者。老先生一生廉洁正直,重义轻利,不乐从政。他曾力保杨开慧进福湘就读,也曾积极支持爱婿柳直荀的革命活动。直荀牺牲后,他曾作诗抚慰女儿李淑一,谓:“人寿难百年,所贵垂英声。”其言亲切感人,其情至爱至深。建国后,毛泽东称李肖聃为“老师”,并在给李淑一的信中附笔问候先生。毛泽东的儿子岸英、岸青兄弟到长沙也曾看望李肖聃先生。李老先生的品德为人,对李淑一的影响很大。家学熏陶,又使李淑一从小勤奋好学,具有很深的古典文学修养,尔后卓有建树。1962年2月,李淑一任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并曾任湖南省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委员;1977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与李淑一相依为命70年的儿子柳晓昂,从儿时记事的时候起,就在脑海里镌刻下这难忘的一幕:夜晚母亲由于思念父亲而暗自流泪,有时把他哭醒,母子抱头痛哭一场。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最大的愿望是快快长大,好分担母亲的痛苦,让她过上幸福、愉快的日子。
在那风雨如晦、风刀霜剑的岁月里,李淑一带着儿女艰难度日。“著名共匪之妻”要找个谋生的职业本就不易,更何况还要带着两岁的女儿和尚在襁褓之中的儿子。所幸李淑一是师范毕业,又在福湘女中学习3年,便当起家庭教师,以微薄的收入维持一家3口的生活。李淑一与柳直荀早年有约,一定要培养两个子女到大学毕业。于是,她一面教书,一面抚育儿女。饱经风霜和劫难
|